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玅境长老|八识规矩颂(二)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12 15:49:56
《八识规矩颂》 (二)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规矩颂
这“规矩”怎么讲呢?这是一个机器。“规”就是画圆的一个在西。“矩”就是匠人拿的
尺那一类的东西。就说是‘没有规矩不能方圆’,就是那一个意思。那么这里说用这个“
规矩”,这两个字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的识,由凡至圣,他每一个识活动的范围,各有
各的范围,各有各的作用,它是不相混乱的,就像那个规矩是规规矩矩的,不混乱,不会
错误。那么这里就是说这个识,就是刚才前面说的,凡夫的眼识、耳识、鼻识、相是怎么
样?第六意识是怎么样?第七识、第八识是怎么样?到成佛的时侯,这八个识又是怎么样
?他又是什么“规矩”呢?都是清清楚楚地说出来,所以叫做“规矩”。
“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伽陀,翻到中国话就是“颂”。“颂”这个字,就是赞叹的意
思,当然佛法里面也有那个意思,赞叹佛法。当然说它是说明,这件事也可以。按照中国
的汉文,就是类似诗歌的意思。它有一定的字数,或者四字一句,四句就是一个颂,或者
是五个字一句,或者是六个字,或者是七个字一句,七句就算一个颂。在经里面,我们读
经的时侯,说这长行,也类似散文的意思。“颂”就是把散文的意思、把长行的文重说一
遍,那也叫做颂,那叫作重颂,再说一遍,但是这文句形式变化了。如果不是重颂,叫做
孤起颂。现在是没有长行,就算是孤起颂了。
这个“颂”它的好处呢?使人容易记忆,背诵它的时侯,比长行容易一点。这也是随作者
的意愿,他愿意用长行形式来写出来书,当然也是可以用颂的形式,也是可以。不过在印
度,佛在世的时侯,佛说法有时侯也是有长行,也有这个孤起颂。那么佛灭度以后,佛的
弟子著作的书里面,有的人就是先写出来颂,然后自己再给这个颂作注解,多数有这个情
形。现在玄奘大师他是写出这个颂来了,但是没有作注解,只是一个颂而已、只颂文这件
事。当然若是他自己写出一个注解,当然是很好,不过要是我们能够认真的去学习《成唯
识论》,把唯识的经论努力地学习,然后再来读这个《八识规矩颂》,当然也可以明了它
的大意。
《八识规矩颂》,唐玄奘法师造
这是说这个颂文的作者。作者他的时代就是唐。中国南北朝统一了,这隋文帝把南北朝的
分裂统一了以后,隋文帝死掉了,他的儿子隋炀帝是个败家子,把他的隋天下败坏了、败
坏了。这件事李渊的儿子李世民,这个人是个理智的人,他统一中国了,那么建立了王朝
,名之为唐。
“玄奘法师造”,玄奘法师他是中国河南人,他去印度去、从印度回来,这些事情记载的
不一样,但是有人努力地去考察这件事,那么他们的结 是说他在公元六○二年。六○二
年是在隋文帝仁寿二年,这一年他是一岁。他是在十一岁这一年那出家的,他的哥哥长捷
法师先出家。二十一岁受比丘戒,也可能受三坛戒吧!这个不是那么明白。我们现在受戒
,这个三坛戒连续的都受了,但是那个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就不知道,再查一查。那么二十
一岁受戒。
二十一岁的时候,就是真观元年,有的地方说是真观三年,但是经过人家的研究,是真观
元年。八月间,他离开长安向印度取经,他在没有去印度之前,出家之后,他学习过真谛
三藏翻译的《俱舍论》、《摄大乘论》,他也学习过《涅槃经》。经习了很多的经论,他
对于佛法有疑问。有的经论上,这地方这样说,那个地方又一个说法。
我们说这个唐太宗写《三藏圣教序》,那里面有一句话‘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当常现常’,这句话怎么讲?这是《涅槃经》上说的。《涅槃经》说到‘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这个佛性是常住的呢;是不是常住的呢?《涅槃经》上有两个说法,‘当常现
常’。
‘当常’这句话,就是众生、我们凡夫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是无常
