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宗法师:为乐愿生,能不能往生

楼主: terryhosee   2021-06-14 15:12:45
“为乐愿生,能不能往生”,这是净土宗必须讨论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是愿意享乐的
。极乐世界很好,如果是为了享受安乐而愿生极乐世界,这样能不能去呢?
这里有两个答案:
第一个说能够往生,底下列了六条文来解释;
第二个说不能往生。
两个答案都是我们的祖师讲的,先来看第一个。
1.能生
能往生有什么经文的证据呢?
1.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首先引用的是《往生论》中的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要看昙鸾大师的解释才比较清楚,昙鸾大师解释说,所谓“梵声”是指极乐世界
、极乐国土的名字;“悟”是让人可以得到净土的利益;“深远”是指能够究竟广大利益
众生;“微妙闻十方”,让十方众生都能得到这个利益。
昙鸾大师对此还解释有两句话:
2.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
“若人”就是一般的人,不管任何人。
“但闻”,只要听到安乐净土的名字,听说净土是安乐的,感觉很好。
“欲愿”,谁不愿意到安乐的地方去,谁愿意死了就要下地狱受苦呢?
“亦得如愿”,这样的人,他就可以如愿,就可以往生。
“此名悟物之证”,“名”就是极乐、安乐净土这个名,“物”就是众生,“悟”是使动
用法、使众生开悟。众生听到这个名字,就发愿往生,这就是开悟了,而且能够往生也就
证悟了,这就是一个证据。所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闻十方”是闻而使之开
悟的意思,让十方的众生听闻而能悟得深远,这是极乐净土、极乐国土国名的功能和作用

3.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
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你看,说得非常清楚,跟上面一句一样。只是听说极乐世界很清净,没有三恶道,没有恶
人,没有恶处,不用轮回,也没有生老病死苦,没有夏天热、冬天冷,没有贫富悬殊,也
没有美丑好坏的景象,人人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自在安乐,就“克念愿生”。
什么叫“克念愿生”呢?就是说下定了决心,一旦发愿就永不退转,肯定要去往生。不是
嘴上说说,而是听到极乐世界这样好,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去往生,这样的人“亦得往生
”,也能够往生。像“即入正定聚”,当下就是不退转。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表示极乐国土的名字就可以度众生了,就像佛度众
生一样。也就是说,听说极乐国土清净安乐,愿意去往生就可以往生,这是国土名字的功
能、德能、功效。
“安可思议!”这样怎么可以思议呢?我们现在经常听说哪个地方很富有,可听到之后自
己还是很穷;如果听到哪个地方很富有,自己马上也跟着富有了,那这个地方就很厉害了

