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17 16:42:1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声闻的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这是某些经论安立定义的方式,其它
的经论有不同的安立方式,说明如下:
或者说“在已成为自(声闻见道)因之声闻加行道之后产生,而且住于能够产生已成
为自(声闻见道)果之声闻修道的种类的声闻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
这个定义内容要强调的是:声闻见道是界于加行道之后及修道之前的一个阶段,即加
行道是见道的因,修道是见道的果,所以定义中加了这一段文,主要是要说明这样的关系。
后面这个定义其实要表达的有三个重点,声闻见道是由什么因而来的,这是第一个重
点,即要表达声闻见道,是由声闻加行道这个因而来的。第二个重点,要表达的是依于声
闻见道,可以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是第二个重点,意即依于声闻见道,可以产生声闻修道
的结果。第三个重点,是声闻见道本身的体性是什么呢?就是谛现观,意即能够现观补特
伽罗无我就是它的体性(注1)。
其中,必须说明定义当中加了“住于…种类”的目的为何?
“住于…种类”其实要表达的是,它可以包含二类(行者):见道行者本身或跟他类
似的见道行者。譬如定义中提到,他是在声闻加行道之后产生,这个是没问题;比较有争
议的部分是在后面,即当一位行者进入声闻见道之后,从声闻见道开始往声闻修道,有二
种走法,一个是继续往声闻修道走,另外有可能是走向独觉道,或者走向大乘道的走法,
就没有直接产生声闻修道了。
所以为什么要加入“住于…种类”的原因,如果是声闻见道直接走向声闻修道,就是
“声闻见道行者本身”这一类;如果他没有继续走向声闻修道,而是转向别的道,虽然他
没有真正进入声闻修道,但是他也是类似继续走向声闻修道的情况,所以是类似。
因此前述“住于…种类”包含声闻见道“本身”与“类似”二类,“本身”就是直接
走向声闻修道,“类似”就是从声闻见道之后并没有接着走向声闻修道,而是走向余乘。
其中,必须说明“住于…种类”的目的,是为了包含尚未证得声闻修道,却决定转入
余乘的声闻见道。“住于…种类”简单来讲就是要包含二类,一类就是声闻见道之后,继
续前往声闻修道,另外一类就是这里所说的,他虽然进入了声闻见道,但是没有继续往声
闻修道前进,而是转向余乘,为了要把这一类也包含在内,所以加了“住于…种类”。
当一位声闻行者进入声闻资粮道之后,有很多情况他会从声闻资粮道转向余乘。譬如
他在还没有转入声闻加行道就转入大乘道;还有的行者是进入声闻资粮道也继续前往声闻
加行道,但是在还没有进入声闻见道之前,就从声闻加行道转向大乘道。又有一种情况,
行者一直走到声闻的…还没有进入到声闻的…之前,他就转向大乘道(这一段声音不清楚
,但可以参考本文字稿P.7最初即应入大乘之理有重述此段的内容)。
因此从一开始的资粮道到声闻的无余涅槃(注2),整个过程都没有转向余乘的,就是
属于决定种性的声闻乘;若是在声闻无余涅槃之前转向余乘的,就是属于非决定种性的声
闻乘。反之,也有大乘行者进入大乘资粮道,但是还没有到大乘加行道就退回小乘的情况
,如舍利弗尊者即是。
不论是从小乘道走向大乘道,或者从大乘道退回小乘道,这位行者会做这样的选择,
其实跟他所遇到的善知识很有关系,譬如一位走小乘道的行者,当他遇到一位具足定义的
大乘道善知识或是非常具德的善知识,听了他所开示的大乘法,内心受到吸引之后,可能
就会从小乘转向大乘;反之亦然,如果一位大乘行者,遇到开示小乘法的善知识,也有可
能从大乘道退回小乘道。
当行者发了无造作的菩提心之后,就进入大乘资粮道的下品,这时候比较有可能会退
,亦即在大乘资粮道下品的时候,必须要非常谨慎小心,因为有可能会遇到开示小乘法的
善知识,开示小乘法而退回小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开始行六度的时候,发现非常的困
难,不那么容易走,就退回小乘,这是在大乘资粮道下品的情况。
一旦进入大乘资粮道中品,行者就不会有退回小乘了,所以会退,主要是在大乘资粮
道下品。因此当行者发起菩提心之后,进入大乘资粮道下品时要很小心,因为如果不谨慎
,有可能会退回小乘。
这样的见道,虽然无法让已成为自果的声闻修道产生,但却是住于〔该声闻见道之〕
种类者。(p15.6)
如何知道声闻见道的行者,在还未证得声闻修道之前,就转向余乘呢?如何知道呢?
