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1

楼主: ykkdc (ykk)   2022-04-05 14:53:08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
宗喀巴大师 造论
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前言
一、下中上士道都是修止观的前行
对于修止观,许多人都抱持着浓厚的兴趣,也会阅览这方面的书籍。有时候还会先入
为主地认为这类的书应该要讲什么,像是怎么打坐、怎么呼吸。听到人家说《修次中编》
等书有讲到如何修止观,就去找来看,可是重头翻到尾,讲的都不是自己想看的。这说明
什么?说明我们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准,我们自己想像的修行与经论所说的内容大大不同。
“止”,字面的意思是止住;“观”,字面的意思是研究、观察。戒律指示我们要远
离世间,到僻静处修行,但是我们到了偏静处,心还是很散乱,所以经典就教导很多控制
心的方法。
我们都是初学者,心未调伏,一遇到境,烦恼也就跟着现起。如果是菩萨,因为内心
已经调伏了,所以就算穿金戴玉,也不会被五欲所染,也就不一定要离开愦闹处才能修行
。我们现在是被烦恼控制,若要逆转过来,让心能为我们所用,要控制烦恼。
要怎么控制烦恼?要从控制身开始。先远离人群,到容易生起出离心的环境,如此一
来,心就容易静下来。身对花花世界的追求比较容易控制,心不断攀缘五欲,对境生起种
种分别、欲求,就比较难控制。但是如果没有控制分别、欲求,心就很难安住;控制了欲
求的心,就会接近止,从而达到止。
讲这些是要说,其实《广论》从依师开始,修暇满、念死无常……,到修菩提心,或
说从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的所有教授,都是在教导修止观,而且是最好的教授,因为
这些内容都在导引我们不贪、不瞋等,令身心不耽著于五欲。
了解这点很重要,不要只是消读文字,像知道了修止的功德,就拼命记住;没掌握到
义理,记住了也没用!先了解为什么要修止、修止的功德、修止的方法,这样才能心甘情
愿地将散乱的心收回来、让心止息。
让心收回来的最好方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下、中、上士道。先认清这点,以
后闻思修的内容都是这些。如同习武要先练基本功,基本动作反复练习个三年、五年,尔
后功夫自然就成了。
闻思修的“修”指的是止观,修的内容就是闻、思产生的,不是所闻、所思与所修的
内容别别无关。
所以前面那个问题:我们想修止观,翻阅了经论,却以为经论讲的都是其他的内容,
翻完书也找不到可修处,这其实是自己的过失。
二、止观的内容不应拘限于止观章所说
《广论》观章以前是依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等来解释,观章是依应成派的观点来
讲空性。修止观不等于修空性,止观的内容有多,如菩提心、出离心、五神通、无间道、
佛的十八不共法等都是止观的内容。可以说整部《广论》从依师开始都是在说止观。
但是为什么仅在说空性时才用“观”之名呢?这是将整体的名字取给别体。菩提心、
出离心等也都是止观的内容,只是它们都未得“止观”之名。所以第二点:不要将止观的
内容拘限在止观章所说,其实整部《广论》都是在讲止观。
三、止观并非不可言说
再者,我们会认为止观是不可言说、只能体悟的,然而止观并不是不可言说的,包括
空性、佛菩萨的智慧都是可言说的。
经典的确会出现“不可言说”一词,那是相对而言,例如我可以描述空性,但是要讲
出某人懂空性的情况,那就不行了;又如我们可以讲说无常,但是要讲出与佛陀证悟无常
等同的情况,那是不行的。
所以“不可言说”是针对行者当时的情况而说,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是针对圣根本定而说。这不难理解,如果要我们描述吃糖的感觉,我们会说糖是甜的、酸
的等,可以讲讲吃糖的感觉,但是讲说的内容与舌上亲尝味道是有差距的,所以也是无法
如实言说,而不是不可言说。
在解释止观方面,《广论》止观章很有名,将止观讲得十分清楚。
四、任何修行都要用三主要道摄持
《广论》止观章之前,已经讲了出离心、菩提心的内容,观章会讲空正见的内容,这
样三主要道都具备了。
我们任何的修行都要用三主要道摄持,这点非常重要。做任何事,如布施、持戒、忍
辱,能以三主要道摄持,就会是成佛的种子;不是这样的话,就只是个善因而已。其他的
法类,如枝叶般繁多,不是说它们不重要,是要将它们都归纳到三主要道中来修持。
种敦巴尊者初遇阿底峡尊者时,阿底峡尊者就将道次第的教授传给他;后来无论听到
