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观经 下品下生之深意(一)

楼主: wing95035 (max)   2016-05-17 19:46:06
《观经》“下品下生”之经文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贰、《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
一、显第十八愿之“设我得佛”蕴含救度“十恶、五逆、谤法、阐提”之悲愿。
二、显第十八愿之“十方众生”包含“十恶、五逆、谤法、阐提”之众生。
三、显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之“十念”,即是临终之十声“称名念佛”。
四、显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之“十念”,即是“满数”之意。
五、显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之念佛。
六、显第十八愿之“口称”胜“心念”,彰易行道之极致。鹦鹉、小孩、愚人等皆能。
七、显第十八愿之“信乐、欲生”之“信、愿”,皆归“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之“行”。
八、显第十八愿之“至心”即是“至诚恳切”。
九、显第十八愿之“至心称名念佛”,念念皆能除生死罪。
十、显第十八愿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正觉”,能救逆谤阐提之众生。
十一、显第十八愿之“唯除逆谤”,有“方便抑止、众生根机、无一遗漏、诫恶劝善”之意。
十二、显恶人念佛尚救,何况善人念佛?(举恶摄善)
十三、显临终念佛尚救,何况平生念佛?(举临终摄平生)
十四、显临终少念尚救,何况平生多念?(举少摄多)
十五、显以“恶人、临终、十念”,摄“善人、平生、多念。”
十六、显临终助念尚救,何况平生自念?
十七、显临终念佛宿善深,何况平生念佛?
十八、显称名能使必堕地狱之人不堕地狱,使不能往生之人亦生极乐。
十九、显以此启发“一切众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之信心,而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显不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何心、何数,都能念佛,都能往生,都具念佛功能。
二一、显为极恶最下机,说极善最上法。故净土法门,法是易行极致,益是无上涅槃。
二二、显弥陀悲救:根机极低—极恶最下机,方法极易—乃至十念法,利益极高—往生成佛益。
二三、显三业无功,完全佛力,绝对他力,毫无自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二四、显弥陀佛名,功能力用,大利无上,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二五、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为归念佛。善导大师释:“虽说两门,意在专称。”
二六、显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二七、显净土宗是弥陀救度的法门,弥陀救度,无一遗漏,不论何人,只要念佛,都能往生。
二八、显净土宗是佛教之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普度众生之所在。
二九、显净土宗念佛往生之法,为一代教中,最简易、最方便、最了义、最圆顿之法。
三十、显净土宗之念佛人应自视最下根机,专修无上大法,亦即“专称弥陀佛名”。
【开示】
壹、 下品下生经文的重要
贰、 消释经文
参、 显示深义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所要讲的内容跟我们念佛人有很切身的关系,如果大家听了,信受在怀,将会出自内心欢喜的念佛,而且是法喜充满的念佛,不会勉强,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进而往生的信心现在就已经决定,现在就往生有份,不需等待临终才确定。
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如果大家了解了,生命就会有依靠,就会展现出生命的光辉。所以请大家将手机暂时关掉,或者转到震动静音,专心凝听今天的演讲。后面还有新的莲友陆续进来,也请大家不要分心转头张望,后面进来的莲友只要问讯就好,然后就静静的坐下来听讲。
今天我用普通话讲说,听不懂的请举手,好,大部份都听得懂。不过,佛法是微妙的,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即使语言听不太懂,但只要静静地、专注地听,不知不觉也能够心领神会,而且比听得懂而不专心的,反而来得容易了解而受益。
壹、下品下生经文的重要