的。但是只要你是有心的,你有明了性的心,‘但有心者皆当做佛’,佛与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成佛了以后,你的佛性是常住的,这个话的意思是‘当常’,将来你的佛性是常住
的,是‘当常’。 这‘现常’怎么讲呢?不是当来。就是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就有
常住的佛性,这是‘现常’,这是《涅槃经》。我们若想要对于佛性的道理,要深入学习
的话,这个《涅槃经》是要读的。我看《玄奘法师传》,他是学过《涅槃经》的,他也学
过《摄大乘论》,里面的道理,他就不能决定究竟怎么回事情呢?不能决疑。到什么地方
请问呢?内心里面对于佛法有疑问,不能断,不能决疑。所以发出来到印度去求法的志愿
。为什么玄奘法师要到印度去呢?原因就在这里,就是对于佛法,有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所以要到印度去。
也有的地方说,他想要取《瑜伽师地论》。当时中国弘扬唯识的菩提流支、真谛三藏,他
们也是弘扬唯识学派的思想的。那么《瑜伽师地论》有十七地之名。那么玄奘法师是想要
请这一部论来,也有地方这么说。总而言之,他到印度去,就是在他的传上会看出来,他
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要到印度去。那么去的时间,刚才说是贞观元年八月间离开长
安。到贞观十九年的时侯,他回到中国来。先到洛阳,这个时侯,这唐太宗发兵要到东北
去,去伐高丽、伐这个高丽。他回来的时侯,在中国是很轰动的。所以房玄龄是在长安,
唐太宗这时侯是在洛阳。就是玄奘法师先去见唐太宗,见到他。这个时侯,唐太宗是很紧
张的调兵的时侯,事情是很多的。但是遇见了玄奘法师,就谈起话来。所有的事情都停下
来,一谈谈到太阳都落了。
那么其中这个唐太宗,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两件事唐太宗提出来:一个是要玄奘
法师随他到宫里去,第二个要求玄奘法师还俗去,要他帮他治理国家。玄奘法师是没有同
意。玄奘法师说出理由,说是海里的鱼,他就是在海里,在水里头可以,若让它到陆地来
,它就不能生存了。说我从小就出家,十一岁就出家,我对世间上这些政治没有学过,你
叫我还俗去做这件事,做不来的。我是学佛法,我可以翻译经论,我可以;要我去做官,
我做不来。他从洛阳就回到长安,唐太宗就命令房玄龄来成就他的翻译的事情。当时集合
了全国的有名的高僧,就来翻译经论。那么到了唐太宗死掉了,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
师圆寂了。麟德元年二月十五日,这是农历,它是六六四年。六〇二到六六四,它是六十
三岁。翻译的经论,一共是一千三百多卷,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么从全面
的中国佛教来说,罗什法师、玄奘法师二位大德,他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玄奘法师造
”,这个“八识规矩颂”是他造的,我们现在都不大用“造”这个字,用写的、用写。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究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是三个颂,是颂的前五识。以下就是第六识也是三个颂、第七末那识也是三个颂、第八
识阿赖耶识也是三个颂。一共分四类,前五识一类;第六识一类;第七识一类;第八识一
类,四类。每一类三个颂,三四一十二。那么现在第一类,是颂的前五识,前五识合在一
起,用三个颂说他的它的凡夫到圣人的情况。
性境现量通三性
“性境”,这个地方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前五识的所缘、说他的所缘。我们的识就是
有明了性的,他一定有所明了的境界的,所以叫作所缘,所缘虑的境界。前五识有,那么
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有所缘境的。但是虽然同样有,但是彼此之间各有不同的。
那么前五识,他的所缘境是什么样的呢?“性境”,是前五识所缘的境界。
