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又,所缘境现显之理,虽有二种四句之说,然由补特伽罗种性别故,种种无定行相
现显有难、有易。即已现中有明、不明,此二复有坚、不坚固。若修密咒天瑜伽时,天之
行相定须明显,乃至未能明显之时,须修多种明显方便。此中佛相若极难现,于前随一所
缘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
因为修者的个别差异,有的人容易显现影像,有的人不容易显像影像;已显像中,又
有清不清楚,坚不坚固的差别。
如果是修密咒本尊瑜伽,要的是本尊形像能清楚显现,即本尊天像清楚就很好,能不
能安住在上面是其次。
此处是为了修止,首要是能安住于其上。因此,若是修本尊瑜伽,本尊的影像要越明
显越好,未能观出明显的本尊像前,要用种种方法让本尊像能明显。此处,若很难显现佛
像,不缘佛像,缘前面所说的所缘也可以,因为此处主要是为了得止。
【又,缘像修,若像不现,任持心者,不能成办所乐之义,故须行相现而持心。
又,缘总身像时,若身一分极其明显,可缘彼分。若彼复没,仍缘总像。若欲修黄而
现为红,显色不定;或欲修坐而现为立,形色不定;或欲修一而现为二,数量不定;或欲
修大而现为小,形体不定,则定不可随逐而转,唯应于前根本所缘为所缘境。】
缘佛像修,若是佛像不能呈现出来,就不能成办修止的目的,所以要显现影像且安住
在其上。
缘整体的佛身时,可能某部分变得特别清楚,这说明有状况,但是可以先缘比较清楚
的部分,之后再回来缘整体的佛身,例如头部变得特别清楚,可以先缘头部,若头部又变
得不大清楚,就再回到缘整体的佛身。这没有什么不可以。
不可以的是:想修黄色的佛像却显现为红色的,这是色不定的错误;想修坐的却显现
为站着的,这是形不定的错误;想修一个却显现为二个,这是量不定的错误;想修大的却
显现为小的,这是形不定的错误。
总之,已经选定要修怎样的佛像,那么他的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都要固定。如
果显现出不在预定范围内的情况,那就是错的,要尽量阻止。
论典说欲界无修、色界无思,因为色界的人一思考就入定,他们的思都成了修,自然
就没有了思,我们则是想修定却定不下去。
想修止,最主要是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修道,一边贪恋今生,一边希求来世,是修
不下去的。
就像好吃的饭中吐了一口痰,再好吃也吃不下去,法是非常好,可是贪念就像那口痰
,有贪念就修不下去。
前行都完成后才去修止,才容易产生道,没有先决条件—今生没有产生道的希求,是
无法生起道的。
因此,修行人至少要放弃今生,好一点的是放弃来世,追求解脱,最好的是追求成佛
。通常没有那么大的心力,上师们是不赞成修止的。
有部、经部的典籍里有不净观、白骨观等修持方法,这些都与厌世很有关系,也十分
好;然而大乘会觉得观白骨等没有太大功德,还不如观佛像。
对有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来说,直接观佛像当然没话说,但是如果没有出离心的成分,
观修白骨观等也有其必要。
总之,修止所缘的选择,有部、经部的行者会缘五蕴等,大乘会选择缘佛像,特别是
密乘,会观许多本尊。选定所缘后,就不要再换所缘了,不然会修不出止。
(...待续...)
>>>>>
[1] 摘自:《思惟畧要法》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
“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忆念)佛。…念(忆念)佛
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扰乱,若念(忆念)佛者,佛常在也。
云何忆念?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
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若念余缘,摄之
令还,心目观察如意得见,是为得观像定。…心住相者,坐卧行步常得见佛,然后更进生
身、法身。得初观已,展转则易。”
(注:《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汝若今欲正念(
忆念)佛者,当如是念(忆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具有如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如是次第,…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