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6(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2-18 01:15:20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七面,倒数第四行。前面我们将本经的长行文讲完了,往后是偈颂
。这一段的偈颂很长,一共有六十二首,每一首是四句,多半是属于重颂,重复前面长行
所说的。也有不少叫做孤起颂,前面长行没有说的,而是在偈颂里作为补充说明,跟长行
文合起来,意思就很完整了。前面一段是介绍,这里头有几句重要的话,在四十七面倒数
第二行。在这段说明里面,这是总结前面所说殊胜的德行,第二段是劝勉我们修持,而末
后一段是以真诚恳切的心劝勉我们要认识这个法门,不能够轻易看过。因为这个法门如果
我们真的要掌握住了,在这一生的成就、利益实在讲是无量无边。所以末后一行说:
  疏【然此一卷。文少义丰。】
  对于修持来说是愈精简愈好。我们要说明理论,要了解事实真相,那是讲得愈详细愈
好,真正讲修行是愈简单愈好。所以讲到行持,这是最好的一部经典,经文少,但是它的
理论、境界是非常圆满的。
  疏【是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
  这也是将这卷经赞叹到了极处。修行的枢纽,不是普通的枢纽,是非常玄妙的枢纽。
《华严》是大经,《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关键都在这一卷中,所以这一卷就是
整个《华严》的浓缩,是全经的精华。当时清凉大师参与译场之后,因为经太大流通不容
易,所以将这卷经特别取出来,叫别行流通。我们看到《普贤行愿品》别行本,别行就是
一卷,特别发行流通,是这个意思,这是便于大众修学。
  疏【功高德远。何不修持。】
  这是劝我们,功德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德行没有比这个更广的,‘远’是广大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不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持?末后说:
  疏【西天道流。未有不习也。】
  ‘西天’是讲印度,以及那个时候西域一带,在现在来说就是伊朗、阿富汗跟新疆一
带,在唐朝时候这是属于西域地区,那个地方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不修《行愿品》的。
《华严经》是从那边传到中国来的,传到中国来的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在我们想像当
中,在西域当时一定还可以找得到完整的经本。下面是经文,这是偈颂前面的一行。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华严会上,毘卢遮那如来代表理体,体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体,宇宙万法从这个体生
出来的,这个体就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说的真如、本性、真心。毘卢遮那佛代表体,文殊、
普贤代表从体起用,体没有形状,用就有了。所有一切大乘佛法最后都会归在这个本体,
以中国佛法,小乘暂且不论,我们说大乘,大乘八个宗,这八个宗与文殊、普贤有密切的
关系。什么关系?都是文殊、普贤说出来的。宗门(禅宗)是文殊菩萨传的,教也是文殊
菩萨传的,宗门教下都是文殊师利菩萨传的。净土宗是普贤菩萨传的,华严会上,释迦牟
尼佛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净土是
他老人家传的。密宗也是他老人家传的。密宗是龙树菩萨在南天开铁塔,打开铁塔见到菩
提道场,金刚手菩萨,将密法传给龙树,龙树则传开来了。金刚手菩萨是谁?普贤菩萨的
化身。所以在密教里面,密教的祖师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密教里面的准提菩萨就是
观世音菩萨。这样我们就明了,所谓无量法门殊途同归,最后都归到华藏世界,都会归到
毘卢遮那。在华藏世界,我们今天看到,普贤菩萨又劝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西方极乐世界
去见阿弥陀佛。《华严》关键,功高德远,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
  于是我们联想到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净业三福,明白开示的说这三条是“三
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有一切佛无论修学哪个法
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要以这三福为基础。三福第三条有“深信因果”,第三条我
们知道是菩萨所修的,所以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小因果我
们凡夫都知道,深信因果就是这里所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华藏世界等觉
菩萨文殊、普贤还要念佛才能成佛,这才显示出念佛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确实是第一法门

  普贤菩萨在此地是殷勤的劝导,我们看在文里面他老人家前面长行文说尽了,再以偈
颂重说一遍。为什么要重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长行容易明理,不容易记忆;偈颂
文字少,简要详明,容易记诵、容易受持。长行是给你说明的,偈颂是帮助你抓住纲领好
修行的,意思在这里。第二个意思,有后到的,先来的前面都听到了,有讲经讲了一半才
来的,前面没听到。如果不把前面意思简单再叙说一下,觉得对不起后来的人,有这两个
意思。所以往往我们看到佛经的体裁很特别,前面有散文体裁,后面有诗歌的偈颂。下面
就说明,这是第二个大段是偈颂,前面第一个大段是长行。
  疏【第二偈颂。总有六十二偈。亦分三段。第一五十二偈。颂前正示普因。第二七偈
。颂显经胜德。第三三偈。颂结劝受持。初中有二。先别颂十门。后一偈。总颂无尽。】
  总有六十二偈,也分三段,第一段有五十二偈,六十二偈里头就占了五十二偈。‘颂
