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玅境长老|八识规矩颂(六)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16 22:22:18
《八识规矩颂》 (六)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现在解释善十一。这个善的心所,一共是十一个,这十一个心所法,他是属于清净的、没
有垢秽的,对于人的自己或者是他人,都会有利益的,这样心理的作用,有十一个,这十
一个善的心所法。
第一个是信,信的这个心所法,在我们佛法里面来说,的确是特别重要了。《华严经》上
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是我们修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的出生的地方,如果没有信心
,当然不会做功德,也不会去修学圣道了。所以一切的佛教徒一定要具足这个信的这个心
所法。但是在信的心所法里面的解释,它是含藏着智慧,不然这个信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这个信在《成唯识论》上,解释的非常圆满。信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所信仰的对象
,在他的内心里面能够忍可,能够深深的欢喜,而且还能够对于自己有高尚的希望,这是
信的一个定义。
这个信的定义,分三方面来解释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于一种事情、一种道理,是真实不
虚的,这时候才可以相信的。如果是那里面是欺诳性的,不是真实,那就是不值得相信了

在佛法里面来说,什么是真实不虚的呢?就是在世间上有善恶果报、出世间也有这一切圣
人的这一些因果的道理,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而是一切圣人由大悲心为我们开示的真实
的道理,我们对于这样的道理应该要相信。当然这样的相信,说是你自己内心里面不深刻
的思惟、观察,就轻易的相言,这个信,也不是佛法所重视的。佛法告诉我们相信,你本
身一定要深入的观察、思惟,认为是对的,你才可以相信。所以这个信,叫作忍可义。忍
可这句话,如果用白话说,就是你经过胜解的观察,你内心里面接受了,认为是对的,所
以叫作信,这个是这样意思。这一段的解释就是他是真实有的,这是可以相信。
第二个相信的条件,就是相信有道德,这件事是有,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道德,那么
相信他有什么好处呢?所以第二个相信的对象,就是要有德行。从这个有德行上看,如果
站在佛法的立埸观察,只有佛法僧三宝,这是真实的,具足了清净功德的,所以这是值得
相信的。
这个佛当然是大圣人,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这就是佛,
就是通达真理了,这个佛无量功德圆满了的人,我们对于他有信心。
第二个就是法,佛法僧三宝,我们信佛、信法。佛法里面讲的这个法宝,法宝是什么呢?
什么叫作法宝呢?真实地来说,就是涅槃、三乘圣人所証得的涅槃,这是真实的法宝,一
切圣人都到这里来,也是一切的佛教徒最后的归宿处。我们说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这归依法是什么呢?就是涅槃。但是这样的佛法,虽然是特别清净庄严,但是这是佛菩
萨圣人的境界,我们凡夫虽然也在这里面,但是好像距离十万八千里,不觉受到。所以佛
菩萨又为我们讲解语言文字的佛法,这样子我们可以学习了佛法,可以学习了,然后加以
修行,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了。所以统起来说,什么是法宝?就是教、行、理。涅槃就是
理,就是‘诸法如义’这个理,这个理在诸佛菩萨来说,也就是涅槃。诸佛菩萨为我们开
示的佛法,语言文字的佛法就是教。教和理之间就是行,就是我们要修行这个四念住、修
行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由这样的行,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所以行也是法宝。如果只
有涅槃的理,没有教和行,我们凡夫是望尘莫及了,那么就是凡圣永隔了。所以什么是法
宝?就是涅槃的真如理。这个教、行就是方便的法宝,因为它能够引导我们凡夫到涅槃那
里去,所以它也是值得尊重的,也是珍宝。合起来就是教、行、理,就是我们的归依处,
这个是我们相信的一个对象。
信佛、信法、信僧,这个僧,如果加一个宝字,这个僧就不是凡夫僧了,就是已经见道以
上的圣人。小乘佛法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大乘佛法里
面,就是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菩萨,这都是僧宝。这些僧宝因为都是圣人,
他们内心里面都有无漏的、清净的功德,所以也是我们相信的对象,也是我们的归依处。
我有时候也会听见有人讲,有人说出来一些闲话,说有的在家居士归依三宝了,过了多少
年同人说,我归依佛、归依法、不归依僧。当然这样的居士说出来这样的话,他可能会有
些原因的,但是也看出来这个居士他懈怠,他没能够多闻佛法,所以他会说出这句话,我
不归依僧宝。从经论上的开导,这一切的大阿罗汉乃至一切的的菩萨,都是僧宝。像尊者
舍利弗、尊者目建连这些大阿罗汉、乃至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这都是僧宝。说我不归依僧宝了,这就是说错了,说的不对,就是
他没有学习佛法,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说出来这种错误的话。
但是我也再想一想,我们也应该再想一想,就是我归依三宝的时候,归依佛、归依法、归
依僧,这个归依僧是圣僧,不是凡夫僧。但是佛法流传在世间、佛法住持在世间,佛在世
的时候,当然是佛的大光明、大慈悲的境界,这一些大阿罗汉、大菩萨的境界,佛灭度以
