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二字中的“谛”字,有很特别的用意。为什么佛讲苦谛?“谛”表示是真实的,
但凡夫不了解,凡夫不认为这种真实是真实。例如,在人世间轮回明明有种种痛苦,但一
般凡夫还是觉得快乐;普通凡夫没办法了解,所以叫“谛”,是真实的意思。
修持四圣谛中的“苦谛”,并非只是修持我现在身体不好、我有哪些痛苦,而是凡夫
不了解的“真实”,例如轮回苦就是众生无法了解的。观修苦谛时,应着眼于众生昏眛不
知的真实谛。
以苦谛而言,不只在听到某人死掉觉得好可怜,某人发生意外好悲惨,或某地天灾人
祸死了很多人,觉得很悽惨,不只这样而已,当然,这些也是痛苦,这叫“苦苦”。
这种层次的苦,是普通人都可以了解的,但只有这样无法生起厌离轮回的心,这只是
很粗糙的层次。
因“坏苦”而生起厌离轮回的心,都还只算是普通、粗糙的成分,所谓“厌离心”,
是要内心完全澈悟最透彻、最细微、最难了解的“行苦”。
经典说:“我们不了解苦谛,就像凡夫感觉不到掌上的毛。”人们浑然不觉掉在手上
的细毛,凡夫没法看到行苦的深细内涵。
不过,却唯有直到内心对“行苦”生起厌离心,才算达到苦谛修行的层次,换句话说
,当我们对于一切行的苦谛透彻了解时,内心才会生起彻底的厌离心。
(注:菩萨的大悲心以厌离心(出离心)为基础,以缘念苦苦、坏苦、遍行苦生起大悲
心。苦谛含摄苦苦、坏苦、行苦,其中的行苦是,由有漏业与烦恼所摄的有漏取蕴苦)。
借由苦谛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的思惟,依次思惟无常行相、苦行相、空
行相、无我行相,真正如实修持,内心应会生起对“行苦”的体会,达到轮回苦谛的厌离
心的层次。
轮回的范围,是指轮回当中的情世间、器世间。“器世间”是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也
就是六道,从最低的地狱道往上算起,有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到无
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为止)。天道又有好几种,首先是“欲界天”的天道,有六层;接着
是“色界天”,初禅有三个,二禅天有三个,三禅天有三个,四禅天有八个;“无色界天
”也有四层天,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受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情世间”是六道众生
都包括在情世间里面。“轮回”二字,包括器世间和情世间两个部分。
(注:补特伽罗是"总",有情是"别"。在有情这个"别"中,众生又是有情里的"别"。
补特伽罗包括佛圣者、菩萨圣者、独觉圣者、声闻圣者、六道凡夫;有情包括菩萨圣者、
独觉圣者、声闻圣者、六道凡夫;众生指在六道行走的凡夫。)
四圣谛里的苦、集、灭、道,其中苦谛涵盖的范围,就是轮回里一切情、器世间。所
谓“苦”,1.按‘苦的体性’,可分成“三苦”;2.按‘受苦的情况’,可以分成“六苦
”;3.按‘苦的个别阶段’,可以分成“八苦”。
学习四圣谛先从苦谛开始。情、器世间有三苦、六苦、八苦,从这些了解苦谛。苦谛
有四种行相(特质):无常、苦、空、无我。
观修五蕴身心时,观修“无常”、“苦”、“空”、“无我”的特质,生起厌离;观
修其他东西时,也是观无常、苦、空、无我,但一开始时,先从五蕴身心开始。
◆无常:
观修五蕴身心,首先观修无常。禅修时,以自己的蕴体为所缘,包括色、受、想、行
、识,体验这个蕴体是无常的。
凡夫如我们,若没有禅修,内在会有“这个蕴体(我)是恒常”的执著心,这种“常
执”使我们生起贪、瞋等念。如果在蕴体上观修无常,就会了解到,并无如我们所执著的
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
禅修后就可体会蕴体刹那在变,如果为了依靠、永远保有无常的蕴体而生起贪瞋痴,
是没有道理的。透由无常的观修,可断除这种执著。
◆苦:
从禅修中,会了解五蕴身心刹那在变化,要是变化自己有能力控制还好,但禅修中你