前正示普因’,这是重颂。第二段有七首,这七首偈‘显经胜德’,就是赞叹这部经是大
乘法里面无比的殊胜。最后三首是‘结劝受持’。第一大段最长,一共有五十二首,里面
也分两段,第一段‘别颂十门’,重颂前面十大愿王,后面有一偈是‘总颂无尽’。我们
现在看经文,经文的偈颂第一首,第一首跟第二首这个八句是“礼敬诸佛”。
  经【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人师子’就是称佛。狮子所谓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小的动物听到腿都发软,都
走不动了,跑不动了,这显示狮子的威力。佛一说法,邪魔外道就像那些小的动物一样,
都被他折服了,所以把佛比作狮子,佛说法比喻作狮子吼。这两句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如来,这是礼敬的对象,前面说得很详细。
  经【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重,什么是真正的礼敬,此地明白的教给我们,不是在形式。
每天供上佛像,拜一百拜,拜三百拜,拜一千拜,是不是礼敬?不是。‘清净身语意’就
是礼敬,如果身语意三业不清净就不是礼敬,可见得人家讲的是实质,不讲形式。注子注
得好,注这一句是“能礼”,只要你身语意三业清净,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你就统统都礼敬
了。如果我们不懂这个意思,我们修十大愿王、修礼敬诸佛,天天在那里拜佛磕头,古人
讲那个磕头就如同踏碓一样。踏碓现在你们没见过,从前舂米踏碓一高一下,就跟那个一
样,没有用处。什么叫礼?礼就是敬。什么是敬?心地真诚就是敬。什么是真诚?三业清
净就是真诚。真诚是从心上说的,表现在外表就是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就真诚,这就是礼
敬,只要你到三业清净,你就是普贤菩萨所修的礼敬诸佛了。
  ‘一切遍礼尽无余’,怎样到一切遍礼?平等就遍礼了,如果不平等,礼就不遍。不
平等就有隔碍、就有障碍,就不能遍虚空法界。前面一句是清净,底下一句是平等,所以
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没错,《无量寿经》上经题“清净平等觉”。清
净要怎么修?平等要怎么修?这两句就是具体的修学方法;三业清净,一切遍礼就是平等
,没有分别,没有高下。
  经【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这句话怎么说?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自己就是普贤,
这个要知道;自己要不是普贤,决定得不到普贤菩萨的加持。普贤菩萨是谁?凡是修普贤
行的统统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无量无边。普贤菩萨住在哪里?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大家
《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上世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从什
么地方,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人
人都是修普贤行,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是修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普贤行。一切诸佛
如来也是修普贤行,所以才得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之护念。
  ‘普现一切如来前’,我们今天业障、习气、烦恼还没能消除得尽,我们有没有现一
切诸佛如来前?有,诸佛看到我们,我们没看到他,你相不相信?假如我们自己业障习气
消除到一定的程度,他看见我,我也看见他。现在是他看见我,我没有看见他。就如同一
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初生的小孩生下来,父母看到他了,他现在还不知道,还不晓得哪个
是父母,还看不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事实。理论上佛也讲得很清楚,我们
不了解。理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有一切诸佛菩萨,我们就在一切诸佛
菩萨的面前。
  经【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两句是《华严》重重无尽的境界。如果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的搞清楚了、搞明白了,
你决定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那个信心、愿心决定不会动摇。为什么?原来到西方世
界有这么好处,这个好处唯有到西方世界统统现前。如果不到西方世界,自己慢慢修修到
这个境界,佛在大经里头常讲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修到什么地方?修到华藏
世界,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到达华藏世界之后,文殊、普贤见到你,还劝你念佛再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才能圆满。你看看花三大阿僧祇劫拐个弯再到极乐世界,哪有像现在
这么痛痛快快就去,不能比。你是一生成就,那个人是三大阿僧祇劫还要到西方世界才成
就。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搞明白、搞清楚,我们才不会走冤枉路,这一生才真的有把握。
  到达西方世界,这个身是“意生身”,‘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弥
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去拜访他方世界的诸佛如来。世尊给我们说
的十万亿佛是方便说,为什么?因为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当中相隔是十万亿个佛
