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止诤】 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

楼主: Amtb09 (Amtb)   2016-05-25 00:31:37
【止诤】 阿含经随身剪辑 庄春江
因见解、利益的相冲突,争执,就经常在我们的周围,不断地发生者。争执中的主角
就是人们的主宰欲。其实,每个人的因缘,千差万别,要取得完全的一致,几乎是不可能
的。容忍着个别的差异,考虑著不同的因缘,将有助于平息争执、瞋心、怨恨 与敌意。
面对着不同法门的提倡,也应当以不同的因缘,不同的需求,来理解与容忍。如不如
法,就只有留待选择该法门的实践者,去辨异与抉择了。
(88)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中‧七二)(长寿王本起经)

对执著的人们来说,“理愈辩愈明”是一件做不到的事。
能平息纷争的最可贵的方法,就只有忍耐了。
(89)
莫见长,莫见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是故,当修行忍辱。
(增‧二一二)

怨怨相报,累积愈来愈多的新仇与旧恨,这样,哪有停止的时侯呢?
(90)
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杂‧一一二三)

不管是胜还是败,争执,是不会有赢家的。
败者固然受打击,就是胜者,也难免于被报复的心里压力。
(91)
五法得举他罪:
(1)实;非不实、(2)时;不非时、
(3)义饶益;非非义饶益、(4)柔软;不[麤]涩、
(5)慈心;不瞋恚。
(杂‧四九六)

要忍辱,不报怨,不争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在团体中,修行者都得成为乡愿。
修行人应当以 (1)“确定是事实”、(2)“选择适当的时机”、(3)“是对他有助益的”
(4)“态度温和的”、(5)“内心不带瞋恨的”等五个原则,彼此协助,无争地相互纠正
缺失,发掘缺点,以求进步。
(92)
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钵,有名匕匕罗。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
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如是,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
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何?
(杂‧八四)

什么是佛陀的“自知自觉”?经中说是“色、受、想、行、识无常、苦、 变易法”。
对于世间的人文习俗,团体的共同约定,修行者当以随顺、无诤的态度,柔软地应对。
然而,对于佛法的价值观,则应当是以坚定、严格的态度,来自我要求。
如果,遇上了无法理解,或不认同佛法价值观的“盲无目”者,
也只能无诤地对以“我其如何”了。
(93)
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决定)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不诘答者、
止论不止答(不必回答)者、处非处(理、非理)不住(确立)者 、
所知不住者、诰般不住者、道迹(行)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
(中‧一一九)(诰浮经)
※ 知了适不适合共同讨论、切磋的对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论辩与争执。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tb/tb12.htm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羣生,舍诸爱着。
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行徧道场,远二乘境。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6-05-25 00:49: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