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类] 《心类》﹍量─比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5-30 18:18:45
认知(心)可作四种分类方式:1.量与非量,2.分别心与无分别心,3.自证与他证,
4.心王与心所。
“量与非量”告诉我们如何区分心的好坏、正不正确等等道理;以及从心的所执境、
显现境,做了“分别心与无分别心”的第二种分类;还有,每个心识,都有自己能认识自
己的“自证分”,与对他者了别的“他证分”。然而,如何让心去恶从善,并增长功德呢
?认识心王与心所,我们会明白每个心王旁边都有心所,它能影响这颗心变好或变坏,因
此,透过“心所”,就能改变我们的心。
学佛的第一要务就是调伏心,那么,该如何下手呢?即心法中先区分量与非量,接着
再将非量慢慢转变成量。量与非量的七种心法,其中,非量有五,量有二,即现量与比量。
“比量”之定义:【谓据自依正确因、直接新生、非欺诳之执著了别,为比量的性相
。】p.104
■ 释义──
1.“自依正确因直接生”:“自己依靠正确的因‘直接’生起”。(直接:直接从正确
的因生起。间接:比量的已决智,比量的延续)。
2.“新起非欺诳之了别”:“量”。
3.“执著了别”:“分别心”。
■ “比量”:
1.比量是依赖“正因”作为基础而产生的认知,例如寻找苦乐之因的心,必须依靠很多
的比量才能了解苦乐的源头,理由之间的推理有个别的、也有整体的,透过多闻多思
考,推理的比量会愈来愈正确、力量愈来愈大。
2.比量是一种分别知,可以了解最初无法被现前知所了解的对境,例如“无常”、“无
我”等隐蔽法,比量必须透过意象作为媒介才能了解对境,这个意象就称为“义总”
3.虽然“义总”不是实际的对境,但在分别知当中却呈现为仿佛它是实际的对境一般,
就这点而言,分别知对于显现其中的对境感到错乱。但是这个错乱成分,并不妨碍该
认知正确了解被义总取代的对境,因此,比量是一个正确而且不容置疑的认知。
■ “非欺诳”与“无错乱”的差别:
1.非欺诳指稳定、如实的了知对境;至于错乱与否,则要看其所显现的,以及所执持的
有没有错误,这二者只要有一个错误,就归类于错乱。
2.因此,比量是非欺诳,但仍有错乱。比量的错乱是从显现的部分来讲,因为比量所显
现的是法的义总而非法本身。
■ 先证得比量,后证得现量:
1.比量是分别心,见道位瑜伽现量现证空性才是无分别心;见道位之前,资粮位及加行
位煖、顶、忍、世第一法等止观禅定阶段,皆是比量的分别心而修。
2.资粮道中品生起通达空性的比量(思所成慧)之后,见道位之前,皆是依于比量的再
决智而修,包括入定也是分别心。
■ 比量十分重要
1.断除烦恼障或所知障,必须运用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的现量,也就是瑜伽现量才能
对治断除。现在我们距离殊胜的瑜伽现量太遥远,如何生起瑜伽现量?首先要生起补
特伽罗无我、法无我上的“比量”,努力修这个比量,慢慢地,经过止观双运的串习
,逐渐去除义共相的夹杂,最后证得现量(瑜伽现量)。不修比量,无法直接生起圣
者的瑜伽现量,要我们一下直接现证无常、粗分补特伽罗无我、…等,办不到。
2.一般说三大阿僧劫里,资粮道和加行道必须修一大阿僧劫,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大阿僧
劫,八地到十地是第三大阿僧劫。资粮道和加行道这一大阿僧劫,修的都是“比量”
,还不到“现量”的层级。
3.对于我们凡夫,“比量”是最重要的,透过比量步步增上。比量中最重要的是物力比
量──训练我们的择法慧──若对物力比量没有产生定解,其他的修行都是空谈。
