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佛陀用我们可以接受的相状来引导我们!
(卷十五)
庚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
佛法对于人生,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解读的,所谓诸法因缘生。当然,世间慈善家也提
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但是世间人所说的因缘观,它的
内涵只有今生──今生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今生造恶成就痛苦的果报。佛法的因缘观不
是这个意思,佛法的因缘观是三世两重因果──隔代受报。前世造业今生得果报、今生造
业来生得果报,需要经过一段的成熟时间,先有种子慢慢去成熟,最后才得果报。这个思
想就是一种生命相续的思想。
佛陀曾经用流水来比喻我们人生,说人生就像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
从现在而流到未来。过去是怎么回事我们就不谈,佛法很少谈过去,因为过去不能改变,
往者已矣,佛法所重视的人生是:未来要去哪里?你将往哪里去?这一部分是比较重要的─
─来生的规划。
实际上,生命当中,有两种力量引导著修行者:
第一个力量,是过去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这个地方特别是指五欲的相状──财、色、
名、食、睡。当这些有漏的相状刺激我们内心时,会产生感受、一种乐受,这个乐受就会
对我们产生一种牵引的作用。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熏习,大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觉里──
诶,你为什么这样?因为我感觉很好就去做了。所以一般人很难跳脱过去的业力,因为你
太重视你的感觉,由感觉产生的思想,都是使人趋向于生死轮回,这是生死轮回一个很强
大的力量。
我们看《楞严经》─破妄显真,它破的妄是什么呢?就是从感觉所引生的思想全部是
虚妄的。连阿难尊者出家,也是缘佛的相好──佛陀问他说:你为什么出家?我是看到佛
的三十二相很欢喜而出家的。佛陀说:这样的发心是属于生死业力,即便是善,也是生死
的有漏果报,因为你是跟着感觉走。这种力量在我们生命当中,引导的力量也是很强大。
另外一个力量是佛陀出世之后,也创造一个相状来引导我们,就是种种的波罗蜜的相
状。比方说佛陀施设布施的相状,来引导我们行布施;施设持戒、忍辱的相状,来引导我
们持戒、忍辱,乃至于从净土宗的感应道交,创造了──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来引导我
们;或者是本经所说的莲华观、宝树观、楼阁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以依正庄严的相状来引导我们。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用相状来引导我们?为什么不将祂的功德直接传授给我们呢?这个
问题,佛陀在《法华经》说得很清楚,因为: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佛陀说:我想把
功德、智慧送给众生,但是众生没办法接受!因为凡夫的心无法直接趋向无相的真理,需
要藉一个相状来引导,让他有所住。我想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一念不生,我
也要一念不生;阿弥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要是如;因为凡夫做不到,所以需要一个相状
来让他攀缘,攀缘音声、攀缘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才能构成感应道交,这就是本经修行的
主要观念,叫做藉相修心,或者说藉假修真。
好比刚开始我们攀缘莲华的相状,虽然这时候只是一个假相,不是极乐世界真实的莲
华。但是你不要忘了,大智慧的佛陀──为实施权,祂所施设的这种假相,能够引导我们
趋向真实的功德。
东晋时代有一位大学者叫刘宜民,这个人大家可能都听过,在当时很有名。他自中年
以后,就不想做官,不想跟那些贪污的官吏同流合污,就罢官返乡,然后参加慧远大师东
林寺的白莲社,这是专门在念佛的。不过慧远大师跟善导大师不太一样,慧远大师的念佛
是修止观,持名跟观想配合,所以他在寺里造了很多的莲华池。
这位刘宜民居士,他一生当中见过阿弥陀佛三次:第一次看到阿弥陀佛放光;第二次
在修止观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摸他的头;第三次的时候,看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
水的莲华现前,这个时候,虚空中就有一个音声告诉他说:你可以喝喝看!他拿这个水起来
喝,果然特别的甘美,而且全身的毛细孔放出香气来,他知道他的净业已经成熟了,隔天
就召集大众,跟大众告假说:我要往生净土了,我的净业已经成熟了。说完就点燃三炷香
:第一炷香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炷香供养阿弥陀佛,第三炷香供养十方诸佛跟《妙
法莲华经》,供养完之后,拜下去就往生了。
关于这个公案,在《净土圣贤录》里有记载。这公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刚开始他只
是人的果报体,也没接触过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对不对?他是依止佛陀所开演的相状─
─佛陀告诉我们怎样观七宝池、八功德水……用语言文字的相状,让心中显出一个影像来
。这个影像是什么?当然是假相,不是极乐世界的相状,但是藉假而修真──这个假相能
