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修学佛法的目的──快乐】玛欣德尊者 开示

楼主: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3-01 00:36:44
※ [本文转录自 Buddha 看板 #1Mr7EJih ]
作者: EvolutionWin (Best or Nothing) 看板: Buddha
标题: 【修学佛法的目的──快乐】玛欣德尊者 开示
时间: Tue Mar 1 00:36:31 2016
【修学佛法的目的──快乐】玛欣德尊者 开示
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学佛有什么利益,学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换句话说,佛教能带给人类什么利益呢?大家有没有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呢?
其实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快乐。
人们都想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脱离各种痛苦,获得快乐,
想必这是大家所追求的。
然而快乐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正确的吗?
我们所做所为是不是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呢?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不要痛苦、不要悲伤,
但大家现在是不是真的很快乐呢?
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快乐。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有贪爱、自私、妒嫉和吝啬等烦恼的缘故。
就如佛陀在《法句经》所开示的:
“从爱而生忧,从爱而生怖;解脱贪爱者,无忧何有怖。”
中部‧第八十七爱生经,佛陀开示:
“确实由爱而生、由爱而起愁、悲、苦、忧、恼。”
一般人错误地认为,越爱越快乐,而无法理解佛陀所开示的越爱将会产生更多的痛苦。
只有当自己心爱的人发生变故时,经过开导,才可能接受这一真理。
由于贪爱等烦恼,许多人都只为自己寻求快乐,而不理会他人的福利,
甚至伤害其他人。
然而以不正确的方法寻求快乐,只会带来少许的喜悦,却会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在这个世间上,没有正见的人很可能会为所欲为,
例如:沉溺于唱歌、跳舞、听音乐、看戏、饮酒、赌博等享受,
以及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表面上似乎很快乐,可以抒解忧恼与痛苦。
事实上,这些就如大象陷于泥沼中,越陷越深;就如发痒的伤口,越抓越感染。
这些表面上的享乐,实际上是沉迷于对感官麻醉的五欲,
其实这些将会为他们带来长久的痛苦。
相反地,具备正见的人则可能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善,
例如:行布施、持戒、修习慈爱及禅修等来清净自己心灵,
这些将会为他们带来长久的快乐。
在《法句经》第316及317偈,佛陀开示: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不应怖见怖,应怖不见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佛陀的这些话的确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例如,许多穷人对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而富有的人则对自己的财富感到骄傲;
没吸引力的人对自己丑陋的外貌感到羞耻,而貌美的人则对自己的美貌感到骄傲。
然而金钱与容貌是不是判断是否可耻或不可耻的因素呢?肯定不是的。
只要是品德良好的人就不需要因为它们而感到可耻;
相反地,对于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他是非常富有与貌美,
他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了解这一点之后,应当不断地省察自己将要做的事是善的,还是不善的。
现在我们来探讨快乐这一个论题。
依佛法来说,快乐有三个层次,
即:
一、现世的快乐(现法的快乐);
二、来世的快乐;
三、胜义的快乐(究竟的快乐)。
一、现世的快乐(现法的快乐):就是今生、这一世的快乐。
二、来世的快乐:就是从这一世死亡之后在下一世,乃至未来世的快乐。
三、胜义的快乐(究竟的快乐):这是佛教所不共的、
与其他宗教的追求目的所不同的,即是涅槃的究竟之乐。
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想要获得快乐,当然要在因上下功夫。
我们都知道,佛教谈的是因果关系,而业果法则则是佛教很重要的核心部分,
它是非常深奥的。
想要在现世获得快乐,要在因上下工夫就要行善积福,
实际上就是要力行布施、持戒、禅修等等。
谈到修福,我们南传佛教有很多修福的方法,在《摄阿毘达摩义论》
提到十福业(修福的对象、基础),
即: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回向、随喜、听法、说法、见正直业。
关于修善,无论佛陀有没有出现世间,十善业道可说是投生人天的要素。
十善业道是指:
离杀生、
离不与取、
离欲邪行、
离虚诳语、
离离间语、
离粗恶语、
离杂秽语、
无贪、
无瞋及
正见。
其中,
离杀生又称为不杀生;
离不与取又称为不偷盗;
离欲邪行又称为不邪淫;
离虚诳语又称为不妄语;
离离间语又称为不两舌;
离粗恶语又称为不恶口;
离杂秽语又称为不绮语。
这十善业道前三种属于身业,
中间四种属于语业,
后三种则属于意业。
与十善业道相反的是十不善业道,即:
杀生、
不与取、
欲邪行、
虚诳语、
离间语、
粗恶语、
杂秽语、
贪、
瞋及
邪见。
造作这十不善业将使众生投生到恶趣、苦界受苦。
关于布施、三归、五戒与禅修,到底哪个福业比较大呢?