4.比量依正确的因思惟抉择,依自力得到定解。
■ 地道
1.五道进程: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
2.资粮位、加行位:凡夫地;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圣者地。
3.资粮道“法现观”→加行道“义现观”→见道位“谛现观”→修道位“随现观”。
4.资粮道分三品:资粮道下品(“闻所成慧”:广大闻思)、资粮道中品(“思所成慧
”:比量证悟空性)、资粮道上品(“修所成”:证得缘空性心一境性的“止”)。
资粮道上品进一步证得缘空性的“观”(“修所成慧”),转入加行道。
5.资粮道上品证得比量缘空性的止,之后止观双运进入加行道,经加行道煖、顶、忍、
世第一法,于世第一法最后心入见道位无间道,见道位根本定中现证无我慧(瑜伽现
量无分别根本智,现证细品无常、粗品补特伽罗无我{常一自在空}、细品补特伽罗
无我{独立实质有空})正断三界见惑(遍计我执烦恼)。
◎ 比量的分类──
“比量”:【此分为三种:1.物力比量,谓如以所作性为因,了解声音无常之比量;
2.世许比量,谓如以存在于分别之上为因,而了解将兔说为月之比量;3.信仰比量,谓如
以经过三种观察订正之教典为因,了解“施致财富、守法安乐”教典所显示之意义是非欺
诳之比量。”】p.104
■ 比量,即透过“正确的因”推理而了解。正确的因分三:物力的推理、世许的推理、
信仰的推理。即:一、物力比量,二,世许比量,三、信仰比量。
1.由‘内涵的名诠习气’产生的是“物力比量”。由‘名相的名诠习气’产生的是“世
许比量”。‘对于佛语经过三种清净观察’,产生的是信仰比量。
3.“比量”的对境是‘隐蔽分’,透过道理、理由间接了解;“现量”(除了瑜伽现量
)是现前分,如根现量能够直接了解对境。比量中的信仰比量是极隐蔽分。
4.“所量的对境(或法)”分三:‘现前法、隐蔽法、极隐蔽法’;“能量的有境”也
分三:‘现量、物力比量(包含世许比量)、信仰比量。’
5.三种比量各自的正因不同。若以隐蔽分来说,世许比量与物力比量是略隐蔽分,可放
一块;信仰比量是极隐蔽分,放一块。
■ “物力比量”的例子
【谓如以所作性为因,了解声音无常之比量。】“声音是无常,因为它是所作性(果
)。”意思是:声音,不是常法,因为它是因缘而生,是故,之后必定会有一个“毁灭”
的阶段。当初声音产生时,是依因缘而生,这就是“所作性”,亦即“有生必有灭”,声
音“生”,之后必有“灭”。粗的无常,可用“所作性”来成立,细的无常,也是如此。
“生本身,即带有灭”(无常法质流之续流);或者说,生的体性本身,即是灭的体性。
生的第一刹那之后随即变化,此变化本身,乃由“生”自己造的,生的因,造就第二刹那
的灭,这是细品的无常。我们把“所作性”做为理由去成立粗品无常或细品无常,这种推
理,不讲名称、不讲信仰,它是依道理、理由而进行的推理,此即“物力比量”。
■ “信仰比量”的例子
【谓如以经过三种观察订正之教典为因,了解施致财富、守法安乐教典所显示意义是
非欺诳之比量。】三种清净观察:1.世尊所开示的现前法,不能与现量相违;2.世尊所开
示的隐蔽法,不能与物力比量相违;3.世尊开示的极隐蔽法,不与世尊开示的其他经典相
违。
■ 世俗名言量{物力比量、世许比量、信仰比量}有三个内涵(菩提道次第广论p442)
“此于名言许有许无,为从何门而安立耶?
1. 谓若有一于名言识是所共许(是名言识所共许);
2. 如所许义,余名言量无能违害(无余名言量妨难);
3. 及能如理观察真实或有无自性,以此正理亦无违害(无观真实量妨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