会发现,身心种种的苦乐觉受变化,出现时我们固然知道,却没有任何一丁点受我们控制。
追溯这些无常的变化的因,全是有漏业和烦恼引起。现在所有无常的变化,全都受制
于自己过去造什么业、生起什么烦恼,目前所受的果报、无常变化,完全超乎自己掌控的
能力之外。一旦体会所有的无常、变化,都是受有漏业和烦恼的摆布,就可体会到苦谛的
第二个行相“苦”,我们的色身就是如此,无法控制它好或不好,它时常都在变化。
◆空、无我:
观修无常,进而观修被有漏业及烦恼摆布的痛苦,是从“因”来思惟,不过再看看我
们五蕴和合的身心,会发现它虽受有漏业和烦恼控制,本身却没有任何自性而成的体性,
无法独立存在,五蕴的存在完全依靠他缘,没有一点点自主的力量。
“这是我的身体,但我连一点掌控的力量都没有。”这句话可从两方面思考。“我”
与“我的成份”,两者的关系,不外乎体性一或体性异。
“我”的成份是五蕴,例如身体、想法、感受、意识这些,就像一本书成份有封面、
内页等。不过,当你说“我”的成份是“五蕴”时,到底“我就是五蕴”?还是“我是五
蕴以外的其他东西”?
如果“我”和“五蕴”不同(体性异),无法从五蕴以外找到一个独立存在的“我”
(无我慧所对治的最粗品补特伽罗我执),这叫做“空”(破除离蕴我:“补特伽罗常、
一、自主空);事实上,“我”也并非和“五蕴”完全一样(体性一),这即是“无我”
(破除即蕴我:“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质有空”,无我慧所对治的中品补特伽罗我执)。
(注:凡夫由现前分证得的粗品无常,进而通达隐蔽分的细品无常,进一步依于止观
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现证得细品无常,依于证得细品无常,次第通达现观“补特伽
罗常、一、自主空”与“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质有空”。
苦谛四行相中的“空”、“无我”,分别指涉“无我慧”所对治的“粗品补特伽罗我
执”以及“中品补特伽罗我执”,此处的“空”、“无我”,不是大乘所说的“空性”。
小乘说圣者(例如初果)的瑜伽现量,依于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于见道根本定智
现观的对境有三:1.细品无常、2.补特伽罗常一自主空、3.补特伽罗五蕴独立实质有空。)
理解四圣谛的顺序是越来越细微,首先了解“无常”;接着了解“苦”完全受有漏业
和烦恼的摆布;再观察受有漏业和烦恼摆布的“我”是否有自主力量?进而从五蕴的里面
或外面去找,都找不到我,而理解“空”、“无我”。如此学习、禅修,你会发现平常我
们所执著的我,竟然这么不可靠,开始生起厌离心。
一开始先观修自己的五蕴身心,再观修其他情世间,甚至整个轮回的器世间,顺序都
是无常、苦、空、无我四个行相。
经过这样的观修次第,就会了解轮回的情器世间,恒常不断地变化,具有“无常”的
特质,这是由于业和烦恼之故。例如,这个世间由众生的共业形成,不只因的阶段受制于
业和烦恼,即使在果的阶段,仍没有任何独立自主的特质,只是借由因缘和合而成。
一旦了解这点,再看这世间,心里会生起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因为领悟先前这么依靠
、执著的世间,竟然完全不可靠。不过,你也会舍弃对情世间、整个轮回的执著,继而生
起出离心。
当我们思惟轮回的痛苦时,想一想人道、三恶道的众生在不同道中轮转到底为什么?
因为我们有一颗心,这个心带着我们投生,因为过去的因,过去造作的业,现在投生在不
同道中领受不同层次的痛苦。
例如,我们现在活在人道,必定有有牵引我们投生为人的因,这个因是过去世的某一
个心,过去世的业导致现世的果报。过去世又是从何而来?由于内在的我执,导致生起烦
恼,烦恼又造作有漏业,有漏业又引导投生,受种种痛苦的果。
轮回情器世间的五取蕴异熟果报,有漏业是因,而有漏业源自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
明我执颠倒见,轮回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