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梵问经》:“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四谓四谛,各四行者。 (4)
: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
: 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
: 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
: 、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
摘自:《菩提道次第摄颂》(续前篇)
雪歌仁波切
■缘起法
在《绿芽经》里面,佛说:“若见缘起则见法,若见法则见如来。”意思是说,如果
一个人真正了解什么是“缘起”的话,对于法的内涵就能够通达,当他如实见到法的内涵
、法的实相时,这个人就能够见到佛,也就是说他能够慢慢成就佛果。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法,当我们了解诸法缘起的时候,就了解所有一切法的内容了,因为佛最重要的开示就是
缘起,这是一切法的心要。
龙树菩萨也曾说:“因缘而起的缘起法,即是十方诸佛如来之宝藏。”意思是,我们
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若结合十二支因缘法与下士道的修持,以下士夫的动机修持十二支因
缘,就能脱离“三恶道”的痛苦。如果把整个轮回的痛苦和苦因作为出离的对象,以中士
道的动机修持十二支因缘,就能脱离“轮回”的痛苦。
同样的,融合十二支因缘法与自己及一切众生在轮回受苦的情况作为修持,就能使自
他一切众生都从轮回解脱,证得无上的佛果。总而言之,十二支因缘的修持和学习是非常
重要的,所有佛法的精髓都可容纳在里面。
先前讲过,“若不勤思苦谛之过患,如实希求解脱心不生,若不思惟集谛轮回因,轮
回根本断法不能知。”此处学习的重点是轮回的痛苦,就是思惟苦谛,而轮回痛苦的因是
集谛。
轮回的痛苦以及轮回的苦因是有因果的,讲到苦谛和集谛的时候,为了深入了解而讲
十二支因缘法,因有六个,果有六个。从因跟果当中,就可以了解现在轮回受痛苦的起因
哪里来的。
■轮回的因:无明
十二支因缘开示的是轮回和轮回的因,想要断除轮回,首先要从因断除,轮回的因最
主要是无明,只要断除无明,其他都可断除;所以,断除无明在修持上是主要关键,首要
先下手的。
无明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认识它,这是第一步要做的。无明,它是一种颠倒的心识、
想法,我们才会跟着颠倒转。了解什么是无明、我执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修持无我空性
的智慧了,以通达空性的智慧,断除我执、无明。
对于无明、我执的了解有深浅层次,有些人觉得我执应该是这样的,有基础了解以后
,又有人说“不对,应该更深入!”所以过去印度形成很多宗派,用不同深浅的层次解释
,光是宗派名就够让人头痛,这里就直接讲解内容。
不同宗派对于我执、无明,有不同层次的解释,我们就按照这些不同层次的解释来了
解过去的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些不同层次的解释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由浅而深、逐一
了解的话,对内心的执著就能越来越细微了解。我们并不太了解自心我执是如何生起的,
但经由学习这些教法,就可以越来越深入体会“执著”的层次分别。
■无明的对治:空性
按照次第学习的话,首是在《俱舍论》,针对“说一切有部”和“经部”有关我执以
及空性的解释,世亲菩萨作了一些解说。再深入一点,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也曾根据“唯
识派”的论点,解释空性的教法。再者,中观宗里有龙树菩萨及大弟子提婆菩萨,两位以
中观的角度解释我执和空性。
中观是比“说一切有部”、“经部”和“唯识”更上层的,中观后来又分成好几派,
龙树菩萨和提婆菩萨是主要的,后代的一些弟子,例如讲述中观自续派的清辨论师,他就
是以自续派眼光,解释我执和空性。
在所有一切见解当中最究竟的、最细微的诠释,是月称菩萨以中观应成派解释我执和
空性等教法,一般把这视为最究竟的、最细微、最圆满的层次,对空性的了解是最透彻的。
提婆菩萨在《四百论》说:“不必说到深入学习空性,光是在心里有点怀疑‘他讲的
空性到底是什么?’单单心里面有这种怀疑,就已动摇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首先要
认识我执。
■我执
想认识“我是实有的”这种特别执著的心,要在内心烦恼比较粗重、明显的时候认识
,因为烦恼很粗重的时候,譬如贪心很重、瞋心很强、恐惧很大,就像有些人到墓地,心
里会有明显的恐惧感,内在种种烦恼心很明显的时候,同时也会把“我”特别凸显出来,
我们对“我”执著的心,就要趁这时候认识它。
执著“我”是实有的心,在烦恼很粗重的时候会凸显,所以当情绪很激动或烦恼心很
重的时候,去观察自己的心,会发现好像有一个“我”生出来,好像不需要靠其它力量,
这个“我”就能独自生出来。当你很瞋恨的时候,会有“我什么都不管!我什么都不在乎
!”的情绪出现,其实“我”是在乎的,只是你没有仔细看看“我”是什么样子而已,好
像“我”不须靠任何力量,它原本就在那里似的。当烦恼特别粗重的时候,沉思一下它到
底是什么样子,这是第一步。
另一方面,从“我所”去认识它。比如,你是台中人,现在有几个人在一起,到了某
个地方,一到人家讲“台中人”,就觉得好像跟自己有关,马上把自己牵扯进去,“我的
”家乡是台中。或者到了国外,人家讲到台湾人,你就会反应:“怎么样?台湾有什么事
情?”好像就是跟我有关,这时候的“我”是不是特别明显?
