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义] 《宗义宝鬘略讲》(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2-16 20:07:18
摘自:《宗义宝鬘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二章 总说佛教及外道之宗义
【“宗义”这个名词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因为佛经里面曾经说过。如《楞伽经》说:“吾
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
“宗义”:藏文字面上是“成边”(与梵文相同),成立或达成边际,以现代的话来说
是最终的、最极限的想法。“边”是最终、不能再移动。
现代科学家透过研究之后得到某一个结论,那就是“极限”,也就是极限是用很多的
理论系统或理由促成的一个想法。称为极限的原因是,对于他人的说法再也听不进去。也
因为如此,宗义不代表好坏,有些宗义是对的,有些是错的,内道、外道都有宗义,现代
科学家几乎都有宗义,宗义代表的是透过研究而得到的结论。以上是一般的说法,但是这
种说法可能又太严格了。
问:什么是宗义?也有说透过思惟而得到的任何结论就是宗义。如果是这样的话,例
如“今天好热”就不是宗义,因为没有讲理由,若是“今天好热,因为已经35度”就是宗
义,这句话是因为有了35度这个理由,得出好热之结论,总之,此结论是有理由证明的。
又有说宗义是分别心得到的答案,没有俱生的宗义。俱生想法是如:好热、好冷、好
痛……等,讲理由—“因为什么,所以怎样”等就是有分别造作。但是书本上不认同这些
说法,因为这样的话,宗义的范围就太广泛了。总之,对于“什么是极限”有一些讨论。
【又,人有二类,一类人的思想未受宗派教义的影响,另一类已受宗派教义的影响。前者
因为不曾研习经论,所以他们那与生俱来的心智,既不观察也不思惟,只是一味追求现世
的安乐。后者曾经研习经论,所以能循着经教和理论的途径,宣说基、道、果三者体系在
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教说示童蒙”:“童蒙”,指的是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不会写字的人,如放牛
者,非童蒙是指受过教育者。但是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应成派认为不懂空性的人是童蒙,
但这种说法的使用并不多见。
“基、道、果”:“基”指基础、基本,“道”指道路,“果”指的是佛果等。
以《广论》来说,三士道的心要类似是果;道的话,是下士道的道(十善)、中士道的
道(四谛十六行相)、上士道的道。基法是指四谛、二谛等。就像木头可以制成木桌,因为
木头可以用刀来削成桌子,所以木头可以说是基法,这是基于木桌子的特性而言。即有本
质,接着因为本质可以改变就是道的部份,最终的结果即是果。
【关于“宗义”一词的解释,还有如下的说法。《善明词义疏》说:“所谓成就的极限,
就是藉著经教和理论巧为宣讲而成立自宗的主张。因为此一主张不能再向前跨越,所以就
是极限。”于自心中依据经教或理论而得以确定并承许的宗义,不会在其他的教理前放弃
,所以称为成就的极限。】
这里翻译“成就的极限”是很好的,但是成就之极限指内心想法之极限,不是指其他
成就。
世亲菩萨,有第二佛陀之称,是聪明绝顶的人,他刚开始肯定的是毗婆沙宗,有写了
一些诗来讽刺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后来他还是放弃毗婆沙宗的说法。也就是开始时,他
学习、思惟毗婆沙宗的说法,证成了毗婆沙宗的说法,写了《俱舍论》,他对毗婆沙宗的
说法已经成了边、成就了极限。接着,他的哥哥找了很多理由,打破他的想法,所以他又
没有成边了,那时也不能说他是唯识宗义者。之后他又学唯识宗,肯定了唯识宗的讲法,
他又有了成边宗义。
我们会说佛陀是圆满的,祂无法再进步;但是其他人的想法则是一直在进步,再聪明
的人也是一样。所以成边到底在指什么?回答也许可以很轻松,但是若仔细讨论细节,那
是很难有确定的答案的。因为毕竟是在指内心的界线,所以要说清楚是很困难的。
【宗派分成外道与内道。单就内外差别而言,从内心深处归依三宝者,就是佛教徒;不把
心转向三宝而归依世间神祗者,就是外道。】
问:说自己是佛教徒就是佛教徒吗?有念了百万遍的咒,却不了解什么是佛,认为佛
跟外道的天神一样,这样可以说是佛教徒吗?