大家手上都有拿到一张讲义,这是今天要和大家讲的内容,题目是:“《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也就是《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之中,下品下生的经文涵义。喜好教理的人,这一张讲义相信对他可以有深一层探究的地方;比较没有文化、或者不认识字的,则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净土宗的教理再怎么样的讲解、再怎么样的研读,它只有一样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所谓“深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文句、字面所显现的字意、文意;一方面是融会贯通之后,整体经文之背后深远幽玄的真义。
不论是看经典也好、听闻佛法也好,都要“依义不依语”,什么是“依义不依语”?就是不可执著文字表面的意思,而要融会贯通,亦即理解文字背后释迦牟尼佛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涵,这个叫做“依义不依语”。如果是“依文解义”,只在文字表面作解释,佛陀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却没有体会到,因为没有体会到内涵,只解释字面,这样展现出来的意思一定跟整篇经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一样,这岂不是就错解佛意了,也就是所谓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就整部《观无量寿经》来讲,下品下生的经文是非常重要的;若就整个净土宗来讲,《观经》下品下生也是净土宗的精华,弥陀第十八愿的终极意义。“下品下生”的经文非常短,但是意义非常地深远、非常地殊胜、非常地令人法喜充满、欢喜无量。可是一般学佛念佛、或是研究教理的人,大多不晓得下品下生的经文教理对净土法门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全然不知道此段经文是整部《观无量寿经》最切要的地方。导致他们在讲述下品下生时,由于认为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机上是最劣的──不但没有学佛修行,反而是一个造业深重的恶人,因此就忽略了下品下生
这一段经文的背后其实是另有甚深涵义的,其重要性关系阿弥陀的成佛、众生的往生,乃至整个“净土宗”的建立基柱,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因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恶造罪最严重,是最没有善根的众生,这样的众生也能被救,永远脱离三恶道,甚至超出六道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他往生极乐世界后也能够成佛,这样更能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之所在,显示出阿弥陀佛超发无上殊胜之四十八大愿,其中根本愿──第十八愿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正觉的自然功能。如果没有下品下生这种根机的话,就很难显示出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爱心是最绝对的,力量是最超绝的这个特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下品下生,就没办法显示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就好像如果没有最严重难
以治疗的病人,就没办法显示出这一位医生崇高的医德、超世的医术一样。总之,唯有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显示出阿弥陀佛真的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十方众生没有一个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给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后、最大、最高的希望。
可是,“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人开显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下品下生对一个想脱离轮回的修行人、想往生净土的念佛人是这么的亲切、这么的重要,而且在净土三部经当中占有这么大的份量。
以上是就下品下生的重要性先做一个概略的说明。
贰、消释经文
接下来,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下品下生”的经文,也就是所谓的“消释经文”。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将下品下生的经文恭诵一遍: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请放掌。我一边念诵,一边心中欢喜踊跃,由于有下品下生的经文让我感受到了弥陀彻底的慈悲、无限的大爱、绝对的佛力、平等无条件的救度,下品下生的人都能往生了,何况是在座各位、何况是“我”呢!
现在我们开始就经文字面的意思来解释:
“或有众生”。所谓“众生”,简要来讲分为圣人跟凡夫这两种众生,“圣人”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就是所谓的四圣;“凡夫”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以及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
