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onee ()》之铭言:
: 本文经 ga037588 同意转录
: http://disp.cc/b/1109-9oER
: 如果要得到福泽,远离祸害,还没说到行善,必须先要改正自己的过错。
: 改过的基础建立在自省与付诸执行,了解这些后,接着进入讨论如何累积善德。
: 了凡在这里举了十个善行得善报的故事,我另外一一进行考据,考证其真实性,加入适当
随喜此位作者对于《了凡四训》进行了一些历史足迹的考证,
末学对于此书有些浅陋心得,不吝参考看看。
佛法谈 信、解、行、证,末学曾经贵于信解,往往忽于行证,其导致信解无法深入。
以末学自身体会,对于《了凡四训》,起初只是浅解四篇文章内容,对其描述治心
之法颇感赞叹,理论方法 "很感兴趣",但学到的殊不知只是 "知识",确实无有益处。
而启发末学真正了解《了凡四训》,是从念佛因缘而来,古德曾说,修道之要无他,
只是学老实,在这个存心逐步调整改变之下,有一次上课,自己以一种反省的存心,
翻到第二篇改过之法,重新再读过,当下实在才明白为什么古德要那样劝谏人学老实 ?
改过之法,归纳而言可分二部份 : 论存心、论方法。
存心 : 耻心、畏心、勇心
方法 : 心上、理上、事上
这些道理,其实要了解并不会太难,
真正难的是如同《了凡四训》所说 :‘ 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
当我真的想认真念佛时,才渐渐明白印光大师文钞所说,佛号如阳光照,平日不易
察觉之种种妄念情计 (灰尘),会在这句佛号下被照的无所遁行 ..
念头当中..有好的、有邪念、有思惟臆测,有傲慢、有怀疑...等等
乃至于念佛当下有所体悟时,所起的 "想法",整个牵动的种种傲慢心...太杂太杂了~
而透过念佛,再回过头来省察 《了凡四训》所说的从 "心" 上改,才看懂一句话 :
‘何谓从心而改?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
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开始学习收摄六根,一句佛号声声分明,种种杂染散念,也多不易起,纵遇境界,
佛号声若能不忘,那份对情境的执著,会很快被转移掉,不至于又引起种种杂念。
但是这样简单还是困难 ? 末学障深慧浅,老实说,以目前的能力还是很困难,
但是当我试着努力去做,才看懂何谓 "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此精一之真传也"
如果我没有去做,说真的,这些道理永远都只是停留在 "好文章" "非常有道理" ...
一辈子都在替圣贤人说食数宝,然后自己该怎么造恶、该怎么轮回、仍然继续。
当我读到治心这段时,心中就有很深的感慨了 ..
但仍觉的依照自己的能力,目前还办不到,
后头看到了凡先生写了一句话,就笑了出来,"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
这句话,在我还没真正去落实之前,读了不少次..
往往也只是认为 "也对" "本来就该这样.." , 一种完全以知识性的了解在阅读。
但是当去做了之后,再回过来看到这句,心里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
"苟未能然",我想念佛却妄念纷扰,我想改过却总是日日觉察过失很多...
真的是第一道防线无法守住,就必须布下第二道防线的这种想法,
这四个字,读来真的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慨味道。
我在自己念佛过程当中,有时也会记录下每天的种种过失和一些心得,后来有汇整分类
例如自己最常发生的恶习有哪些 ? 该如何对治 ?
有这些落实心得整理之后,再来看第二段的 "须明理以遣之",
就更深刻体会 袁了凡先生 要告诉我们,他自己是怎么学习改过这条路的,了凡先生遇到
云谷禅师,禅师所教导他的是持准提咒,期勉他能持至不动心。
同样道理,当前我持的是一句六字洪名,但自己很清楚,离不动心还有一段要努力的距离
所以面对境界要马上转移,如理思惟对境的种种过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须明理以遣之",正如同第二道防线,防止自己造作恶业的过患。
了凡先生在文中举出非常多的例子,这些都是要发自内心、面对现实、观察认清现实,
以实际客观的道理,例如 "诸行无常",对于生活上许多的乃至于念头,都是无常生灭
本不可爱,只因错误的认知而生贪恋,很清楚的认知这些,如理思惟的去放下执著贪取。
第三段,了凡先生又说 : "又未能然"。
有没有可能 ? 说真的,非常有可能。纵使我持了一句佛号;也观察了种种恶习惯患,
但是当境界来,有时候那个 "情执" 的力量,一下要拉是拉不太住的,真的是如狂牛
所以持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从此处,我才真正敬佩与感恩了凡先生的这些经验。
这个戒律除了佛法之外,有时候自己对自己的一些恶习,所立下的一些遮止防范
也要严格遵守,才不会连这第三条防线也崩溃。
心、理、事三法,都要兼顾修学才能有所突破成长,故《了凡四训》说 :
"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而改过之后,会不会有些效验,确确实实正如《了凡四训》也所说 :
‘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
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末学自己的体会,心神恬旷,梦往圣先贤....等这些都有过。
但我更在乎的是后面那句 "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这真的很容易发生。
许多小细节处,都必须去做过才能读出书中要透露的蛛丝马迹,当看到这些细节处,
才能体会了凡先生他自己这份经验谈的宝贵之处,知恩才懂感恩。
了凡先生 如此用功却仍感叹自己 :
" 行义未纯,检身多误,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改过的历程实在是如此,我自己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若不能死尽偷心,怎能老实真干 ?
以上略说,未能详尽,而这种种闲谈,不外乎分享一重点 : "老实"。
古德云 : ‘只要两脚着实,不求门庭好看。’
简单十二字,实是学习成就之最重要关键处
圣贤学问如宝山,在许许多多法义讨论或赞叹之中,别忘了入宝山千万不要空手而回。
不然就太可惜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