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类] 《心类学显要》(9) 根现前-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01 17:56:27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 教授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再者,执声之根现前(耳知)、执香之根现前(鼻知)、执味之根现前(舌知)、执
触之根现前(身知),各自的定义皆是以此类推。
“执声之根现前”的定义:依于自之“不共增上缘──耳根”及“所缘缘──声处”
所产生已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了。
“执香之根现前”的定义:依于自之“不共增上缘──鼻根”及“所缘缘──香处”
所产生已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了。
每一种根现前的定义中,主要的差别在于“不共增上缘——具色根”及“所缘缘”的
部分,“已离分别、不错乱、明暸”的部分则是相同,因为是现前的缘故。
取色处之根现前(眼知)的不共增上缘是眼根,所缘缘是色处;取声之根现前(耳知
)的不共增上缘是耳根,所缘缘是声处;取香之根现前(鼻知)的不共增上缘是鼻根,所
缘缘是香处;取味之根现前(舌知)的不共增上缘是舌根,所缘缘是味处;取触之根现前
(身知)的不共增上缘是身根,所缘缘是触处。
心续中产生每一根现前,必定具足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
如《摄类学》中所说,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皆是以前五根知的角度而建立。根
现前的定义中所说“不共增上缘”,就是指增上缘的部分。
例如,以生成“执瓶之根现前”而言,必定具足彼三缘:
(1)不共增上缘——眼根。
眼知趋入瓶而生成“第一刹那执瓶之眼知”(“第一刹那执瓶之眼知”果位),其前
刹那时位之“眼根”,就是生成彼眼知的增上缘,而且是不共增上缘。
(2)所缘缘——瓶。
瓶是所缘,又能以瓶为缘而引生执瓶之认知的果位,因此,瓶是所缘缘。
(3)等无间缘——能产生彼眼知之“能显现瓶之意知”。
此中,“无间”意谓没有间隔。由前一刹那时位的认知而无间隔引生此一刹那时位的
认知。
如是,“第一刹那之执瓶眼根现前”之果位的前刹那──于此时位的“能显现瓶之意
知”,就是彼眼根现前的等无间缘。也就是说,“第一刹那之执瓶眼知”的前刹那之“执
瓶之意知”,彼意知就是此眼知的等无间缘。这是从意知直接产生眼知而言,生成彼眼知
之前一刹那的意知,就是彼眼知的等无间缘。
例如,首先有“所缘缘——金瓶”,并且生起“想要看金瓶的认知”,由“具色根—
—眼根”照取瓶子,如此生成“第一刹那之执金瓶根现前”,其中就有所缘缘、不共增上
缘、无间缘。
再者,由“执金瓶之根现前”而能于后续引生“执金瓶之分别知”之类,例如,观察
金瓶是否完好之分别,观察金瓶大小之分别等等。唯第六意分别知具有观察力,前五根知
仅是见到对境、执持对境而已,如同镜子照物一般,没有任何的观察力。
再者,是“根现前”周遍是“五种根现前随一”,也就是说,彼认知若是“根现前”
必定是“五种根现前随一”。
例如,通达瓶之根现前,必定是执色之根现前(眼知);通达音乐声之根现前,必定
是执声之根现前(耳知);通达茶香之根现前,必定是执香之根现前(鼻知);通达盐味
之根现前,必定是执味之根现前(舌知);通达粗糙之根现前,必定是执触之根现前(身
知)。
承上所说,再观察:地水火风等四大,各自是何种现前的所缘缘?
火及风的部分比较需要去怀疑及思考清楚,如果四大皆是身知所取的触处,但是,耳
知有没有听到风?眼知有没有看见火?我们说看见火、听到风很大,这是欺诳语?又如,
美味的圆饼,圆饼是不是味处?有说:它是食物,食物必定是味处。若是如此,那么,有
没有看见圆饼?又如,红茶、奶茶等等,有没有看见彼等?彼等是不是味处?舌知尝到才
会知道它是奶茶?但凡是我们生活中所触及的,有很多都是可以加以观察。
* 执色根现前之所缘缘、不共增上缘、等无间缘,各自的性相——
“执色根现前之所缘缘”的性相:
执色根现前之三缘随一、又是自与自类中无有任何执色根现前的增上缘与等无间缘,
复是外处的同位,而且又是生起执色根现前为具色相的主要直接能生者。
“执色根现前之不共增上缘”的性相:
执色根现前之三缘随一、又是执色根现前成为能执色的主要直接能生之同位,复是被
缘为清晰内色。
“执色根现前之等无间缘”的性相:
令执色根现前成为领纳、清明、了知之体性的主要直接能生的认知。例如:执色根现
前之前无间生起的作意色之觉知。
* 根现前、认知,彼二于三边际、四边际、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有三边之差别:
(1)是“根现前”周遍是“认知”,是“认知”不周遍是“根现前”,
例如:意现前、自证现前。(是认知但不是根现前)
(2)是二者。是“根现前”又是“认知”,例如:执瓶之眼知。
(3)非二者。不是“根现前”又不是“认知”,例如:瓶、柱。
* 现前、根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有三边之差别:
(1)是“根现前”周遍是“现前”,是“现前”不周遍是“根现前”。
例如:意现前、自证现前、瑜伽现前。
(2)二者皆是。是“现前”也是“根现前”,如:执瓶的眼知。
(3)二者皆非。不是“现前”也不是“根现前”,如:瓶子。
* 现前、意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 现前、瑜伽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 现前、自证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 现量、意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 现量、瑜伽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 现量、自证现前,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 四种现前随一、认知,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现前分为四:根现前、意现前、自证现前、瑜伽现前)
有三边之差别:
(1)是“四种现前随一”周遍是“认知”,是“认知”不周遍是“四种现前随一”,
例如:比度、伺察意、再决知、显而未定、犹豫、颠倒知。
(2)是二者。是“四种现前随一”又是“认知”,
例如:执瓶之眼知、缘取眼知之自证现前、通达无我之瑜伽现前。
(3)非二者。不是“四种现前随一”又不是“认知”,例如:瓶。
* 离分别、认知,彼二于三边、四边、相违、同义有何差别?
有四边之差别:
(1)是“离分别”不周遍是“认知”,如兔角。
(2)是“认知”不周遍是“离分别”,例如:分别知。
(3)是二者。是“离分别”又是“认知”,例如:眼知。
(4)非二者。不是“离分别”又不是“认知”,
例如:瓶、补特伽罗、虚空。彼等是:非“离分别及认知”。
“离分别”和“离分别知”不同,“离分别”包括存在、不存在、补特伽罗、非补特
伽罗等。“离分别知”则是只有心类的部分而已。
(....待续....)
作者: wertghikk   2017-12-01 22:39: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