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解深密经》:一切善法,皆是止观所得之果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1-30 06:09:58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注1)第六〉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善男子!
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
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所得之果。”
───────────────────────────────────────
注1:瑜伽
印顺法师〈妙云集〉下编:“瑜伽师,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
的佛教徒,专以礼拜、唱念为修行。他们除学经(论)持律而外,主要是对人广行教化,
对自‘精勤禅思’。禅思,含得止与观,....凡修持而得止、观相应,心境或理智相契应
的,即名为瑜伽,瑜伽即相应的意思。”
《瑜伽师地论》:“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
注2:解深密经依于般若经而有
有一分钝根菩萨于第二转般若经的无相法轮,未解是义,故于第三转法轮,对这些心
生惊怖疑义的钝根行者,以三性三无性的教说,“解”释般若经所诠无自性的“密义”。
若没有般若经,则也没有解深密经。般若经是总,听闻般若经者有利根、有钝根,为
钝根者别开出“解释”般若经所诠无自性的“密义”,称解深密经,故仍导归般若经。
第三转法轮的解深密经,以三性三无性诠说辨解般若经的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
性性、遍计执是相无自性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性——故第三转法轮又称为善辨法轮。
利根行者如经典记载,《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养无
量如来、应、正等觉,功德纯净,闻是般若波罗蜜多,其心不惊不恐不怖,闻已信乐如说
修行,当知是人曾于过去多百千劫,修习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今生能成此事。”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告文殊师利……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
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比丘、比丘尼闻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
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
注3:世出世间善法,皆是止、观之果
未入道前,乃至入道后,小乘世间资粮道、加行道的功德,出世间见道、修道、无学
道的功德;大乘世间资粮道、加行道的功德,出世间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功德;这一切
的段落、一切的道路里,内心证悟所产生的善法功德,都是止、观之果。
注4:止、观随一,皆可缘世俗谛的法类或胜义谛的法类
“止”可缘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正见;“观”可缘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正见。
止=止住修=无散乱心=三摩地(“止”含“随顺的止”与“正式的止”)
观=观察修=正思法义=观察慧(“观”含“随顺的观”与“正式的观”)
缘取一个善所缘的对境,专一安住在上面的等持,未达到初禅近分定之前,是随顺的
止修,摄在奢摩他的范畴。对于法的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进行观察、分析、思惟、拣择
的胜慧,未达到初禅近分定相应的胜观之前,是随顺的观修,摄在毘钵舍那的范畴。
<摄类>:有“随顺的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而能成办“正式的奢摩他(止
)、毘钵舍那(观)”,彼二(随顺&正式)具有从生相属的因果关系。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11-30 10:45:00
好巧,后学正好昨天在搜寻止观的资讯,赞叹佛恩佛缘,感谢c大分享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1-30 15:25:00
不客气_/\_ 另可参见此篇:#1Q5a202s 止观:于彼所缘如何安住--立无过规此篇附注中有随附本板发文过止、观相关的系列文。
作者: ykkdc (ykk)   2017-12-01 08:56:00
随喜
作者: cosmoco (蓝天大海)   2017-12-02 20:01: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