就人道来讲,人包含善人跟恶人,善人有大善和小善之分,恶人也有重恶和轻恶之别。那这里的“或有众生”是指什么样的众生呢?是指恶人。
“作不善业”。他到底做了哪些不善的恶业呢?接下来说:
“五逆、十恶”。所有恶业当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五逆”。“五逆”是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罪业呢?就是五种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叫五逆;五种极其严重,必堕无间地狱的重罪。一切罪业当中,杀生最重;杀生当中,杀人最重;杀人当中,杀害恩养自己的亲生父母是大逆不道,罪大恶极,故称逆罪。父母养儿爱儿,不但心甘情愿付出一生心血,甚至视若自己,以身相代;身为子女,不知感恩报恩、孝养孝顺,反而视为仇人,瞋心加害,可见其人之无明烦恼特别厚重。此外,连修行成就,德高日月、超凡入圣的出世间圣人阿罗汉与
佛,也加以谋害。又破和合僧,分裂僧团,障碍修行人,这些罪业,也是罪大恶极、大逆不道,通称五逆重罪。
“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瞋恚、愚痴”。一切罪业当中最重的罪他都造了、犯了。
“具诸不善”,具是具备,诸是很多。除了五逆十恶之外,还做了其他很多不善,其中譬如“谤法”,什么叫谤法?毁谤世间没有善恶报应、没有三世因果、没有六道轮回。也就是一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恶,他统统都造遍了。他一生作恶多端,可说“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是世间最大的恶人、最卑劣的众生了。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解释说: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这样的众生,在人群中是被众人所抛弃、嫌厌、避之唯恐不及的,认为他虽有人形但不是一个人,是披着人皮的野兽。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要受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在因果当中是要直接堕落阿鼻地狱永难出离的。因为,可以说所有的恶,没有比下品下生这种根机所造的业更恶了。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一个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积德、修行解脱,佛陀就称赞他是“智者”,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信因果,没有行善积德,反而以他的聪明才智去为非作歹,佛陀就说这个人是“愚人”,因为如果他不是愚人,怎么会去做这样的恶业呢?他如果是真聪明人、有智慧,相信因果报应,懂得人伦道德、人情义理,他就不会犯这些恶业了,因为愚痴,没有佛法的智慧与正知正见,所以才会去造恶业。
这个五逆十恶的人,佛陀说他是“愚人”,而不说他是“恶人”,这有很深的涵义。
人都会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对于恶人或者是不对的事情,一般人多会以理相争,用刚正的态度来指责他,看不起造罪造业的人,甚至判他下落十九层地狱。这样的态度有好的地方,但也有坏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他性格刚正不阿,一定会行善积德,凡事都保持一个堂堂正正的行为;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显示他的包容心、体谅心、接纳心,甚至悲心是不足的。
释迦牟尼佛把造恶的人,甚至罪大恶极的人,说他是愚人而不说是恶人,就显示出佛的悲心、包容心与体谅心。也就是说,就是因为他不了解佛法的道理,被无明烦恼所蒙蔽,是个愚痴的人,所以才会造作这一些恶业,他不是故意的,他是被愚痴的业障障住了。如果不是被愚痴的业力障住,他就不会造恶,说不定他就会行善积德、发心修行,甚至更一步会想成佛。比如说,被人非理地辱骂、毁谤,甚至被打被杀,一般人会很生气,甚至愤怒、反击,觉得无理取闹,非常恶劣;但是,如果知道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你会很生气吗?你就不会对他生气,反而会怜悯他,因为他患
了精神疾病。佛看众生也是这样子,众生被烦恼所诳惑,被业障所束缚,不能自由,而造下了种种恶业。在佛眼里,只有愚痴的众生,而没有凡夫那种善恶的分别──“善的我喜欢,恶的我憎恨”。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拔苦与乐,平等普救,如《观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知道凡事都是因缘业力所推动,学佛的人就应该互相接纳对方、包容对方、体谅对方,晓得就是因为愚痴,他,还有我们,才会生生世世都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如果不是因为愚痴,我们都早就解脱了,怎么还会在这里呢?
