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51

楼主: ykkdc (ykk)   2022-11-15 21:10:50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戍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
前面是说所缘,此处是说谁修以上的所缘。
【若贪增上,乃至寻思增上补特伽罗,如《声闻地》引《颉隶伐多问经》云:
“颉隶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其心;若
唯有瞋行,应于慈愍;若唯痴行,应于缘性缘起;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
又云:“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声闻地》云:“此中若是贪、瞋、痴、慢及寻思行补特伽罗,彼于最初,唯应先修
净行所缘而净诸行,其后乃能证得住心。又彼所缘各别决定,故于所缘定应勤修。”故于
所缘定应勤学。
若是等分或是薄尘补特伽罗,于前所缘随乐摄心,无须决定。《声闻地》云:“等分
行者,随其所乐精勤修习,唯为住心,非为净行。如等分行者,薄尘行者,当知亦尔。”
贪等五增上者,谓先余生中于贪等五,已修、已习、已多修习,故于下品贪等五境亦
生猛利长时贪等。
等分行者,谓先余生中于贪等五,不修、不习、不多修习,然于彼法未见过患,未能
厌坏,故于彼境无有猛利长时贪等,然贪等五非全不生。
薄尘行者,谓先余生中于贪等五不修习等,见过患等,故于众多美妙上品可爱境等,
贪等徐起,于中、下境,全不生起。
又,增上贪等,经极长时;等分行者,非极长时;薄尘行者,速证心住。】
此处很重要,自己要先观察自己是不是要修净行所缘,贪瞋等特别重的人要修净行所
缘,不然会修不出定。
“若有苾刍勤修观行”:勤修止观者。
“若唯痴行,应于缘性缘起”:愚痴重者,应修缘起。
“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思考复杂,想很多者,应修数息。
若是等分者,即烦恼没有特别重者,或薄尘者,即烦恼少者,不需要修净行所缘,任
何所缘皆可。
贪等五个烦恼特别重者,是前世多串习贪等,所以今生即使遇到下劣的境也会生起大
贪。
中等烦恼者,前世未多串习贪,但也未将之视为过患,未将之压伏,所以对境没有生
起大贪,但也不是没有贪。
烦恼薄少者,前世未多串习贪等,或有将之视为过患,所以今世即使见到美好的境,
只会生起少许贪,对中、下品类的境不生贪。
若是增上贪者,要极长时间才能得定,中等者非极长时间可得定,烦恼少者很快就得
定。
【善巧所缘为何补特伽罗之所勤修?如《颉隶伐多问经》云:
“颉隶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若愚一切诸行自相,或愚我有情命者、
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事,应于蕴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因,应于界善巧;若愚其缘,
应于处善巧;若愚无常、苦、空、无我,应于缘起、处非处善巧安住其心。”此五所缘正
灭愚痴。
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亦如前经云:
“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
性,安住其心。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
其心。”
此诸所缘,通于毗钵舍那思择修习及奢摩他安住修习二种所缘,非唯奢摩他之所缘。
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是奢摩他生已胜进所缘,故于修止所缘中说。】
这些所缘,是止的所缘,也是观的所缘。安住这些所缘上是修止,分析这些所缘是修
观。
【戍三、显示所缘异门。
正定所缘、摄持心处,即前所说心中所现所缘之影像。其名异门,如《声闻地》云:
“即此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方便,亦名三摩地门,亦名
作意处,亦名内分别体,亦名光影,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
止的所缘是心中所现影像,也可以称为“三摩地相”等,这些只是名称不同。“异门
”:同义异名。
(...待续...)
>>>>>
[1] 本系列文在7月下旬时暂停,现在接上继续,目前还po不到一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