这样说这个所缘境,一共有三种,现在说到性境,另外还有两种境。这个所缘虑的境界,
起来说有三种: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三种境界里面,前五识的所缘境是什么?是那
一种呢?是性境。不是带质境,也不是独影境。
这个“性境”这句话,这个名词怎么样释解呢?“性”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真实不
虚的意思。这个真实不虚这句话,怎么样解释呢?怎么叫做真实不虚呢?比如说我眼睛有
病、我眼睛有病,我看见这里面、这虚空里面有花;但是没有病的人,看这里面、这虚空
里没有花。所以没有病的人就说我,你看的不对,虚空里没有花。那么这就表示出来,我
眼睛有病,我看见虚空里有花,这就不真实了,这就是虚妄的了、不真实,是不对的。那
么眼睛没有病,我看见虚空里面没有花,这就是真实不虚了,这就看对了。我看见虚空里
的月亮,看的很清楚,但是我若眼睛有病的时侯,看月亮和没有病时看的就不一样了。那
么这就是真实不虚和虚妄,就是不同了。
那么至于说是不是真实的,这件事。我刚才说眼睛有病,是个譬喻。那么在佛法里面来说
呢?就是我们内心、我们心里面的思想有错误,我们会有一些虚妄的分别。那一件事并不
像你分别的那样子,那么你在那个境界上的种种的分别,搞错了,那就叫做虚妄。说是你
所看见的、你所理解的,和那个境界是一致的,那就叫做真实不虚。所以这个‘真实不虚
’它的含义,就是真实有这样的境界,这是一个定义。第二个意思呢?你理解的也很正确
,正见不谬,真实不虚。真实不虚,正见不谬,这就叫做“性境”。
这个“性境”在事实上说,比如我们眼睛看见的色,看见青黄赤白的色;那么耳闻的声音
;鼻所嗅的香臭;舌所尝的味、酸甜苦辣的味;我们的身体,感觉寒热这些境界,这都属
于“性境”。不过这个“性境”,我们这样说,好像还没有说明白。比如我们眼睛看见这
个光明,就是眼识它对于境界有明了性,但是我们心里说,这是光明,这是电灯,这是风
扇,这个时侯已经不是眼识了,就是已经是第六意识了。这个第六识,也是识;眼识也是
识。但是眼识在明了这个所缘境的时侯,这个眼识还没有去分别它的名字。我们说灯,这
是名字了。说名字的时侯,这是第六意识。所以这个经论上说:‘不带名言’。这个眼境
,他在了别境界的时侯,是没有名、没有言的,所以眼识他不会说话。那么一说话的时侯
,就是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它会说话,不过第六识在说话的时侯,会有喜怒的这些事情
,这个眼根会表示出来,这个在下文有表示出来这个意思。所以眼识它在了别境界的时侯
,对于境界的情况,就是如其真实的情况而了别,没有加上去不同的分别,没有。它是怎
么样就怎么样了别。没有加上去不同于真实情况的分别,所以这就叫做“性境”。那么这
样讲,这个前五识都是这样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这样子。
另外,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它了别一切境界的时侯,也是这样子。其次就是修行人得圣道
了,得圣道的无分别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圣道、圣人的无分别智
与无为法相应的时侯,也叫做“性境”。就是真实不虚的,正见不谬,没有其它的虚妄分
别,那么这叫做“性境”。
这样说那个“性境”,唯识经论上都是这么样解释,那么是通于凡圣的。凡夫这个前五识
是这样子,圣人是‘正智缘如’也是这样子,这也叫做“性境”。也是这样子讲。
不过是我们为了学习佛法,一定要立出来种种名字,立出来种种的名句,说出来种种的语
言,来表达这件事。但是‘正智缘如’的时侯,是没有这件事,也是没有名言的。这个眼
识,耳识听声音,眼识看见一切青黄赤白的形相,它本身也是没有名言的。没有名言,但
是为了表达这件事,又要用名言表示出来,还是得要有名言。当然这是第六意识的事情。
那么这是“性境”的意思。
我以前听过老法师讲过《八识规矩颂》。我刚才说我笨,我不是没有根据的,我就听不懂
什么叫作“性境”、不明白什么叫作“性境”,听不懂这句话。那么我现在看这参考书,
我就这么样解释了。我想你们比我聪明,你们会听懂这个意思吧!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