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玅境长老|八识规矩颂(四)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14 20:24:46
《八识规矩颂》 (四)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眼耳身三二地
这底下又说到这个识在三界里面的差别。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差别。这个“眼耳
身三”,就是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识叫“眼耳身三”,不是眼根,耳根,身根,不
是。
这三个识“二地”居,这个二地居,地是九地,三界里面有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里面一共有九个地,就是九种境界。九个地,我写五个地,那四个地,暂时不写。第
一个是五趣杂居地,第二个是离生喜乐地,第三个定生喜乐,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这是五个。第六是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一共是九个
地。这个五趣杂居地是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是色界
四禅,后边的四个地是无色界的四空定。
第一个五趣杂居地,是欲界里面的境界。欲界就是这个世界都是有欲的人。欲界这个界字
怎么讲?我们要说世界,当然也就可以这样解释了,但是在经论里面,他有一个特别的解
释。
界,‘能持自性’。一有不高兴的时侯我就发脾气,那么这就叫作‘能持自性’。说是一
个人他不发脾气,他心里面一直是很平和的,你怎么样触恼他,他心里面也是平静不动,
叫‘能持自性’,能保持你自己的性格不变,不失掉。这个持,就是能拿得住、不失掉。
那叫作‘能持自性’,就叫作界。那么这样讲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欲界怎么讲呢?
就是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人,都是有欲的,这个欲,保持住、不变。这个五趣,地狱、饿鬼
、畜生、人、天,这五类的众生都是有欲的。你是人是有欲,人生到欲界天你还是有欲;
欲界天死了,到了饿鬼的世界,饿鬼也是有欲。我们看经上看,鬼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样
,也是要结婚的。
那么这个究竟欲是什么呢?什么欲呢?在《俱舍论》上看,他说二种欲:一个是‘段食欲
’、一个是‘淫欲’。
‘段食欲’,就像我们这样的饮食有形段的,那么它有营养,吃到体内去,能够滋养我们
的生命,但是它还有渣滓还要排泄。那么欲界天上的人,他们不排泄,吃的东西都是营养
。那么这是有段食的欲,都要吃东西,不吃不行,不吃,这个生命不能存在。就是欲界天
上的人,人间的人,三恶道的众生都是要有饮食,都有这种欲。那么饿鬼道他也有这种欲
,地狱的众生也是有这种欲,他能不能吃到,有没有饮食,那又一回事,但是有这种欲。
那么也都是有淫欲的,所以叫做欲界,叫欲界天。欲界里面,有地狱,有饿鬼,有畜生,
有人,还有天,有这么多的不同果报的众生在这里面居住,叫五趣杂居地。
其次就是离生喜乐地。这个离生喜乐地,后面这四个地就是色界的四禅。本来我也可以不
讲,就是简单解释也可以,但是我的心情想要把四禅解释一下,因为也很少有机会讲这个
四禅的。
这个离生喜乐地。这个离,怎么讲呢?就是把欲界的烦恼远离了。欲界都是有欲的人,欲
界这五趣杂居地,都是有欲的人。其实欲是烦恼的一种,众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欲
界这个世界上的众生,众多烦恼里面,欲的烦恼是最重的,所以就说个欲。其实他还有其
他的瞋恚的烦恼、高慢的烦恼,疑惑的烦恼,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就说出一个特别重的
