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向智尊者|舍利弗的一生(十一)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15 21:23:54
舍利弗的一生(十一)
向智尊者 著
第四章 与舍利弗有关的经典
 
 舍利弗尊者所说的经典,涵盖了与梵行相关的广泛题材,从简单的道德行为到最深奥的
法义及禅修经验,下文将列出这些经典及各经的简要说明。巴利三藏的编排并没有显示出
说法年代的先后次序,但是有些经典所提及的事件,使我们能够确定是发生在佛陀一生中
的某个时代,《教给孤独经》(Anathapindika Sutta)就是一个例子,此部经是在这位
伟大的佛弟子临终时讲的。
《中部》(Majjhima Nikaya)
No. 3《法嗣经》(Dhammadayada Sutta)[1]
  佛陀说完《法嗣经》和《界嗣经》(Heirs of Worldliness)后,回到小禅堂禅修
,舍利弗尊者就向比丘们说明,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以及何种行为不宜做。当佛陀远离愦
闹时,比丘们也同样地要远离愦闹,放舍佛陀教他们放舍的事物,而且要谦虚、爱寂静。
最后以十六种烦恼心的害处 (1) 以及可根除它们的中道,也就是以八正道作为结语。
No. 5《无秽经》(Anangana Sutta)[2]
  此经主要是说有四种人:自知犯戒者及不自知犯戒者;自知无犯戒者以及不自知无
犯戒者,经中说明了两组中前者较好的理由。这部经说明自我省察对道德以及精神提升的
重要性。
No. 9《正见经》(Samma-ditthi Sutta)[3]
No. 28《象迹喻大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4]
  摘要见本书第四十页。
No. 43《有明大经》(Mahavedalla Sutta)[5]
  此经叙述舍利弗尊者回答大拘𫄨罗(Maha Kotthita)尊者的许多问题。大拘𫄨罗
长者是无碍解智的先躯,舍利弗从智慧及正见的观点,清晰、深入地回答这些好问题,回
答的方式是从法相的分析开始,一直说到崇高禅修的各层面。
No. 69《瞿尼师经》(Gulissani Sutta)[6]
  本经叙述林住比丘应遵守的行仪和修法。大目犍连尊者提出问题,舍利弗尊者则确
认这些规矩也同样适用于住在城市附近或村庄中的比丘。
No. 97《陀然经》(Dhananjani Sutta)[7]
  舍利弗尊者为陀然阇尼婆罗门说明在家居士多方面的责任,这些责任不能作为错误
道德行为的借口,即使在来生,他们也不能免除造作这些恶行之后的苦果。
  后来陀然阇尼卧病在床,临终时希望舍利弗尊者能去见他,尊者就告诉他透过梵天
住而通往梵天。佛陀温和地责备尊者,没有引导陀然阇尼到达更高的境界。(见本书第五
十九页)
No. 114《应习不应习经》(Sevitabbasevitabba Sutta)[8]
  舍利弗尊者详细解释佛陀对于:什么是应修持、长养及应用的,而什么又是不应该
修持、长养及应用的简短开示。并以心态、知见、六尘、僧众必需品有关的身口意三业来
说明。
No. 143《教给孤独经》(AnathapindikovAda Sutta)[9]
  舍利弗尊者被请去见临终前的给孤独长者,尊者对给孤独长者说,当从六根去除心
中所有的执著:“长者啊!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不应执著眼睛所见的,而我的心也
就不会执著它’。长者!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这些话同样地重复在其他的五根、六尘
、六识、六触、触所生的六受、六界、五蕴、四无色定,而以不执著此世、他世;不执著
眼见、耳闻、舌尝、意想等诸法;不执著一切心中的遭遇、寻求及追求作为结语。
 简而言之,应从临终者最关心的六根及其功能开始,在经验的各层次中练习出离。
 这出离的召唤引起了更广泛的循环,并产生了同样大的思想共鸣,它对临终长者的心一
定具有深入的冲击,以及平静、解脱、甚至是鼓励的影响,这就是善说法的舍利弗老师很
明显想做到的事。事实上,他的开示是有冲击的,因为经文说,给孤独长者听到这高贵的
开示而感动地流下泪来,如此深入的说法是他前所未闻的。不久给孤独长者就过世了,而
且生为兜率天(Tusita Heaven)的神。
《长部》(Digha Nikaya)
