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

楼主: ykkdc (ykk)   2022-04-05 14:18:59
想要分享一些课程,一方面利于自己学习,每天分享一段,也可当作每日定课敦促自己。
此次分享的,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课程师长见悲青增格西教授的广论奢摩他(止)。
手抄稿word档共约一百三十页,如果每天分享4、5页,大概一个多月可贴完,自利利他。
还未进入正式贴文前,先分享一篇格西讲的课程介绍,方便先了解所要学习内容的梗概。
>>>>>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佛学课程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p/blog-page_7766.html
佛学班缘起
达赖喇嘛尊者于1997/2001年二度访问台湾弘法。尊者为台湾广大的佛教弟子求法若
渴的心所感动,于是决定在台湾设立一个弘扬藏传佛法、介绍西藏文化,并加强台藏文化
交流的服务机构。佛学班为“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秉持达赖喇嘛指示所成
立,欲将藏传佛教介绍给台湾民众。佛学班所有课程皆对外开放,完全免费,欢迎参与。
◎ 菩提道次第广论
佛陀的教法有深见、广行二方面,由文殊菩萨及弥勒菩萨传下来,历代依循解说、修
行不断。后代弟子根器衰弱,无法直接趋入大论典,不知修行次第。阿底峡尊者将二大传
承汇集为一,写作《菩提道灯论》,自此有关修心的教授有了“道次第”之名。《菩提道
灯论》文简义深,宗喀巴大师为利益后人,依《现观庄严论》、《菩提道灯论》意涵,写
成《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心是《广论》的核心教授。生起无伪的菩提心,需先有厌离轮回之心,故教授苦
谛、集谛等法类。为了成办究竟之果,必须具备能修习佛法之暇满身,故教授皈依、业果
法类。这些教授的获得,都依赖于无误的传承、善知识的指引,及如理听闻,故开示道前
基础之理。又鉴于后代对于止观的知见紊乱,宗喀巴大师于六度四摄的教授内容后,依循
大论典之意,详尽且清晰的阐明如何修止及究竟的中观之理。简言之,《菩提道次第广论
》总摄一切佛陀教言,并以三士道内容次第引导弟子,使其内文含摄一切佛法,又无杂无
乱、易于行持。
◎ 广论—上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虽依《菩提道灯论》而有三士道的排列说明,但是它是大乘教
授,也就是主要是为了引导学人至佛果而撰写的。《广论》上士道一节,正是本论的核心
,教导成佛之因—菩提心—的修持。
<上士道>说明二种生起菩提心的次第:一是金洲大师所传的七因果教授,一是寂天菩
萨所传的自他相换的教授。前者,宗喀巴大师解释时,指出大乘道是以大悲心为基础,以
此而开展出七因果教授。为了生起大悲心,而有七因果教授中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
慈;生起大悲心,不忍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欲令其离苦,而引发增上意乐—自己
担负令诸有情离苦得乐的重担、生起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后者,宗喀巴大师依《入
菩萨行论》等,以教理遣除学人误解、不欲修持的障碍,详细解说自他相换的修法。解说
菩提心如何生起之后,<上士道>又说明如何受持菩萨戒,受持之后如何行六度之理。
◎ 广论—奢摩他章(止)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
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
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
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如理阐述。
宗喀巴大师在奢摩他章,对于止观双修的重要性,及如何修止,包括修止所需具备的
条件、所缘的选择、断除修止的有二种障碍──掉举和沉没,到怎样才算得止,都详细地
说明,且引用大论典加以佐证。
◎ 广论—毗钵舍那章(观)
无明我执是生死根本,其行相是执诸法为谛实有。要断除无明我执,唯有行相与其相
违之无我慧才能做到。虽然有说慈悲等亦是无明的对治品,但那是在与无我慧配合下才说
,单独慈悲等,并非无明我执之真能对治。
未具有空正见,将无法脱离三有。什么才是真正修习空正见?若未认识空性,再怎么
观修,也不称为修习空性。认识空性的第一步就是抉择所破。若未明所破,所破过多或所
破过狭,将堕入于断边或常边。宗喀巴大师于《广论》毗钵舍那章,首先针对过往藏人未
明所破之量的种种过失,引龙树菩萨等所著之诸大论典加以破斥,并彰显中观应成派之义
理。尤其在以自续、应成之理方面,有深入讨论。其次,于抉择人无我方面,说七相观察
之理,于抉择法无我方面,说破四生及缘起之理。最末,破斥认为不分别、无想等是观修
空性之法,并善加说明何者是成观之量。
◎ 心类学、摄类学
学习心类学、摄类学、因类学是有系统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在寺院学习经教的过程中
,学僧最先开始就是认识这些基本名相,并透过讨论这些课程内容学习辩经。有了心类学
、摄类学的基础,往后学习现观、中观课程,才易清楚了知其内涵。
◎ 地道
地道是学习《现观庄严论》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寺院的课程中,一开始先学摄类学、
心类学,接下来就学习地道、八事七十义、四部宗义这三门课。地道、八事七十义、四部
宗义这三门课是进入现观、中观的基础课程,所以也是每一位学僧必须熟练的内容。
地道讲的就是五道十地。它将大小乘一切道,以格式的方式,非常精确指出其要点。
学习了地道,再去看其他的佛学论著,对论著所提及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在
