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重视实效
玅境长老
1998年于南普陀佛学院
我听到道老的慈悲对我的介绍,我心里面感觉到惭愧得很!我是学习过天台教义,也是阅
读过《华严疏钞》,对于三论、《大智度论》我也是阅读过,唯识宗的教义也小小地阅读
过,但是都不明白,所以是很惭愧的。至于说对于止观的修证更是不敢谈了,所以我说很
惭愧。虽然是出家五十几年了,到现在一无所成,道老的赞叹、介绍使令我更加地惭愧了
。
今天能够有机会和各位集会在这里,我心里面也感觉到欢喜。我现在和各位讲什么呢?我
刚才说我学习过这么多的佛法,我都学得没有懂、没有明白,所以我也不敢说什么。但是
我现在已经答应要讲话,我讲什么?我讲两首诗。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第一首诗,我先念一遍:“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
闲学少年。”这四句话。我先顺一顺文。
“云淡风轻”,就是看天空里这个云淡淡的,不是乌云密布,这个云有若无的样子,是有
云,但是很淡。这个风也不是大风,更不是飓风、台风了,很轻轻的有一点,又好像没有
,好像有若无的样子。“近午天”,这个时候接近到中午了。“傍花随柳过前川”,这个
时候就在前川,在前面这个山的下边,又有柳、又有杨,也可能有松,各式各样的树,各
式各样的花草,我从这里走过去了。“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当时的人他
看我在这里游山玩水,他认为我不知道好好用功读书,认为我是懈怠了,学习了那些年轻
的人放逸了,不知道用功。实在呢,他不知道我心里面的快乐。这四句话表面上是这个意
思。
但是若把这四句话会合我们出家人,或者说我们佛教徒,在佛法上用功的程度上去理解也
有意思。“云淡风轻”怎么讲呢?这个云有若无的样子,表示我们出家人用功修行的时候
,假设若是静坐的话,我认为念佛也可能是这样子,常常地静坐,久了呢,有一点相应的
时候,这个身体就是有若无的样子,就像天空那个云,淡淡的云,又是有,又好像没有。
你静坐有一点相应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体这样子,就好像有,也好像没有,是这样子。
“风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风就譬喻修行人的这个心,就是妄想心、虚妄分别心也轻微
了,也是好像有,有那么一点,但是又好像不那么十分地强,就像那个风很轻微的有一点
。就是这个时候,这个虚妄分别心还没有完全地扫尽,没有完全地破除去,还有小小的虚
妄分别心,但是不是很多了。“近午天”,近午天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这个人的修行,
他达到了接近圣道的这个程度了,他再进一步就是得无生法忍了,是这个意思。
“云淡风轻近午天”,“云淡”表示他的定力,“风轻”表示他的智慧。他的智慧还有一
点小小的虚妄分别,如果这一点分别不现前的时候,他的这个圣道的智慧就出现了,就见
到第一义谛了,就是见道了,达到了这个程度。这若是在现成的外凡、内凡的位次上来说
,应该是煖、顶、忍、世第一,煖、顶、忍,可能到了忍,顶位、忍位,应该超过了煖位
,或者是顶位、或者是忍位这个时候了。还不是世第一,世第一一刹那就是见道了。这表
示这个修行人的程度达到了这里。那么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当然他有的时候入定,一入
定几天出定了,有的时候也出来跑跑,也可能到城市里走一走,到色声香味触那个地方去
活动活动也可能的。“时人不识余心乐”,一般的人不知道这个修行人他内心的世界,他
是不知道的。“将谓偷闲学少年”,他可能会想:这个人他不在寺庙里面用功,跑到城市
里干什么?跑到这儿来放逸来了!这样误会了这个人。
这四句话可以把它解释成:我们佛教徒用功修行达到了内凡位,将要见道的时候的境界。
就是他有的时候入定,是“云淡风轻近午天”;他有的时候出定了,就是“傍花随柳过前
川”。他出定的时候,他那一念清净心也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去看一看,也会这样子。虽然
是看,虽然也是眼睛睁开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向外去观察了,但是内心还是清净的,所
以他感觉到心里面快乐。快乐什么?我以前我是心随境转,很多的烦恼随时活动的,我常
常地用功修行,一直地也不见功效,但是今天可不是,我“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时候,心
里面还是清净的,所以心里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安慰了。就是我多少年来用功,没有白辛
苦,所以“时人不识余心乐”,不知道心里面的快乐。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这个修