引导我们,慢慢的因缘成熟了,你就会有感应,这叫做不思议的熏习,结果有一天,八功
德水果然出现了,他真的是可以喝到这个水。
佛法的修学,基本上都叫藉假修真,我们没有佛的功德,只有凡夫的烦恼跟罪业,但
是接触佛法之后,慢慢的学习、慢慢去改造自己,依靠佛法布施、持戒种种相状,慢慢引
导我们,最后也可以出现佛的功德,这个也叫藉假修真。所以才说:众生处处著,引之令
得出。佛陀为了安住我们的心,必须用我们可以接受的相状来引导我们。
本经亦复如此。我们没有一个人去过极乐世界,也没有一个人看过极乐世界,没关系
,大智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在本经里面,安立了很多语言文字,
我们照这个文字相去观想,就能够把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创造出来,是这个意思。
【87】十六观之十四——上品生观之上品上生(一)
那么前面的十三观,都是偏重在因地的止观,以下讲到果地的差别。所谓后三观,是
指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说明三辈往生的差别相状。三辈包括上辈、中辈、下辈三辈
。这当中有三科:第十四上品生观、第十五名中品生观、第十六下品生观。辛一的上品生
观又分成三小科:一、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上品上生的因果相貌,我们先看他的因地─这个人为什么能够上品上生?他平时修了
那些功德?先看他的因相:
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
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
,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
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所谓上品上生者,以下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最为重要
,因为它是往生的正因。
说有一类众生,他心中有一个愿望,希望来生能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怎么办呢?
他的心中一定要发起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个即便很重要,就是当下就能够往生,也就是
说只要具足了三心,就已经成就往生的条件。
其实《观经》的九品跟《无量寿经》的三辈,是有相通的。莲池大师说:《观经》的
九品跟《无量寿经》的三辈,两者相通的地方就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当然,修行
上还是有所差别,因为《无量寿经》的三辈,它的上辈、中辈、下辈全部是修善业,但是
《观经》的下品,是造恶凡夫啊,所以修行上有优劣的差别,但是根本功德──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部分是相通的。
我们先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三种心合起来才叫菩提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
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态是往生的主要条件,也就是你想要往生,如果不具足这
种心态,你就不可能往生!
关于这三种心,古德的批注有很多种,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智者大师
的批注,一个是善导大师的批注:
一、智者大师:他是从一种广义的成佛之道来解释三心,他的想法是认为:为什么要
往生净土呢?是为了成佛,不是到净土受快乐而已,是从长远的成佛之道角度,来解释三
心。
二、善导大师:他是从一个比较狭隘的求生净土的角度,来解释三心。关于这两种解
释,我们都加以说明,他们之间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首先,看智者大师广义的三心:
一、至诚心
这个至诚心是指真实的心。真实的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心中不能夹杂任何的颠倒
妄想,很真实,没有任何的妄想。那怎么做到呢?智者大师解释真实的心,他用正念真如
来解释。我们的心一般是活在妄想中,由于感觉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想像,然后就跟着感觉
所带动的想像而转,叫做心随妄转。现在慢慢训练自己─回光返照,观察我们内心深处,
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找到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所谓的正念真如,其实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来无所从:我们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事实上生命没有所谓的开始。我们的
色身、思想怎么有的呢?是从空性来的。生命是无中生有的,本来是清净本然,后来打了
某种妄想,这个妄想就带动了业力,这个业力熏习真如,慢慢慢慢就把你现在的色心诸法
创造出来,就这么回事。
第二个、去无所至:既然是无中生有,所以我们是从空性而来,那么死了之后,又到
哪里去了呢?也是回到空性去。所以对于人生,《楞严经》从真如的角度来看,人生是没
头没尾,没有一个人会有结果的!你做得很成功,到最后也没有结果,只留下业力这个东
西,其他通通没有,只有留下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结果通通没有!
