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55

楼主: ykkdc (ykk)   2022-11-18 16:21:59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申二、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酉一、立无过规,酉二、破有过规,酉三、示
修时量。今初】
前面是讲所缘,对此所缘修三摩地时,内心要怎么修?一、说正确的情况,二、破有
过的情况,三、说达到的量。
【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住所缘,无有分别
,具安住分。
有于此上加乐为三,余有加澄共为四者,然澄净分初殊胜摄,不须别说。适悦行相喜
乐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定相应中所能生起。三乘功德最胜依处第四静
虑三摩地中,皆无身乐心乐相应而起,故此不说。
极明显分,虽于无色地摄少数定中亦不得生,然如《庄严经论》云“静虑除无色”,
除少获得自在菩萨,余诸菩萨皆依静虑地摄正定引发功德,故说明显殊胜无有过失。】
我们要修的三摩地一定要具备三个特色:明显、有力、安住。
此处并没有提到有力这个特色,但是这个特色一定不能缺少。心具安住分、没有分别
,没有分别的意思就是心不会跑来跑去。
有人认为要加上乐这个条件,或再加上澄这个条件。
第一个特色—明显—已具有澄清分,所以不需要加入澄这个条件。
适悦行相喜乐之受—乐,是定的果,要达到初禅正禅才会有乐,初禅近分禅没有乐,
所以乐不是三摩地的特色。
修九住心而得身心轻安时,得到的禅定是初禅近分禅﹙或称“初静虑未到分摄定”﹚
。它是三摩地,所以专注、明显、有力这些特色都具备了。
但是那时候(初禅近分)还没有断任何欲界烦恼,当以世间道或出世间道断了欲界烦
恼,才会得到初禅正禅,正禅才会有喜乐。
初禅到三禅都有乐的成分,第四禅唯有不苦不乐的舍受,没有喜乐,无色界的四禅同
样没有喜乐。
既然要说三摩地的特色,表示是三摩地就要具备这样的情况,问题是第四禅及无色界
的四个禅都不具备乐,而且初禅、二禅、三禅的近分禅也不具备乐,所以不能说乐是三摩
地的特色。
有人说:若依你的思惟方式—近分禅与第四禅都不具备乐,所以乐不是三摩地的特色
,这样的话,明显、有力也不能是三摩地的特色,因为无色界的四个禅也不具备明显、有
力的特色,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例,并不具备明显、有力。
自宗答:《大乘庄严经》说“静虑除无色”,意思是除了少数对禅定已经得到自在的
菩萨,可以用无色界的禅定来修道1,其余的菩萨都会依色界的禅定来修道,不会依无色
界的禅定来修道。
明显、有力、专注不是所有禅定的特色,因为无色界的禅定并没有明显、有力。但是
我们讨论的是“此中所修妙三摩地”,也就是讨论的是我们应修的禅定的条件,我们应修
的禅定一定要具备明显、有力、专注,所以没有过失。
“三乘功德最胜依处第四静虑三摩地”:能修出三乘功德最好的所依是第四禅。
禅定的好坏要看从什么角度说。修道时,于无常、苦、空等所缘,修止时要能专注、
明显、有力,修观时要在得止的基础上清楚地分析,以这个角度说,依第四禅修道是最好
的。
也不是不可以依无色界的禅定修道,但是用无色界的禅定来修,因为心对境的明彻度
越来越低,最后甚至什么都不清楚,所以依无色界的禅定修,对修道没有帮助,也就比较
不会依无色界的禅定来修道。
也就是,如果行者有四禅八定,基本上会用第四禅来修道,因为这个所依最好;如果
行者没有修出第四禅,只修到初禅,就只会以初禅来修道。
【昏沉能障如是明显,掉举能障无分别住,沉、掉二法为修净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
故若不识粗细沉掉,及虽识已,不知净修胜三摩地破彼二轨,况云胜观,即奢摩他亦
难生起。故智者求三摩地,于此道理应当善巧。
沉、掉乃是修止之违缘,违缘及破除之方法皆于下说。故此当说修止顺缘引生三摩地
之理。】
没有明显、有力,是昏沉所致;无法专注于一境,是掉举所致。
昏沉、掉举是修止的最大障碍,原因就是止需要明显、有力与专注。
所以一定要认识粗细的昏沉、掉举,不认识昏沉、掉举的行相,或虽然知道,但不知
道怎么去铲除它,不要说懂空性的观,就连止也无法成办。
因此,智者一定要精通这个道理。昏沉、掉举是修止的违缘,关于违缘的详细内容与
对治的方法,后面会说明,此处先讲修止的顺缘。
三摩地要具备三个特色:明显、有力、安住。
什么是不安住?例如我要观这个佛像,心不安住,跑到另一个境上,想到昨天看的电
影内容等,这是最粗的不安住。
细的不安住是,所观的佛像仍存在,但是型态变了、位置变了等。不安住是掉举引起
的。
明显、有力是针对昏沉而说的。刚开始修,稍能安住于所缘时,影像并不清楚。完全
地不清楚是粗厚的昏沉所致。
修习久了,昏沉渐渐薄弱,影像会清楚。影像虽然清楚,但是没有力,这是细的昏沉
所致。
细的昏沉与止很像,很难辨别;因为很难辨别,所以也没办法讲清楚。如果无法辨识
细的昏沉,就会一直在修昏沉定,这非常危险。
对此,宗喀巴大师下了很大的功夫做辨析,后面会看到相关的内容。总之,《广论》
说修止要具备有力这个条件,这与他人所说不同。
宗喀巴大师的时代,有人提倡“大放松是大定”,意思是放得越轻松,定就越好,可
是格鲁派否认这种说法。
>>>>>
[1] 二地到七地的菩萨为了训练禅定能力,会用无色界的心、欲界的心来修道,而对八
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任何心都达到了平等,所以就不需要再特训。
[2] 此处的喜乐之受,是获得初禅静虑正行定才获得的喜乐,初禅静虑近分定还未获得
《杂阿含482经》:“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巴利经典:“初禅出
现了,充满著喜(piti)和乐(sukha)。”初禅又称作“离.生喜乐地”,获得初禅时
,远离了欲界烦恼,生起了色界禅定的乐受。到了色界第四禅连乐受也没有,只有舍受。
[3] 摘自:云何一心不乱 净界法师
这个细的昏沉,宗喀巴大师在“最极寂静”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警告,他说很多人在
这个地方,会认为他得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沉没,就是我这一念心,在我所缘境当
中,我感觉到不昏沉,也不掉举,感觉到是这样,已经明静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实
没有。那个是一个微细的沉没,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