什么法,种敦巴尊者都会将它纳入道次第来修持,闻思修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这样修习,法就会成为单一的法,没有头绪。任何修行都归纳到三士道中,
以三士道串联,就会成为很好的修行。
别学后二波罗蜜多
有情,如人、畜牲等,都有定和慧。只要有心就会有五遍行等心所,心所中就有定心
所、慧心所等。即使是执常的颠倒识,也有定、慧,只是将它们称为邪定、邪慧。
又如我们看书需要专注力,即使只在一个字上停留一秒钟,也是一种专注力。心碰触
境才能产生了解。心为什么会接触到境?就是因为有专注力,所以任何一个认知都有定。
止是定的一种发展。我们现在的心是欲界心,培养至最好是第九住心,再修上去就成
为色界心,色界心再修上去可以成为无色界心。1
九住心以上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的色界心,二者是以有无佛法内容而做区分。具有下
、中、上士道内容之色界心是出世间道,培养出世间道可成五道十地的道;若不具佛法内
容,就是与外道共同的一般世间禅心,培养世间禅心可成四禅八定。
总之,透过修九住心可以得止,止是内外道所共有的。得止后再去修观,此后会得观
,然后一再修,会得止观双运。所以止、观是定、慧中较为高阶的情况。
如何培养出止观?如前所说,我们以为修止观一定要依某个空间、形式,或师长的口
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其实自依师开始就是在修止观。
止是让心很听话地安住在境上,但是心是很难安住的,会一直向外跑。我们可以把身
体绑在某个地方,但是要把心绑在一处是不可能的。所以初学者先要让身远离喧嚣,身远
离后,心就比较容易定下来。
这样还不够,如果没有暇满等修行,心还是很难安住。如果对于依师、暇满、无常等
法类有一定的认知,确实了解内在的功德胜过外在,因为是心甘情愿,心也就容易安住。
之后再修九住心,修出止的机运就比较大。
虽说外道没修依师、无常等法,同样也修出止来,但是外道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主
要是让心对外在的色尘生起厌倦、希求内在的功德。只要能达到目的,方式可以不一样。
【礼敬胜尊具大悲者足】
这边的上师要包括深见派与广行派上师,特别是文殊菩萨,因为宗喀巴大师是透过文
殊菩萨的教导而懂空性。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
多之所摄故。】
前面已经说过布施、持戒等四度,因为禅定和智慧比较难,所以特别标出奢摩他、毗
钵舍那,详细地说明内容与修法。
问:外道或声闻、独觉都有止观,所以不能说止观是波罗蜜中的后二学,为什么此处
说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后二学?此外,外道所修的止观,与佛教的止观有何不同?
先了解般若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自续派主张唯佛才有般若波罗蜜多,应成派认
为初地以上菩萨都有。
般若波罗蜜,字面是“智慧度彼岸”,“彼岸”是指所知障的彼岸,不是轮回的彼岸2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只有佛或菩萨才有。度有已度与正在度,如同去美国,已到美国或正
在去美国都可以称为“去美国”。我们依应成派的见解,即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是初地菩
萨以上具有。
又,般若波罗蜜多的本质为何?不能说空正见是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声闻、独觉也有
空正见,只有圣者菩萨的空正见才是般若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有哪些?圣根本定是般若波罗蜜多,然而因为是处于甚深禅定中,所以
也是禅定波罗蜜多。又如有禅定才可以产生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本质是禅定,达初地以
上即是禅定波罗蜜多。因此,几乎任何的道都可以是禅定波罗蜜多,除了像八正道中的正
语﹙语言﹚、正业﹙行为﹚,因为那是身业,与内心无关,所以不是。
>>>>>
注1:
欲界心可修成色界心,其修行人不必是色界的人,所以一个欲界的人可以有三界一切
的禅心(注:例如悉达多太子是欲界的人,他在菩提树下入定时,内心生起色界、无色界
的禅定之心时,并没有跑到色界、无色界)。色界的人可以有无色界的禅心,但不太会有
欲界心。一位色界人临死时,若出现欲界心,那他就会掉到欲界,因为他的禅心被破坏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