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4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9-04 08:25:45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3.3.1.3.2 解释独觉加行道
1.定义
“独觉的义现观”,就是“独觉加行道”的定义。
跟前面总说一样,即“义现观”就是“加行道”的定义,在“义现观”之前加上“独
觉的”,就是“独觉加行道”的定义。
这个定义的内容,可以跟先前第24页倒数第10行所谈“独觉的法现观”就是“独觉资
粮道”的定义做一个比对,这二个定义内容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法”,后者是“义”。
而这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法”是指佛的经典或十二分教、九分教的经典,这些经
典就是“法”,主要是讲能诠的语词,就是经典里的语词。在这个阶段(资粮道-法现观)
主要是以闻思为主,虽有修,但修并不是主要的,所以法现观的重点主要是在于经典的词
句做闻思。
“义现观”的“义”主要是指所诠义,前述“法”是指能诠词,能诠词所讲的就是细
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到了“义现观”(加行道),就是以修细品补特伽罗无我
、二空、空性的意义为主,但是,不能说没有闻思,还是有闻思,但主要是以修细品补特
伽罗无我、二空、空性这三个为主。
要先知道,法是指能诠词,也就是经典,就是开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这
些经典的语词,这时候是以闻思为主,以修为辅。到了义现观的时候反过来,是以修这些
所诠义为主,以闻思为辅。
一位行者要入道的条件或门槛,就是要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亦即他要先去观察或思
惟轮回就如同监狱、火宅一般,一刻也不想待在里面,而且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想要离
开这个地方。一旦想要离开轮回,想要证得解脱的力量达到无造作的程度,也就是不会退
失、非常稳固的时候,就说这位行者入道了。
即使行者生起非常强烈想要脱离轮回,或是证得解脱的想法,但是如果他没有解脱轮
回或是证得解脱的方法,只有想要解脱轮回、证得解脱,还是无法,所以他必须要努力于
能够证得解脱的方法,而在此之前没有先了解方法的话,也就无法实践、无法去脱离轮回。
这个情况,就如一个人很想到某一个地方,但是却不晓得去的方法,光是想,他还是
到不了那个地方。所以想要解脱轮回、想要证得解脱,光是有这种心,甚至生起无造作的
想法,但是不了解方法,还是解脱不了轮回。
要了解方法,就要先对于开示解脱方法的经典去做闻思,所以刚入道的行者,他有了
无造作的出离心,接下来就是要去了解证得解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闻思经典,资粮
道的行者为什么是以闻思为主的原因在此,因为这时候这些东西对他来讲都是新的,他听
闻这些经典,进一步做思惟也做修,但是闻思修这三个所成慧,是以闻所成慧及思所成慧
为主,并非没有修,还是有修,但不以修为主。
一旦行者要进入到加行道,因为声闻行者、独觉行者、大乘行者,各自所缘的不一样
,声闻行者要进入声闻加行道,就要有缘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观(毘钵舍那),独觉行者要
生起缘二空的观(毘钵舍那),大乘行者必须证得缘空性的观(毘钵舍那)。所以这时候是以
修所成慧为主(资粮道上品转入加行道时,获得缘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等修所成慧
的毘钵舍那),不过也不是没有闻所成慧及思所成慧,只是不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为主。
这情况在之前说明过,资粮道的行者及加行道的行者的偏重不同,资粮道是以闻思二
种所成慧为主,修非主要,但不是没有修。加行道是以修所成慧为主,但并不是没有闻所
成慧、思所成慧。
2.同义词
“独觉加行道”、“独觉义现观”与“独觉加行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就如此处所说的,把“独觉”代换成“声闻”,或把“独觉”代换成“大乘”,都可
类推,譬如“声闻加行道”、“声闻义现观”与“声闻加行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
词。或代换成“大乘加行道”、“大乘义现观”与“大乘加行道者心续之智”,这些也是
同义词。
3.分类
独觉加行道若予以区分,有加行道“煖”、“顶”、“忍”及“世第一法”四者;前
三者可以分为“下品”、“中品”及“上品”三者(即“煖”、“顶”、“忍”,各都有
“下品”、“中品”及“上品”);或者(前三者)也可以分为“现前”、“比度”及“
再决知”三者;或者(前三者)也可以分为“闻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三者等
。但世第一法则没有这样的分类,因为世第一法是时边际刹那的缘故。时边际刹那的时间
非常短,是成年男子一弹指的65分之1,这个时间就是细品无常的时间,因为时间过短的
缘故,所以无法分“下品”、“中品”及“上品”,或“现前”、“比度”及“再决知”
,或“闻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
处于世第一法的行者,没有“现前”、“比度”及“再决知”的区分,因为这样的行
者在一时边际刹那时,处在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根本定的状态,缘二空是属于再决知
,这是因为他在缘二空的根本定的状态,对于二空的了解是再次的了解。因为他之前已经
了解了,所以他在缘二空根本定的状态中的认知是属于再决知。
这类行者他无法产生新的比度,因为新的比量的产生要透过很多的理由去成立所立,
才有办法产生新的比量,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他无法用很多理由去成立所立而产生新的比
量,而处在世第一法阶段的独觉行者,他有过去现量的相续及过去比量的相续,但没有新
的比量、新的现量,所以其二空的状态属于再决知,因此它只有再决知这个分类而已。
处在世第一法阶段,一时边际刹那这么短的时间的情况,声闻及独觉的行者都是一样
的,亦即声闻加行道的世第一法的时间是一时边际刹那,同样的,独觉加行道的世第一法
的时间也是一时边际刹那;但是,如果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就不是这样,他的时间就比
较长,他就可以区分下品、中品、上品等。所以要知道,这里世第一法的一时边际刹那的
情况,是声闻及独觉才有的。而这样的讲法只能根据印度的论典,无法用理去成立,即声
闻、独觉加行道世第一法只有一时边际刹那的讲法,主要是依据《俱舍论》等印度论典的
讲法,无法以理成立,我们是顺着他们的讲法说明。
暂时于独觉道中决定种姓的独觉加行道者,他1.现观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2.证得
独觉的见道、3.证得独觉的圣者之道、以及4.证得独觉见道无间道,这些都是同时的。
其中2.及4.的意思是一样,只是在4.的后面多了无间道,如果2.及4.算一个,就是三
个。
因为当一位行者从加行道到见道,第一个会碰到的一定是见道无间道,所以2.跟4.的
表达其实是一样的,差别只是第4.多了无间道,这二个(2跟4)如果看成一样的话,就可以
说三个是同时,如果这二个各别写成一个条目,就说这四种情况是同时。
前述谈的是从独觉加行道世第一法,进入独觉见道的情况,如果比对第11页倒数第3
行,其中,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加行道世第一法者,他1.“现观补特伽罗无我”与
2.“证得声闻见道无间道”、3.“证得声闻的圣道”等等是同时的,这里就只有列三个,
因为他把第2个及第4个合并;而25页就是在2.里面再分出二个,一个是证得声闻见道,一
个是证得声闻见道无间道。
这里要注意,11页所讲的(声闻)现观的对境是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之独立实体
空/细品人无我),而25页(独觉)现观的对境是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粗品法无我)。
(证得细品人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没有断除粗品法无我(能取所取异体空)的所
断品,证得粗品法无我有断除细品人无我的所断品。若谓通达粗品法无我却没有通达细品
人无我,不是真的有通达粗品法无我。证得细品人无我断除粗品人无我的所断品,若谓通
达细品人无我却没有通达粗品人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主空),不是真的有通达细品人无我)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