烦恼,叫做欲。现在这个欲界的人,他感觉到欲是苦恼,那么他想要离欲,成功了,这就
是要坐禅了,就是要静坐。或者是你修不净观也好,或者修数息观也好,或者是修这个念
佛三味也好。你把欲界的欲远离了,远离了以后。这件事要经过欲界定,未到地定,进步
到初禅。进步到初禅的时侯,叫做离生喜乐地。这进步到初禅这件事,这里面的事情,欲
界定也是不是容易成就的,未到地定也是很难的。要是得到未到地定了,得初禅还是容易
的,这里面还是有这个事情。
在天台智大师的《摩诃止观》里面有二句话,就是‘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有这二句话
。这个‘事障未来’这句话是什么呢?这个事,它能障碍你成就未到地定。‘性障根本’
,这个性,能障碍你得离生喜乐地、得初禅,能障碍。这个‘根本’就指初禅、二禅、三
禅、四禅。四个禅指初禅说,四个禅都叫作根本禅,但是指初禅来说,‘性障根本’。什
么叫做‘性’,什么叫做‘事’呢?这个‘事’,就指这身体说的。身体这个事,怎么会
障碍未到地定叫‘未来’?这未到地定,就是你成就了奢摩他了,你成就了三昧,但是根
本三昧、根本的初禅,还没有来,他还没有到来,所以就是未到地定的意思。它没有到初
禅。你现在的境界是不是一般的静坐的情况了,已经进了一步,但是还没有成就初禅,所
以叫做未来,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什么是它的障碍呢?就是你这个身体。你静坐的
时侯,不管你怎么样坐得好,你还感觉到有身体的存在,那就没得未到地定,你没得到。
你若是心里面一念不生了,明静不动了,一坐七天,但是还是感觉有身体的存在,你还没
得未到地定,你还没得,所以叫做‘事障未来’。这样表示,就是你静坐的时侯,忽然间
有一天,或者是白天、或者是夜间,静坐时感觉身体没有了、空了,好像虚空一样,好像
虚空一样,这个时侯就是未到地定成就了。这个时侯也就有轻安乐了,那么这就是叫作未
到地定。
这时候未到地定,还没有得到初禅,因为什么呢?‘性障根本’,这个性还是个障碍。‘
性’是什么呢?就还有欲。你得了未到地定了,你能坐七天都不用放腿子,或者是坐更多
的时间,或者有了种种的是灵感。其实如果你佛法没有多学习,就感觉自己有神通了,其
实也没有,其实初禅还没有得到,就是因为心里面还有欲。心里面有欲,有的时候也会有
瞋心,也会有高慢心可能是更大,这个时候就没有得到初禅,你还要继续努力的静坐,还
要努力修行。修行有一天这个欲心没有了。其实这就是要修不净观才可以。把这欲心破除
去了,你这时候静坐的境界又进了一步,就是又有了身体了。原来未到地定的时候说身体
没有了,这时候又有了。有了身体了,这个身体如云如影的样子。如云如影,这时候有更
殊胜的轻安乐出现了,这时候是初禅。
这个初禅这里边是有五种事情。初禅,这个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地,他远离了欲界的烦
恼,就生出来喜乐了,只是说个喜乐,前面还有寻伺。这个寻伺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
翻作觉观。这初禅里面有这五种事情。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五样事情。
这个寻伺是什么东西呢?寻伺就是来对治欲界烦恼的正忆念。正忆念,你或者是修不净观
也可以包括在内的,就对治欲界贪瞋烦恼的这些法门,修数息观也是在内。这个寻伺,寻
和伺的不同,就是粗细的不同。这个伺是微细的;寻是概略性的观察。觉观和寻伺的意思
是一样,是这样意思。因为你有这样的正忆念,把欲界的烦恼对治、息灭了,破除去了。
破除去了以后,你这个身体就有变化了,因为成功了,心里面特别的欢喜。人是少睡觉、
又要少吃饭,又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来,专心的静坐要求得禅定,忽然间成功,心里面
是非常欢喜的,就是这个意思。
乐就是轻安乐,这个轻安乐,是怎么回事情呢?我们是欲界的人,我们这个身体里面,这
个地、水、火、风是欲界的物质,但是你长期不断的精进用功,得到色界定的时候,就是
色界天的地、水、火、风出来了,到你现在欲界的地、水、大、风的身体里面来了。到这
里边来,那么色界天的这个地水火风和这个欲界的地水火风一接触,就有了快乐,就是这