No. 28《自欢喜经》(SampasadanIya Sutta)[10]
  本经为舍利弗在佛陀面前,以动人心弦的赞颂来赞叹佛陀,并宣称佛陀的教法是无
上至宝,这也同时表示舍利弗对佛陀深刻的信心。本经可看成是对舍利弗“狮子吼”的补
充说明。此“狮子吼”出现在本经的第一部分,并且在《大涅槃经》中 (2) 再次出现。
No. 33《等诵经》(Sangiti Sutta)[11] 以及
No. 34《十上经》(Dasuttara Sutta)[12] 见本书第四十四页。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仅以数字分类经文,以下之罗马数字表示书的册数(nipata),阿拉伯数字
则是表示经典的号码。
II, 37
《等心经》(Samacitta Sutta)。本经说明入流(初果)、一来(二果)和不还(三果
)及前世何种果报决定来世出生的地方。见本书第四十三页。[13]
III, 21
说明圣人(ariya-puggala)的另一种分类:身证者(kayasakkhi)、见至者(
ditthippatto)及信解脱者(saddha-vimutto)。[14]
IV, 79
舍利弗问佛陀:“为什么有的人事业失败?有的人事业成功?又有的人成就甚至超乎他们
的预期?”佛陀回答:原因之一是有没有布施,有没有对苦行者、修道者和比丘们布施。
[15]
IV, 156
本经叙述显示善心存在与不存在的四种特质。当中说明: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具有这四种
特质,就可肯定知道自己丧失了善良的特质,这就是佛陀所谓的“退转善法”。这四种特
质是多贪、多瞋、多痴以及对于与智慧相关的深奥论题缺乏知识与智慧。[16]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有另外的四种特质,就可确定自己没有丧失良善的
特质,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不退转善法”。这四种特质是:少贪、少瞋、少痴以及对于与
智慧相关的深奥论题拥有知识与智慧。
IV, 167f
道迈进的四种方法,见本书第二十五页。[17]
IV, 171
舍利弗详细解说佛陀所说的四种自体(attabhava),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而佛陀对此问
题的解释,在后来的《等心经》中,舍利弗有详细的阐释。(见前)[18]
IV, 172
舍利弗在受具足戒二周后,宣称他已证得四种无碍解智(也就是在他证得阿罗汉果时),
他请求佛陀加以确认。见本书第三十九页。[19]
IV, 173
舍利弗与大拘𫄨罗讨论言说的有限。舍利弗尊者说:“兄弟啊!六触处(phassayatana)
能及的范围有多大,可言说的戏论(papanca)范围就有多大,而戏论所及的范围有多大
,六触处所及的范围就有多大;透过六触处的完全消失和灭去,这戏论的世界也就灭去而
寂静。”[20]
IV, 175
本经说明止息痛苦需“明”与“行”两者具足(vijjacarana)。[21]
IV, 179
现世中能证得或不能证得涅槃的原因。[22]
V, 165
人们会提出问题的五种原因:因为愚痴与无知,因为恶意与贪心,因为想要知道,出于轻
慢以及出自这样的想法:“如果他正确地回答我的问题,那就好;如果不行,我将说出正
确的答案。”[23]
V, 167
说明如何劝谏同辈比丘。[24]
VI, 14-15
比丘好死与恶死之因。[25]
VI, 41
舍利弗解释一位有神通力的比丘,可以依照他的想法把树干看成地、水、火、风、净或不
净(美或丑),因为所有的这些元素都存在于树中。[26]
VII, 66
说明恭敬与尊重。舍利弗说恭敬尊重佛、法、僧、戒、定、不放逸(appamada)以及慈爱
和有礼(pati-santhara)的精神,有助于克服不善心而增长善心。而其中每一个因素,
前者是后者的因。[27]
IX. 6
本经说明关于人、衣、乞得的食物、坐卧具、村落、城镇及国家等,有二件事必须知道:
即亲近、使用或依靠它们来过活,或是与之相反。[28]
IX, 11
舍利弗第二次作“狮子吼”,藉著一位比丘诬告他的因缘,舍利弗在佛陀面前用九个譬喻
说明他解脱了瞋恚,不执著色身以及不会伤害他人。见本书第六十二页。[29]
IX, 13
与大拘𫄨罗尊者讨论修梵行的目的。[30]
IX, 14
舍利弗尊者问三弥提尊者有关“法”的要义,并赞同三弥提尊者的答案。[31]
IX, 26