行人达到这么好的程度了。这一首诗我讲完了。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我们再讲第二首:“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
时。”这是又一首。
这首诗,我也顺顺这个文。这个文这个意思,是在山里边看上去有这么一个溪水吧,或者
是溪水,就是有很多水集会在这里,这个水很清,很清澈的,一点也不污浊。“沁诗脾”
,这个水特别地清,把它饮了一口,饮在嘴里头,作诗的这个人,他心里面感觉到很舒服
,这个脾胃饮了水以后感觉到很舒服、很欢喜、很快乐,“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
来只自知”,山里边的溪水这么样地清净,山里面的天气也一样是春夏秋冬,也一样是这
样子,而这个水也随着天气,有的时候暖,有的时候是凉、冷,冷暖。而这个时候,暖的
时候也知道暖,冷的时候也知道冷,虽然有时冷、有时暖,这个水还是很清净的。这是在
山里边的一个情况。
“流出西湖载歌舞”,这个山里面的水流出来了,流出来以后流到西湖里面去。杭州有个
西湖,流到西湖去的时候,这个西湖上面有很多船,有很多的人在船上又歌又跳舞,这个
水就污浊了,不像在山里那么清净了。“回头不似在山时”,回过头来看看,就不像是在
山里的时候那么清净了,就污浊了。那么这是这首诗。
这首诗若是在社会上的人的想法,也有一点意思。就说是这个学生在学校里面的时候,当
然可能不是小学生,应该是中学、大学这个程度的时候,看见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现象,感
觉到有很多的贪官污吏,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个学生就要示威了,“反对贪官污吏!打倒
贪官污吏!”很多很多的问题。这是学生在学生时代,他心里面爱国,心里面也很天真、
也很清净,“我要怎么怎么的,将来要怎么怎么的,有什么抱负”。等到他到了社会上来
,从学校毕业以后来到社会上来,他和别人一样,也是贪官污吏,所以“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可以这么解释了。
但是我现在和各位同学谈这个诗不是这个意思,谈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出家人自己的事
情。就是我们出家人,我们在寺院里面,或者是初出家,或者出家很多年了,在佛法里面
用功修行。修行的时候,我们在寺院里面的时候,我们一看,这是佛,这是经律论,这是
我的师长,这是我的同学,都是清净的境界,我所见所闻是清净,我心里面也不污浊,也
很清净。但是你若离开了寺院的这个三宝的境界以后,你到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去跑一跑
,“回头不似在山时”了,就不是了。
前一首,“云淡风轻近午天”,那个修行人的境界应该是内凡的境界。这个修行人,“回
头不似在山时”,就是外凡的境界,不是内凡,还没到内凡的时候,是在外凡的境界是这
样子。这就表示虽然我们都是在佛法里边的三宝弟子,或者是出家的,或者是在家的,在
佛法里面用功学习、用功修行,但是有深浅的不同。这功夫有外凡、有内凡,还有见道、
修道的不同。这件事还不在乎说一定是出家久,你的功夫就高,也不一定;说你才出家就
一定是功夫浅,那也不一定,后来居上的多得很。但是我们再细心地去观察这件事,为什
么有内凡、有外凡的不同?就是你向道的意愿恳切、不恳切,加上你在佛法里边闻思修的
智慧的深浅,你自己用功是懈怠、是精进,这里边有差别,是有差别的。
我们现在不妨多说几句,在这个地方多说几句。我们看一看佛在世的时候随佛出家的比丘
、比丘尼,还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都是有得圣道的,我们可以说很多人很多人得圣
道了。好像是律部,说到舍利弗尊者有八万六千位弟子都得阿罗汉果,目犍连尊者好像有
七万六千多少人。但是有个乌陀夷,乌陀夷是谁呢?乌陀夷就是佛要回到祖国去见他父王
的时候,佛先派他报告消息,向父王报告这个消息那个人,叫乌陀夷。有一部书上说他是
教化第一,他教化的人得阿罗汉的,超过所有的阿罗汉,都没有他教化的多,就是比舍利
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还要多,有这么多人,得圣道的人。这是说佛在世的时候,佛这样教
化众生,得圣道的人很多很多。
佛灭度以后,正法住世的时代也是很多人很多人得圣道,但是到像法的时候就少了。这个
末法时代的时候到现在,也不知道谁得圣道、没得圣道,不知道。我们从佛教史上看,我
们可不妨注意一下:佛在世的时候和正法住世的时代得圣道的人,他们怎么样用功得圣道
呢?我们注意一下。我认为这件事也不是很难知道的事情,你常常修习圣道的人,或者说
是我们修四念处的话,我感觉它就会有这种作用。佛在世的比丘、佛灭度后的比丘、正法
住世的比丘,他能得圣道,他怎么修行的?那就是修四念处得圣道的。我不知道我说这话
你们同意不同意?就是这样得圣道的。如果我们按四念处来说,我们通常说四念处,应该
说是身受心法这叫四念处;如果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修
四念处,当然这是《阿含经》这样子修四念处。
若是我们读《般若经》修四念处,读《般若经》修四念处有一点不同,有一点什么不同?
