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八十一面的疏文,倒数第五行。“灭恶故言力”,因为经的作用
能帮我们断一切恶,从这个意思,我们说它有力量,说它作力。“生善故言用”,它能够
把本性性德显发出来,这有用处。“灭恶故言功”,功德两个字的定义,在此地也很明显
的显示出来。什么是功?功是灭恶。什么是德?德是生善。现在有很多人把功德两个字搞
错了,认为做功德是什么?到寺庙里面去捐一点钱,这我们做了很多功德。你钱捐的再多
,好事做得再多,你的恶念有没有断掉?性德有没有现前?如果做了很多好事,我恶念没
有断掉,性德没有现前,这是一点功德也没有。
达摩祖师刚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梁武帝在位的时候,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在中
国历史上有名的。他以帝王之尊、以国家的财力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了几十万人出家
,他供养。达摩祖师来,梁武帝见到之后,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
师说了老实话,并无功德。从功德这个定义讲,他没有功德。梁武帝一生气就不护持他,
所以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实在讲,梁武帝做的是什么?是福德。
如果他要说我福德大不大?那福德是真大,功德没有,功德是断烦恼显本性,这个是功德
。
所以诸位要晓得,持戒是不是功德?持戒要得定,那个戒是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
持戒是福德。实在讲,我这个讲话还有毛病,定要开慧,定是功德,定要不开慧,定还是
福德,定既然是福德,戒当然是福德。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一定要开慧,前面的
戒、定是功德;如果慧不开,戒、定都是福德。定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不
能出三界不算是功德。这个名词里面的含义,我们要搞清楚。所以持戒,怎么样才能得定
?持戒要不管别人就会得定。自己戒很清净,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心里就不高
兴。你想想看,他怎么会得定?他这个戒律自己很清净,常常生烦恼。看别人破戒他心里
不舒服,他要骂人、要批评人,心里面生贡高我慢,“我戒律精严,你不如我”,他搞这
一套。
这个毛病自古以来就有,祖师大德都免不了。我们看传记里面,你看中国律宗始祖唐
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就有毛病,律宗始祖。窥基大师去访问的时候,窥基是大乘法师
,窥基法师对小节不重视,很随便、很马虎,好像看起来戒律不庄严。他是戒律精严,感
动到天人送供。戒律精严天人佩服,每天中午,他是日中一食,那一餐饭天人来送供养,
每天给他送供养。窥基法师来的时候,他瞧不起窥基法师,认为窥基法师学问是很好,讲
经也讲得不错,不守戒律,所以瞧不起。窥基法师到山上来,他也是觉得今天可以做给窥
基法师看看,“天人送供养给我,你没有,我的戒律比你高”。结果那一天天人没送供来
,他就饿了一天。到第二天,窥基大师走了。第二天天人送供养来,他就问他,昨天你为
什么没有送供养来?这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全山护法神保护,我进不
来。道宣法师听了,身上流冷汗,惭愧!才晓得自己贡高我慢,真正求忏悔。
所以,大小乘不一样,小乘重在事相上,大乘重在清净心上。他虽然表面上好像不守
戒律,心地比你清净,你戒律很端严,心地没有人家清净。所以大乘法、大乘戒律论心不
论事,大乘戒戒在心上,事相上不讲求。小乘戒律,论事不论心,小乘戒律注重外表,心
地清净不清净,不论这个。所以结罪也是如此,比如说杀生,在小乘戒,杀害众生身命这
是破戒;心里想杀并没有杀,这个不破戒。他论事不论心,跟我们现在法律断案一样,完
全要有事实证据,心里怎么想法那个没关系,那个不犯法的。大乘戒律不一样,大乘戒律
是论心不论事,心里面动了这个念头,我要杀他,就破戒了。事实上有没有杀?没杀,没
杀已经破戒了。假如说大乘菩萨杀了一个人,心里没动一个念,并没有想杀他,这个不犯
法,不破戒。他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不一样。所以,大乘断恶生善完全
从心性上来说,不像小乘,小乘从事相上来讲的。
所以,功德跟福德我们也要把它辨别清楚。福德要不要修?要修,不能没有福,没有
福做什么事情都有困难,有福做事情方便。像我们就是,我是没有修福,过去生中是修慧
不修福,所以这一生很苦,生活过得很苦,帮助众生缘也不足。确实要福慧双修。
我们把这个文再看下去。“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这个地方讲力、讲用、讲功、
讲德,一个字一个字分开来说,这是偏举,可是在作用上,力、用、功、德都是圆满的。
“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苦就是六道轮回,这是真苦。苦的
因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恚就是瞋恚,贪瞋痴这是把苦因,苦因很多,这三个是最重要的
。要细说,贪瞋痴底下有傲慢,有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训不能
够信受,这叫疑。再有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那叫恶见,这就多了,这都是苦因。苦
因要不拔除,你想离苦得乐是决定做不到的。“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
此经之大力用也。”这部经能够叫五逆,五逆是最苦的,苦到极处了,都能够离苦得乐,
可见得这个经的功德、力用实在是殊胜无比。这些殊胜究竟是什么?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
理论、所说的方法。理论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的怀疑就不会断;方法要不明了,我们就
不晓得怎么修法。这个经摆在面前,虽然第一殊胜,对我们还是起不了作用。因此,必须
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要晓得它修行方法。
我们的讲席实在因为时间短,要真正说这个本子是略本,不是完全的本子,完全的本
子就是送给诸位精装那么厚的,那一大本。那一大本才是完全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从那个
本子上节录下来的。但是那个本子诸位看看那么多,如果我们要好好的把它细细讲一遍,
每天讲一次,像通常我们讲经讲一个半小时,至少要讲一年,没有一年讲不下来。我们现
在讲《弥陀经疏钞演义》,你们看看那个本子,这一本从头到尾讲一遍要讲四百多次,一
次一个半小时要讲四百多次,讲一年多,天天讲。像我这缘不足,要常常到外面去跑,一
年只能在台湾住上四个月,所以这部经要讲很多年才能讲圆满。希望大家真正能发心,好