台湾,很多人翻读过《广论》。不学地道,即使很努力地读《广论》,对《广论》的认识
仍会是片面的;如果学了地道,则会无误的、很标准的认识《广论》所说的内容。
◎ 宗义
“宗义”,藏文的字义是“成就的极限”,指内心想法之极限;简单说,就是各个宗
派(学说)的主张。在宗义这门课中,特别要介绍的是佛教的四个宗派—有部宗、经部宗、
唯识宗、中观宗—的基本见解。虽然四宗的见解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是四宗都来自于佛陀
,是佛陀就所化弟子根器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因此,四宗都是清净的教法。
本次宗义课程,采用的是色拉寺杰学院的教科书—《宗义建立》。《宗义建立》在解
释宗义时,是以:一、定义,二、分类,三、释名,四、境的主张,五、具境的主张,六
、无我的主张,七、地道的建立,七个段落来解释。一般,介绍佛法时,用的是“基、道
、果”的分类。“基”指基础、基本,如二谛、四谛等,“道”指修行之道,“果”指佛
果等;因为诸法实相是如何,所以成佛、解脱等是可能的,从而修行,内心获得转变,而
得到果位。虽然《宗义建立》是用七项来解释,但这与“基、道、果”的解释,只是开合
不同而已。
做为一个佛教徒,相信佛陀、相信三宝,有虔诚信仰,固然很好,但是未深入了解佛
法,也容易流于表面,即信仰方面是佛教徒,见解上来说未必是佛教徒。学习宗义,就是
在见解上打基础,基本了解佛教四宗主张,将来才容易深入探讨、研究中观、现观;见解
无谬后,随之修行,才能获得成果。
◎ 心要庄严疏
《般若经》主要宣说显义──空性之次第,及隐义──现观之次第。欲了知隐义之现
观次第,必须借由弥勒怙主传授之《现观庄严论》作引领方能进入。历代以来,解释《现
观庄严论》的论著极多,但在西藏,最被重视且广为修学的则是狮子贤尊者所著成之《明
义释》。其中有达玛仁钦尊者,依据宗喀巴大师讲授《现观庄严论》之记录,整理而成《
心要庄严疏》。
◎ 中论释正理海
宗喀巴大师对中观正见说明主要有五本论著—《中观根本慧论释之正理海》、《入中
论善显密意疏》、《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广论毗婆舍那章》、《略论毗婆舍那章》。
历来众多善知识们都曾经解释过空性的道理,但是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透过缘起,
对空性产生不动摇的信心,经由认识空性,更加肯定缘起,即缘起与空性互助。以往,龙
树菩萨、提婆菩萨、佛护论师、月称论师等都已经讲到缘起性空的道理,但经由宗喀巴大
师详细解释,再学习这些大论师的论著,将如迷人获向导般,清楚、无误地了解圣者之意
趣。
◎ 入中论
《入中论》是公元七、八世纪,印度极著盛名的中观派学者吉祥月称论师所著。他是
佛护论师的再传弟子,他认为龙树菩萨的《中论》的诸种解释中,唯佛护论师能圆满解释
圣者父子之意趣;以此为本,更复采取清辨论师所有善说,兼亦破除其少数非理之处。《
入中论》,除与《中论》相同,破斥二乘外道而外,复广破唯识、及中观自续诸师。
本论首明大悲心是菩萨之正因,次说诸地建立。课程于第五胜义菩提心前,将以《入
中论自释》为主要教本,至第六胜义菩提心时,将配合《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解说。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月称论师-应成派的开派师,开显《中论》意趣有两本重要著作:一是依根本颂解释
的《显句论》,一是依义立自宗-应成派-及驳他宗误解的《入中论》(及自释)。《入中论
》中,特别显示不可依唯识宗诠释《中论》则逐次说明。宗喀巴大师于《入中论善显密意
疏》中说,当由此甚深、广大二门入《中论》。
见悲青增格西曾依《入中论》(及自释)介绍应成派见解。接续《广论毗钵舍那》课程
后,将依宗喀巴大师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仔细解释空性,特别是应成派之不共见解
、破唯识宗、七项观察人无我。
◎ 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
佛陀说了很多法,归纳可以分三藏、十二分教等,若从内容去讲,不外乎引导有情解
脱、成佛。无论是解脱或成佛,都必须培养空正见—人无我的空性智慧,或法无我的空性
智慧,其余的修行,皆是帮助空正见的培养。
在讲空性时,佛陀自己讲了三个不一样的内容,初转法轮时讲说的,与第二转法轮不
同,第二转法轮时讲说的,也与第三转法轮时讲说的不同。对此,如果是外道,可能就会
说这是有冲突的;自宗是说,因为所化有情不同,所以讲了三转法轮的内容。
对于空性,虽然佛陀讲了三种内容,但是只能接受一种,要用另外的方式接受其他二
种,所以是从佛陀时代就有不同的说法。发展到了后期,出现了唯识宗与中观宗。唯识宗
直接接受第三转法轮所说的内容。不能说他们不接受《般若经》,因为《般若经》也是佛
讲说的,所以他们也要接受,但是他们会转换成第三转法轮的样子来接受。中观宗不同于
唯识宗,中观宗直接接受第二转法轮的内容,而把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转换成第二转法轮的
样子来接受。由此就有了了义与不了义的问题。如果佛经可以全部被直接接受,就没有所
谓了义与不了义的问题,就是因为要转换来接受,需要转换接受的就是不了义,可以直接
接受的就是了义,所以才有了义与不了义。宗喀巴大师写了一本《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
》,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宗喀巴大师亦解释了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
成派在空性方面的主张。尤其是在解释唯识见时,宗喀巴大师依《解深密经》、《菩萨地
》及《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显明先前藏人未明之处,而有雪域大车轨之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