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玅境长老|八识规矩颂(三)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13 20:06:11
《八识规矩颂》 (三)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昨天讲了“性境”这个词。八个识每一个识都是有所缘境的。在唯识的经论里面,对于识
的所缘境,分成三类,昨天把“性境”大概的讲完了。其次就是带质境和独影境,这两个
还没有解释。
这个‘带质境’这个名词,和“性境”不同了。这个‘带质’,这个‘质’是什么意思呢
?‘质’是本质。就是那个所缘境的真相,那个境的本来的境界,叫作‘质’。这个‘带
质’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识在缘虑所缘境的时候,他另外生出来一种理解,‘别生意解
’。他另外生出来一种想法,与所缘境不相符合,但是他的内心,还以为他的理解,就是
所缘境的真相,那么这叫作‘带质境’。
这个举一个例子的话,说是夜间的时候,太阳落了,这光线不好,那么看见一个杌。这个
杌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这么树木没有枝了,或者是被砍掉了,或者是被火烧了,那么就是
这么一个树在那里立著。那么夜间光线不好,看上去这个人就疑惑了,疑惑那是鬼。那么
疑惑那是鬼,这就可以解释这个‘带质境’的大意了。他认为是鬼,是不符合这个所缘境
的真象。但是他又这看见了这个杌,而生起来的理解的,所以他还是带着这个质,生出来
这种错误的想法。这个错误的想法,他还认为不错误,是那个所缘境的原来真实的相貌的
,而实在是错误了,那么这就是叫作“带质境”。这是一个譬喻。
如果真实的在佛法里面举例的话,就譬喻我们这个人,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我们在这
个五蕴上面、五蕴组合的身体,我们错误地认为这里边是我,执以为我,那么这正是‘带
质境’的意思。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个有生有灭,是无常变化的一种有为法,而执
着它是常住不坏,有主宰性的我,那就是错了。但是我们执著有我的人,认为是不错的,
认为是有我。
这个我见这件事,执著有我,也叫萨迦耶见。萨迦耶见,这个见是中国话,萨迦耶见是印
度话,翻成中国话叫做坏聚见。这个坏,就是是个败坏法,它不是坚固、不可破坏的。这
个聚,就表示众多的法,组合在一起、积聚在一起,所以叫做聚。那么就是这个五蕴,它
就是可坏、可败坏的一种法,它又不是一个独一不二的、真常不坏的东西,它是众缘和合
的,所以又是聚。那么在这样又是坏、又是聚的法里面,执著它是不可破坏的,常住不坏
的我,其中有常住不坏的我,那么叫做见。那么这样的执著,在我们中国人来说,好像不
太明白这个意思。因为佛在世的时侯,在其他的宗教,通常说就是外道,他们执著我们自
己的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是有一个真常的我的。那么佛否定他们的执著,说是无我的
。这个外道他们的思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外道都这样。那么他们认为色受想行识里面有
一个我。那么佛就是在《阿含经》里面,我们会读到这样的道理。常是开示诸比丘,或者
是有善根的在家信佛的居士,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败坏法,是无我无我所的,常是这样
开示的。那么在我们中国哲学里面不是明显的、不是那么明显的有这样的思想。当然可以
佛法来到中国以后,中国的学者也会读佛法的书,那么也就会这样去思惟去,也会写出来
文章表达这样的意思,那么是表达是有我的意思了。现在我们在这个意思上不多说了,还
是说这个‘带质境’。
那么这个五蕴,我们身体健康的人,当然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有多少与我相似的意义的。
这个我,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有多少相似,所以我们执著它是有我的。那么佛说这是个
‘带质境’,实在是没有我的,这里面是苦空无常,那里有我可得呢?来破这个‘带质境
’了。这是举这个‘带质境’的例,我们这样解释。因为观察色受想行识的统一体,仗这
个质,而生出来有我的执著,这就是一个错误,带质境是个错误的了;但是执著有我的人
并不承认错误,认为他是有我的,那么这就是‘带质境’。
其次就是‘独影境’。独影境是什么呢?就是他不仗质,不依仗本质;或者是有本质、但
是不现前,不是现在当前。这个现前这两个字,我们佛法里边倒是常常说的。常常说,但
是在我本人来说,初开始读到这样的话,我就是是不深入懂这个现前怎么讲。这个现前如
果解释的话,譬如说我们现在看见这个灯,那么这个灯就是现在面前,那么这就可以说是
现前。说是现在这个大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这个大地,说两千尺以下有黄金,有五百