比如说是“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
相,即非身相。”《金刚经》上,这是在前面那一段这么说,这就是身念处嘛,观身不可
得,这是身念处。当然和这个观身不净不一样,方法是不一样。观受不可得,受不可得;
观心也是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观一切法也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
所,于法实无所得。”那么这就是法念处嘛。在《般若经》上看,观身不可得、受不可得
、心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观一切法不可得,那么这就是四念处,就是这样修。
如果说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说这是小乘的四念处,这个说
法我不同意。我说个理由你们听听。你若发无上菩提心的话,你就这样修,就是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就这样修,这就是大乘的四念处。如果你没有发无
上菩提心,你发的是出离心而已,发的声闻的菩提心,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若说是观
身不可得,身受心法不可得,像《金刚经》说这样修,这只是小乘四念处,因为你发的不
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你这样修你是小乘四念处。我是这样看法。
至于什么是小乘不小乘、大乘不大乘,当然是有分别。但是我还有一个我个人小小的看法
:在我们凡夫的时代,没有得圣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这个身分的时候
,先要保住我们自己能够有把握不堕落三恶道去,不堕落三恶道,这件事很重要!是很重
要!你说你发无上菩提心了,“哎呀!我去弘扬佛法”,但是你没有修四念处,你完全都
没有修,你心里面不与圣道相应,就和一般人一样的话,你三恶道的门是开着的呀!随时
会进去了,我们要知道这件事。
说我发的小乘的出离心,没有发大乘无上菩提心,好像是不殊胜,但是他若心清净,他若
修四念处的话,他若能得到初果,他三恶道门关起来了,他不去三恶道了。那这件事我们
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你发无上菩提心,我们应该礼拜、赞叹,但是你若是不修
四念处,不能调伏你的贪瞋痴,你危险啊!说是你发的是出离心,但是你能够修四念处,
心清净,与圣道相应了,这个人值得恭敬、赞叹的。
这里面我们应该还要知道什么事情呢?我们学习佛法、用功修行,要讲究实效,要重视这
一点。说“我即心是佛,我是最上第一乘,怎么怎么高”,你的贪瞋痴能不能调伏?你说
你怎么高,你心里面贪的时候是贪,瞋的时候还瞋,你说你是最上第一乘,你是说谎话,
不行,不可以的!
说我不要说那么多好听的话,我老老实实地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贪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不贪,心里不贪,因为这都是个臭皮囊,有什么好爱的呢?心里
清净。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不要贪著,离一切受得阿罗汉果。得阿罗汉果
,说是小乘,他是圣人啊!要知道。当然我们中国是大乘,对阿罗汉的赞叹好像不多。我
们读《维摩诘所说经》的时候,只是赞叹菩萨,在前面那个序文上对阿罗汉就没有赞叹的
话,没有。但是那是大菩萨境界来说,是希望小乘人回小向大的意思,在我们现在这个身
分,我们对于阿罗汉应该恭敬,还是应该恭敬。
我们不要说对阿罗汉恭敬,说我听说某人有神通,我们就心里面、心向往之,“哎呀!我
几时见见这个人,请教请教”,我们就这样。有神通的是圣人吗?不一定。有神通,就真
实地有神通,说他不是圣人,有可能还是邪知邪见!说有神通,你对他恭敬心也好,也是
好,但是,不见得好。若说这个人是初果、是圣人,这值得恭敬,因为他那臭皮囊里面有
圣道,这是宝啊!
我们通常说“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法宝我们不说,僧宝,什么叫做僧宝?从现实
我们北传佛教,其他南传、藏传,或者是什么传我们都不说,我们就说我们自己这汉传佛
教的事情。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叫做僧宝?不是说我穿了大领,剃了头,我有个戒牒,
就是僧宝,不是!要你的色受想行识这臭皮囊里面有无漏的戒定慧,你才是宝!我们要知
道这一点。我们如果解释错了,别人抓住了说:“这是僧宝吗?”我们说什么话,有什么
话好说?