么回事。这个我们人身有病,身体生了疮,这个疮、这个地方流浓流血就痛,这种流浓流
血的这个疮,他也是地水火风,但是这是一个有罪过的关系,他使令你痛苦。但是由长期
的修止观去静坐,成功了,把色界天的地水火风引来了,到你身体里面,你身体就不感觉
到痛,感觉到非常的快乐,那就不同。都是地水火风,但是是作用不同、感觉不同,所以
是乐。这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虽然是有寻伺,有喜、有乐,但是内心还是寂静
的,这个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明静不动,相续不断的明静不动,所以叫作心一境性
。这是离生喜乐地,因为你息灭的欲界的烦恼。所谓息灭欲界的烦恼,欲界烦恼也就是不
活动了,这烦恼的种子还是存在的,因为你没得圣道,这烦恼是不能断的,一定要见到无
为法才能断烦恼。只是修定,而不修般若的智慧,那是不能得圣道。所以这地方说是把欲
界的烦恼远离了,只是欲界烦恼,有定的力量,它不活动就是了,这叫作离生喜乐地。
第二个,就是定生喜乐地。我们没得定的人,假设有兴趣欢喜静坐的人,不要说是得到色
界初禅,得到一个欲界定,心里面都感觉到非常欢喜的。若得到未到地定,得到离生喜乐
地,那还了得!所以得了定的人,多数是有高慢心的人。原来这个高慢心可能不大,得的
定以后高慢心就是很大了。但是已经得定的人,他要长期不断的常常入定,你不能说我得
定以后,你就隔了七天才入定一次,那还不行的。要天天入定。天天入定,这定的力量,
常常这样入定,这定就不容易失掉,如果你不常常入定,定还会失掉的。不过也不要紧,
失掉了你再努力还会回来,和那个没有得定的人还是不同。常常入定、常常入定,他的想
法和我们修静坐还没成功的人,又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他对于寻伺这件事感觉到很苦
,感觉到很苦。感觉到苦了,他就要想办法要对治,要把这个寻伺去掉它。他一静坐,一
坐来的时候,要用寻伺然后才能够喜乐。他不高兴这个寻伺了,就想办法来破这个寻伺,
静下来以后,心里面就思惟这个寻伺的过患,来破坏它。就像师父收了徒弟,这徒弟不守
规矩,师父来呵斥他,就类似样子。当然也不是昼夜六时,一直的呵斥。静坐的时候,他
心里面来呵斥这个觉观,也是一时一时的。久了了,这个觉观、这个寻伺就不起了。不起
了,这个时候叫什么名字呢?叫作内等净。
现在开始讲定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是什么呢?就是把初禅的觉观、寻伺破坏了。不断的
静坐,入在初禅里面的时候,他去呵斥这个寻伺的过失,这样子忽然间有一天这个寻伺不
起了,第二禅定生喜乐地出现了、出现了,他里面有四种功德。
内等净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等,是前一念和后一念相等。前一念、后一念,这个心是刹
那刹那的相续下来的,我们没有得定的人,前一刹那思惟一件事,后一刹那又思惟别的事
。得定的人,一刹那、刹那都是平等,都是一样,就是心一境性的意思。他没有这个寻伺
的分别了,他心里面非常的寂静 ,所以叫作内等。这个净,怎么讲呢?这个净,是个信
的意思。信以澄净为依。比如说这个水里面很混浊,但是你不摇动它,它慢慢的这个土就
澄清了,水就清净了。我们的内心没有信的时候,心里面是混浊的;有了信心的时候,心
里面是清净的,所以那个信是清净的意思。这里边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静坐的人,
还没得初禅的时候,他心里面说是疑疑惑惑的。疑惑我能不能,那天会成功,得到初禅呢
?总是疑惑自己能不能得,有这疑惑。但是这一天,忽然间得到了,就有了信心,我能得
到初禅,我己经得到初禅了,那么这信心就强,就有了信心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
们没得到禅的人,还有欲的人,这欲的烦恼很难除断的,很难把它消灭的,所以自己没有
信心得初禅,忽然间得到初禅了。喔!这个欲虽然难断,我是把它断了,我已经得初禅了
,那么有了信心,这叫离散地染。这个染,在这里说有二种:一个是我们这个散乱心的人
有欲,这是一种染污。得到禅定之后,对于定的境界,也有爱着心,那么又是一个染、也
