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24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
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七十页最后一行看起:
“以上三释”,上面所说的,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蕅益大师三家说法,“皆与禅净
诸祖一鼻孔通气”,这个一鼻孔通气,理事不二,“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
大光明藏就是自己的自性,不是从外头来的。惠能大师说得好,他说的那个话是他悟出来
的,是我们自己的真相,与我们自己的关系非常密切,不是没关系。能大师最后一句说,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自性所生所现,都是
阿赖耶所变。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把它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是阿赖耶变
的。阿赖耶是什么?生灭心,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有生有灭。自性是真心,不生不灭
。会用自性的,佛菩萨;六道凡夫、四圣法界,十法界都是用的识心,就是都用阿赖耶。
圆教初住以上,转识成智,不用阿赖耶了,用真心,就是真如自性。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为什么你放不下?为什么学佛这么难?就是你
把假的当真的,这就难了,为什么?假的不肯放下。如果知道真妄,真不要去找,不用假
的,真的就现前。真在哪里?离开假。假是相对的,真是绝对的,真没有相对。有我、有
你、有他,这相对的,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过去有未来,全是相对的,全是假的。
我们也常常用电视做比喻,电视上同时给我们显现出来,真假是一如。屏幕我们把它
比喻真,自性,它什么都没有;色相我们把它比成假,假的,阿赖耶。你看,我们按到频
道,出来了,出来同时出来,真假同时出来。我们只注重假的,把真的忘掉了,真的是什
么?屏幕,屏幕上什么都没有。屏幕上的画面是生灭,一秒钟一百次的生灭,一秒钟一百
张画面过去了,这个画面绝对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没有。不一样,这画面张张不一样
,重叠在一起,我们把它看错了,以为它是真的,其实它全是假的。
很难得,今天被量子力学家看出来了。所以从这个上面来看,大乘佛法不仅仅是哲学
,高等哲学,现在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大乘佛法高等科学。科学现在大家在探讨、在研
究宇宙的奥祕,宇宙之间这些物质从哪来的?物理。念头是心理,从哪来的?自然现象从
哪来的?三大奥祕。第一个破解了,物质完全明白了,现在在搞念头,你看多少人在研究
念头,这第二个奥祕。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个二、三十年,念头是什么也会被发现。这
是佛在大乘经上说的,第六意识的功能,第六意识能缘虚空法界,这对外;对内能缘阿赖
耶的三细相,就是物质现象、心理现象、自然现象,阿赖耶的三细相,佛教的名词叫业相
、转相、境界相。
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转相就是念头,念头是能转,现相是所转,所以相是假的,千
变万化,跟着念头变。这句话是可重要了!跟着念头变,我们的念头善,物质现象就善,
我们念头恶,物质现象就恶,它跟着念头转。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人是善人,念念是善
念,没有恶人,没有邪念,所以叫极乐世界,世界那么美好,从心想生。那我们能不能把
我们这个地球变成极乐世界?能,只要地球上的居民,一个个都像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只
有正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没有邪念,地球马上就转变成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懂,我
一个人转我一个人受用,大家一起转,那就是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大家一起转不容易
,可是个人转做得到,个人转,个人现极乐世界。
所以,这句话说,“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这句话说得妙!我们今天的
所有现相,自然流出,从自性当中流出来的。于是佛在一切经教我们断恶修善,为什么要
断恶修善不就明白了吗?那一切不善是从阿赖耶里面流出来的,不是自然的。正面的,像
极乐世界,是从大光明藏当中自然流出来的。
“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也不是二,性就像我们讲电视屏幕,跟
画面是一不是二。“自他宛然”,一个道理。所以看电视,真正会看会开悟,这不是假的
,真的会开悟。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电视也是一个法门,你得会看,你不会看,你
被这些假相迷了。迷了,起心动念是造业,善念感三善道,恶念就造三恶道。六道轮回的
出现也是自他宛然,也是自他不二,妙极了。
所以,应该知道事实真相之后,像诸佛菩萨一样,推自向他,不争了。这个世间人竞
争,这个名词不好,竞争要不能够限制,一定升级就变成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战
争就是毁灭。果报在哪里?无间地狱。古往今来,中国外国,只要是战争,双方都堕地狱
,你说何苦来?所以佛不斗争,你争,佛让,我们要学这一点,要让。不造业,让好,他
要争,满足他的欲望,我们学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学佛也生天,世间能让就到天上去了
。
所以自他宛然,自他不二。“故来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这佛从哪里来的?从心想
生。谁的心想生?我自己的心想生,我想阿弥陀佛来接引我,阿弥陀佛真来了。这佛是什
么?这佛是我心想之佛,是我自性之佛。妙!这真话。西方极乐世界是从我自性生的,极
乐世界里面无量无边无数的菩萨,三辈九品,即是自心之菩萨。阿弥陀佛分无量无边身,
干什么?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的众生,那无量无边诸佛也是我自性所生。这个话听了之
后要慢慢的去想,这是真话,想明白了就开悟了。不想,不想天天念,“来迎之佛即是自
心之佛”,常常想这句话,常常念这句话,就有机会在定中、在梦中见佛了。
下面说,“复因自他宛然,故于佛实不来,人亦不去之中,宛现临终佛迎,往生极乐
之事”。这是什么?这是缘,缘成熟了。这个缘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我们怎么会知道
?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讲《观无量寿佛经》、讲《阿弥陀经》,把
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我们才知道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想
往生,真的往生了。“事理圆融,自在无碍,但能仰信,获益无量。”不要怀疑。为什么
要相信?为信佛而相信,我相信释迦牟尼佛没有妄语,所以我对于释迦牟尼佛仰慕、尊敬
,他说的我完全能接受,我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获益无量无边。
上面“三辈往生是一类”,上三辈、中三辈、下三辈,这是属于一类,同一类。下面
的经文说明“一念净心”,跟前面不是一类。所以慈舟大师判之为一心三辈,这是净宗特
别法门,无比的殊胜。一念净心,“十念一念往生之类。或名一心三辈。一心三辈见于北
京净莲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判》”。黄念老
告诉我,慈舟法师有科判,我就问他,你这儿有没有?他说有。我说你送我一份好不好?
