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37.htm
北传:杂阿含737经 南传:相应部46相应5经
检索 关涉主题:实践/从四念住修七觉支 (09/04/2016 10:52:46 更新)
杂阿含737经[正闻本934经/佛光本749经](觉支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所谓觉分,何等为觉分?”
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比丘尼}:
“七觉分者,谓:七道品法。诸比丘!此七觉分渐次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诸比丘白佛:
“云何七觉分渐次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专心系念不忘,当于尔时,方便修念觉分。
方便修念觉分已,修习满足。
谓修念觉分已,于法选择,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方便。修择法觉分方便已,修习满
足。
如是,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
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专心系念不忘,当于尔时
方便修念觉分。方便修念觉分已,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比丘七觉分
渐次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6相应5经/比丘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某位比丘去见世尊。……(中略)
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被称为‘觉支、觉支’,大德!什么情形被称为‘觉支’呢?”
“比丘!‘导向觉’,因此被称为‘觉支’。
比丘!这里,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修习念觉支,……(中略)
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修习平静觉支。
当修习这七觉支时,心从欲的烦恼解脱,心从有的烦恼解脱,心从无明的烦恼解脱。
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
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比丘!‘导向觉’,因此被称为‘觉支’。”
注解:
1.
(1)“修习”(bhāveti,原意为“使有;使存在”,名词bhāvanā),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开发;发展”(develops, 名词development),
或“默想的开发;禅修”(meditative development, AN.8.36)。
按:
《显扬真义》等以“使增大(, 培育),使自己的心扩大(..e)一再生起,
使生起(.., SN.3.18/MN.2)”解说,
《满足希求》以“使生起,使增大”(..., AN.1.54)。
(2)“修断”,南传作“修习的勤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开发而努力”
(Striving by development)。
(3)“修力(SA)”,南传作“修习力”(...),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开发的力量”(the
power of development)。
2.
“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SA);欲漏、有漏、无明漏(GA/MA/DA/AA)”,
南传作“欲的烦恼、有的烦恼、无明的烦恼”(...),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感官快乐的污染、存在的污染、无知的污染”
(the taint of sensuality, the taint of existence, the taint of ignorance)。
按:“漏;烦恼”(āsava),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漏掉;漏出来”,
引申为“(生死)烦恼”的异名,
《破斥犹豫》等说,五种欲的贪(..., MN.2/DN.33)为欲的烦恼,
对色有(色界)无色有的欲贪(...)与禅定者与常见断见俱行(..., MN.2),
或与常见俱行的贪或因有而有热望(..., DN.33)为有的烦恼,
对四谛的无智(MN.2),或对苦的无智(Dukkhe aññā)等而来到无明名为无明的烦恼。
感想:
渐次而起的修行,给我一些启发
可能我当下还没办法跳到情感的平静,
当下我能做的是了了分明当下的困境,再从之前有的概念来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