是染。那么得到初禅的人,他有了信心,欲是很难断的、但是还是能断,有了信心。得了
定以后,得到初禅的时候,感觉到非常的欢喜,很爱着这个境界,爱着久了,又感觉到这
个寻伺不对劲。不对劲,我有没有信心能把它除掉了呢?又是不决定。那么得到二禅的时
候,喔!初禅的不对劲的地方,我也能把他去掉,又增加了一个信心,就是离定地染。这
个定地的染也能有办法把它清除,又增加了一个信心,所以这时候叫净,内等净。净就表
示信心的意思。内等,就表示把初禅的寻伺除掉了,内心里面更深刻的寂静了,就是定力
又加深了。这个时候也是有喜有乐,而这个喜当然是比初禅的喜是更殊胜了,乐也是更殊
胜,那么这叫作定生喜乐地。因得二禅的定,引生出来的喜乐,这是和初禅又不同了。
可是得了二禅以后,这个喜,当然这是人之常情,是凡做一件事成功了,心里面就欢喜。
欢喜,但是得了定那种人的欢喜也不是一般人的欢喜能比得上的,他那种乐也不是一般的
欲乐能比得上的。可是时间久了,这个喜,他又不欢喜这个喜。不欢喜,所以他要又想辨
法修这个三禅。三禅里面还有五样事。
三禅里面有这么五样的功德:第一就是舍,就是把二禅里面的喜弃舍了,不要它。他也是
在入了定以后,来呵斥这个喜的不对劲。这也不是那么一下子就能弃舍掉,所以这里面就
要有一个舍。第二正念:这个正念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是不忘,常是在定里面明明了了的
去掉这个喜,叫这个喜不要出来、不要欢喜,那么这是正念。第三个正知:这个正知是什
么呢?但是有的时候失掉了正念,失掉了正念,这个喜又出来了。喜又出来要知道、要觉
悟,要去掉他,所以叫作正知。
成功了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极殊胜的乐,这个乐在《大智度论》上说、《瑜伽师地论》也
是说到,就是在三界里边这个乐,它是最第一的了,没有其他的乐,能赶得上它的,是最
殊怎胜的了。所以三界里面的乐,第三禅的乐是最殊胜的。心一境性,虽然是乐,心里面
还是定的,还安住在一个境界上,相续明静不动,这就是三禅的境界,三禅就是把这个喜
,不要了,这叫作离喜妙乐地。就把二禅里面的喜去掉了,得到不可思议的妙乐,这叫作
第三禅。
第四个、四禅就是舍念清净地。这个舍念清净地怎么解释呢?就是三禅的乐,虽然是特别
的殊胜、微妙,但是久了,他心里面也厌烦,人就是日久生厌,厌烦这个乐,就要想辨法
去掉它,那么这就是开始了四禅,开始了舍念清净地。这个也要长时期的入这个三禅的定
里边,入在这个定里边,他又呵斥这个乐,就是要弃舍他,所以叫作舍。念,就是这件事
要明明了了的不忘这件事,要把这个乐去掉。经过常时期的用功,后来成功了。成功了以
后,他这个第四禅的这个人的心里面的境界上,就是不苦也不乐。
这个不苦不乐这句话,怎么讲呢?本来是在初禅的时候,就是没有忧了、没有忧愁了。这
个忧愁从那里来呢?就是从欲来的,我们欲界的人因为有欲,有欲就有忧。你得初禅的时
候,就是没有欲。没有欲,因欲而生的忧也没有了。因为有欲,有欲也就有苦、有苦恼。
有苦恼,你要是得到初禅了,离欲了,也就没有苦了。但是修得初禅的时候,不说没有苦
了,要得二禅的时候,才说没有苦了。
这在《大毗婆沙论》的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对治,就是息灭欲界,因欲而有的
苦。是谁有这样的力量呢?就是初禅。初禅能够息灭欲界的欲,这个苦也没有了。那么这
个初禅是能对治的;欲界的苦是所对治的。那么你得到初禅,就是没有欲界的苦了。但是
这个能对治的初禅还在,要超过了初禅,这是个时候对欲界的苦,距离的更远了,所以这
么个时候才说没有苦。这个《大毘婆娑论》上,这样解释,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呢?这个得禅定的人,他不喜欢这么个出入息的事情。得禅定的人,他在那里
坐下来,他不欢喜有这么个出入息,不欢喜这件事。不欢喜,但是它有出入息,你还不能
够停下来,尽管是得了禅定的人,这么个息是慢,他还是有。有,他就不欢喜,他感觉到
有出入息,就是苦。那么得了四禅的时候,没有出入息了,这出入息停下来,所以叫作不
苦。那么三禅的乐也取消,所以叫不苦不乐。那么这是第四禅,他有舍、他有念,有不苦
不乐,也有心一境性,而这个时候,这个禅定是特别深了。