其实,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空观的思想,因为所有的相状都是暂时的──我们从空性
而来,就空性而去,所以真实心是一种空观的智慧,让我们远离妄想分别。
二、深心
这个深心是属于假观。智者大师解释什么叫深心呢?就是:佛果深高,发愿祈求成就
。你看到佛陀有无量的功德,内心产生一种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成就这种功德。那古德的
解释就更简单了,就是乐集一切善法!对于佛菩萨的种种波罗蜜生起欢喜心、积集善法,
所以这个深心,其实就是一种善巧方便、积功累德的假观。
三、回向发愿心
这是指大悲心,心中发愿救拔一切众生的痛苦。
综上所述,就是智慧心、善巧心和慈悲心,具这三心者,必生彼国;当然还要配合一
向专念阿弥陀佛。以上是智者大师解释三心,他是从智慧跟慈悲的角度来发明三心的内涵
。
【88】十六观之十四——上品生观之上品上生(二)
再看看善导大师,他是怎么解释三心:
善导大师解释三心,他不谈长远的成佛之道,而是说你现在是一个生死凡夫,如何能
够往生净土?先谈这个问题。所以他的主要思想,不是建立在智慧跟慈悲上,而是建立在
顺从本愿这四个字,他以顺从本愿来贯穿三心。
首先,什么是至诚心呢?这种真实的心怎么做到呢?
他说:阿弥陀佛因地行菩萨道时,祂每一个念头及其所生起的三业,都是从真实心所
发出来、去造作的──以真实心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身为阿弥陀佛的弟子,
也应该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随顺弥陀的本愿,所以依止真实的心,愿离娑婆一切杂
染的因缘,也依止真实的心来欣求极乐世界的功德,乃至以真实的心来身业礼拜、口业称
赞、以及意业赞叹彼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
智者大师引导我们所发的真实心,是从智慧跟慈悲这两个角度切入,是属于智慧型;
那么善导大师这个真实心,是说我凭什么能够远离妄想呢?因为我听阿弥陀佛的话、我跟
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的因地,依止真实心修习种种功德,我也应该这样去做。
二、深心
智者大师解释深心,是乐于修习一切善法,但是善导大师解释深心,是一种信仰的心
,对阿弥陀佛功德的一种真实信心,叫做深心。这个真实信心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身为阿弥陀佛的弟子─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
转,无有出离之缘。我是生死凡夫,从现在开始每天用功不吃饭、不睡觉,以我自己的力
量,决定不可以往生,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第二个,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必得往生。
我相信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有足够的力量救拔我,所以我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
产生真实的信仰,这叫深心。这不是要你去广修波罗蜜,而是说:我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
可以救拔我,只要相信祂、依靠祂就可以了,这叫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所谓回向发愿心,就是把前面真实的心跟深心的功德,至心回向发愿,把所修一切的
善根,回向──愿生彼国。
善导大师的三心,完全依靠弥陀的本愿而发心的,就是顺从本愿,没有个人的想法,
这样就是三心具足。
这两个观念都可以,都有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临终的时候,恐怕你皈依的心不够,
所以善导大师的三心,是以一心归命、感应道交,先求感应道交。但是智者大师的三心呢
?你到极乐世界是为了成就佛道,所以必须把菩提种子,先把它成就。一个是短期目标皈
依的心,一个是长远规划成佛之道的菩提心,这两个三心都很重要。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所以具三心者,再加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必生彼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