顿黄金在里面,但是在我们肉眼的人,就是不现前。那么不现前,我们说有,只是你自己
的虚妄分别,究竟有没有,你没有看见,就是凭空的去忆想。假设有天眼通的人,那么这
个两千尺,在有天眼通的人来说,那就等于是在面前了,那就是现前。那么和肉眼的人就
不同了。
那么现在‘独影境’是他所缘的这个境界,假设是不现前的境界,不现前,所以是不仗本
质,没有本质可言,就是凭空的忆想,那就叫做‘独影境’了。或者是你所缘虑过去的事
情,事情已经过去,现在不出现,没有;或者是未来的事情,也不是事实,就是凭空的忆
想,设想他是那样子,那么这都叫做‘独影境’。
这个‘带质境’是错误的;这个“性境”是正见不谬的;‘独影境’也可能是对的、也可
能是不对的。如果是缘虑过去的事情,你的记忆力没有记错,那么你缘虑过去的事情没有
记错,那么这个你缘虑的可能就是正确,如果记错了,那就是不对了。未来的事情,如果
你计画的很正确,以后果然是成为事实了,那也是正确的。如果是你设想的有错误,没能
成为事实,那就是不对了。所以这个‘独影境’是通于是非邪正的。性境是正确的;带质
境是错误了。这是这三种境界的大概的这么地解释。
我们的前五识,他只是缘这个“性境”,而不是缘带质境,不是缘独影境。缘“性境”,
我昨天解释的说到通于圣人,这个性境是通于圣人。比如得无生法忍法忍的人,他有根本
的无漏的、无分别智慧,他能见到真理了,那么那也叫作“性境”。但是那是圣人,我们
凡夫的前五识,还不能够去缘那样的性境的,我们前五识只能缘虑这一般的有为法这些境
界,有限度的“性境”。如果你得天眼了,那可能缘虑的广一点,这是性境。
“现量”,这还一个现量。这个性境是在所缘虑这一方面说、所缘的境界这一方面来说的
。这个“现量”是在能缘的这一方面说的,侧重在能缘的这一方面说。
这个“量”怎么讲呢?就是我们的识是能缘的,这境界是所缘的。有能缘就有所缘。我们
的识在缘所缘境的时侯,就出来量了、这个量就出来了。那么这个“量”字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量,就是缘虑的意思,就是计算的意思。比如以尺,用尺来量布。这个用尺量布,
就会知道这个布,有多长短,有多宽、有多长。那么我们的心去缘所缘境的时侯,就会知
道这个境、这件事情,是是、是非;是邪、是正;是黑、是白,是道德、不道德;是凡、
是圣,那么就会辨别这些事情,这就叫作“量”。这个“量”这件事,因为我们的识的智
慧、知识,知识有多有少,智慧也有深也有浅,那么量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所以有现量
,还有比量,还有非量的不同。
这个“现量”怎么讲呢?“现量”就是所量的境界,出现在眼前。不是过去的事情,也不
是未来的事情,也不是有障碍。是现在,但是有障碍,不现前,那么也不是。现量就是所
量的境界、所缘虑的境界现在眼前的。现在眼前你去缘虑它,缘虑它的时侯,也和性境的
意思有点相合,就是正见不谬,没有不符合真相的虚妄分别,那就叫作“现量”。当然也
和昨天说的意思也有相通的意思,就是不带名言的。心理面还没有起分别,这是什么?是
什么?虽然心理面明了所缘境了,但是对于这个境界的名字,心里面还没有在思惟、还没
有思惟它是什么名字,还没有名字的。要有了名字,就可以说话了。那么这个“现量”就
表示就是不带名言的,那叫做现量。
这个《佛法与科学》这本书,这胡适之在那上面有一篇序,是那个作者请他作序,他作序
的时侯,他好像很愤怒,他很愤怒,其他的话我不提了。他就是说:这个现量有什么值得
尊重的,那么宝贵,那么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境界。他好像是说禽兽没有知识,他的心就会
常常有现量的境界,那么他是这样来贬斥这个现量。
在佛法里面来说,那可是不一样了。我们佛法里面是重视智慧的,是贬斥、轻视烦恼,重
视清净。那么这样的情形,这个“现量”和“性境”在佛法里面,就是值得尊重的了。因
为我们如果心细致一点,去常常的反省自己的话,就会发觉这个现量同性境,对于自己会
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很多很多的功德。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常常地是有种种的虚妄分别,
引起了很多很多的烦恼,这个虚妄分别就是带质境了,就成了非量,引起很多很多的烦恼
。但是佛法里面又不只如此,不只是性境和现量,也赞叹、也尊重我们多多的学习佛法,
增长你的分别的智慧,也赞叹这一方面。也赞叹你的无分别的智慧,也赞叹你分别的智慧
,这二方面应该是并用,这样子会使令我们逐渐的会解脱一切苦恼,来引起很多很多的善
根,会得大解脱的,那么和胡适之的说法是不一样了。这是现量。
这个“比量”呢?就是我们所缘的境界,不出现在眼前。不出现在眼前,我们不能直接知
道它是什么,但是可以假藉其他的情况加以比量,比较,可以推论它是什么。现成的说法
,比如说这个山的那一边有烟。有烟,那么我们平常的知识,有火以后才有烟,所以见烟
知有火,假藉烟的形象,就知道那里面是有火了,那么这就叫做比量。说墙的那一面是有
什么看不见,但是看出有一个角,一个脚,见到角,就说那里是有牛了。这就是虽然没有
