楼主:
ykkdc (ykk)
2022-12-14 19:38:24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次依内心调柔轻安生起力故,有能引发身轻安因—风—入身中,由此风大遍全身分
,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诸能对治身粗重性—身轻安性—即能生起。此亦由其调柔风力遍一
切身,状似满溢。
如《声闻地》云:“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诸风大种来入身中。由此大种于
身转时,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遣除,能对治彼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满溢。
”】
生起身轻安:心轻安能带动气,气会遍布全身,有满溢之感,由此远离了身粗重,得
身轻安。
显乘中,心法与色法是别别不同的。不同于显乘的说法,密续会说心气一体,所以心
极调柔,气也会调柔。心极调柔带动身体某一部份的气,某一部份的气又会带动其他部分
的气,引动全身的气而达身轻安。
【此身轻安,谓极悦意内身触尘,非心所法。如安慧论师云:“欢喜摄持身内妙触,
应当了知是身轻安,契经中说意欢喜时身轻安故。”】
此说身轻安不是心法。“此身轻安谓极悦意内身触尘,非心所法”:身轻安是一种欢
喜的妙触(属风大),触尘(属身中的风大)是色法,不是心法。
【此身轻安最初生时,由风力故,身中现起最极安乐。由此因缘,心中喜乐转更胜妙
。轻安初势渐趣微细,然非轻安一切永尽,是初强盛太动其心。彼渐退已,如影随形有妙
轻安无诸散动与三摩地随顺而起,心踊跃性亦渐退减,心于所缘坚固而住,远离喜动不寂
静性,乃为获得正奢摩他。
《声闻地》云:“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界
于心中现。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转,心踊跃性渐次退
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相寂静转。”】
生起身轻安之乐:刚得身轻安时,因为气的力量,身体有极大安乐—身轻安之乐。
生起心轻安之乐:由身轻安之乐带动心轻安之乐。
也就是,二轻安中,先生起心轻安,再生起身轻安。二轻安之乐中,先生起身轻安之
乐,再生起心轻安之乐。
刚有的身心轻安之乐势力强盛,之后会逐渐降下来,但也不是完全消失。身心轻安之
乐降下来,会有与心一境性随顺的轻安,此时,心踊跃性也降低,远离喜动,即是得止。
【如是生已,或名得奢摩他,或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以得第一静虑近分所
摄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最下作意故。
如《声闻地》云:“从是已后,其初发业修瑜伽师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
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作意故。由此因缘,名有作意。”言定地者,是上二
界地之异名。】
修九住心到有以上所说的情况,才是得止,此时得到的是初禅的近分禅。﹙近分禅是
相对正禅而说,“近分”的意思是接近正禅。﹚
九住心都是欲界心,第九住心是欲界最好的心,得到止就得到色界心。
(...待续...)
>>>>>
[1]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彼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顶上似
重而起,非损恼相。即由此相于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麤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
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
由此(心轻安)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
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麤重性皆得除遣。能对治彼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
状如充溢。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于心中现。
从此以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转。由是因缘
,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
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
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色界初禅近分最初作意)。”
[2]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轻安?谓麤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弃舍十不
善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麤重。”获得色界定心所摄殊妙轻安,
欲界五盖多不现行,除遣十不善业道等障碍,能于善品随心所欲地行持而不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