本经说舍利弗的谨慎公正,甚至在面对敌手也一样。他纠正一件被归咎于提婆达多的事,
该事可能是由于提婆达多一位弟子的误认,并向舍利弗报告(说是提婆达多所做)。后来
,舍利弗向那位比丘解说,即使是最有吸引力的感官印象,也不能动摇一个完全发展且坚
定的心。[32]
IX, 34
说明涅槃是一种超越感受的快乐。[33]
X, 7
舍利弗描述自己的禅定境界,在禅定中他仅仅知觉到“涅槃是‘有’的止息”。见本书第
三十八页。[34]
X, 65
轮回是痛苦的,不再轮回是快乐的。[35]
X, 66
对佛法及戒律生欣喜是快乐的;对它们不生欣喜是痛苦的。[36]
X, 67-68
在修习善法中,导致进步或退步的原因。[37]
X, 90
具足十力的漏尽阿罗汉,使得他有资格宣告自己的证悟。[38]
《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因缘相应》(Nidana Samyutta)
24
舍利弗否认痛苦是由自己或是他人所产生的两种说法,而说苦生起的因缘是经由(六)触
(phassa)而来的。[39]
25
苦、乐两者也是一样(由触而来)。[40]
31
产生“有”的因缘是来自贪等“食”。[41]
32
《伽拉罗经》(Kalara Sutta)。本经由佛陀提问,舍利弗回答:使得他宣称自己证得阿
罗汉果的智慧是,他知道“生的因已消灭,其果(即未来的生)也消灭了”,因此他可以
用一句宣称阿罗汉果的定型句来说:“我生已尽……”[42] 。然后他又回答佛陀进一步
提出的问题,有关生、有的原因及起源,以及缘起的其他语词;之后谈到了感受,观察感
受为舍利弗尊者证得阿罗汉果的起始点。他说:当了解三种受都是无常、苦时,他就不再
生起任何享乐的喜悦(nandI)。[43]
《蕴相应》(Khandha Samyutta)
1
舍利弗详细解释佛陀所说的:“即使身体病了,心也不应该生病。”[44]
2
舍利弗教导将去遥远边区的比丘,如何答复非佛教徒(外道)的问难,他告诉他们,去除
对五蕴的执著是佛法的核心。[45]
122-123
本经论述观五蕴的重要。一个人如果持戒(或如123经所说的“有闻”),观五蕴无常、
苦、无我,他就可能证得入流(初果)。如果入流、一来、不还者都作如是观,他可能会
证入更高的境界。阿罗汉也应如此观,因为观五蕴将使他随时随地都很快乐,并保持正念
、正知。[46]
126
本经论述“无明”与“明”。[47]
《舍利弗相应》(Sariputta Samyutta)
1-9
在这九部经中,舍利弗提到他发展了九次第定,也就是从初禅到灭受想定;并说到他证得
这些境界后,总是远离了任何的我慢。见本书第三十八页。[48]
10
一时,在王舍城,舍利弗尊者乞食后,靠近墙边用餐,有位名叫“净口”(SucimukhI)
的外道女修行者走过来问道:当用餐时,他是否像有些外道修行者所做的一样,朝某个方
向吃?舍利弗否定任何一个方向,并说明以这些方式当做生计,对修行者而言是错误的,
诸如土占、星占、当跑腿等。他说他并没朝向那些错误的方向,而是以正当的态度去乞食
,而且如法取得的食物他才会吃。净口非常地感动,从此以后,她就到大街小巷大声宣扬
:“沙门释子如法地乞食!他们无误地乞食!请布施食物给释迦的修行者 (3) [49] 。”
《六处相应》(Salayatana Samyutta)
232
六根与六尘并非束缚,对六根、六尘产生的贪爱才是綑住“生有”的锁链。[50]
《阎浮车相应》(Jambukhadaka Samyutta)
 舍利弗回答他外甥阎浮车(JambukhAdaka)的问题,他是一位游行者(Paribbajaka)
,也就是非佛教的外道。
1-2
舍利弗解释涅槃和阿罗汉果就是贪、瞋、痴的息灭。[51]
3-16
舍利弗尊者回答谁是宣扬真理的人、出家的目的、谁得到真正的安乐等问题。他说明受、
无明、有漏以及己身等论题,并说明在佛陀的律法中,什么是难以做到的。[52]
《根相应》(Indriya Samyutta)
44
佛陀提出问题,而由舍利弗回答:不是出于对佛陀的信仰,而是出于自己的经验,他知道
信等五根可以导向“不死”。[53]
48-50
讨论五根(这些经典在《法轮》No. 65/66 有翻译出来,见《智慧之路》The Way of
Wisdom, pp. 47f, 49f)。[54]
《预流相应》(Sotapatti Samyutta)
55
说明预流支(sotapattiyanaga)的四种因缘。[55]
【注】
(1)
见《布喻经》(The Simile of the Cloth, M. 7;《汉译南传》vol. 9, p. 45)《法轮
》No. 61/62, p. 12。
