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14(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9-01-11 23:56:55
  请掀开经本,七十三面第二行。
  这个文有四句,就是说明四种净土净秽的标准,第一句是从五浊轻重上来分,凡圣同
居土。第二句是讲方便有余土,就是“析体巧拙”,从这个地方说方便有余土的净秽。析
是分析,体是体会,从分析认识万法皆空,这个方法比较上笨拙一点;当下能够领会,这
就是根性比较利一点。所以,体空观是方便净,析空观是方便秽,是这么样分法。第三句
是讲实报土,这是讲三观,次第三观就是实报秽,一心三观就是实报净。常寂光土是“分
证”跟“究竟”,分证,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叫做寂光秽土;究竟觉那就是成佛了,
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断尽了,这是寂光净土。所以有些大乘经上说,“唯佛一人居净土”,
那就是常寂光的净土。这是略说,我们应当要知道的。
  底下一段文是给我们讲,就是详细说明四种净土。在七十四面第一行、第二行,这是
说明同居土。七十五面第三行这一段是说的方便有余土。在七十七面第一行,这有四行,
给我们说的是实报庄严土。在七十八面第三行起这两行零一句,是给我们说的常寂光土。
这是经文以及注解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个四种净土,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过,在《无
量寿经》也讲过,所以这段文我们就把它省掉,并不很重要。因为我们讲座时间比较短,
我们要选择重要的,与我们修行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多说一点。
  后面总结,在七十九面倒数第四行。“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我们
翻开八十面,看注子。八十面第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释题三观,为被何人,为何处
用,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这是佛说经之目的,以及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这部经
,用意全在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因为凡圣同居土,说实在话我们确实有分。上三土不见
得有分,这个一土确实有分。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
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个实报土上上品的受用我们也能得到。这是非常不
可思议!一切经里面没有这个说法,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也没听到佛有这种说法,这是西
方世界之殊胜。所以,一切诸佛都劝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世界诸佛净
土是不平等的。释迦牟尼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绝对不亚于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它不在一起。西方世界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这是我们本师净土不如阿弥陀佛净
土的地方,不是本师没有净土。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才明白世尊为什么不劝我们
生他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而去生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理由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这部经里面所讲的修行的方法,什么人有资格来修?“为被何
人”,什么人有这个条件有资格修?“为何用处”,修学这个法门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
处?底下给我们讲清楚了。须知,必须要知道,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我们今天依照
这个方法来修行,确实它正说就是凡圣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
三,非仅为感实报寂光,说三观也。”正为是佛意,所以才能够普度九界众生,就是连恶
道、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前都能够得度。这是如来彻底悲心,显示这个法门广大无边。至
于往上去的那三种净土,那是随我们自己修行断惑浅深了,如果我们的断惑程度深,自然
就往上提升;断惑程度浅,也能生方便土,总而言之,统统都能往生。这才是佛给我们说
这个法门真正的用意,祖师大德给我们讲经、注解,目的都在此地。
  底下一段是讲用,“论用”。前面讲宗是修因,这个地方是讲结果,我们依照这个方
法修行,修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就是有什么好处,这个地方要给我们说好处。“四论用,
宗是自行所修之法”,是我们自修的方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用主要是讲利益,既
能利他当然自利,自己得不到利益,如何能够利他?所以这个用简直就可以说是讲修行的
利益,利益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行趣理”,自己明理证果,“故明妙观,利他摄机
”,利他是可以帮助别人,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好处,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好处介绍给别人,
不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大乘心,与阿弥陀佛、与诸佛菩萨的心不一样。心不一样
,换句话说,跟他就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法子相处,为什么?