有一句话说:
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
智者悲愍有情,凡夫互相谴责。
因为我们愚痴,被业力所推动嘛,那“智者悲愍有情”,学佛而有智慧有悲心的人,遇到秉性邪恶的有情众生,知道他是被业力所推动,同时也深受烦恼所痛苦,他不得自由,因此深生悲愍,体谅、包容、接纳,甚至分怨共过,承担其苦,令其安乐。可是凡夫就怎么样呢?互相谴责。因为没有学佛,缺乏智慧与爱心,不能体谅包容,反而互相指责、批判,甚至怨恨、愤怒、攻击,结果不但以怨不能止怨,反而使怨恨越积越深,彼此受伤,彼此痛苦。我们学佛就是“学佛大悲心”,以大悲心来看待一切众生,相互的接纳、包容、体谅、理解,所谓“善解对方”。如果能够彼此
“善解”,而且凡事都往正面去看待,不往负面去思惟;或者难免有负面的思惟,可是不要把他流之于口,诉说给别人,这样至少也不会有纷诤。
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社会大众,都应该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即使一棵树也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做事风格也不一致,但都是同一家人,都是同一个团体,在不同的单位做相同的事情,所谓分工合作,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那样的悲心,互相包容、互相同情。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遇到恶缘逆境,甚至遭人伤害时,不但不瞋恨,反而生大悲,并将功德回向他;即使不能生悲心,至少也不可生恨心,否则便非真正学佛者。接下来: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为造了恶因自然就会堕落恶道中。是怎么样的“恶道”呢?是“经历多劫,受苦无穷”的恶道。经典上说,犯五逆当中的一逆,就要堕落地狱受一劫的苦,犯二逆就要受二劫的苦,犯五逆就要在地狱之中受五劫的苦,何况他是五逆、十恶、乃至谤法,种种的恶业都造了,所以必定要经历过很多的时劫,受尽无穷的痛苦。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解释说:
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
因业既非是乐,果报焉能不苦;
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又说: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接下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临命终时”就是肉体将死但还没有死,奄奄一息的状态,或者是深度昏迷的状态,快要断气但还没有断气,这个叫做临命终时。这样的愚人在临命终即将堕入阿鼻地狱的千钧一发之时,可谓百千万劫难遭遇,他遇到了善知识,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的话,当下就要堕入地狱。刚好,他遇到了善知识,一生造恶,临终遇到善知识,不但不会堕落,而且能够超脱三界六道,直接往生极乐世界。那必须是他过去世累积过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有缘份,一般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所以说,千百
万人当中难得一人有这种福报。
这个愚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种种安慰,为他说法,不但是说法,而且所说的是“妙法” 。这个善知识有可能是出家人,也有可能是学佛见闻很广的在家人。所以,各为莲友!一个人将临终了,我们去帮他助念,为他开示弥陀慈悲、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那这样我们就是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所以各位都可以当善知识对不对?(众答:对)哎呀!太殊胜了,我们现场有很多善知识,都可以独当一面去引导人家往生成佛。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是怎么样的安慰?说什么样的妙法?这里没有讲,不过我们可以想像,这个临命终的人一生造恶多端,这个时候肯定是非常的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呢?一个人要断气的时候,身体上所谓地水火风即将分崩离析,那种痛苦是所有痛苦当中最为痛苦的,在肉体上,古人就形容说,如同“活龟脱壳、刀风解体,其苦难忍”。同时又有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什么痛苦呢?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了他脚底下了,阎罗王所派的鬼卒拿着手铐、脚镣来到他面前要锁拿他了,那种慌张、恐惧是语言文字没办法述说的。善导大师在《般舟赞》就以一首偈来形容下品生
这种众生临终的痛苦心境,善导大师说:
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白汗流出手把空。
这一首偈将一个罪人的临终心境描述的很贴切。
“罪人临终得重病”,这一个罪人在临终的时候得到了重病,各位莲友,病由哪里来啊?由我们的心而来;心从哪里来啊?从思想观念而来,这思想观念从哪里来啊?从我们生生世世累积而来的。有句话说“病由于情”,我们身体上有什么病往往是由我们的心情产生的,过去世固然有那个业,可是如果我们现在都是心平气和、谦卑柔软,凡事理性不情绪、慈悲不瞋恚,心中没有不平、不满、抱怨、积怨,能这样的话就会比较没有病。
譬如说在座大多是女众,女众往往容易得到乳癌或者是子宫颈癌,如果大家能心平气和、凡事不计较、内心没有不平不满、不忧虑、不积怨、不常生气,这样就比较不会有这一类的病。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郁气积在心中,就会导致所谓的“气逆”,而容易有疾病的产生。另外,如果平常习惯熬夜,都是三更半夜才睡觉,也容易罹患疑难杂症,所以要维持身体健康、避免病痛,饮食、生活习惯上,尤其心情上都要调整。再者,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不忤逆父母,体贴父母的心意,常使父母欢喜,能这样的话,这个人福报会很大;如果对父母忤逆不孝,常常跟父母冲突对
立,那这个人的命运就会不太好,身上难免就会有疑难杂症。
“神识昏狂心倒乱”,他的神识已经昏散狂乱了,心已经颠倒了,没有办法稳定跟专注,也就是“心识茫茫、六神无主”。
“地狱芬芬眼前现”,这时候,地狱的景象,譬如说刀山剑树、火汤油锅……种种地狱的刑罚苦具,以及种种受苦的惨境,都显现在他的面前了。
“白汗流出手把空”,这个人由于内心的极度恐惧,因此全身流着白汗,而且双手向空中抓,抓什么呢?希望有一个依靠,但最后都落空,什么也抓不到。