所以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知道,要重视实效!重视实效是什么呢?就是我要有效地调
伏我这一念心,叫它清净、庄严!不是说是我头发剃了,剃了胡须了,穿上好衣服叫庄严
,是内心里面清净,叫做庄严。也不是口头说大话叫做庄严,都不是的。我们学习经律论
,我们知道佛非常地真实,讲究实际,不讲究虚妄的,不讲究这个事情,我们要认识到这
里。所以我们用功修行,一定要讲究实效。如果我现在,我出家一百年了,我心里面还是
贪瞋痴,要生惭愧心!要努力地要调伏这一念心,叫它清净。说我早晨起来没有洗脸、没
有刷牙,那当然是不对,但是心里面有贪瞋痴是更严重的错误,要知道这一点,要重视这
一点。
我看见有一本经论上说一件事,说什么事呢?就是很多的在家居士,说是这些居士大家会
议,说释迦牟尼佛咐嘱我们要护持佛法,要发心出家修行的人这个衣食住不够,所以不能
修学圣道,我们一定要供养出家人,如果他不修行是他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供养,
供养出家人。我看有一段经文说这个话。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我感觉我们的福报很大了
,我感觉福报很大,的确是很好、很庄严、很好了。剩余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努力用功修行
了,不要只是“在山泉水清”,这个泉水若出了山就浊了,就是不庄严。所以我们到佛学
院来读书,说是“我将来要弘扬佛法”,很好!的确佛法需要有人弘扬,没有人弘扬佛法
就灭亡了。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弘扬佛法呢?从这一念心的清净开始的,不是说我心里面
老是贪瞋痴我能弘扬佛法,不是的。
所以说,“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别
人误会都不用紧,误会我放逸了,那都不要紧,你说我有什么坏事都不要紧,只要我真实
地清净是重要的,我心里面很平安的。你说什么坏话都不要紧,只要我内心真实是清净的
,心里很平安。所以我想,我也劝各位,不要完全去重视外边的什么事,“他毁谤我,他
赞叹我”,都不要计较,就时常地注意自己的心清净最重要,要这样子。我还是这句话,
要重视实效!要重视这件事。
现在还有点时间,我再说一句。我现在要说的这个话,我本来就说到这里为止就好了,我
再说一段话就会有点争论,有点争论也不要紧,因为我的意思就是“怎么样有实效就怎么
做”,我先表示我要说这个话的意思在这里。这个佛法,我们很明白地大家知道,我们都
是汉人(不过这都是分别心,都是汉人),或者说是我们都是学习北传佛教的。学习北传
佛教,当然我们愿意北传佛教能够住世,长期地流传在世间饶益众生。我相信各位都会同
意这个说法,希望是这样。
我的想法:南传佛教也好,是北传佛教也好,藏传的佛教也好,汉传的佛教也好,只要是
佛法都好!原则上应该是这么说。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北传佛教,北传这句话包括著藏传
和汉传,应该是这样,我们还是说这个汉传佛教。如果我们对于藏传佛教努力地学习,或
者是对南传佛教去努力地学习,好!因为是佛法嘛,都好。但是你不要贬斥汉传佛教,不
要贬斥。因为什么不贬斥呢?这个是两回事,人是一回事,佛法是一回事,不可以混为一
谈。
人的好坏,到处都有相同的情形。我们说是天主教、基督教,我们在外国的时候,报纸上
也会说神父怎么怎么的,说牧师怎么怎么的,其实这个事情那是人的问题,它的教义是又
一个问题。我小时候读书是天主教的学校,我对神父的印象好,但是教义是又一回事。说
是你的神父德行很高,但是那个教义又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你要另外去注意。但是人多数
有的时候,人微言轻,人若不微言就重了。“哎呀!我对这个人尊重,所以他信这个教我
也就相信”,人多数还有这种情形。人有这种情形,但是也有的人不,另一种想法。
所以我的想法,你若想批评一件事,你一定深入地认识以后你再批评,不然的话你不要随
便发言。你不认识清楚,你不要随便发言,应该要有这个态度。我们学习藏文佛教感觉到
好,好,你赞叹它也是对;学习南传佛教好,你赞叹也是好,但是你不要因此而贬斥北传
。除非你深入地学习了北传以后,你说北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经过了研究以后再发言
,它有一点分量。如果你没有深入地研究,只是一知半解,这是不对的,一知半解是不对
的,是错误的。这个北传佛教,说是汉传佛教,汉传佛教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般若波罗蜜,
不管你是哪一个法门,都要有般若波罗蜜才能够高、深、微妙;没有般若波罗蜜不行,没
有般若波罗蜜就是俗气了,都是俗气的。而中国佛教有六百卷的《般若波罗蜜经》,还有
《大智度论》为第二分《般若波罗蜜》作注解,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管你是《华严经
》、《法华经》,所有的经论都是要有般若波罗蜜,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有深入地学