答:口头上说自己是佛教徒与内心深信三宝不同。把不是三宝的当成三宝来归依,是
颠倒识,无法形成归依。因此首先要认识三宝,接着对三宝产生归依心,这才称为归依,
不了解三宝是生不起归依的,即使了解一点点,也很难真正生起归依。
归依三宝没那么简单的。有些人家里放了佛像,就虔诚地礼拜,这不见得是归依;有
些人对佛、法、僧有好感,这也不见得是归依。归依是要深信业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从而相信资粮道、加行道、修道、见道、无学道等才能真正让行者度脱。
归依的意思是投靠、投奔。投靠、投奔就像小孩子找靠山,跑到妈妈那里。归依处就
是菩提心、大悲心等五道十地。也就是真正认为恶业会使堕三恶趣等,从而有归投地道等
情况,这样才会有归依心。这个蛮困难的。一般而言,我们会顺口说出“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但自己内心真的这么想吗?自己不这么认为就没有归依心。
归依的话,要相信因果,不信因果没有归依可言。但是印度很多教派也会相信因果,
因此佛教在因果之中,要相信什么样的因果呢?要相信“修道谛可得灭谛”这样的因果,
而不是信“持一遍咒可以得千百万年人身”这类玄的事,不是从这方面去看。
也就是相信一定是由道谛、灭谛可得解脱,反之一定是在轮回中。月称菩萨说“想解
脱的人要归依”,不想解脱者是不需要归依的,即使归依也是很奇怪的,因为他希求的是
要长寿、可以有什么等等,但是佛陀是想引导有情超脱三有,也就是说,不想解脱者想得
到的,与佛陀想引导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想解脱者要归依三宝,三宝之中,佛是导师。真正的归依处是法,法指道谛、灭谛,
道谛、灭谛中以道谛为主。所以是见道、修道、无学道可得涅槃,除了这三个道之外,没
有办法可以得到涅槃;或者说是空正见,即修空正见可得涅槃。如果对“修空正见可得涅
槃”很肯定,那就会是很合格的佛教徒。此外,对于很多持咒、闭关、供十万次曼达等就
能成佛、解脱的说法,其实归依三宝是强烈反对这样的说法的。
一方面要有导师教导,一方面也要有同学互相切磋,如此才修得出法宝。如同学剑,
一方面要有人教,一方面也要有练剑的对手才会进步,如果没有人帮助是修练不出来的。
所以我自己认为,不会归依的人归依佛,比较会归依的人归依法,真正会归依的人会归依
僧。一般人都会讲三宝,但是通常不知道把僧宝丢到哪里去了!问:归依僧是什么?会答
:归依僧众啊!再问:为什么要归依僧,难道佛教导还不够吗?就讲不出所以然。
总之,归依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因果的想法,也不是说有了因果的想法就是归依,要相
信因果的道谛与灭谛。也不是相信道谛与灭谛就是归依,还要有归投它的想法,这样就有
了归依。投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害怕它的反面,一直依赖道谛与灭谛,如同小孩依赖父
母一般。
所以第一步是很难相信“道谛能得涅槃”,因为对道谛是什么?涅槃是什么?都不知
道。其次,知道了可能会相信,但是不见得会依赖它。有见道以上的道就不用怕堕恶趣、
有阿罗汉之智就不怕轮回,肯定这点,从而依赖它,这样就是有了归依心。
而这些法是佛传下来的,因此对说法者—佛有归依心;又因为自己研读很困难,学习
过程需要同伴,因此归依僧。反之,现代人看到佛像就供养、礼拜,对于法却一无所知,
就不是很正确的做法。
自己拥有见道以上的道,才是真正得到保护。佛陀早就拥有法宝了,但是今天祂如果
到我们面前来,祂也只能讲法,虽然祂有很大的威德力,我们自己会有点受用,但是也仅
止于那样而已。
我们都学过《广论》,《广论》讲如何归依说到四点:知功德,知差别,自誓受,不
言余。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
知功德就是要知道佛有什么功德?法有什么功德?僧有什么功德?如见道的功德有永