哪种功德比较殊胜呢?
大致来说,三归依胜于布施,受持五戒胜于三归依,禅修胜于受持五戒。
就如上面所提到,业果法则是非常深奥的,
这些福德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何况佛教的业果法则是通于三世的。
在布施、三归、五戒与十善业这些世间善业中,它们的果报将带来人天的善报;
而禅修的善业假如禅修者在临死时还能进入禅定的话,则可以投生到梵天界,
否则的话,可能会带来欲界的善报。
这些善业所带来的快乐是通于现世快乐与来世快乐的。
至于胜义的涅槃之乐,则需要修行止观禅法才能获得。
先谈谈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我们生而为人是有一定程度善业的。
现在大家快乐吗?心里不满意些什么呢?学佛是要让我们快乐的,
我们不快乐是不是学错了呢?其实学习态度很重要。
心的端正、诚实与柔软很重要。
佛法中有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
我们要真诚地相信佛陀的教法、相信业果法则,依照佛陀的教法来奉行。
如此,再加上把平常的布施、持戒等善行静静地省察,省察自己每天所累积的善行,
就会得到快乐了。
此外,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假如明天自己就要死去了,你会有什么心情呢?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不敢面对死亡,怕死。
为什么人们会怕死呢?
其实做一个佛教徒,我们应当对佛陀的教法有信心,深信业果法则。
这么一来,我们在现世的行为举止中,会比较小心、留意许多。
如果我们深信佛法了,还怕死,那就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了。
为什么呢?如果你在今生都依佛陀的教法行布施、持戒、禅修、行善,
而且未曾造过什么大不了的不善业,你死后是会比现在还好的,享受的是人天的善报。
假如你死后投生到欲界天,在那里你不用为三餐而烦恼,想吃饭就有天食自动现前,
也不用为衣服烦恼,一切依自己的福报现成,也不用为钱财及生活烦恼,多好呀,
不是吗!要去享福报了,为什么要害怕呢?这样一来不是你自己心虚囉!
好事做太少,坏事做太多了,该反省!
对于禅修而获得禅定的人,假如在死亡之时还能进入禅定,
死亡时就会依他的定力投生到相应的梵天界,在那里寿命是很长的,
也不用吃饭,欲贪、瞋恚等烦恼暂时不会生起来,
常享禅悦之乐,很好啊,不是吗?
对于世间的善业而言,禅定的业是最强的。
修习禅定现世的快乐是得享现世的禅那之乐,佛法上称为“现法乐住”。
至于胜义的涅槃之乐,前面曾提过,这是需要修行止观禅法才能获得的。
要怎么修,这是有方法的。
关于止禅,佛陀教导了四十种业处、禅修法门。
关于禅修,禅修有五种利益:
一、 现世的安乐住处(现法乐住):
在今世享受禅那的快乐。
这种现法乐住即是前面所提到禅定能带来现世的快乐。
二、观禅的利益:
禅那能支持禅修者得到观禅的结果。
由于禅定,禅修者能清楚地照见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
以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三、神通的利益:
如果人们想要拥有世间的神通,例如:宿命通(宿住随念通)、天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如意通(神变通),他可以经由十四种御心法来开展十遍与八定来达到目的。
四、增上生的利益:如果人们想投生到梵天界,他必须修行禅那,
如:十遍、入出息念、修慈等。
然而,他必须将禅那维持到死亡的刹那,这样才能如愿投生到梵天界。
五、寂灭的利益:即成就灭尽定的利益。
只有具备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才能进入灭尽定。
灭尽定指的是:心、心所与心生色法的暂时停止。
这里的“暂时”意指:最久七天。这取决于他们进入灭尽定之前所下的决心与意愿。
关于上面所提的修定五种利益,第二种观禅的利益对我们佛教徒而言,
可说是最为重要的,为什么呢?