一个人如果平常行善积德,甚至有重大的善业,往往在他临终的时候,他要去的好地方,譬如说天堂,天堂的境界就会先显现出来;如果是一个做恶多端的人,虽然他还没有断气,往往也会先看到地狱的景象。那如果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往往也会在他临终,将断气还没有断气的时候,极乐世界庄严的景象,譬如说莲花、金地、楼阁,就会先看到,这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果报的显现。
像这样临命终时心识昏乱、恐惧的人,善知识当然先要安慰他,让他驱除恐惧,等他身心安稳之后再为他说妙法。有一句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那在这里所谓的“妙法”是指什么法呢?就是指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与力量,这个就是“微妙法”。《观经》说阿弥陀佛有“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大经》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小经》说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观经》又说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等经文都在彰显阿弥陀佛有佛的十力威德,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
够毫无障碍的安慰、保护、救度任何一切的念佛众生,所以为他说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叫做“为说妙法”。
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讲经三百余会,开示了八万四千个法门,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解脱众生的八万四千业障、八万四千烦恼。而妙法就是能够救度众生的法门,如果不能救度众生,不能使众生成佛的法门就不是究竟的法门,而是方便法门。这里所说的妙法,就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因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才能给他安慰,让他离开当下的苦境。离开什么苦境呢?他就要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不但能让他不堕地狱、离开地狱,还可以脱出三界六道轮回,同时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样的法才堪称为妙法。对不对?(众答:对)所以“妙法”其实
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再直接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就是妙法。所以善知识跟他说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妙法之后,就要他念佛。
在这里,“教令念佛”的这个“念佛”,是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以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一尊佛都各自有他成佛的内涵跟意义,名号也是一样,善知识本来是教这个临命终的极重恶人在心中忆念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力量,可是经文接下来说: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不遑”是无暇,没有时间,来不及,不可能之意。这个即将临终的五逆十恶的罪人,当下身心被种种苦所逼迫,慌乱恐怖至极,根本不能稳定专注,无法在心中思惟忆念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怎么样的慈悲?有怎么样的功德?又是怎么样的救度?这一些他都思惟不来,甚至也不能稳定专注的在心中忆念佛名。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解释说:
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接下来: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就换另一个方法说,你如果心中不能思惟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以口直接称祂的名号,喊祂的名号,与其喊爹喊娘、喊哎呀!可怕!救命啊!不如喊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应称无量寿佛”。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解释说:
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接下来: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过善知识另外教他这种方式,这个人就能够做得到了。他就以至诚恳切的心,让嘴巴的声音能够相续不断的“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声。“十”是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并非一定要念满十声,多一声多余,少一声不足,不是的。这段经文之意是显示临终才知道念佛求生,只要念佛相续,弥陀便应声来迎,所以每一念每一念,念念都在消除生死轮回之罪,念念都有灭生死罪的功能。请再看讲稿: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缘故,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够消除他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乃至今生今世所累积的种种罪业,这种永远要在六道当中生死轮转的罪,在他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当中都消除了。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说:
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
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般舟赞》也说:
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称念佛名,每一声佛、每一声佛,都消灭掉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很多人喜欢诵经消业障,诵经当然能消业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诵经消的业障,就好像萤火虫的光明一样;念佛消的业障,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怎么能比呢?