他就送给我了。我把他老人家这个科判印在这本书里头,《无量寿经》里头,大家都能看
到。我们做的大经科会,科是依慈舟法师科判做底本,我们把它分得更详细,分得更清楚
,把它扩大了,那个根是慈舟法师的。
“法师乃我国(现代)华北三大高僧之一。曾经在济南及北京专讲本经,并作科判,
于一九三九年(己卯年)印行。慈老所判的一心三辈,与会集本经的夏老师,同一心眼,
同一手笔”,他们的看法、想法完全相同。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发前人未发之精蕴
,彰净门久隐之妙谛。禅净不二之旨,于兹益显”。过去没有人提到过,夏老、慈舟老法
师说出来了,不是随便说的,经文上清清楚楚,世尊讲的。有人听懂了,有人没听懂,有
人发现了,有人没发现,于是乎对于禅宗、净宗,禅净不二,在一心三辈里头很明显的告
诉我们。这一段念老注得非常详细。
③ 一心三辈
Ⅰ.大乘往生因行
(Ⅰ) 净心愿生
庚三这一段,“一心三辈”,里面分两大科,辛一“大乘往生因行”,辛二“往生胜
妙果德”。我们看这一段,大乘往生的因行,它又分两小科,“净心愿生”。条件是清净
心,因为西方是净土,净土从哪来的?清净心变出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跟它不相应,我
们能生清净心,跟它就相应。心要怎么清净?要放下,放下妄想,放下杂念,放下分别,
放下执著,清净心就现前。要有这个清净心,发一个愿,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看到佛
来接引你,妙极了!请看经文: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这句话很重要,‘住大乘者’就是发菩提心了。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这都能生,不是天天念佛,临命终时,一生没有念过佛,临命终时乃至十念都能往生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非常了不起,注得详细,帮助我们信心增上,帮助我们这一生决定
得生。
“右章”,右面这一章,就是六句,一句四个字,只有六句,“全是《唐译》经文”
。所以古德有说,魏译跟唐译这两种译本好像是同一个梵本。但是这一段《唐译》的经文
,“系统分明,文富义深,远胜《魏译》”,比《魏译》的翻得好,翻得清楚。文富,富
是足,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意思很深,比《魏译》的好。“《魏译》则分散于本品首尾
两处。于上辈之前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魏译》里头有这一段。但复于下辈往生文中,又有这几句说:“其有至
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
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
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你看,这个《魏译》
的文字很多,没有它这么简单。所以它有深度,翻得好,《唐译》的翻得好。这两本译本
的经文都抄在这个地方,让我们一看一比较就知道了。
唐朝“海东元晓师据《魏译》”,这个据是根据,根据《魏译》的,“于《无量寿经
宗要》论云”,《宗要》是注解,他给《无量寿经》作的注解,叫《宗要》。这个论里头
说:“下辈之内,说二种人”,这个两种人,“各有三句”。“初人三者”,这第一种人
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这是说明正因。西方是大乘,
不是小乘,大乘就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正因。
“但为异前人,举其深信耳”,他不同前面所说的,这特别举他深信。“二者,乃至一念
念于彼佛。是助满业。为显前人无深信故,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
这个括号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意思,他说:“按元晓师之说乃专据《魏译》”说法,“若就
本经,则一念得生者,全因获得一念净心也”。这个翻得好,《唐译》的翻得好,比《魏
译》的好。一念净心,这个重要,一念净心,一念就能得生。“从一心中,念佛一声,顿
即与弥陀本愿相应,故临终即得往生。”这是说明往生容易。
这是讲临命终时,临命终时最后这一念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一念,也就念了一
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佛号,一念一声佛号他就能往生。可是这桩事情不能侥幸,怕有人侥
幸:“临终一念就能往生,我现在又何必念佛?等到我临命终时,我一念不就行了!”临
命终时谁提醒你?你要是忘掉怎么办?你要是这个时候,最后一念心里面想别的事情,怎
么办?所以我们不能侥幸,不能投机取巧,我们老老实实的,临终一念就能往生,那我天
天念阿弥陀佛,我当然会往生,这就对了。
像来佛寺海贤老和尚一样,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没间断,他念了多久?九十二年。工作
的时候默念,心里念,口不念心念,心里面的佛号没中断过。口里面的佛号,无论有人无
人他常念,不断。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了不起
。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要认真的学习。这个经文要记住,这是理论,有这么回
事情,真的不是假的,临终一念都能往生,那一念是清净心念。什么叫清净心念?这里头
