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6 09:39:30※ 引述《victor17055 (微笑人生)》之铭言:
: 末学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无常的! 这真的是让我
: 印象很深刻, "无常"这两个字, 如果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或是我们所熟悉的家人
(sorry,恕删)
整理下推文:
可参考圣严法师所说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平常的心理准备,可以去养成不去占有的心态,因为随着占有而来
的心态是控制,不管面对何种人事物,当想占有控制的心态渗入越深,
一旦跟自己的期望相违时,就越不能接受。无常观可以淡化我们这种执
著,转而较能随遇而安的付出。
对于我们的受用,将东西当作暂时给我借用的,这里需要一些辨析
才不会产生相似法。例如以戒律来说,菩萨戒里有将身财受用善根等,
布施给众生,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已经授菩萨戒作意布施出去了
,故不再属于自己,属于其他众生,属于他人的东西而我在使用,这时
可以称为借用,这是菩萨行者为利众生的发心,修习菩提心自他相换,
因此不是为了自己,或替自己找理由。
另外在五戒的盗戒中,说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偷盗后,若偷
盗者的内心已经认定这是他的了(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若刚偷盗不久
他的心理可能还处于犹豫的状态,认为这还是他人的,一段时间久了后
很理所当然视为是自己的,一般习性大都如此),这时原物主不可强行
取回,若强行取回对方已经认定他自己是物品的物主,那么原物主反而
犯了盗戒。这是因为佛法讲诸法无自性,是依赖因缘假名安立而有,今
天原本属于你的假名安立因缘尽了,这个因缘已经不在,就不再是属于
你的了,由非我、非我所的因缘观,放下执著。
如果只是说这东西是暂时给我借用,没有从如上佛法的知见理路去
抉择,那么很可能会将使用的东西视为是谛实存在的,而我自己也是谛
实存在的,只是这个谛实的我在用谛实的东西时,把它想像想成借用,
那么将如同一般的话术般,表面上听起来似乎一时有放下的作用,但没
有切中佛法的内涵,在某些方面例如对自己反而可能更加谛实执著。
原po能够由观察无常反思,已经很不错。不过如果因此感到惶恐不
安,甚至于什么都不敢做,这样则是太过;相反的,如果说因为无常,
因此就一副毫不在乎,这又是另一种太过,通常认为外在是无常而轻忽
不在意的,往往对自己最在意,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态度,
颠倒了无常观,佛陀于经典中说当由自身的五蕴无常观起,先观察自身
五蕴的无常,再扩及其他,才不会颠倒,有如是次第。
佛法说我们所遇到的果报,是业感缘起,要从业果的角度而不是轻
忽。如实的观无常,例如阿底峡尊者有次在河边看到水流,由此无常相
内心生起于法精进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