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试稿]《众生界论》果流品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21-09-09 01:54:37
※ [本文转录自 China 看板 #1XEFD5XU ]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看板: China
标题: [试稿]《众生界论》果流品
时间: Thu Sep 9 01:30:26 2021
    〔试稿〕众生界论: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东岐明
   此论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关佛道儒思想的佛学著作。自古以来中国汉传佛教先
   启北传,再纳藏传,而缺乏承接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影响中国文明无法真正
   接通佛陀圣教本源,也就难以真正会通儒道佛而引领后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
   此论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为基础的佛学研究,虽然修正过往佛学传统的一
   些错误观点,相比以往旧说较为正确符合原始佛说,但并不能保证论述内容完
   全正确,在此欢迎读者批判指教!论中提及相关科学部份,并非就是现今科学
   可以完全对应,而是会与那些科学理论知识范畴有所相关。写作此部论稿,必
   须感谢庄春江居士的无私热心贡献;因为在他工作站发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献
   汉译编注,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项研究,在此致上对庄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庄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因为巴利文以罗马拼音的特殊字符,在PTT会冲突用以发文的控制字符;故而文
  中特殊字符以普通字符代替,而于代替词尾附上“*”以标记,并于文句段后附上
  相关巴利文词典网页,以供显示正确巴利文词。
  果流品
  佛法修行之解脱流,其诸果流向与相关前备阶段,佛陀以实践“信、励(精进)、
念、定、慧”五根程度[A],于《简要经第一》由强而弱而简述“应当者、不还者、一
来者、入流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六者[B];入流者是谓入解脱流,其后二者乃随
向解脱而尚未入解脱流,其前三者即循解脱流而证向解脱,于解脱流有果位次序如下:
  果位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义译   入流者   一来者   不还者   应当者(值得、应得、当得)
  音译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Pali*   sotapanna* sakadagami* anagami*   arahant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p/p%C4%81%E1%B8%B7i/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s/sot%C4%81panna/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s/sakad%C4%81g%C4%81m%C4%AB/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n%C4%81g%C4%81m%C4%AB/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rahant/
《一种子经》由强而弱而列述“阿罗汉、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无行般涅槃者、有
行般涅槃者、上流至不回天者、一来者、一种子者、良家家者、最多七次者、随法行者