但这样的地方在这个世界不存在,不要说听到,就是跑到那个地方,比如香港,自己还是
原来的自己;或者跑到哪个很富庶、富得流油的地方,可出来还是穷光蛋。这样就叫“虚
作”,不是“不虚作”,虚作不能住持。
极乐净土的名字就不一样了,听到这个名字就可以去往生,而且往生后“无有众苦,但受
诸乐”。这不是充分说明只要听到极乐,“为乐愿生”,就可以往生吗?
再举韦提希夫人的例子。
4.韦提希夫人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
《观经疏》里说“韦提希夫人真心彻到”,因为她被儿子关押,受这样的苦,所以当她听
说有无忧恼处——极乐净土的时候,她就一心向往。她的真实心、真愿意往生的心是彻底
的、到位的,没有丝毫虚假,叫“真心彻到”,也就是“克念愿生”的意思。
“厌苦娑婆,欣乐无为”,厌离娑婆的苦境,欣求极乐无为的涅槃界,不就是为了厌苦欣
乐吗?
最后的结局呢?“永归常乐”,“常乐”就是涅槃界,决定往生,一归永归。
接下来的这段话,在《观经》的第三观地观当中:
5.《观经》言:
汝持佛语,
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这也很明显,“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我们都很苦恼,被苦恼所逼迫才想脱苦,只
要想脱苦的人,跟他说“十六观门”就可以得利益。这也是为了离苦、脱苦而求乐可以得
到往生利益的证明。
6.《观经疏》言:
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
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
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
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
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
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观经疏》里这一段也可以作为证明。
“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
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
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总之,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为了厌苦而
求生乐的境界,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劝这样的众生求生净土趋向无上菩提,反而是乘上
了诸佛的大悲本愿。
另外,在《观经疏》里还有一段话,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
众生,是以劝归净土”。说明这个法门就是为了救度苦恼的众生,特别怜悯常没常流转的
、常在三恶道的众生,为他们开说净土法门,劝他们回归西方极乐净土。这岂不是说明“
为乐愿生”也能够往生吗?
2.不能生
但是接下来又有两句,也是《往生论注》里的,说“为乐愿生”不能往生。
《往生论注》言:
1.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
亦当不得往生也。
2.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
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
岂有得理!
第一句,“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也就是说,如果不发无上菩提心,只听说极乐国土很快乐,受乐无间,就为了快乐而愿
意去往生,这样应当不能往生。这不是唱反调了吗?
底下还有第二句,“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
,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这个愚痴的人(指诽谤正法的人)贪净土安乐,到底他能不能往生?回答说:这个愚痴人
既然诽谤佛法,认为佛法是假的、骗人的,不认为有佛、有菩萨、有净土、有六道轮回,
他怎么会有愿生佛土的道理呢?
退一步说,这个人“但贪彼土安乐”而愿往生,这种假设也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亦
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有水才有冰,有烟才有火,求非水之冰、无烟之
火能求得到吗?求不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不承认有净土的存在、有佛菩萨的清净功德存在,这样等于是断了
水、灭了烟,断了水要求冰、灭了烟要求火,是求不到的。
用这两个比喻来说明,诽谤正法的人贪彼土安乐是不能往生的。
3.以能生为正
这样就有两种说法,那到底取哪一种呢?“以能生为正”。就是说,只要听说国土安乐,
愿往生就能往生,以这种说法作为正意。为什么呢?
救苦故,摄凡故,极乐立名本意故。
第一,“救苦故”。这个法门本来就是大悲救苦的法门,所谓“诸佛大悲于苦者”,救苦
的人不就是为了使他们离苦得乐吗?
第二,“摄凡故”。这个法门本来就是摄受凡夫众生的,凡夫众生本来就是这种秉性,就
是为了离苦而求乐的。如果说这样不能往生,要发起多大、多高尚的心才能往生的话,人
数就很少了。
第三,“极乐立名本意故”。极乐世界之所以叫极乐世界,它的目的在哪里?本意在哪里
?不就是让我们“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吗?就是让我们在苦乐对比中欣求极乐的,这就
符合极乐立名的本来意涵。
这三点是从道理上来说明的。如果看事实的话,《往生传》里,古往今来很多人,其实就
是听说极乐世界好,然后就念阿弥陀佛求往生,他们不都往生了吗?发大菩提心的也有,
但那是少数人;多数人,像我们去助念的那些人,有的连什么是菩提心都不知道,甚至连
菩提心的名都听不懂,但往往这样的人走得很殊胜。
你看那些念佛的老太太,听说极乐世界好,不用受苦,她们也不强求多么好,说只要让她
们去,到极乐世界给阿弥陀佛扫地都可以。甚至有的人说,“我丈夫已经到那里去了,我
也愿意去”;或者说“我儿子去了,那我也去”,就为了跟她丈夫、儿子团圆,她也往生
了,哪里有发菩提心啊?她们就只是有一个很简单、很朴素的概念。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得到,往生净土并不是要求那么高的。
4.说不能往生之原因
说不能生者,为励上机发大心,为斥有人非求佛法乐。非水冰。内乐、外乐、法乐乐。
那为什么又说不能往生呢?祖师说法都是有其用意的。
第一点就是“为励上机发大心”。表示这样是对机而说的,是要劝励上等根机的人发大菩
提心,所以在讲到发菩提心的时候就说,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亦当不得往生也”。这
是对能够发菩提心的人做的一个殊胜的劝谕,并不是说一切人不发菩提心都不能往生。所
以它的语气比较含蓄,说“亦当不得往生也”,是对那个可劝的人相劝的。
有的人根本就发不了菩提心,比如临终之人,“地狱之火,临临欲入”了,那就不劝发菩
提心了,呼爹叫娘般念佛求往生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对此也有解释:
三界众生无智慧惛惛六道内安身
诸佛慈心为说法聋盲抵突伴不闻
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
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
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这不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吗?“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这时才“万事家生
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哪里有发菩提心啊?但是这样就可以往生了。
说不能往生的第二点原因,是要斥责有人非求佛法之乐。愚痴的人容易生诽谤,因为他不
相信有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的存在,而且他求的都是五欲之乐,不是佛法之乐。听说安乐
,他可能想那里可以好吃好喝,能够为非作歹、尽情造罪,这样愿意去。那他会去什么地
方?哪里能到极乐世界,他到的地方就是要造罪造业的地方,不可能到净土去的,因为他
求的不是佛法之乐。
至于说一般的人,他认为在娑婆世界太苦了,极乐世界很安乐,所以愿意去极乐世界。因
为他对人世间种种的苦已经彻底地厌弃了,所以他求的乐就是佛法之乐。
乐有三种:内乐、外乐、法乐乐。“内乐”就是我们身心的禅定之乐;“外乐”是外在的
五欲之乐,色受想行识、财色名食睡,一般人贪图这些;法乐乐是由法所生起的乐。
一个再怎样愚痴的人,即使他不了解很多佛法的名相,但是他真正像韦提希夫人一样“真
心彻到,厌苦娑婆”,那他心里面是有佛法的。他对娑婆世界确实厌离了,不想求娑婆世
界的长寿富贵,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愿意求了,只愿意求生西方净土,这样的人是知道佛
法法乐乐的。他所求的就不是世间之乐,而是佛法之乐。
所以,昙鸾大师在这里要破斥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能发而不发大菩提心的,劝谕他们发心
;第二种是非求佛法之乐的人,就是诽谤佛法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往生。
可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欣求佛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求生安乐,这就是“国土名字为佛
事”,决定都能往生。
所以我们看佛的经典,看祖师的解释,一定要通达,不然的话,有人就拿来书本说“你看
,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这是昙鸾大师白纸黑字明确写到的”。
我们一看,是啊,“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
往生也”,这不明确写了吗?但是前面又说“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
往生,即入正定聚。”好像这两句话有矛盾,我们就会被搞糊涂,实际上它们并不矛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