直接的见到那件事物的体,可是因为其他的情况,就可以推论,它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就
叫作“比量”。
在佛法里面说,说是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因缘所生的,说话的声音,或者其他的物体发
出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因缘所生的,所以知道它是无常的,那么这就是推论。这件事物
它现在是很正常的存在,怎么能知道它将来会破坏呢?因为它是因缘生的。因为假藉因缘
生的道理,就推论它将来是会败坏的,那么这就是叫作比量。这个比量,当然这也是要由
你的知识和智慧,来决定的。如果你知识很丰富,你的智慧也很圆满,很深刻,那么你比
量的结果,可能是很正确的;如果是知识不够,智慧也低的话,那就变成非量了,就是不
合道理了。这个现量也搞错了,比量也搞错了,那就变成非量了。
那么现在我们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在缘虑色声香味触的
时侯,就都是现量的境界。因为前五识它只是有一个明了性,他不像第六意识能种种的去
思惟分别,观察,他没有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他正是现量。
“通三性”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三种性,三种差别的不同性格。就是我们这个识
,这里面是说前五识。前五识他是通于善,也通于恶,也通于无记的性格的。那么他不纯
是善,也不纯是恶,是通于这三种性格的。
这个善的这件事,在唯识的书上把它说明、用二种情形来说明它。一种是就是这一念心,
或者是一件事,它本身就是清净的,就是良善的,就是没有垢秽、没有染污,这就叫做善
。另外第二个解释,就是你这一念心的活动,对于现在和将来是都是有利益的,那么也叫
做善。比如是我们做善事,按现在对于自己也是有功德,对于社会广大的群众,也有利益
的,那么这是对于现在!那么将来这个做善事这个人,他也会得到可爱的果报,那么就叫
作于现在世、于未来世都有利益的,有这样性质的,就叫作善。相反的就变成恶了,就是
他本身的性质是不清净的,是垢秽的,那就是恶了。他做出来这种事情,现在对他自己也
无利益,对于社会上也不好,也没有好的影响,将来会得到不可爱的果报,那么就是于现
在世,于未来世都是没有利益的,那就变成恶了,这是善和恶,在佛法是这样解释。
其次说到这个无记。无记分成两类,这个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无记这句话,就是不能说
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不能这样去分别的,那么叫做无记。
在我们的心,我们的这个心意识、这个识,有两种无记:一种是无覆无记,一种是有覆无
记。
这个无覆无记怎么讲呢?就是它本身不障碍真实的、清净的功德的事情,不障碍。这个覆
,有个盖覆的意思,就是障碍的意思。那么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他就是无覆无记。
这个有覆无记,就是他本身不清净,有很多的烦恼在里面,但是有其它原因的影响,这种
障碍的境界不明显,显示不出来,所以也叫做无记;或者说虽然是它里面有烦恼,但是它
不能造做善,也不能造做恶,虽然也有可能会有行动,但是将来不能得善的果报、也不能
得恶的果报,所以就说它叫作无记。
这个事情,比如说这个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二个世界的人,他们内心里面也一样有很多
很多的烦恼,一点也不少的,但是因为他有高深的禅定,就把所有的烦恼都降伏了,都降
伏了,就显现不出来了,烦恼虽然是有,但是不能发出来烦恼的作用。表面上看,就好像
没有烦恼似的,那么这就叫做无记。实在呢?他内心是有烦恼的,所以叫做无记。那么这
是,这叫做有覆无记。内心里有烦恼,比如说这个第七识、第七末那识有我见的烦恼,我
见,我爱,我慢,我痴,有这四种烦恼,但是因为第七识太微细了,他这个烦恼的形象就
不明显了,所以也叫做无记。但是因为有烦恼的关系,他就障碍你明心见性、他障碍你修
学圣道。你去发心做功德,因为这个我见从里面就发生作用了,就变成有所得了,就变成
有漏的功德了,所以他有障碍,所以叫作有覆无记。
那么现在说到前五识,他是“通三性”。他是通于善、也通于恶;也通于有覆无记、也通
于无覆无记,就是这样子。这是说到这个前五识这样的情形的。这里面有一样事,应该提
出来说明的,这个前五识,他随时会发生作用,对于第六意识有所帮助。但是前五识他不
能独立的有所活动,如果没有第六识支持他,他不能独立的活动,我们昨天已经曾经说明
过这样的意思。要第六意识活动的时侯,与前五识同他合作。这样子,所以他也是通于善
,也通于恶,也通于有覆无记,通于无覆无记的。意思是应该这样去理会,这个“通三性
”的意思的。前五识,他不能自己去独立的去做善,独立去做恶事,他没有这个能力的,
一定要和第六意识合作,才有这样事情的。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