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一念里头没有妄想、没杂念,就是清净心。
第三,“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这一愿,愿行,行就是念佛,
愿是信愿,有信、有愿、有行,和合为因,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信愿行。信愿行是净土宗
的三资粮,也就是,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信,不怀疑,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
,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愿,我真想去,我对这个娑婆世界没有
留恋,万缘放下,连这个身体都放下,何况身外之物。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放下,念念
都放下,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个世界完全放下,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你看信、愿、行三
和合,这是往生正因。“此就菩萨种性人也”,这人什么人?菩萨,具足信愿行的人就是
菩萨。这括号里头也是念老给我们注的,“正是《唐译》中住大乘者”。“盖元晓师”,
元晓法师是韩国人,韩国净宗大德,他注解当中说,“下辈中有两种人:一者,发菩提心
,十念圣号,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他能往生。
所以,我们中国过去祖师大德,也提倡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教你念十念法,这都根据经
上说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十念是一口气为一念,这一口气不论念多少没有关系,阿弥
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尽一口气叫一念,用这个做早晚课。
早晨起来洗了脸、漱了口,合掌面向西方,或者对佛像,念十句;晚上睡觉之前,在佛像
面前也念十句。一生没有一天缺课的,都算是净念相继。
我在新加坡的时候,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祈祷,无论做什么工作,时间一到一切放下
,面朝麦加的方向祈祷。所以宗教里面回教徒最团结,回教徒显得最虔诚,什么原因?五
次祈祷。我看到这个现象,我提出九次念佛,一天念九次,比他还多四次,他只有五次,
我有九次,加了四次。念十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这三句,念
十句就可以,现在我们是吃饭之前念十句。这是在新加坡提倡的,早晨起来念一次,三餐
饭三次,就四次;你上午工作,上班下班两次,下午上班下班两次,晚上睡觉前一次,一
共九次。养成习惯,到这个时候,一定先念佛再开动。好!时时刻刻不忘佛,不忘阿弥陀
佛,就是提醒这个,不是别的。这我提倡的十念法,不容易忘记。早晨起来,向着西方,
念十句阿弥陀佛;早饭之前念十句,中午饭之前念十句,晚饭之前念十句;上午工作之前
念十句,工作结束了也念十句,上下班,晚上上下班;晚上睡觉之前念十句。十念圣号,
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
“二者,闻法深信,乃至一念,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菩萨种性人。元晓师实已明
察《魏译》”,元晓法师明白察觉《魏译》“下辈往生文中,品类不齐”,什么样的人都
有。“试问,闻甚深法”,这个甚深法就是净土法门,听了怎么样?“欢喜信乐,不生疑
惑”。这八个字可不容易,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生欢喜心、生信心,爱好,乐是爱好,
不生疑惑。“如是殊胜智慧,应是何人境界?”这是什么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
。所以“元晓师名之为菩萨种性人”,这不是凡人。菩萨种性从哪里来?过去生中生生世
世念佛,这一生一听到就欢喜,一听到就接受。一天十念,终身奉行,他没有间断,这就
对了。“既是菩萨种性,复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实不应限于下辈
也。”念公这句话说得好,菩萨种性地位不应该这么低。
==
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转相就是念头,念头是能转,现相是所转,
所以相是假的,千变万化,跟着念头变。
老法师曾说过一则《宗镜录》里面,元晓法师的故事,我看过后印象一直非常深刻:
如昔有东国(韩国)元晓法师。义相法师。二人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其元
晓法师。因渴思浆(饮)。遂于坐侧。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来日观见。元是死尸之汁
。当时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
实非水乎。遂却返故园广弘至教。
有时自己对着有点脏或难看或什么的事物,总会想起元晓法师的故事。
尸水都能甘美,一切都是我的分别心而已。
我唯一不知的事,是原来元晓法师也是净宗大德!他在韩国提倡净土宗!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