、随信行者”十二者[C]。其中“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无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
槃者、上流至不回天者”属于不还者,“一种子者、良家家者、最多七次者”属于入流
者。此十二者,除阿罗汉为无余依者,即于世间已经无所余存依著,当生寿终即入无余
涅槃,死后不再堕入轮回;其余十一者皆为有余依者,乃于世间尚还有所余存依著,当
生寿终仍会再起轮回后有;而由“中般涅槃”至“最多七次”之九者皆已入解脱流而不
堕恶趣[D],乃有如下解脱流向类别:
 四果 阿罗汉↓(当生终结,即入无余涅槃,不受后有,究竟解脱。)
     俱解脱者:心解脱与慧解脱之双分俱证解脱,巴利词义为“双分解脱者”
     慧解脱者:只证慧解脱而未证心解脱者(证四果即为慧解脱)
     (心解脱者即是已得四禅八定,可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
佛(正等正觉)与辟支佛(独觉)也是俱解脱阿罗汉,佛陀《应奉献经》即列“佛、辟
支佛、俱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达见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皈种
者”十者应受敬供奉献[E]。“身证者”是谓亲身证于解脱流,“达见者”是谓达于解
脱流知见,“信解脱者”是谓体验信于解脱流,三者乃是由不同角度而指称诸果圣者之
证于解脱流,各自范畴皆由初果至于四果向,所以佛陀《三弥达经》说此三者无法分辨
于解脱流之高低[F]。“随法行者”是谓已经修成慧观而未证初果之行者,“随信行者
”是谓已经信持戒律而尚未修成慧观之行者。“皈种者”之巴利词语原义为“种姓者”
,意谓其已发心皈向解脱。佛陀另部《应奉献经》又列“阿罗汉、阿罗汉向、阿那含、
阿那含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须陀洹、须陀洹向、皈种者”九者应受敬供奉献[G],
其前八者依《清净经》所述即为“四果、四果向、三果、三果向、二果、二果向、初果
、初果向”[H]。
      初果向  初果 二果向  二果 三果向  三果 四果向  四果
 有相觉慧  凡夫  初果  初果  二果  二果  三果  三果  四果
 无间觉慧  初果  初果  二果  二果  三果  三果  四果  四果
诸果向即是预备证向此果之修行阶段,譬如初果向是预备证向初果之修行阶段。诸果与
其果向之差别,在于有相与无间之觉慧阶段;两者乃是同一无间觉慧,然却不同有相觉
慧。有相觉慧观于生灭之相,无间觉慧观于灭生之间(前后生灭相之间),而有上表诸
果以有相与无间之觉慧关系。证果过程,必先证取无间觉慧,其后才能证得无相觉慧,
最终乃证有相觉慧;以南传上座部十六观智而言,证取无间觉慧是在成熟生灭观智阶段
,证得无相觉慧是在其后的道智果智阶段,证得有相觉慧是在后续的省察智阶段[I]。
解脱流之诸果与其果向,即是所谓“四双八辈”,其修行进阶即为由入解脱流而究竟解
脱之慧观修行阶段;若只简说四种果等,即以有相觉慧阶段而区分。
 三果 阿那含↓(当生终结,不会退还三界,而上升轮回至于究竟涅槃) 
     中般涅槃者:死后证得四果,于死生之间的中有状态,即入无余涅槃[J]。
     生般涅槃者:死后证得四果,于再生初始的诞生状态,即入无余涅槃。
     无行般涅槃者:再生其后轮回期间,无需修行即证四果,寿终入无余涅槃。
     有行般涅槃者:再生其后轮回期间,有需修行乃证四果,寿终入无余涅槃。
     上流到不回天者:再生其后轮回转生至净居天界最高天,寿终入无余涅槃。
“阿那含”之巴利文原义为“不还”,意谓不再返还凡夫三界投生(除非想非非想处天
),并非不受后有或不再投生。死后续受后有,即入无余涅槃而不再投生,是为“中般
涅槃”。死后续受后有,又再投生即入无余涅槃,乃为“生般涅槃”。阿那含因为三果
觉慧已经断除思致投生,所以除了非思致投生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不再投生于其下思致
投生的凡夫三界轮回居处,只会往生于净居天界[K]。阿那含投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后,
下次投生就会往生净居天界;而于净居天界转生只会逐次上升,直至上生到不回天而寿
终即入无余涅槃。所以三果阿那含之寿终死后,最多还可转生五次(净居天界五层),
唯只投生非想非非想处天或净居天界,绝不再返三界凡世。在此转生过程,无需修行而
在未达净居天界最高天就入无余涅槃,是谓“无行般涅槃”。在此转生过程,有需修行
而在未达净居天界最高天就入无余涅槃,是谓“有行般涅槃”。转生上升达至净居天界