《观经》说“下品上生”的众生,闻大乘十二部经典首题名字──代表诵经的法门,消除一千劫极重恶业;然而“下品下生”的众生,念一声佛,灭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从行法的难易与效果的胜劣而言,都无法相比,一者诵经难,念佛易,二者诵经灭罪,远远不如念佛,可说诵经灭罪劣,念佛灭罪胜。诵一部《地藏经》至少一个半小时,除一千劫罪;若以一个半小时来念佛,约念六千声佛,灭四十八万亿劫罪。这样比起来,念佛灭罪功效是诵《地藏经》的四百八十亿倍。
这个还只是讲数量,其实这里讲的还不仅仅是数量,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了生死。诵经说“除极重恶业”,念佛说“除生死之罪”!很显然,诵经虽然也能除罪,但还不能了生死;念佛既能除生死罪,也自然了生死,亦即能消生死轮回的罪业,不再生死轮回,且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不论是从消业障、了生死、往生净土来讲,诵经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没有比得上念佛的。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接下来: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他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断气了,断气的时候,他看到一朵金色大莲花,非常的清楚明亮,好像圆满光辉的太阳一样,金光闪闪地显现在他的面前要迎接他。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解释说:
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不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只要念佛,佛即闻声救苦,应声而现;如果临终念佛,则正好蒙佛来迎往生极乐。接下来: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一刹那之间,当下就坐着这一朵金莲花往生了,往生到哪里呢?往生到极乐世界。各位莲友,殊胜不殊胜?(众答:殊胜)难得不难得?(众答:难得)真的不可思议!真的令人难以相信!
一个一生当中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的五逆十恶罪人,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他面前了,因为善知识来跟他安慰,跟他说弥陀的救度,在他将断气的时候,他称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立刻火燄化红莲,就坐着这一朵金莲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太殊胜,太不可思议,太令人难以相信了,对不对?可是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而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也解释说: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又在《般舟赞》说: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又在《法事赞》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同时在《念佛感应录》里面也刊登了很多平常没有念佛,一生屠杀鸡鸭,临终时痛苦现前,而在莲友助念的当中,面貌端正祥和、身体柔软了,很神圣庄严往生的例子。
在下品下生这短短的经文当中,念佛的“念”,总共出现在五个地方,有六个字,这一些地方都是关键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第二个地方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第三个地方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以上这三个“念”是属于意业,也就是指心中思惟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这三个地方的“念”跟后面的三个“念”,字虽然一样,但是涵义大有不同。
第四个地方是“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第五个地方是“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在这里,“具足十念”的“念”,和“念念中”的“念”不是属于意业,而是属于口业,是口中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念”,不是意业思惟忆持的“忆念”。
这看经文是很明白的。经文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称无量寿佛”之前的“念”是心中的忆念,之后的“念”就是口中的称念。以中国字来说,虽然都是同一个“念”,但却有“心中忆念”与“口中称念”二种不同的内涵。
之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这样有次第而又详细的来分别这个“念”字的意涵,是因为《观经》在“下品下生”的地方标举口业的“称名念佛”是有其很深的内涵,对我们“净土宗”来讲,更有其根本的意义。可是一般人大都是依文解义,依语不依义,没有去探讨经文背后更深广的内容,结果对我们念佛人有这么切身关系的殊胜教理就被遗漏掉了,岂不是很可惜吗?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作者: godofmoon (月夜)   2016-05-17 20:46:00
本愿称名故,凡夫入报土。
作者: erincy   2016-05-17 22:4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fred7620 (文殊师利勇猛智)   2016-05-17 23:0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pcdabea93 (兴盛)   2016-05-17 23:41:00
总之就是念佛靠佛成佛五逆谤法是最重罪,不要犯。如果犯了只有阿弥陀佛能忏
作者: wugilin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满愿)   2016-05-18 00:41:00
随喜赞叹!!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5-18 21:45:00
阿弥陀佛!
作者: oddman (人生酬业)   2016-05-19 06:5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esmana (怕今生是朕)   2016-05-20 00:2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shenvale (南无阿弥陀佛 0///0)   2016-05-20 18:20:00
赞,终于有善导大师的解说,南无阿弥陀佛看完这篇,往生决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