国土。佛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要想回到娑婆世界,很快
就来到,就是这个意思,而实际上是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怎么去的?给诸位说,化身去的
,同时去的,是化身、是同时。由此可知,他身在阿弥陀佛身边坐着,没有离开阿弥陀佛
,化身已经无量无边十方诸佛都拜过了,都去过了,化身去的。到达西方世界有这个能力
,我们今天常讲分身无术,真的分身无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化身,分身有
术了。再看第三首偈,四十九面第三首偈。
  经【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第三、第四两首是称赞如来,后头说了。这是颂,称赞诸佛的,称赞如来。第一首是
称赞的对象,对象跟前面是一样的,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个也不漏。可是文句跟
前面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一尘中’有‘尘数佛’,尘是微尘,物质里面最小的,佛
法讲依报最小的叫微尘,好像我们现在讲原子、电子,类似说的这个东西,最小的。最小
的依报,这一粒微尘里面有微尘数的诸佛。这个话很难懂,这是《华严经》所说的事事无
碍的法界,其他经上没说过的。小、中可以包括大,无限的小里头可以含容无限大,这事
事无碍。显示出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自然的现象,叫法尔如是,这是我们凡夫最难透彻
的。为什么?在我们常识当中从来没有,不但没有见过这些事,甚至于这些境界我们生生
世世无量劫来从来都没想过,不可能想这个事情。因此佛说出来之后,我们听起来格外的
生疏,很难理解。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是说明,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大小、
没有多少,一真!有大有小是二,有多有一也是二,二里面就有大小,就有一多,就有障
碍。二就有障碍,一就没有障碍。
  《坛经》里面,六祖答印宗答得很妙。印宗向他请教,问他黄梅(就是五祖)是不是
也常常讲禅定、解脱?这是随便问了两句话。他回答得很妙,“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
是不二法”,这答得高明,答的是事实。换句话说,禅定、解脱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
说,真实说是不二法门,那是真的。不二就是一,不二法门能不能说得出?说不出,所谓
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说不出的,不但说不出,都不能去想,一想就落在二里头,就落二
、三。二、三是心意识,二就是意根、意识,三就是心意识。一动念头就落二、三,就是
转真心本性变成阿赖耶,就变了,就不是真心,是妄心,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才一
动念就落二、三,一心就变成妄心。在一真法界里面才是事事无碍,我们今天为什么体会
不到这个境界?甚至于很难承认这个事实,原因就是我们无量劫来都是二、三在当家,所
以对于一真的境界没有法子体会,道理在此地。在一真里面没有一多、没有大小、没有远
近,所以十万亿佛国土想去就到了,它没有远近,就是没有距离;换句话说,时间、空间
都没有了,都融合成一体。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
==
在一真里面没有一多、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所以十万亿佛国土想去就到了,
它没有远近,就是没有距离;换句话说,时间、空间都没有了,都融合成一体。
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
我们无量劫来都是二、三在当家,所以对于一真的境界没有法子体会
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没有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都是佛为了配合娑婆众生的方便说。
所以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就是大不思议世界、不思议境界。
我们一动念(思、议),就落二三,用二三永远体会不到一。
庄子逍遥游里面谈这种境界落差,他用小大来谈,
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我更喜欢秋水篇里面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受限于居住的空间)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受限于时间)也;
曲士(偏执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所学)也。”
我学佛后读庄子,越觉得他应该是佛菩萨来的。XD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2-18 01:5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2-18 10:45:00
阿弥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2-18 10:46:00
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2-18 11:3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2-18 19:53:00
妙啊 真妙啊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2-18 21:25: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2-18 21:59: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