(2)
见《法轮》No. 67/69, p. 9f。
(3)
此经中舍利弗的教导方式可与佛陀在《长部.教授尸伽罗越经》中(Sigalovada Sutta,
Digha Nikaya 31;《汉译南传》vol. 8, p. 181)所说的相比较。
【译注】
[1]
《汉译南传》vol. 9, p. 14。
[2]
《汉译南传》vol. 9, p. 30。
[3]
《汉译南传》vol. 9, p. 60。
[4]
《汉译南传》vol. 9, p. 254。
[5]
《汉译南传》vol. 10, p. 10。
[6]
《汉译南传》vol. 10, p. 243。
[7]
《汉译南传》vol. 11, p. 198。
[8]
《汉译南传》vol. 12, p. 24。
[9]
《汉译南传》vol. 12, p. 272。
[10]
《汉译南传》vol. 8, p. 92。
[11]
《汉译南传》vol. 8, p. 225。
[12]
《汉译南传》vol. 8, p. 283。
[13]
《汉译南传》vol. 19, p. 85。
[14]
《汉译南传》vol. 19, p. 173。
[15]
《汉译南传》vol. 20, p. 140。
[16]
第158的内容较符合本书所述,见《汉译南传》vol. 20, p. 242。
[17]
《汉译南传》vol. 20, p. 258。
[18]
《汉译南传》vol. 20, p. 265。
[19]
《汉译南传》vol. 20, p. 268。
[20]
《汉译南传》vol. 20, p. 269。
[21]
《汉译南传》vol. 20, p. 272。
[22]
《汉译南传》vol. 20, p. 278。
[23]
《汉译南传》vol. 21, p. 226。
[24]
《汉译南传》vol. 21, p. 230。
[25]
《汉译南传》vol. 22, pp. 19-22。
[26]
《汉译南传》vol. 22, p. 68。
[27]
《汉译南传》vol. 22, p. 312。
[28]
《汉译南传》vol. 24, p. 18。
[29]
《汉译南传》vol. 24, p. 26。
[30]
《汉译南传》vol. 24, p. 36。
[31]
《汉译南传》vol. 24, p. 40。
[32]
《汉译南传》vol. 24, p. 65。
[33]
《汉译南传》vol. 24, p. 84。
[34]
《汉译南传》vol. 24, p. 171。
[35]
《汉译南传》vol. 25, p. 10。
[36]
《汉译南传》vol. 25, p. 11。
[37]
《汉译南传》vol. 25, pp. 12-18。
[38]
《汉译南传》vol. 25, p. 71。
[39]
《汉译南传》vol. 14, p. 37。
[40]
《汉译南传》vol. 14, p. 43。
[41]
《汉译南传》vol. 14, p. 54。
[42]
此定型句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43]
《伽拉罗经》(Kalara Sutta);《汉译南传》vol. 14, p. 58。
[44]
《汉译南传》vol. 15, p. 1。
[45]
《汉译南传》vol. 15, p. 7。
[46]
《汉译南传》vol. 15, p. 238。
[47]
《汉译南传》vol. 15, p. 244。
[48]
《汉译南传》vol. 15, pp. 354-357。
[49]
《汉译南传》vol. 15, p. 358。
[50]
依内文来看,此经可能是第191经,见《汉译南传》vol. 16,p. 216。
[51]
《汉译南传》vol. 16, p. 322。
[52]
《汉译南传》vol. 16, p. 324-334。
[54]
《汉译南传》vol. 18, pp. 44-46。
[55]
《汉译南传》vol. 18, p. 296。
文章出处: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abstract/index.htm
=============================================================================
舍利弗尊者的一生,提起行者的道心,至诚感恩。此一章节,列出很多与舍利弗尊者相关
的经典,可能之后会依此列表来分享经文,南无释迦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