最高天(不回天),而于此最高天寿终乃入无余涅槃,是谓“上流到不回天”。
 【五上分结】
    无明:无法明觉遍知
    掉举:心念失去专注
     慢:以自我比较非我的分别执著
   无色贪:对于无色界的贪执
    色贪:对于色界的贪执
四果阿罗汉乃是尽断诸结,寿终不受后有,更无投生。三果阿那含则是已断五下分结“
有身见、疑、戒禁取、欲望、恶意”,尚具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L]。二果斯陀含则是于五下分结中唯余薄弱“欲望(欲贪)、恶意(嗔恚)”(尚
在欲中而离染欲望)。初果须陀洹则于五下分结中,断除“有身见、疑、戒禁取”三结
,尚有“欲望、恶意”(尚未离染欲望)。
 【五下分结】
    欲望:对于欲界望求的贪执
    恶意:嗔恚、怨恨、加害…等恶念意向
   戒禁取:认为凭借外在规范行为仪式就可以得致解脱
     疑:对于佛法法印“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的疑惑
   有身见:对于自我身相真实存在的见执,
       此谓身相包括物质身(色身─色蕴)或精神身(名身─受想行识蕴)
二果斯陀含于此三界凡世,仅再生一次而自然生为三果阿那含,故谓“一来者”。二果
向之较强者“一种子者”,乃谓其为一来者之种,最弱是在人间再生一次而自然生为二
果斯陀含。二果向之较弱者“良家家者”,乃谓其转生于人间良家氏族,最弱是在人间
再生二或三次而自然生为二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因为已薄欲望,通常寿终会再生于天
界,除非特意发心才会再生人间[M];前述二果向之谓人间再生次数,即为通常而论。
前诸二果向之一种子与良家家者,皆属较强初果阶段;而初果最弱阶段至多转生七次于
天界或人间之善道境界,即会自然生为三果阿那含,不再返还此三界凡世[N]。
 二果  斯陀含↓
      一来者:只会再生一次于此三界凡世,即生为不还者。
 二果向 斯陀含向↓
      一种子者:最弱只会再生于人间一次,即生为一来者。
      良家家者:最弱只会再生于人间良家氏族二或三次,即生为一来者。
 初果  须陀洹↓↑
      最多七次者:最弱只再生七次于天界或人间,即生为不还者。
以上由阿罗汉至最多七次者,共十者即为解脱流中之入流不堕恶趣者;其后二者之随法
行者、随信行者乃是已随佛陀教行而尚有可能堕入恶趣。此因后二者虽习教行,然于生
时死时若逢恶劣因缘,仍有可能退转落于低劣心态而以恶心往生堕入恶趣(畜生、饿鬼
、地狱)。然而佛陀《相应部25‧入相应》阐说二者若能深觉诸行无常,死时必可证
入解脱流[O];《蛇譬喻经》更说随行佛陀教法,即以正觉解脱为彼岸目标;而以足够
真诚信仰亲慕佛陀教法,也可往生天界[P]。
 观智  随法行者:已经实践修成慧观功夫而未证初果
 信德  随信行者:已经实践信持戒律而尚未修成慧观
 信仰   皈种者:已经真实皈依信仰佛陀法教
上述于解脱流中者,除阿罗汉寿终即入无余涅槃,其余九者于转生时皆会自然升级观智
觉慧证向更强阶段。此因死生之际的中有阶段,会发生旧身毁灭而创启新身的再生历程
,于解脱流中者即使不再修行,也会于此再生历程自然提升观智觉慧,最终自证阿罗汉
而入无余涅槃。其禅支对应觉支之解脱流历程阶段[Q],即如下表所示:
  初果   0(最多再生七次于此三界凡世之人间或天界)
     寻 1
     伺 2
 二果向 喜 3 0良家家(最弱于人间再生三次)
     乐 4 1 0良家家(最弱于人间再生二次)
     舍 5 2 1 0一种子(最弱于人间再生一次)
  二果   6 3 2 1 0一来果(于此三界凡世再生一次,通常于天界)
  三果   7       1    0不还果(最弱还会再生五次)
     寻 无烦天  ∥       1(或于非想非非想处天)
     伺 无扰天  净       2
     喜 善现天  居       3
     乐 善见天  天       4
     舍 不回天  ∥       5
  四果(最弱者转生上流至不回天,寿终乃入无余涅槃)
--------------------------------------
[A] 佛陀阐析“信、励、念、定、慧”五根,可见《解析经第二》∵《获得经》∵,
《行者经》∵更强调无此五根必为凡夫。
∴《相应部48相应1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2.htm
∴《相应部48相应1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3.htm
∴《相应部48相应18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70.htm
