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2

楼主: ykkdc (ykk)   2022-04-06 20:18:19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此中分六: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止观自性;四、理须双
修;五、次第决定;六、各别学法。今初】
1.“修习止观之胜利”:修止观有什么好处。前面讨论过:我们为什么看完止观却不
知道如何修?其实修习止观的功德就是在修止观,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止观含摄一切三摩地,如佛的十八不共法、五眼、六通等
。这边只举出一种,其他都可以类推得知。如同我们要了解钢,只要透过一种钢来了解它
跟铁不同,不需要把所有的钢都拿出来说。只要认识一种钢,其他也就认识了。
3.“止观的自性”:止观的本质。
4.“理须双修”:谈二个都是必修课目。(止和观都必须学习,不能只学一个不学另
一个,如同世间大学有双主修拿到双学士、双博士的学位,佛教里止就是定、观就是慧,
定和慧都必需要学习,缺一不可,不能只有定没有慧,或只有慧没有定,定慧都必修。)
5.“次第决定”:止与观的次序是决定的,先修止,再修观。
6.“各别学法”:各别谈如何修止、如何修观。
很多人以为修止很简单,因为连外道也有禅定;其实不然,别说是我们修不出止来,
即使在宗喀巴大师的时代,西藏也少有人修出止,因为在修止过程中,很容易将昏沉误认
为是止。
众所公认,宗喀巴大师最大的成就是宣说观方面﹙空性﹚,除此之外,宣说止方面也
有很杰出的作为。过去也不是没有人修止观从而获得成就,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像宗喀巴大
师一样,清楚地将止、观写出来。
所有讲述唯识宗、中观宗方面的论著中,没有能比宗喀巴大师的说明更清楚的了。现
在我们学《广论》,同时也学《入中论》、《中观根本慧论》、《入行论》等。若自认为
看懂了《广论》观章,却看不懂《入中论》、《中观根本慧论》,就表示自己没有懂。
学习必须通达内涵,不是只停留在文字的表相上。了解了内容,自己可以再三消读文
字。在寺院学习中观时,是一再学习《入中论》,之后再看其他中观的书都会了解。
同样,般若方面也只是反复读一、二本般若的书。一开始会觉得这些书讲的内容别别
不同,但是学到一定程度,会了解它们的内容都一样。若有这样的情况,说明学到了一点
点。
总之,要一再地对止观章下功夫,有一定熟悉度后,再去看其他的论著也能理解,这
说明已经学懂了;若非如此,说明并不是真正了解《广论》,只是熟悉《广论》的文字而
已。
【修习止观之胜利
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分五:一、显示大小二乘功德皆属止观之果,二、断惑—从
类似门说其利益,三、理证大小二乘功德皆是此二品之功德,四、引用《解深密经》解释
断除所断品的功德,及解释经义,五、以此类推而通达其他功德。
一、显示大小二乘功德皆属止观之果
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
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
得之果。”】
何谓大乘的世间、出世间的功德,小乘的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等是出世间道,神通、粗静相[1]等是世间道。
菩萨也有禅定,用禅定修出离心、菩提心时,既是禅定也是出世间道;以禅定修世间
的法类,就是世间道。
即菩萨会修学菩萨道,会修与声闻、独觉共同的道﹙中士道﹚,如修出离心、修四谛
十六行相、修十二缘起;菩萨也会学与外道共同的世间道。
修禅定可以生什么功德?禅定可生五眼、六通,因五眼、六通可以成为摄受他人的工
具,因此可以产生功德。所以禅定本身是一种功德,其所生的五眼、六通等也可以产生功
德。
【二、断惑—从类似门说其利益。分二:(一)诤论,(二)回答。
(一)诤论
若谓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理
?】
“修所成者”:修九住心得止者(九住心是欲界心,获得正式的止是色界心)。止观
都是得修所成者心相续的功德,为什么说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之果?
也就是,止观是得止的人才有,未得止就没有止观。凡夫没有止观,然而也有些功德
,如我们有少许依师、了解暇满的功德等,这些并不是透过止观(真正的止观,即正式的
止观是欲界以上的禅定之心所摄)得来的,为什么可以说一切功德都是从止观而来?
