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2-19 12:34:4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17.复习
现在谈的是声闻地道的建立,这个阶段主要的所断,是补特伽罗我执及其衍生的贪瞋
痴等烦恼,这些都归类于烦恼障,至于所知障将来于独觉、大乘会谈到。
所以声闻地道的所断只限于烦恼障,到目前为止所谈的是112个见所断的烦恼,以及
钝根行者(渐断所断者)断烦恼的情况,下文谈的是利根行者顿断所断的情况。
112个见所断的烦恼,主要是透过八忍八智断除(透过见道根本定以无我慧现观四圣
谛的八忍八智十六刹那心观智断除见所断),八忍就是无间道,它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对
治(正对治),即对于112个见所断的烦恼先做对治;八智主要是(已)断除,八智也就
是解脱道,主要是(已)断除112个见所断烦恼。
先说明八忍的情况,首先产生的是:
“1.苦法忍”对治见欲界苦谛所断的烦恼;“2.集法忍”对治见欲界集谛所断的烦恼
;“3.灭法忍”对治见欲界灭谛所断的烦恼;“4.道法忍”对治见欲界道谛所断的烦恼。
这四个法忍之后接着是四个类忍,“5.苦类忍”对治见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苦谛
所断的烦恼;“6.集类忍”对治见上二界(色界、无色界)集谛所断的烦恼;“7.灭类忍
”对治见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灭谛所断的烦恼;“8.道类忍”对治见上二界(色界、
无色界)道谛所断的烦恼。
所以八忍依序对治见所断的烦恼。
八智产生的情况,是间杂在八忍之间,亦即在二个“忍”之间,会插入一个“智”,
如苦法忍之后产生苦法智,集法忍之后产生集法智,以此类推,最后道类忍之后会产生道
类智,八忍八智相互交错,总共有十六刹那,一般合称为八忍八智(为见道)十六刹那,
这十六刹那都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
只要一个道被称为无间道,它的作用就是正对治烦恼,亦即要去损害烦恼;无间道之
后紧接着就是它的解脱道,解脱道的作用就是除了之前无间道对治、损害烦恼之外,它的
作用是把烦恼连同它的种子断除,主要是断除。这个情况不只声闻乘或小乘是如此,大乘
的情况也如此,亦即无间道之后必定接着解脱道,无间道是正对治烦恼或者损害烦恼,解
脱道是断除烦恼及其种子,大小乘都相同。
无间道与解脱道不是二条道,他们是同一个相续,亦即当一个道在正对治所断烦恼时
称为无间道,一旦这个道的体性转为能够断除烦恼及其种子时,这个道就转变为解脱道,
所以它不是二条不同的相续。
解脱道是由无间道的体性转变而来,亦即在不同的阶段安立不同的名称,在“正对治
”或“损害”烦恼的时候安立为“无间道”,一旦所断烦恼被“断除”时,同一个相续的
道就被称为“解脱道”。这个情况就如在战场上,正在杀敌时就有点类似无间道的情况,
一旦把所有敌人消灭时就进入解脱道的状态。
之前所谈的,都是属于钝根行者依次渐断112个见所断烦恼的情况,会区分为八忍八
智依次去对治与断除。
而顿断所断者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一样会先进入见道无间道,在一个无间道中,就能
够同时去对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112个见所断的烦恼。虽然只有一个无间道,
他却可以同时对治三界的112个见所断的烦恼,不用分八次去对治,即一次就能全部对治
,所以这个无间道本身具备了八忍的作用,它既是苦法忍、也是集法忍、也是灭法忍、也
是道法忍、也是苦类忍、也是集类忍、也是灭类忍、也是道类忍,即一个无间道同时具备
八忍的功能。
利根行者虽然只有一个见道无间道,但却具有八忍的作用,可以同时对治三界的112
个见所断烦恼。同样的,当这个无间道转变为解脱道的时候,也能够同时具备八智的定义
及作用,以及同时可以断除三界的112个烦恼。虽然它的无间道、解脱道只有一个,但是
无间道同时具备八忍,解脱道同时具备八智的定义与作用。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位渐断所断的钝根行者,因为它的八忍八智都是依次产生
,所以总共需要有十六刹那,才有办法把三界的112个见所断的烦恼对治与断除;但是对
于顿断所断的利根行者来讲,因为他只有一个见道无间道与一个见道解脱道,所以他只需
要二个刹那,就能够把三界的112个见所断的烦恼对治与断除。
将来谈到大乘的时候,因为只要是大乘的行者都是利根,所以在大乘的见道无间道只
有一刹那,大乘的见道解脱道也是只有一刹那,虽然大乘的见道无间道只有一刹那,但是
同时具备八忍,虽然大乘的见道解脱道只有一刹那,但是同时具备八智。
到此为止,主要是谈到渐次断见所断的钝根行者,以及顿断见所断的利根行者,他们
心续中产生见道的情况,以及断见所断的方式。将来谈到修道位的行者,一样也分为渐断
修所断的钝根行者,及顿断修所断的利根行者,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接着谈的是不分大小乘全部都一样,就是无间道之后紧接着必然是解脱道,而且这二
个都是在根本定的状态,之后就会进入后得位。