[B] 《相应部48相应12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4.htm
  比丘们!已完成、已实践这五根者是应当者;较之弱者是不还者;较之弱者是一
  来者;较之弱者是入流者;较之弱者是随法行者;较之弱者是随信行者。
[C] 《相应部48相应2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76.htm
  比丘们!已完成、已实践这五根者是阿罗汉;较之弱者是中般涅槃者;较之弱者
  是生般涅槃者;较之弱者是无行般涅槃者;较之弱者是有行般涅槃者;较之弱者
  是上流到阿迦腻咤者;较之弱者是一来者;较之弱者是一种子者;较之弱者是良
  家到良家者;较之弱者是最多七次者;较之弱者是随法行者;较之弱者是随信行
  者。
[D] 《有余依经》∵记载佛陀告知舍利弗,佛法修行之九种有余依者不堕恶趣:
∴《增支部9集12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65.htm
  舍利弗!有这九种有余依之人死时,从地狱解脱,从畜生界解脱,从饿鬼界解脱
  ,从苦界、恶趣、下界解脱,哪九种呢?……某个人在戒上是全分行者,在定上
  是全分行者,在慧上是适量行者,他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中般涅槃者……生般
  涅槃者……无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到不回天者……某个人在戒
  上是全分行者,在定上是适量行者,在慧上是适量行者,他以三结的灭尽,以薄
  贪瞋痴,为一来者,只来此世一回后,得致苦尽……为一种子者,只再生为人一
  次后,得致苦尽……为良家家者,二、三次良家的流转轮回后,得致苦尽……为
  多最多七次者,最七次在天上与人间流转轮回后,得致苦尽……舍利弗!这是九
  种有余依之人死时,从地狱解脱,从畜生界解脱,从饿鬼界解脱,从苦界、恶趣
  、下界解脱。舍利弗!到目前为止,这个法的教说还未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答复过,那是什么原因呢?不要他们听闻这个法的教说后,引起放逸,
  舍利弗!然而,这个法的教说被我以问题的意趣说了。
[E] 《增支部10集16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48.htm
  比丘们!这十种人应受奉献、应受供奉、应受供养、应受礼敬,为世间无上福田
  ,哪十种呢?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辟支佛;俱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
  ;达见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皈种者。比丘们!这十种人应受奉
  献、应受供奉、应受供养、应受礼敬,为世间无上福田。
[F] 《增支部3集2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444.htm
  舍利弗!在这里不容易一向地记说:‘这三种人中这位比较优胜、比较胜妙。’
  舍利弗!这是可能的:这位信解脱者之人会是为阿罗汉状态的向道者,而这位身
  证者之人会是一来者或不还者,这位达到见者之人会是一来者或不还者。……这
  位身证者之人会是为阿罗汉状态的向道者,而这位信解脱者之人会是一来者或不
  还者,这位达到见者之人会是一来者或不还者。……这位达到见者之人会是为阿
  罗汉状态的向道者,而这位信解脱者之人会是一来者或不还者,这位身证者之人
  会是一来者或不还者。舍利弗!在这里不容易一向地记说:‘这三种人中这位比
  较优胜、比较胜妙。’
[G] 《增支部9集1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63.htm
  比丘们!这九种人应受奉献、应受供奉、应受供养、应受礼敬,为世间无上福田
  ,哪九种呢?阿罗汉、证向阿罗汉果之行者、不还者、证向不还果之行者、一来
  者、证向一来果之行者、入流者、证向入流果之行者、皈行者,比丘们!这九种
  人应受奉献、应受供奉、应受供养、应受礼敬,为世间无上福田。
[H] 《长部29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9.htm
  道友们!住于这四种安乐实行之实践者,有四果、四效益应可预期,哪四种呢?