不堕恶趣、可以动摇百世界等,我们很难相信可以动摇世界这种事情,但是归依就是要知
道这些,知道这些而且相信这些。
整体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些的功德。光是知道佛有三十
二相,却不与内在的功德搭配,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第二、知差别,是如法王会说慈悲
行与缘起见是只有佛教才有,而且肯定只有它才是成佛之道、解脱之道。
如果对这二项有很好的认识,就自誓受。自誓受如同“成边”,知道再也没有其他的
方法可以解脱,从而接受。
不言余是相信只有三宝可以救度我们,没有其他的。所以归依不是简单的事,非常困
难,会说显密一切法都在归依当中,只有成佛,归依才圆满。虽然我已经讲过很多次这些
内容,但是还是要再说一下,如果学了很多年,对这方面却没有认识,那就非常失败。
【外道与佛教的宣说宗义者也有差别,这可由导师、教法和见解三方面来区分。佛教各派
的宣说宗义者具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自宗的导师已尽断一切的过失,并圆满种种的功德
;二、自宗的教法不会伤害有情众生;三、主张常一自在我空等三个差别。外道与上说相
反:一、导师有过失,且功德不圆满;二、教法会伤害有情众生;三、主张常一自在的我
见等三个。】
本文说了二点:一、什么是佛教徒就看有没有归依心。二、是佛教徒未必是佛教宗义
者。佛教宗义有四派—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什么是佛教宗义者?既要是佛
教徒,也要是宗义者。此处讲外道宗义者与佛教宗义者的差别。
宣说佛教宗义的佛教徒是佛教宗义者;宣说外道宗义的外教徒是外道宗义者。一般信
回教等不是宗义者,回教等那只是“教”、不是“宗”(“宗教”),像儒家思想也是如此
。“宗”是要有理论系统的,说仁爱、孝顺父母等不算是理论系统,说“要虔诚地信奉阿
拉,否则……”这也不算有理论系统。
所谓的外道宗义者,是像印度数论师、胜论师等有理论系统说出他们的解脱之道。同
样的,佛教也是“宗教”,但是如果没有那些理论系统,或是讲不出来时,那也是只剩下
“教”,而不是“宗”。现代会说“某某是宗教团体”,那只是讲话时的习惯用语而已。
总之,一些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一直强调苦修及世间的礼仪之类的,都会归类到“教
”,而不是“宗”。而“宗义”的界定有多严格?就比较难说。严格的说,儒家也说了很
多的理由,但是他的理由仍不足以形成“宗”;像数论师、胜论师所说的,则是外道的宗
义。
佛教的宗义就是这边所说的四个宗义,逾越此范围就不是佛教宗义。佛教出现过很多
优秀的人才,也写过很多论著,处处都讲理及论证。但是必须了解讲说者讲的是不是四宗
之一,是的话,就可以说他在讲佛教宗义;如果不是,就不是佛教的宗。总之,佛教只有
四宗,四宗之外的第五宗不是佛说,三乘之外的第四乘不是佛乘。
“佛教各派的宣说宗义者具有下列三种特征:他们的导师已尽断一切的过失,并圆满
种种的功德……”:
问:为什么以第一点做为佛教宗义者的特征,这个说法好像有点自捧?
答:佛果是圆满的,要花三大阿僧祇劫、行各种难行去追求;如果不是圆满的,就没
有追求的必要。学宗义就是学圆满的佛果是合理的。为什么是合理的?因为慈悲与智慧是
可以一再训练培养的,所以所要成的边并不是一般的哲学,而佛果是可以证成的。佛果是
怎么样的情况?要另外去了解。
这边就是说,要达成佛果要用什么方式?如何行得通?就是透过三个特征的第二、三
点去证成第一点。教法之中,无我见是成就解脱、成佛的唯一方法。
以下的四宗的内容就是要详细解释这三点,虽然不是按照这三个科判,但是不会逾越
于此范围。
第三章 略说外道宗义之建立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