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6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2-20 09:35:13
(接续前文:#1S6EjkEy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60)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癸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
法。今初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
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
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欺诳道理者
,《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之,其凡以欺
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
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
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于境作何
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
,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
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
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对于何境而宣说者
,《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然了
义者即可。
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恶誉者,
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是《释论》解。此于
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
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
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
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
,彼当学习诸佛法。”
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
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
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境者,谓他随一有情。于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增
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
惹玛,而云遣往垛,后彼自愿往惹玛。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著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
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癸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