  道友们!这里,比丘以三结的灭尽,为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
  岸,这是最初果、最初效益。再者,道友们!这里,比丘以三结的灭尽,以薄贪
  瞋痴,为一来者,只来此世一回后,得致苦尽,这是第二果、第二效益。再者,
  道友们!这里,比丘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
  从彼世转回者,这是第三果、第三效益。再者,道友们!这里,比丘以诸烦恼的
  灭尽,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这是第
  四果、第四效益。道友们!住于这四种安乐实行之实践者,有这四果、四效益应
  可预期。
[I]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依序是“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
、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求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
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J] 此于再生之前的中有状态,即应《结经》∵之谓中般涅槃:
∴《增支部4集13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13.htm
  比丘们!哪种人的五下分结未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未被舍断,获得有的结未被
  舍断呢?一来者的。比丘们!这种人的五下分结未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未被舍
  断,获得有的结未被舍断。
  比丘们!哪种人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未被舍断,获得有的结未被
  舍断呢?上流到不回天者的。比丘们!这种人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获得往生的
  结未被舍断,获得有的结未被舍断。
  比丘们!哪种人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已被舍断,获得有的结未被
  舍断呢?中般涅槃者的。比丘们!这种人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已
  被舍断,获得有的结未被舍断。
  比丘们!哪种人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已被舍断,获得有的结已被
  舍断呢?阿罗汉的。比丘们!这种人的五下分结已被舍断,获得往生的结已被舍
  断,获得有的结已被舍断。
[K] 佛陀《差异经第二》∵所言如下相关内容,表明三果圣者彻观禅心三相(无常、
苦、无我)而往生净居天界;乃是异于后世《阿毗达摩》论典主张三果阿那含圣者死亡
可由定心结生,而往生至色界或无色界的禅天境界:
∴《增支部4集12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比丘们!这里,某人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
  乐的初禅,在那里,所有色之类、受之类、想之类、行之类、识之类,他看那些
  法作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
  空的、无我的,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与净居天诸天为同伴。比丘们!这
  是与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人以寻与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禅……(中略)
  第三禅……(中略)第四禅,在那里,所有色之类、受之类、想之类、行之类、
  识之类,他看那些法作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
  一边的、败坏的、空的、无我的,他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与净居天诸天为
  同伴。比丘们!这是与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思经》∵阐述三果圣者可以往生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处:
【三果圣者断除思致投生,解说见于《明空蕴论》】
∴《增支部4集17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比丘们!有这四种个体获得,哪四种呢?比丘们!有以自己思致(意志)来到个体
  获得而非其他思致;比丘们!有以其他思致来到个体获得而非自己思致;比丘们
  !有以自己思致与其他思致来到个体获得;比丘们!有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
  思致来到个体获得。’
  ……
 ‘…凡这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思致来到个体获得者,哪种天神应该被看见呢?’
 ‘舍利弗!到达非想非非想处的天神应该被看见。’
  ……