好的学,学个两、三年学成了,国外你们代我去讲。我不要出去,坐在这个地方,那这样
的大经一年讲一部还可以讲几部,对于同修有真正的利益,有真实的利益。
实在讲,学讲经不需要办佛学院,中国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办佛学院的,我们在中国历
史上没查到,在各宗语录、山志里头也没有看到。人才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是讲小座训练
出来,就是复讲。譬如我晚上讲经,真正学讲经的人,我晚上讲你们好好听,到第二天白
天,你们复讲一遍,是这样学成的。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也是讲小座,就是复讲。
李老师那时候讲《楞严经》,他讲一遍,我也从头到尾讲一遍。他讲的时候是讲堂里讲给
大家听,我讲的时候是六个同学听。我一个班只有七个人,包括我在内,我讲,他们六个
人听。但是六个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所以我讲了之后,他们六个人要批评,要给
我指教。这样互相切磋琢磨才能够学成功。所以不是佛学院。
真正学讲经,一定要覆小座,覆小座就是学讲。老一辈的法师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
演培法师是观宗寺覆小座出身,他老人家自己告诉我的。他也是很小出家,跟着谛闲老法
师,他的基础是谛老给他奠的,也就是讲小座,叫他复讲。以后,谛闲法师圆寂之后,他
跟太虚法师。跟太虚法师,你看太虚法师讲很多东西,《太虚法师全书》有不少演培法师
记录的,替他整理纪录的笔记。是这样出身,这个出身才真正踏实、坚固。这一段注子里
面也注得不少,我们把它念一遍好了。诸位看八十二面,从第一行最后一句念起。
“须知灭恶,极于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狱,这个讲恶,恶到了极处。什么样的罪业
堕阿鼻地狱?造五逆罪业。五逆是杀父亲、杀母亲。父母对自己生育、养育之恩太大了,
一生报答不尽,杀父母这个罪非常之大,这是堕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
中国的意思叫无间地狱,就是他受苦没有间断的,这样的地狱。“生善,至于妙觉”,生
善,最善是成佛,妙觉是成佛,比等觉还高。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
,他的善还没有到顶点。成佛,无明烦恼统统断干净了,生善到了极处。“方是圆经力用
功德”,大乘圆教的经典力用功德这才是到了究竟圆满。这是讲大乘经,像《华严》、《
法华》、《圆觉》、《楞严》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净土三经也是大乘圆教,都有这样大的
力用。
底下告诉我们,灭恶要灭恶因,恶的果,从果上没有用处,果除不了,要在因上下手
。因是什么?因讲到总纲领,就是妄想执著;要讲得粗浅一点,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
跟贪瞋痴慢的烦恼。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读书不能随便读,听人讲东西也不
能随便听,为什么原因?这个书是不是一本好书?这个书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还是增长
我们烦恼的?这个要知道!假如这个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的,这是好书;这个书是
帮助我们生起妄想的,这个书就不是好书。从前帝王时代,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帝制,说帝
王时代帝王专制怎么怎么的不好。实在讲,我认为帝王时代好。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
师有一天跟我聊天,他说法师,你是赞成皇帝,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皇帝。民主固
然有民主的好处,但是两下一比较,民主不好的地方多,好的地方少,帝王制度好处多,
不好的地方少。
譬如讲这个思想上的染污,从前帝王专制时代,言论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这是真的
。你出版一本东西要经过国家审查,你这里面言论、思想对于国民没有妨害的,不至于引
导他邪思邪见,才可以让你流通、让你出版。现在好了,一切都自由都开放,这一自由开
放,什么样邪知邪见、奇奇怪怪东西统统都出笼。我们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一接触都以
为那是真的。所以,现在这个世界思想、见解的染污,比地球的染污还要严重。帝王时代
不自由,我们还能过太平的日子,现在自由了,太平日子都过不到。你们想想哪个好?所
以,我还是赞成出皇帝好。好,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持戒要不管别人就会得定。自己戒很清净,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心里就不高兴
。你想想看,他怎么会得定?他这个戒律自己很清净,常常生烦恼。看别人破戒他心里不
舒服,他要骂人、要批评人,心里面生贡高我慢,“我戒律精严,你不如我”,他搞这一
套。
说实话,我们多数人都是如此。我自己也是。
看到不好的,立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生出贡高我慢。
乃至于认真反省,一切的比较、不平、不能接受,都是一种隐形的贡高我慢。
一切的要求、强调自主、强调自由,也是另一种贡高我慢心。
根源就是坚固的我相。有我相就一定难逃对我的执著和坚持和爱惜。
所以才会觉得不公平、觉得要尊重“我”、觉得“我”要作主.....
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重要、很对,就是我慢。
而且这种烦恼的严重度是和贪嗔痴并列的,与生俱来的习气。
我们真正应该严格检视、批评的,是这样的自己,这样的起心动念。
真正学佛、修行,就不会去管别人,只会管自己。
所以印光大师说,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9-01-13 04:29:00阿弥陀佛,感恩,我慢真的很常出现,“视一切人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这一句对末学很有用。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1-13 21:46:00梁武帝护佛,有些皇帝不护佛,皇帝是不靠谱的啊.........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13 21:49:00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9-01-16 23:24:00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