佛说四禅八定里面,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说,这个第四禅是最好的。佛是在第四禅里面,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就是因为第四禅是最合适的。比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好。也
比无色界的四空天好。四空天,虽然他的定力很深,但是修学圣道来说,他还不如第四禅
的好。所以这个第四禅是在佛教徒来说,是最尊贵的,最宝贵的了。
它这个第四禅这个时候,没有八种扰乱的事情,也就是没有这八种灾害的事情。一个是没
有苦、没有忧、没有喜乐...、忧苦喜乐没有了、也没有出息、也没有入息、也没有寻伺
!这八种事情都没有了,所以称第四禅叫作不动定,它是最殊胜的一种定,这叫作舍念清
净地,舍清净,念清净,最清净、最殊胜的一个定。
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五趣杂居地,这杂居
地居住的人都是有欲的,后边的离生喜乐地,到舍念清净地,这四个地是色界天的四禅。
四禅里边,最后的舍念清净地,是最好的一个地方。在初禅的时候,虽然他的禅定很好,
但是因为有寻伺的鼓动;第二禅这个喜,欢喜的鼓动也不是太好;第三禅因为有极殊胜的
乐,也使令有这样禅的人,心里面有了厌烦心。当然有的人得到这样的禅定,就为乐所迷
,而没有厌烦心;要是佛教徒得到了,这样的禅定,心情会不同,因为他的目地要得圣道
。那么有这样的乐,使令他对于圣道也会有障碍,所以他又破除这么个乐,去成就第四禅
舍念清净地。成就了四禅之后,这么个时候,他的内心没有寻伺、喜、乐、没有出、入、
息、没有忧、苦,没有这么多扰乱的事情,所以他的内心非常的清净,也非常的寂静。
在这个《寒山诗》上面有一个颂,这个颂他说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
伦,教我如何说。’这是寒山大师他写出来他内心的境界。
‘吾心似秋月’,他在浙江天台山上面修行。修行到了这么一程度。他的心就像秋天的明
似的。到秋天的时候,天空明净,这个月亮的圆满光明,比夏天好的多,所以用秋月来形
容。‘碧潭清皎洁’,这又举出一个譬喻。他的心情像秋天的月亮那么样的圆满、光明,
又像那个碧绿的深潭。那么样的清净皎洁,一尘不染。‘无物堪比伦’,没有什么东西能
比得上他内心的光明、清净的了。‘教我如何说’,他这样清净光明的心,你叫我怎么样
为别人讲呢?有这么一首诗。我读《弘一律师年谱》上面,那上记载一件事,就是郭沫君
先生托人向弘一律师请求给他写字,弘一律师就是写了这首诗给他,当然弘一律师他的内
心可能另有一个用意的,因为郭沫君是个左派,是个唯物主义者,弘一律师写这首诗,‘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那么这首诗是赞叹心的光明重要,物是不能比的。弘一律师
真是写这首诗写的太妙了。
但是在修行人来说,能够从欲界定,经过未到地定,到色界定,到了第四禅,这个时候他
的内心没有八种扰乱的事情,特别的清净,又特别的寂静,也可以说一念不生了。但是这
种境界,要是站在圣人的立场来看,是什么呢?
虽然这个第四禅的这种定,舍念清净,虽然是很高了,但是还是凡夫境界,并不是圣人。
所以虽然是很好,但是美中不足,犹有不足,就是还没有这个佛法的诸法实相的智慧,所
以他还是凡夫。凡夫得到了这样的成就,或者他们是不信佛的;或者他是信佛,有了这样
的成就已经很好了。如果他想要得圣道,就是在舍念清净地里面,修四念处观,修这个诸
法实相观,那么就是很容易得无生法忍了。舍念清净地就讲到这里为止。
下面还有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四个地是无色界天
的境界,但是在人间的修定的人,可以修成这四种定的。就是他在舍念清净地里面,长期
的入定,时间久了,所谓夜长梦多,时间久了,就有变化。他感觉到这个身体、地水火风
的这个身体不太好,就想要破除去。他就在舍念清净地里面修观、就是毗钵舍那观,也可
称之为毗钵舍那的。观这个身体是空的,但是这种观法,不是佛法里面说的这种‘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这种观法,他是另外一种方便。就怎么样观法呢?
