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认为到此为止,于上述禅宗【明心见性】的证悟程度,
是破“无”后得【非有非无】,
您可以对应“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三处。
例如您所引用六祖的宗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明显说自性为‘清净,不生不灭,自具足,无动摇,生万法’ => 非有非无
但佛言缘起为“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 一切缘起
六祖得衣钵后,问【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在下认为六祖因为尚不知缘起,才有如此一问,仍属【有学位】。
若说六祖证悟比佛悟诸法缘起的境界高,
在下认为,佛已证达【无学位】,不需再学了;而六祖尚在【有学位】,仍需再学。
※ 引述《d8888 (Don)》之铭言:
: ※ 引述《YuGar (深奥幽玄)》之铭言:
: : 要先了解六祖的时代背景为禅宗寻“心”。
: : 二祖拿不出来“心”来安,所以觉“心”之所在,
: 于末学所闻,此公案中二祖回答“我心未安”的“心”,是会担忧恐惧的心。于禅宗来说
: 这是“识神”而不是“自性”。故末学不赞成用二祖此处的回答来解释禅宗的宗旨是“诸
: 法了不可得”,因为二祖此答并没有指涉到禅宗所说的自性
: : 六祖的诗也是如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此诗是问若一切是无,如何能有?
: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
: 万法,不离自性。
: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 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
: 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 这是六祖得法的关键经文。六祖密会五祖后,五祖以金刚经传法,六祖才“知悟本性”,
: 真的大澈大悟懂得禅宗的宗旨,而此宗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本来无一物”则是六祖得五祖法脉,“知悟本性”前所说。不能说那诗没智慧,于佛法
: 无所悟。但此“悟”根据经文,尚未得五祖法脉。末学以为此诗可以证明六祖根器高于神
: 秀法师,但不能说这句就是禅宗的证悟
: 现在的流行解经法,往往把六祖大澈大悟、获五祖印证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放著不管,然
: 后用六祖获得印证前“本来无一物”来解释禅宗宗旨,这种解法虽然流行,但末学个人不
: 采此说。
: : 从再从六祖坛经的文本中可见得六祖认为“心”即“佛”,佛性非常非无常。
: : 非常像是印度无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处。
: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
: ,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
: 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 末学以为禅宗所说自心境界,不是外道无色界境界。
: 六祖所传的菩提,是有个本自具足,本自清净、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自性,与充满烦恼
: 的意识同时存在。学人不需要把自性创造出来,只需要认识本来就有的自性消除邪见。所
: 以才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 禅宗的根本不在于打消妄念,而是认识自性,找到本来就有的本来面目。所以不会是讲求
: 修定降伏妄念、烦恼的外道无色界天工夫
: : 除非六祖复活,不然谁敢跟您说有没有错解六祖之意?
: : 同上:除非六祖复活,不然谁敢跟您说有没有错解六祖所谈?
: : 但是南传来看,一切缘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 缘起即无常,无常即缘起。
: : (四圣谛中的【苦】需依无常才能成立,故缘起与四圣谛是难以分离的)
: : 佛用缘起法就超越以上所有论点,释迦牟尼佛的证悟就目前来看,是难以超越了。
: : 也难怪辟支佛原文为“独觉”,无师自觉缘起,这实在太厉害了。
: : 不论六祖怎么去谈心,回归原点,应该要问佛教的根本法,然后去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