【(二)回答。分二:1.正答,2.引文:以教证成。
1.正答
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
。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
,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
消文:答:真正的止观—修九住心得止、依止而有的止观—是修所成的功德(正式的
止观是修九住心之后,获得欲界以上的禅定之心所摄,所以正式的止观是修所成),因此
无法说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之果。
也就是,不是一切功德都来自于止观。凡专注都归类为止品,凡观察如所有性(胜义
谛)—空性,及尽所有性(世俗谛)—空性以外之一切法,都归类为观品,所以密意说三
乘所有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之果,没有相违的过失。
所以问答是这样:有问:定慧与止观并不等同,定慧的范围很大,只要是有情都具有
定慧(一切有情内心的心、心所,本具有定心所、慧心所,所以说凡是有情都具有定慧,
指的是有情内心都有定、慧的心所法),而止观是经过培养才能得到的,是少数人才有。
说三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观的果,而未说是定慧的果,就如同药材与人参(药材范围大
,人参范围小),病要透过药材来医治,所以说一切病的好转都要用人参,并不合理。
说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来自止观,正确吗?若正确,则没有止观,就没有大小乘一切功
德,如此一来,饮食知量等功德也都得说是止观所摄。
宗喀巴大师的回答是:说是止观功德会不合理,所以不能说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观
功德,而可以说是定慧,或止修、观修的功德。
“悉皆摄为奢摩他品”、“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摄为奢摩他”与“摄为奢摩他
品”不同。
“品”是类似之意,如不可以说人类包含在台湾人中,但可以说人类包含在类似台湾
人中。
定慧是类似止观,所以大小二乘一切功德不是止观之果,要说大小乘一切功德来自随
顺的止观(未得止观前的定慧,是随顺的止观),是定慧之果,是止修、观修之果。
我们区分“止观的顺品”、“定慧”、“止修、观修”及“止观”,是因为《解深密
经》字面上出现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来自止观,而这与事实不合。
《解深密经》虽有“止观”一词,但其真意不是如此,经中的“止观”是指定慧,不
是真实的止观(正式的止观是欲界以上禅心所摄)。很多情况下,经典字义与实义不一样。
如世尊说“某劫前我成为阿弥陀佛”,实际上不是如此,阿弥陀佛是某一凡夫渐修而
成佛,虽然世尊努力成佛,但是无法变成同一个阿弥陀佛,世尊是说成为与阿弥陀佛相当
的佛。(注: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两位不同的佛圣者,各自有各自的心续续流。)
此处的意思是,凡夫与三乘皆有定慧,定慧修上去会成就止观(一切有情内心都有定
心所、慧心所,培养定心所、慧心所的品质,把定心所、慧心所的品质提高会成为止观)
。所以止观的层次较高,定慧较普遍。用九住心培养定,之后会达成止;在止的基础上培
养慧,会达止观双运。
这种说法有时会反过来,变成“先用止观后达定慧”,此时的止观是在说止修(止住
修)、观修(观察修)。如修暇满,思惟暇满义大就是在做观修(观察思惟暇满的内涵)。
又如“破此中邪执”一节时说:很多人强调止修(止住修),自宗强调观修(观察修
)。不懂观修(观察修)者,就是不把佛典看在眼中,未将佛典视为指南。
所以自宗要止与观,观的内容从依师至最后止观,止的内容也从依师至最后,除了未
修出九住心前要缘一个目标好好修止外,都需要止与观。
修九住心的前行要止修(止住修)、观修(观察修)配合来修,修出(九住心)后也
要止观双修(止修和观修配合)。这是区分止观与止修、观修不同,止观的程度较高。
另外,有时候会将“止观”译成“定慧”,说定慧是九住心后的产物,如说“透过修
九住心可以达成定(初禅未到地定)”。所以有时候“止观”、“定慧”会倒过来解释。
碰到这样的情况,也许会觉得它与《广论》的说法不同,事实上,这只是翻译用语的
差别,“止观”译成“定慧”并不是错误。
总之,以上说了三种情况:一、定慧修出止观,二、从止观陪养出定慧,三、把定或
止修归纳到止的相顺品,把慧或观察修归纳到观的相顺品。
问:说大小二乘的功德不是止观之果,而是定慧之果,相当于止修、观修之果,《广
论》中是否有不是止修与观修所生出的功德?如是不是要止修与观修才可行布施?未修者
,如我们,就可以行布施,为什么要透过止修与观修才可行布施?
答:如发舍心,总是要想一下(观察思惟)要不要舍,这种辨别就是慧之果;前面也
说过做任何善都来自于专注(属定)。从暇满开始到止观皆是定慧之果。
自己要思惟一下,三乘功德中,有哪些是止观之果,哪些不是?如五眼、六通、出离
心、菩提心、空正见等都是止观之果。但是持戒,像身语方面有不杀、不盗等,就与止观
无关,因为持守不杀、不盗的戒律不需要禅定,所以这一类不是止观之果。
>>>>>
注:
[1] 粗静相,是如观色界美妙,对其生好乐、希求,厌离欲界。
粗静相的“粗”是指粗糙,“静”是指妙乐。出世间道虽然不用“粗静相”之名,其
实也有观粗静相,如观苦谛、集谛很糟糕,观道谛、灭谛为佳。生起修行的意乐要有很强
烈的比较,不厌离苦谛、集谛,就不会希求道谛、灭谛。或如非常希求弥陀净土、厌离世
间秽土,再念持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我们因为不了解净土,加上对世间仍然存有喜
好,所以就到不了净土。
[2] 经论对读《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师译):
“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即
止)、毘钵舍那(即观)所得之果。”
[3] 说止观时,有时是说止修、观修,或止的随顺品、观的随顺品,或说定慧。一般只是
总说,若能了解他们的差别与界限,才能帮助正见与实修,不致混为一谈盲修瞎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