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随便地批评说汉传佛教不好,你有过失,你可知道,有过失的。
我们说是藏传佛教怎么好,也还是因为藏传里有般若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藏传
没有什么好,没有什么好的。
我的根性钝,加上我没那么多精神,我没有去参加藏传佛教的活动,在美国乃至在其他地
方,我没有去,我没有时间。当然说“你这个时间不那么安排,你安排就有时间”,这个
话也是有道理,但是我没有这个心去学藏传佛教,没有这个意。但是后来学藏传佛教的在
家佛教徒到法云寺佛学院来听课,后来他说出一句话来,他说:“藏传的仁波切来讲开示
,说一说道理,还是这些,还就是这么多的事情,就是我们汉传佛教那个经论,也就是这
个。而且多数说一些方便,这个道前的方便的这些佛法;正式的、深入般若波罗蜜第一义
的法门,还是很少谈到的,还是很少谈到这些事情的。就是有的时候劝你发慈悲心、发菩
提心,就是这个,有的时候告诉你人身难得,就是这些意思。”我们汉传佛教也是说这些
,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你不要因为一时地欢喜,就是赞叹这个、毁谤这个,不要这样做,
不要这样。
有的时候说藏传佛教修行很有次第,我们汉传佛教没有次第?也都有次第。《华严经》它
也有个次第,你看那清凉国师、贤首国师解释《华严经》他也分科、判教,也是有次第。
我们自己读《金刚经》,你能知道它的次第?但是你看古德的注解,他也有分科、判教。
天台智者大师和嘉祥大师,他们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就是实相般若、方便般若,
就是这个次第,这是一个次第。实相般若就是由凡位入圣位,方便般若就是入了圣位以后
,从空出假度化众生,就是这样子。这不就是圆满了?由初发菩提心到无上菩提,都是这
么个境界,这不是个次第?是圆满。但是你不看古德的注解,你自己一读,不知道东西南
北,你不知道,这是你智慧的问题,你不能说它没有次第,你若说它没有次第,你有过失
。这是智慧的问题。所有的都是一样,你说《法华经》,若我们自己读,你知道它的次第
吗?能读出来?不知道。但是你看古德的分科,分得非常地详细、明白,都是这样子。
就是我刚才说的,北传佛教是全世界的佛教里面的中心所在,我的看法是这样子,中心思
想所在,没有再能超过的了,没有,是最重要的。我们若是愿意学习藏传和南传,也好,
我也同意。但是你若说是我是汉人,或者我是什么人,我欢喜北传佛教,“他们好,北传
佛教不好!”那你好好努力学习,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你认真地学习,然后你再发言,不
要人云亦云,不要。别人说的话,他自己负责。你若是照样说,他说得对,你也可能说得
对;他若说错了,你跟着也说错了,这有问题。
但是现在我自己虚妄这么分别,可能我也有口过,我现在说出一句话:印顺老法师“游心
法海六十年”,当然他的见解未必每个人都满意。也不是说他所有的见解,说是有人满意
,未必每一样都满意。但是有一样事我们要注意,他学了六十年,现在可能应该七十年,
应该游心法海七十年了。所以我们若是学习佛法,我才学几年,我敢随便批评别人,这应
该要知道这一点。所以我在想:如果你若愿意这样子注意这件事,你要拿出时间、精神好
好学习,好好地学习。
我们从这里还有引申一个意思: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德,你去看看《高僧传》,那些大智慧
的人多得很,那些人都不是盲、都不是瞎子、都不是神经病,并且他们智慧都还很高的,
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在佛法里面皆大欢喜,生大欢喜心。如果中国佛教,像从日本回
来的,我们中国佛教徒到了日本去学习佛法,回来说“中国佛教一文钱不值”,这句话说
得太过了。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德一文钱的事情能生欢喜心吗?要想一想!
学了西藏的佛教,我看那邢肃芝(这个人在不在?)他翻译这个《菩提道次第略论》,这
个人。我以前听说在纽约,现在不知道这个人哪儿去?他就说藏文佛教好,我们汉文佛教
不好。我在想:你的智慧那么高,这一句话就把中国佛教都打倒了?不应该这样子。学了
南传佛教的佛教徒回来,说中国佛教也是不好。你看,中国佛教究竟怎么回事情?所以我
们想,你说不好是你的,我若自己认为不好我再说不好,不要说他说不好,你也随着说不
好,不要这样。
文章出处: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teaching/kaishi_others/245/audio/0
YouTube音频:https://youtu.be/665h-3QZJD8
==============================================================================
尊重佛、法、僧,尊重汉、藏、南传,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一切众生,南无本师释
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