就像我不知道现在的城市里边有没有,这乡村里面有这个箩,一种器具。这种器具,它也
是用一种东西织成的,有横有竖,但是也有孔。他就从那里得到了一种智慧,就观察他的
身体这个毛孔扩大了,这个地水火风,这生理的组织渐渐的减少,这空渐渐的扩大,逐渐
的、逐渐的就不见有身体了,只是看见是虚空。他的内心,不念一切的色法、不再思念一
切的色法,对于色的爱着心完全没有了,他原来他就是厌烦这个身体的形相,所以他用这
样的空,常常的观,就把身体不见了,不见了。当然这种观法也是观一个时期,然后就是
修奢摩他,修奢摩他一个时期再修观,也是这样子。逐渐的就是成就了空无边处地,就是
得到空无边处地定了。
得到这个定以后,他时间久了,他又改变了。就放弃了以空为所缘境,就观察这个识,观
察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观察这个识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未
来的,无量无边的,叫识无边处地。观察久了,他就成就了识无边处定
成就这个定之后,时间久了,他又不欢喜。感觉到观察空、观察识,都是心有所缘。那
么他现在又放弃了,也不观察空、也不观察识。也不观空、也不观识,观无所有。观这个
无所有,以无所有为所缘境。时间久了,他就成就这个定、无所有处地。
观这个以无所有为所缘境,这样久了,他又不欢喜这个境界。观空无边、识无边都是有想
;观无所有可以说是无想。现在又不高兴这个有想、无想,观这个非有想非无想,他就破
这个有想,也破这个无想。时间久了,他的定力更进一步,就住在非有想非无想这里,就
叫作非有想非无想处地。这个非有想非无想,怎么样解释呢?他在无所有处地的时候,他
想进一步修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他先要破这个无所有处地。破这个无所有处地的时候,
他发觉了一件事,就是缘无所有的这一个是谁?这就是他发觉这一个,虽然是以无所有为
所缘境,但是还有一个能缘的心,这个心是最微细、最寂静的地方,他不是那么样粗显、
明胜。因为这个能缘无所有的心,非常的微细、不是那么明胜。他那个明了的力量,不是
那么强,不是那么明显,不是那么殊胜,所以叫非有想;他本身非常的微细,叫作眛劣,
还有个眛劣想,所以叫作非无想,还是有想,不过是特别微细,不那么粗显。不那么粗显
,所以叫作非有想,有微细的想,所以叫作非无想。
如果不是佛教徒,他成就了这个定,他认为世间上,这个定是最高的了,这就是涅槃的了
。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解释这个非有想非无想定,其中一句话:‘真神不灭’
。就是那一念微细的想。‘真神不灭’,换一句话来说是什么?就是我、这是真我,真我
是常住不灭的。
以前没得这个定的时候,在欲界的时候为种种的欲,种种的苦恼所困;那么离开了欲,到
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又种种的这些虚妄分别所
困。现在成就了非有想非无想定的时候,这个‘真我’出现了,这是一个涅槃的境界,外
道就是这样的思想的。若是佛教徒,他观察这个非有想非无想也还是苦、空、无常、无我
的境界,用这种苦、空、无常、无我的这种观察智慧去观察,也能破除去,就得灭尽定了
,那就是阿罗汉果了、就是阿罗汉果了。
这是九地,三界分成九地。这个九地,我刚才说阿罗汉,那是圣人了。现在这个文,是指
凡夫说。凡夫这个九地,现在说这个“眼耳身三二地居”,就是眼识、耳识、身识,这三
个识,在三界九地里面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二地居”,就是第一个五趣杂居地,第二个离生喜乐地。这二个地有眼识、有耳识、有
身识的。若是再过去,就是定生喜乐地以上,就没有眼识、耳识、身识了,就只有第六识
。但是这里面没有提,原来是五个识,这只提到眼识、耳识、身识;这个鼻识、舌识没有
提。
鼻识、舌识怎么情形呢?鼻识、舌识这二个识,只在五趣杂居地里面有。就是我们有欲的
人的世界,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都有的。要到了离生喜乐地,就是得了初禅以上的境界,
这个鼻识、舌识也不活动了,没有了。我们可以问一问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鼻识、舌识
,他的对象是怎么呢?就是个段食。这个鼻,所缘的香,或者是好香,或者是恶香;这个
舌识,所缘的酸甜苦辣的味,这都属于段食之内的。到了色界天上去的人,得到这种定的
人,他们是禅悦为食的,不需要有段食。没有所缘的境了,能缘的识就不活动了,就不生
起了。识的生起一定要有所缘的境。有能缘的根,还要有我所缘境,作他生起的条件,生
起的条件有所不足,这个识就不活动。所以鼻识和舌识,只能在我们五趣杂居地里面可以
活动,到了色界天去,这个离生喜乐地以上就没有了。这个眼识、耳识、身识,初禅还是
有,离生喜乐地他还有作用的;二禅天以上,这五个识都不动了,只是第六识,所以叫作
“眼耳身三二地居”。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