 ‘…舍利弗!这里,某人的下分结已被舍断,他当生进入后住于非想非非想处,他
  乐味它、欲求它,且因它而来到幸福,在那里,他是已住立者、胜解它者,多住
  于它者、不衰退者,当他死时,往生到与已到达非想非非想处诸天为同伴,从那
  里死后,他是不返回此处[生命]状态的不还者。’
[L] 《结经》∵阐说上下分结共十结:
∴《增支部10集13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45.htm
  比丘们!有这十结,哪十个呢?五下分结、五上分结。
  什么是五下分结呢?有身见、疑、戒禁取、欲望、恶意,比丘们!这是五下分结。
  什么是五上分结呢?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比丘们!这是五上分结。
  比丘们!这是十结。
[M] 佛陀《小经》∵即说侍者阿难,以其当时初果证量与净信功德,未来可于三界凡
世之天界转生七次天王、即于人间也可转生七次大王。
∴《增支部3集8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04.htm
  优陀夷!若阿难未离贪即死,以此心净信将在天界作天王七次,即就在此赡部洲
  中也会作大王七次。优陀夷!但阿难将当生证涅槃。
[N] 佛陀《学经第二》∵说明三结(有身见、疑、戒禁取)灭尽者之去向:
∴ 《增支部3集88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11.htm
  他以三结灭尽,为最多七次者,最多七次在天上与人间流转轮回后,得致苦尽;
  他以三结灭尽,为良家到良家者,二、三次良家的流转轮回后,得致苦尽;他以
  三结灭尽,为一种子者,只再生为人一次后,得致苦尽;他以三结灭尽,以薄贪
  瞋痴,为一来者,只来此世一回后,得致苦尽。
[O] 《相应部25相应1-10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36.htm
  ……………
  比丘们!凡这样信与胜解这些法者,这被称为已进入正性决定、已进入善士地、
  超越凡夫地的随信行者,他不可能会造那些往生地狱、畜生界、饿鬼界的业,不
  可能到死时还不证入流果。比丘们!凡以慧这样足够地沈思而接受这些法者,这
  被称为已进入正性决定、已进入善士地、超越凡夫地的随法行者,他不可能会造
  那些往生地狱、畜生界、饿鬼界的业,不可能到死时还不证入流果。比丘们!凡
  这么知、这么见这些法者,这被称为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的入流者。
[P] 《中部22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22.htm
  比丘们!法已被我这么善解说、阐明、显露、说明、剥掉破旧衣,当法已被我这
  么善解说、阐明、显露、说明、剥掉破旧衣时,凡那些烦恼已尽、已完成、应作
  已作、负担已卸、自己利益已达成、有结已被灭尽、以究竟智解脱的阿罗汉比丘
  ,对他们来说没有轮回的安立。……凡五下分结已被舍断的比丘,他们全都为化
  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为不从彼世转回者。……凡三结已被舍断,薄贪瞋
  痴的比丘,他们全都为一来者,只来此世一回后,得致苦尽。……凡三结已被舍
  断的比丘,他们全都为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彼岸。……凡随法
  行者、随信行者的比丘,他们全都以正觉为彼岸。……凡对我有足够信仰、足够
  亲慕者,他们全都以天界为趣处。
[Q] 对于慧观与止定的阶段要素,佛陀《戒经》∵曾经说明慧观修习的七觉支阶段,
而此《衣服经》∵七觉支阶段─“念、察、励、喜、宁、定、舍”─正相关于后世上乘
论典十六观智的证果前诸阶段(详情述于《明空蕴论》)。然而佛陀并未谈论或定义“
禅支”,现今佛学的禅支观念乃是后世论典加以开创。佛陀《逐步经》∵有言及止定禅
修的一些心境要素,当中几项即有对应现今佛学禅支观念;若取对应觉支阶段可得“念
、寻、伺、喜、乐、壹、舍”,而得两者如下对应:
∴《相应部46相应3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相应部46相应4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中部111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觉支】:念、察、励、喜、宁、定、舍
  【禅支】:念、寻、伺、喜、乐、壹、舍
现今佛学《阿毗达摩》禅支观念是去“念”而取“寻、伺、喜、乐、壹、舍”,而将“
舍”侷限于四禅心境;实则依照佛陀《逐步经》,舍禅支应遍于诸禅而如下表所示:
  初禅─普: 寻 伺 喜 乐 壹 舍   
  初禅─优:   伺 喜 乐 壹 舍
  二禅:       喜 乐 壹 舍
  三禅:         乐 壹 舍
  四禅:           壹 舍
当代南传上座部班迪达大师《解脱道上》∵,乃以论典禅支观念而阐述观智阶段的慧观
体验,也就是以禅支阶段来说明对应的觉支阶段体验。在壹心专注上,观慧觉支(刹那
定)与止定禅支(安止定)是有相应类似的修行阶段体验。所以此处乃简化以现今佛学
较为熟悉的禅支次第,来阐述于解脱流上升转生对应的觉支阶段,即如下表:
∴《解脱道上》 https://reurl.cc/Dged1Q
 【□】:禅支阶段
 (对应觉支)  察、励、喜、宁、舍
  初禅─普: 【寻】伺 喜 乐 舍   
  初禅─优:   【伺】喜 乐 舍
  二禅:       【喜】乐 舍
  三禅:         【乐】舍
  四禅:           【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