尚未现证声闻修道及声闻阿罗汉果,而决定转入余乘(独觉乘、大乘)的声闻见道者是有
的,从何得知呢?亦即在喇嘛杰尊巴的《二十僧伽总义》当中清楚说明了:
(少部分)在尚未证得声闻修道的情况下,而决定转趋大乘道之依次断除所断的(声
闻见道)初果者是有的。
这里的“初果者”是指声闻的初果者,绝大部分都是声闻见道者,有一小部分是声闻
加行道者,这些属于声闻加行道者的初果者,在这一生中一定会成为声闻的见道者。
这里要注意的是“初果者”,是指声闻的初果者可包含二类:一类是属于声闻加行道
的初果者,一类是属于声闻见道的初果者,而多半是属于声闻见道的初果者。如果是属于
声闻加行道的初果者,在同一世中一定会转为声闻见道的初果者,这一类的初果者,在还
没有进一步证得声闻修道而转向大乘道的情况,在至尊法幢的《二十僧伽总义》有提到。
这里可能要再作细分的说明,亦即“初果者”,一般还可以区分为“向初果者”与“
住初果者”,如果是向初果者,即一般所说的预流向(向初果者)包含二类:声闻的加行
道者与声闻的见道者,绝大部分都是声闻的见道者,如果是属于声闻的加行道者,这一生
中也一定会进入声闻见道。
所以这里的声闻加行道,是要排除这一生无法进入声闻见道这一类的声闻加行者;如
果是住初果者,最少一定是证得见道的解脱道者,这是最低限度。更进一步甚至还有是修
道者,亦即住初果者最低限度是见道的解脱道者,甚至还有进入到修道位者。
关于前述初果者又分为向初果者、住初果者,这些详细的内容必须要看《现观庄严论
》的第一品有关二十僧伽的内容,且必须参考二十僧伽的注释或是《二十僧伽总义》的内
容,才有办法详细清楚。亦即对于二十僧伽的界限在哪里?个别的体性是什么?他的所断
是什么?要了解这些详细内容,必须要看有关二十僧伽的注解,不然很容易混淆。
喇嘛杰尊巴的《二十僧伽总义》主要是提到当声闻见道的行者,在还没有证得声闻修
道而转入大乘道的情况。而在圣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中则清楚说过:一位声闻见道者
,在尚未现证声闻阿罗汉果的情况下,而进入独觉道之顿断所断的初果是有的。
把喇嘛杰尊巴的《二十僧伽总义》与圣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的讲法合起来的结论
,就是前述第八行的内容“尚未现证声闻修道(此是根据杰尊巴的讲法)及声闻阿罗汉果
(此是根据《阿毗达磨集论》的讲法)而决定转入余乘(独觉乘与大乘)的声闻见道者是
有的”。
格西并不没有直接引述《二十僧伽总义》与《阿毗达磨集论》的文字,主要是就意思
来说明,所以《二十僧伽总义》与《阿毗达磨集论》所引的内容不需要加上下引号。因为
如果要引原文的话非常冗长,所以他没有引原文。
(....待续....)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17-12-18 18:02:00
随喜赞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