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53

楼主: ykkdc (ykk)   2022-11-16 22:08:36
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当以何等如来之像为所缘耶?
答:如《修次下编》云:“诸瑜伽师,先当如自所见、所闻如来形像,安住其心修奢
摩他。当常思惟如来身像黄如金色,相好庄严,处众会中,种种方便利益有情。于佛功德
发生愿乐,息灭昏沉、掉举等失,乃至明见如住面前,应于尔时勤修静虑。”
《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如此
所说而为所缘。
此复有二,谓由觉新起及于原有令重光显。后易生信,又顺共乘,故于原有令相明显
。】
要缘怎样的佛像?“由觉新起”:自己新想出来的像,“原有令重光显”:如听他人
说资粮田该如何,按著观想,也是“原有令重光”。因为对自己新创的像,不容易生起信
心,所以按“原有令重光显”的方式比较好。
【先求持心所缘处者,谓先当求一若画、若铸极其善妙大师之像,数数观视,善取其
相,数数修习,令现于心;或由尊长善为晓喻,思所闻义,令现意中,求为所缘。
又,所缘处非是现为画、铸等相,要令现为真佛形相。
有说置像于前,目覩而修,智军论师善为破之,以三摩地非于根识而修,要于意识而
修。妙三摩地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亲所缘境,须于意境摄持心故。
又如前说是缘实境之总义或影像故。影像亦有粗、细二分,有说先缘粗分,待彼坚固
,次缘细分。自心亦觉粗分易现起故,应先从粗像为所缘境。】
先找一个好的佛像,可能是塑像或画像。把它看清楚,再在内心观想其像。或者听师
长说佛是如何、净土如何,跟着观想,于内心现起影像,这样做为所缘也是可以。对于所
观想的像,要当成真佛。
【尤为要者,谓如下说,乃至未得如欲定时,不可多迁异类所缘修三摩地。若换众多
异类所缘修三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障碍。
故于修定堪资定量之《瑜伽师地论》及三编《修次》等,皆说初修定时依一所缘而修
,未说迁变众多所缘。
圣勇论师于修静虑时显此义云:“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意为烦恼
扰。”
《道炬论》云:“随于一所缘,令意住善境。”说“于一”言,是指定词,故先应缘
一所缘境,待得止已后乃缘多。
《修次初编》云:“若时已能摄其作意,尔时乃能广缘蕴、处、界等差别。如《解深
密》等说瑜伽师缘十八空等众多差别所缘。”】
选定一个目标后,就一定要缘它来修,不要换来换去,一直换所缘会成为修止的障碍
。但是真的觉得不适合可以换。
就如钻木取火,要一直钻同一个木头,只有这样,木头才能加温而取到火。钻木取火
刚开始很辛苦,取出火后要点燃其它就很简单了。
修出止后,修其他所缘也同样容易入定。所以在修出止之前不可以换所缘,修出止之
后就可以换。
【如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谓先次第明了攀缘一头、二臂、身体余分及二足相,其后
思惟身之总体。
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于彼摄心。此中道理,若以此许
犹不为足而不持心,欲求明显数数攀缘,所缘虽可略为显了,然非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
住,且障得定。
又,若所缘虽不明显,然于半分所缘持心,亦能速得妙三摩地。次令明显,其明易成
。此出智军论师教授,极为重要。】
这段是说如何观想。
影像有粗分与细分二种,先观粗分,即佛像大概的轮廓。从头部开始,一面、二臂、
二足……,慢慢观下来,想到莲花座或狮子座,再由下往上,观想从莲花座……,再从头
部观想下来。
几次这样观想后,会对佛像的整体有个认识,只要整体有一点稳定,就缘那个整体,
安住在上面。是要先反复地观好几遍,之后才是思惟身之总体,这边的文字可能没有表达
出这个意思,可以调整为:“谓先依次第数次明了攀缘一头二臂,身体余分及二足相,其
后思惟身之总体”。
初步要的是稳定度。当有一定的专注力时,再要求清晰度。
“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的支分……”:刚开始修时,不可能很清楚地现起佛像,也
不需要看得很清楚,只要有个整体的影像就可以了,然后就要想办法安住在其上。不要不
满足地想使佛像清晰,如果清晰不了,佛像跑来跑去反而不好。
就像刚刚说的,先依次观想,再缘整体,所以整体才是修止的境,问题是没办法定在
上面啊!缘总体,可是没两下就觉得那个头好清楚,总体要散掉了……。如果是这样,缘
清楚的地方也是可以的,只是之后还是要回到本来要缘的总体。
如果所缘不再跑掉,就可以让它越来越清楚清楚,慢慢调整清楚、明亮、有力等。
佛像要观多大?如果观得很大,对清晰度有帮助,但是对得止没有帮助,所以一定要
观小,如豆般小。观得越小,越能提供定力,观得越大,越能提供清晰度,所以需要调整
大小。
刚开始,要将佛像观成如豆般小有困难,所以可以观大一点,但是随着修了一段时间
后,要观小一点,而且要越观越小,最后观成如豆般小。
佛像要观在哪里?观在自己面前,或自眉间、心间、肚脐,都可以。观高容易造成掉
举,观低容易造成昏沉,所以也要调整高低。
有躁郁倾向者,就不适合观在眉间。另外,观想佛像是透明的、很明亮,观想明亮有
助于去除昏沉。
>>>>>
[1] 止观是以内心第六意知而修,不是前五根知,止、观是第六意识相应的定、慧心所法
摘自: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大乘以成佛为标的,所以念佛为大乘要门,念佛法门的重点是念佛的身相与功德(
大乘行者发菩提心,大乘行者念佛希求成就佛果,缘念佛的身语意功德希求成就佛果)。
…系“念佛”为所缘而修习时,应知这是“由意念”的。一般散心的称名念佛,也还
要重在意念,何况缘佛相而修止?在起初,审取佛的相好而修习,切勿因为佛相的不易现
起,现起而不易坚定,就置佛像在前,望着佛像而修习。修止成定,是定中意识,不是属
于五识的。所以如眼识取色相而修,就是心‘由外门转’,这是怎么也不会入定的。要知
系念所缘相,是向内摄心的,是由意识所安立的影像,所以止观的所缘相,也叫做‘影像
’。凡是修止的,都是意识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
还有,初学时从石刻的或木雕的、纸绘的佛像取相明了,然后再缘此摄心而修习。但
在修时,应觉得所念的是“真佛”,并“非”木石等“佛像”。这才能修习成就时,佛现
前住,放光说法等。如作为佛像而修,就失去这些功德了。”
(注:佛像有不同材质,纸绘的如《大宝积经》云:‘尔时大精进菩萨(即释迦牟尼
佛因地),持画佛[叠*毛]像,…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