心不一样,不能相处。我们想法、看法、作法都不相同,这怎么能住在一起?所以,想到
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跟阿弥陀佛、跟大众,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大致都相同,志同道
合,这才能够欢喜同住在一起。
  佛教给我们修六和敬,西方极乐是六和敬最圆满的一个僧团。我们如果不修六和敬,
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去不了。六和敬在哪里修?现
在就要修,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不修没有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现在没有这个基础
,西方世界人不要你。所以六和非常重要。阿弥陀佛建立西方世界,他的用意就是要普度
十法界有情众生,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是我们受持《无量寿经》、
受持净宗五经一论,目的也就在此地。
  “合通众善,他宜妙观,亦须教修,自行助道,岂废众善,是故宗用,法必齐等,但
有自行化他之异耳。”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化他要有机
缘,机缘不成熟的,自己充实自己。机缘成熟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可见得自行
是化他的准备,化他正是自行的大用现前,实在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在形象上是有差别
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才晓得自行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小乘,是因缘还没有成熟
;自己本身德行还没有具备,现在努力的来修学。在修学的初学过程当中,有化他之愿,
没有化他之行,行的力量不够,所以先要充实自己。不是不准你博学多闻,在第一个阶段
是要你先断烦恼,所以把博学多闻放下。断烦恼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博学多闻,博学多闻
断不了烦恼,只是增长邪见;增长邪见,换句话就是增长烦恼。我要断烦恼,再增长烦恼
,怎么能断得了?
  所以修行第一个阶段是修清净心,万缘放下,把心定下来,不要去攀缘,这个时候好
事不如无事,要修这个。到自己真正充实了,有能力了,有缘一定要去帮助别人,不帮助
别人就没有慈悲心。那个时候是博学多闻,利益众生。所以,自行化他是有阶段的,有次
第的,这是一定要知道。这个次第要是乱掉了,那真的很可惜,我们的时间、精力浪费,
到最后一事无成,这是很可惜的。
  下面这是给我们正式来解释论用。“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钞云,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从形相上、作用上来讲是三桩事情,要从体
上讲是一桩事情。“乃从一性”,这三桩事情都离不开自性,“起于二修。体是法身,所
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脱,所起力也”。体是一个,二修就是般若、解脱
。“二虽修成,须知本具”,修成的实在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如果性要不本具,虽修
也不会成就。无量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正因为是本具,所以佛在大经上讲“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你修成佛了你得到什么?一样也没得到。一样都没有得到,是一样都不缺乏
;一样都不缺乏,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的,外面没有一法可得。真正明了
外面没有一法可得,我们才真正回过头来修性,修自性。外头没有一法可得,要记住。
  现在大家把这个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么?求的全是别人的。
譬如学讲经,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净心,去找别人的注解。看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去研
究,讲一辈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注解,全是古人的东西,与自性
毫不相关,这个就错误了。真正会修的人,虽然展开释迦牟尼佛讲的经,经典一展开跟自
己自性相应。把我自性《观无量寿经》藉着他这个经本,把我自性的经引出来,我讲的是
自性里面的《观无量寿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观无量寿经》。自性本来具足这个经典
,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是一样的,无二无别。要这样修法!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真
正的意思。
  像蜡烛一样,这个蜡烛点亮了的,我本身是这一支蜡烛,我借它的光点亮,这就对了
。借它的光点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没有两样的。绝对不是我跟
着它的光走,永远在它的光明照耀之下,自己不能放光,这就错了。诸位总要明了这个意
思。生善灭恶,恶就是指的妄想执著,善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也可以
说恶就是本性上面的种种障碍,把这些障碍去掉,使我们本性智慧德能再现前,这就对了
。这是真正生善灭恶,这是本经的作用。
==
外头没有一法可得,要记住。
现在大家把这个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么?求的全是别人的。
譬如学讲经,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净心,去找别人的注解。看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去研
究,讲一辈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注解,全是古人的东西,与自性
毫不相关,这个就错误了。
真正会修的人,虽然展开释迦牟尼佛讲的经,经典一展开跟自己自性相应。
借它的光点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没有两样的。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1-12 03:0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onesadman (一线生机)   2019-01-12 15:5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12 21:55: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9-01-16 00:25: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