排序的话就是:1.无间道、2.解脱道、3.出根本定的后得位,后得位之后一样会再进
入根本定,但是这个根本定是4.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本定智,这四个顺序是固
定的,不分大小乘都一样。
这四个阶段中的1.无间道、2.解脱道及4.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本定智,都
是属于智慧资粮,所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只要是根本定智都是属于智慧资粮;而第三个
后得位是归到福德资粮。
无间道主要是正对治所断,解脱道是断除所断,这都是属于智慧资粮。第四个阶段“
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本定智”,是为了断除剩余的所断而作准备的一个阶段,
他入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准备去断除剩余的所断。关于这些更详细的细节,在介绍大乘
地道的时候会进一步说明。
18.顿断所断
见P17.10,因此“渐断所断者”(钝根行者)的心续当中,八忍依次产生;而“顿断
所断者”(利根行者)的心续当中,八忍则是顿时产生(此八忍等于见道无间道)。
接着有人提出质疑,如果有人说:“那么,如果顿断所断者,凭借一个见道无间道就
可以顿时断除(正对治)所有112个见所断烦恼障及其种子,则会与‘他的心续当中顿时
产生八忍’这点相违,不是吗?”乍看之下好像会相违,因为见道无间道就只有一个,但
又说可以产生八忍,字面上看起来相违,但是实际上,就本质或是意义来讲,并没有相违
,针对这个质疑自宗做了如下的回答。
答:这并没有过失,因为在他(顿断所断的利根者)的心续当中,从体性方面来说虽
然只有一个无间道,但是从不同的反体(面向)这方面来说,具备了八忍(亦即同一个无
间道有不同的八个面向,或具备八个功能、八个作用,从这方面来讲具备八忍,即一体的
八面),因此顿时产生了“体性一而反体异”的八忍(体性一是指无间道只有一个,反体
异是指八忍或八个面向或可以做八个不同的工作、或有八个不同的作用)。就如一个人他
又是祕书、又是会长、又是老师,一个人同时兼负这三方面的工作,从体性来讲是同一个
人,但是从反体或是他兼负的工作来讲,他兼负了三方面的工作,亦即他是体性一而反体
三。而这里是体性一而反体八,反体异就是在说明有八个反体。体性一就是只有一个无间
道,反体异是指有八忍、有八个面向。
对于能够顿时对治,以及断除112个见所断的利根行者,以他对治112个见所断的道只
有一个无间道,即体性只有一个。虽然只有一个见道无间道,但同时可正对治苦法忍、集
法忍、灭法忍、道法忍,即同时具备正对治欲界的四个法忍及正对治上二界的四个类忍的
作用,所以是体性一而反体异。
例如:虽然在“瓶的无常”之外没有“瓶的刹那”,而且在“瓶的刹那”之外没有“
瓶的无常”,但是由于“瓶的无常”与“瓶的刹那”两者是体性一而反体异,因此这两者
可以同时产生。
反体异有很多种解释,这里解释为名称不同,如果名称相同(同义)就是反体一。以
“瓶的无常”与“瓶的刹那”来讲名称不同,但是这二者都是在瓶这个基础上同时存在的
,所以就体性来讲都是在瓶上,但是因为安立的名称不同,所以它们的反体不同,但是体
性都是一样。如“世尊”与“释迦牟尼”这二者的名称也不同,但是体性都是同一个,都
是指佛,然因名称不同,所以反体异。又“无常”与“刹那”,无常的定义就是刹那,这
二者的体性也是一,但因为名称不同,所以反体异。
再看,顿断所断的行者心续中的八忍,八忍的名称不同,所以八忍彼此是反体异,但
是体性都是见道无间道,都是同一个体性。
“补特伽罗”与“蕴”虽然是体性一,但是思考的方式与前面所谈的不太一样。补特
伽罗与蕴的关系也是同体,而且他的情况是依于五蕴的聚合而安立补特伽罗的名称。五蕴
的聚合,主要是指从头到脚这个色蕴以及以色蕴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能依,即属于认
知的部分加上色蕴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之上给它一个补特伽罗的名称。
为什么说补特伽罗与蕴的聚合是同体呢?举例说:当眼识(五蕴中的识蕴)看见色法
的时候,补特伽罗会说:我看见色法,从这个关系就可以知道识蕴与我(补特伽罗)是体
性一,因为若眼识与我不是体性一,当眼识(五蕴中的识蕴)看到色的时候,我(补特伽
罗)不会说我看到色。就如天赐(张三)看到色,祠赐(李四)不会说我看见色,因为这
是二个是不同体性的人。同样的,我的手痛,我会说我痛,这就表示这个手(色蕴)跟补
特伽罗是同体性。假设手与我不是同体性,手痛的时候不会说我痛,手痛的时候会说我痛
,表示手或是色蕴跟我(补特伽罗)是同体。
佛教的宗派,从毗婆娑宗(以及经部、唯识、中观自续)到应成派,都承认蕴与补特
伽罗是同体、体性一,而且理由都一致,就如前所述。补特伽罗与蕴是体性一,也是反体
异,但是他们体性一的方式与前述的方式,思考的方式有点不同。
因为前面所谈无常与刹那,顿断所断行者的八忍,无常与刹那是同义词,八忍也是同
义词;而补特伽罗与蕴虽是同体,但并不是同义,主要差别在此。就同体这点是一样,但
是补特伽罗与蕴不是同义。前面的无常与刹那既是同体也是同义,八忍彼此既是同体也是
同义,所以差别在于同不同义。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