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 T02, No.99 经藏《杂阿含经》卷第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奢摩他,梵语
Samatha之音译,义译为“止”。毘钵舍那,梵语 Vipasyana 之音译,义译为“观
”)……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CBETA T24, No.1458 律藏《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言莫放逸者,劝不放逸,勤心(勤心谓欢喜善品的精进心,精进心由善法欲、胜解
引发)勇决,光显圣教故。所以但言不放逸者,显不放逸,诸善品中,为最胜故。
言应勤者,劝不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谓于奢摩他(止)、毘钵舍
那(观),双修等运(不能只单修习止,或只单修习观,止、观二品都需要修习,
止观二品双修是因,止观二品双运是果),获圣道故(依于奢摩他、毘钵舍那二品
,止观双运缘无我空性慧之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获得圣者瑜伽现量根本定智断除
烦恼的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例如获得见道位圣道的初果圣者、初地圣者)。”
───────────────────────────────────────
■ 《大乘五蕴论》:“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舍不
善法,及即修彼对治善法。”《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何等不放逸?谓依止正勤,
无贪、无嗔、无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无明凡夫修行证果,心相续中,“闻思修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是成办解脱乃至佛果的“近取因/正因”(智慧资粮),“集资净障”是成办解脱乃至佛
果的“俱有缘/助缘”(福德资粮)。
只修习禅定(止),能不能证得佛法所说无我空性的智慧?不能。禅定又名不动业,
例如,外道修习不起心动念的禅定,由内心修习不分别散乱的禅定,压伏烦恼现行,证得
色界四禅定与无色界四空定的四禅八定,但有没有证得佛法内道的无我空性慧?没有。
佛法的慧学,通达无我空性的“闻思二慧”(慧心所),依于禅定(定心所)的助伴
,能够生起通达无我空性的“毘钵舍那胜观”(修所成慧)。正式具相的禅定(事例:初
禅近分定的奢摩他安止),是生起修所成慧“毘钵舍那胜观”的助伴俱有缘,但禅定(依
于定心所)不是修所成慧(依于慧心所)的近取因。修所成慧的近取因来自闻、思二慧。
慧来自慧,正式具相的毘钵舍那观慧(修所成慧)来自闻、思二慧(闻所成慧、思所
成慧),“闻思二慧”是“修所成慧”(观)的近取因,要生起正式具相的毘钵舍那修所
成慧,要有“闻思二慧”的“近取因”(智慧资粮)与“戒、定”的俱有缘(福德资粮)。
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定学帮助调伏粗猛烦恼,而断除烦恼令心解脱是谓慧学。由戒
生定,由定发慧,持戒是由如理作意的正知、正念,如理取舍帮助调伏三门的粗猛烦恼,
由持戒的正知、正念,帮助得伏烦恼现行的定心,例如善心一境性的初禅近分定伏五盖现
行,由定心助伴,闻思二慧的观察思择慧能得如实知见,成就毘钵舍那胜观的修所成慧。
以修行地道的界线而言,当内心生起通达证悟空性的毘钵舍那胜观(修所成慧),此
时由资粮道转入加行道。加行道以上,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获得正式具相
缘无我空性慧的止观双运,加行位是获得圣者位的近取因。加行位以缘无我空性慧的止观
双运为不共增上缘,获得根断遍计烦恼的圣者见道位,进一步缘无我空性慧的止观双运,
于圣者修道位根断俱生烦恼,佛果无学位获得根本、后得一味恒时止观双运的果位。
修行的地道进程,正式具相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分别是资粮道下、中、上
品所摄。在资粮道上品,修缘空性禅定“欲、勤、心、观”四神足的奢摩他与毘钵舍那,
当获得四神足三摩地缘无我空慧的正式止观双运,此时由资粮道转入加行道。获得缘空性
止观双运的能力进入加行道,正式具相的五根证量(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从资粮道入加行道开始,五根摄加行道煖位、顶位,五力摄加行道忍位、世第一法。
■ 为何一心可以止观双运?
心王具有别境心所助伴,别境心所如定心所、慧心所。止观修习中,止的体性是定(
心所),观的体性是慧(心所)。任一个心王,包含有定心所与慧心所的别境能力助伴。
最初修禅定安止之时,同时有“慧心所”。定心所和慧心所是不同的别境心所,定心
所和慧心所同时存在,定心所和慧心所是与心王同时存在的别境心所。
禅定为定心所所摄,禅定又称为三摩地。奢摩他安止是禅定,但是品质比较高的禅定
。欲界定的九住心是禅定三摩地所摄,而得到九住心以上的初禅近分定(未到地定)才是
奢摩他安止。禅定三摩地和奢摩他安止,二者具有总别关系的三句差别。
以得到正式具相的奢摩他安止为基础(初禅近分定),进一步,由与奢摩他安止存在
相应的慧心所,引生“观”,成就毘钵舍那胜观的修所成慧。正式具相的毘钵舍那胜观=
初禅近分定所摄的胜解作意。最初修禅定安止之时,同时就有“慧心所”,此“慧心所”
(闻、思二慧成办的慧心所)是后来所成就的“观”(修所成慧)的“近取因”。
在尚未证得正式具相的止、观之前,我们一个心王同时就拥有“等持”(定心所)、
“胜慧”(慧心所)这二个心所,若好好努力精进,经由正确的修行,把等持(定心所)
的品质逐渐增上提升为“奢摩他安止的禅定三摩地”,把胜慧(慧心所)的品质逐渐增上
提升为“毘钵舍那观慧的胜观思择慧”,因为它们是一个心王同时拥有的二个心所助伴,
当得到止观的正式成就时,仍然同属于一个心王底下的二个心所,因此止观才能够双运。
“止”的体性是“定(心所)”,“观”的体性是“慧(心所)”。
《大宝积经》:“有二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
为二?一者、于奢摩他(止)常勤修习;二者、于毘钵舍那(观)而得善巧。是名为二。”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有二法,谓: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者。奢摩他
(止/随顺安止与正式安止)云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谓奢摩他。毘钵舍那(观/随顺
胜观与正式胜观)云何?答:奢摩他(止)相应,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
等了、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毘钵舍那,是谓毘钵舍那
。如世尊说:‘非有定无慧,非有慧无定,要有定(止/奢摩他安止的体性)有慧(观/
毘钵舍那胜观的体性),方证于涅槃。’”《大般涅槃经》:“毘钵舍那(观察思择慧)
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
当成就正式的毘钵舍那观慧(修所成慧),就是成就了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
)止观双运。获得缘无我空性的毘钵舍那胜观,亦即成就缘无我空性的奢摩他(止)、毘
钵舍那(观)止观双运,此时,行者由资粮道转入加行道(资粮道是加行道的近取因)。
经由加行道煖、顶、忍、世第一法,入圣者见道根本定智(加行道是见道位的近取因
,资粮道是见道位的间接近取因,加行道是见道位的直接近取因)。见道位之后是修道位
(见道位是修道位的近取因),修道位之后是无学位(修道位是无学位的近取因)。
修道进程的因果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资粮道、加
行道、见道位、修道位都是无学位的近取因(见道位根断遍计烦恼,修道位根断俱生烦恼
),修道位是无学位的直接近取因,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位是无学位的间接近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