因为观禅是佛法的核心。
由于止禅的力量,我们才有能力去观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修习缘起,
观照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如果没有定力为基础,如何修习真正的观禅呢?
经典中提到有三种能证得圣道圣果的人:
第一种人叫做敏知者(略开知者),
这种人拥有很强的过去波罗蜜,在圆满他的波罗蜜后,他只需听闻教法的重点,
就能证得圣道圣果。
第二种人叫做广演知者,这种人的波罗蜜成熟后,他只需听闻完整的开示,
就能证得圣道圣果。
第三种人叫做所引导者,
他听闻佛陀的教法后需要次第的修行,直到他的波罗蜜成熟时,就能证得圣道圣果。
还有一种人叫做文句为最者,虽然他能听闻佛法并依法修行,
但他无法在这一世证得圣道圣果,直到他的波罗蜜在未来世成熟时,
就能在那时证得圣道圣果。
前面两种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想要体证圣道圣果,
必须有系统地修习止禅与观禅。
我们要了解这个修习止禅目的,才不会执著于禅定之乐,而志向于圣道的追求。
关于禅修,个人认为有几个条件很重要:
一、合格的禅修导师,
即是有好的“善知识”能让我们亲近,而此善知识最好能具有下面四种条件:
(一)通达三藏与注疏,熟悉业处的理论与方法;
(二)有丰富的修习业处经验,最好曾经亲近其他导师,师师相传,
是继承传统的指导导师;
(三)对于教授禅修方法与修习次第具有善巧;
(四)具有慈悲心,是一位欲令正法久住、利益他人者,能毫无保留而慈悲地教导学习者。
对于想要禅修的佛弟子而言,亲近有经验并且善巧于教授禅修方法的导师是很重要的。
对于教法的理解虽然可以自己阅读,
但对于修习禅法的善巧、次第与方法却很难自己去摸索、体会。
况且在禅修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禅修体验常有不同,
有些甚至是千变万化、起起落落的,
如果不依循教法次第,并寻求善知识的指导,而自负地盲修瞎炼,是很难进入正道的。
何况在注疏中有很多义理我们并没有能力去阅读。
假如我们幸能遇到像缅甸的帕奥禅师等通达教法并且对教授禅法具有丰富经验与善巧的善
知识,则只需依循方法修习,即有证得圣道的机会。
二、有适当的修习环境,适当的禅修环境最好能具备五种条件:
(一)环境安静而不太愦闹;
(二)少蚊、虫等妨难,而且气候温和而不太炎热;
(三)人事外缘和工作不太多;
(四)容易获得衣食等资生具;
(五)有可询问业处的导师。
在纯綷的禅修道场一起共修,不但大家能见解一致,修行法门一致,
道场可以完全护持我们禅修,使我们衣食无忧,
而且其共修气氛和我们独自修行是不一样的。
三、个人的修行条件。对于一般在家居士来说,假如已经结婚,
而且还在职场工作的话,就有自己该尽的责任。
对这些人来说,要排七天假来专心禅修都是很难得的,何况长期禅修呢!
有些居士来到道场,也带着年幼的子女前来,想想当他们的子女在吵吵闹闹时,
他们怎能专心修行呢?
对于那些年长者,当他们有了年纪之后,每当禅修之时,不是腰酸背痛,
就是昏沉打瞌睡,否则就是不修行还好,一开始修行病痛就开始袭击了。
这些就是修行的障碍。能够克服障碍安心修行是很难得的。
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的修行机会,善用自己所可利用的条件,
甚至要把生命安排出三、五年来专心禅修,如此才不会死亡到来之时有所后悔,
此一人身也才不会白得。
祝大家善用人身来获得这三个层次的快乐!祝大家早证涅槃!
作者: smallkelp (小海带)   2016-03-01 07:52:00
Sadhu!Sadhu!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