后也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大阿罗汉、大菩萨,但是由正法到像法、到未法时代,谁是大阿罗
汉?谁是菩萨?我们都不太清楚了。我们也可以明白地说,就是很多的都是凡夫僧在住持
佛教,当然其中也有优婆塞,优婆夷的力量,就是四众弟子在住持佛教。四众弟子住持佛
教,当然是以比丘、比丘尼为主。我们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不是归依圣僧,但是与
凡夫僧还有关系。所以你若仔细的、再深入的去思惟,我们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到寺院里
面有佛像可以礼拜,还有经书可以看,也能看见出家人,就是这样的住持的三宝,我们能
够遇见、我们能够亲近、能够学习,这与凡夫僧还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决定说我归
依考僧,凡夫僧我不归依,也不必都那么说。
现在说这个善心所,其中第一个理由,就是你真实不虚有这么一件事,这时候可以相信;
但是还要有德行,有德行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了,佛法僧这是具足功德的,应该有信心

其次,第三个原因,为什么我们要相信呢?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相信有能,要具足这样的
条件,这个信才圆满。这个有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法僧,他们是有无量功德庄严,我
们是五体投地的恭敬、赞叹,但是要是我永久的作生死凡夫,这件事也不好。要我也能有
功德,我也能转凡成圣,我也能够得无生法忍,我也能够作大菩萨,我也能成佛,我也个
能力。我现在虽然是凡夫,但是我相信,我将来也能成佛,这样叫作有能,这叫作信心,
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心。这三个理由合起来,就是善心所的信、信心。
这个信里面,在《成唯识论》上,不但是《成唯识论》,其他的阿毗昙论上也都提到,这
个信字上面,前面加一个清净的净,净信。加个净字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信
,我们若具足了这样的信心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清净,不是污浊、不是垢秽的。他说出一
个譬喻,‘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就是摩尼珠它有这个力量,你把它放在污浊的水里面,
这个浊水就变成清水了。就是我们凡夫的这个不清净心,如果具足了这样的信心所的时候
,心里面就清净了。再明白一点说,如果我们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的人,当然他是一
个普通的人,当然就是普通的烦恼的境界,所以心里面是不清净。如果有这样的信,对于
三宝的信心具足了的人,内心是清净的。这个不信,是个垢秽的一种心理作用,现在没有
这个不信的垢了,所以叫作清净的信心,这信字前面有个净字,清净的信心。《成唯识论
》的文上就是这样解释。
但是我在想,我们在家居士或者姑且不提,就说我们出家人。或者小孩子出家,他是有点
善根,但是他现在的理解力可能还不够,我们也不提。就是成熟了的人,他要是发心出家
,他应该是对于佛法有信心了。有信心是不是能有一个净、清净这个呢?是不是净信呢?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深入的去思惟它,这个经论上说净信呢?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不是
凡夫的境界,这一定要到初果以上的人;大乘佛法就是要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他对于
佛法僧的信心是清净的,他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也特别的深刻。你看《金刚经》上说:‘若
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凡夫看佛,就是看一个表
面,那么听他说话,听他一个声音,我们另外我们不知道什么。只有得无生忍的圣人,得
入初果的圣人,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了,他能够看见、能见到佛的清净智慧的境界,虽
然没有圆满的见到,只是见到了一部分,但是是见到了。所以他对于佛、对于法,对于这
一切圣僧,他那个信心,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作不坏信。就是他这个初果圣人,就是
他这个初果圣人,或者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对于佛法僧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了,所以
也叫作净信。所以这个净,里面也有一个不可破坏的意思。
这样说,我们佛法里面所谓信,当然不是迷信,而是有清净的智慧在里面,所以这个信是
不可破坏的了。不过这样讲,这个信,是唯有圣人才能有,我们凡夫是不及格了。但是我
们如果能够利用我们内心的思惟,思惟缘起法因果的道理,从这里开始,这个信心也会逐
渐、逐渐的坚固,逐渐的会清净的。所以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信心,不过是要达到这个不坏
信,一定要是圣人才可以。所以说这个不退转,就是到了圣位,才能不退转;凡夫的时候
,都不是那么样牢固的。所以这个信,他是这样三个理由合起来,才具足了这个信。而信
到了一个程度,是清净的、清净的信心,他会继续的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的。这是这个信
,就讲这么多。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