“我”被强调、被重视的时候,心里面就会非常珍视“我”、“我的”,实际上,我
跟他比起来,并没有自己了不起,别人比较不重要,可是在“我”被凸显的时候,就会这
样想。你想看看,我们觉得自己比较重要,别人难道就不会这样想吗?别人也会觉得自己
比较重要,当有这种心态时,麻烦几乎是肯定会跑出来的。
对“我”的执著,导致我们特别重视自己,这种心态作祟下,我们内在的痛苦更加倍
。例如,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已经够痛苦了,一想到“我”在受痛苦、“我”内心忿忿不
平,痛苦又加了好几倍。
但现在要讲的是,当内在有这种我执,“我特别重要”的感觉,就被你这种放大“我
”的信念生出来了,但生气的时候才有“我”,不生气的时候就没有“我”?不是,本来
的情况里,内心就有一个“我”,刚刚讲的是,当内心特别执著时产生一种被扭曲的我,
这两个要分开谈。
平常认为的“我”,和烦恼心很重时的“我”,是不大一样的,平常的“我”如果有
四、五十公斤重,在我执很强调的情况下,那个“我”秤一秤大概有上百公斤,身体大概
装都装不下,这是有差别的。你比较一下平常心底下的我以及内在我执捏造出来的我,会
发现有很大的差别。
在《入菩萨行论》里,寂天菩萨说:“往昔我都恒常受你欺负。”以前不知道,所以
从前迄今都受你欺负,现在我知道了,不会再容易被你欺负,你有什么招数,过来吧,我
一定好好修理你!“你”就是我执,因为以前不认识,恒常在轮回,现在我已经认识你,
你要怎样就放马过来吧!
过去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叫博多瓦格西,有人问他平常都修什么,他说:“现
在我就站在门口等著烦恼,看它什么时候进来,我手上拿着一把枪,只要它一进来,就直
接毙了它,我就是修这个,其他没什么好修的。”
所以,修持佛法不要只在心情很愉快的时候,读一读空性是什么,听一听空性的教法
,听听那个人讲讲佛法是什么,这不是修持,是要在内在烦恼生起的时候,看自己心里面
是否真能面对,而非关起门来,不要让烦恼进来,我就坐在那里好好读我的书,轻轻松松
修佛,这不是修持。
所谓修持,是烦恼无论什么时候从那个门进来,我就针对着它去对付,这才是修持。
所以,以修持来讲,我们真正要修持的时刻是烦恼生起时,即使烦恼没有生起,也要准备
著应付,看它何时生起,这样才是修持。
我执、无明就像是很会渗透的东西,渗透在所有的烦恼里面,不管是贪、瞋、痴、傲
慢、嫉妒,都有我执渗透在其中。一个东西很好看,某个东西我觉得很可爱、很不错,当
下心里是不是就产生一种贪爱的心?这种贪爱的心里面,就已经有我执在了,就像要盖房
子,里面一定有钢筋。所以,不管哪个烦恼,都一定有我执渗透入内,只要我们把我执、
无明断除,所有烦恼都没有立足之地。
■次第学习空性见
如同《入菩萨行论》说以智慧断烦恼,烦恼没有外在形色,不是靠外在力量就可消灭
掉的,如果要断除烦恼,内心真正生起智慧,才有办法断除;为了生起智慧,必须按照不
同教派次第,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宗学习关于空性的解释,依序从下部宗派,
一直学到上部宗派,才能有通盘了解,不太可能一开始就讨论中观,即使硬去学也不大可
能学得会。所以,在学习上面,我们需要依次第学习、了解。
为了通达空性,还需要有三个因,就是累积三种资粮;首先,要获得上师的加持,把
上师视为佛,视为与佛等同无二的方式生起对上师的恭敬和信心,借此获得上师的加持;
其次要累积种种福德资粮;第三要清净罪障,一边学习,一边观修。
宗喀巴大师对空性本来已经有非常透彻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证入空性,他请示文殊
菩萨,文殊菩萨告诉他:“你如果想要证入空性,一定要透过三种资粮的累积,好好地修
持,才有办法证入。”即使像宗喀巴大师这么杰出的人物,已经学到非常精通、透彻了,
想要证入空性都还需要按照文殊菩萨的指示累积资粮、清净罪障。
宗喀巴大师当时已非常通达经典的空性内涵,无不了解,但当时仍没能证入空性,即
使像宗大师已修到能够跟菩萨直接沟通,亲口问文殊菩萨:“我这样修对不对?那样修对
不对?”为了证入空性,他都还要努力清净罪障、累积资粮。反观我们,对于空性的教法
不但不通,更别说跟菩萨沟通,因此学习时,有问题要问,不要心想:“我这样就通达空
性了!我应该了解空性了!”连宗大师都要更努力才能了证,我们学不到几句话,才问几
个问题,就心想“我对空性好像了解!”这就错大了。我们的聪明智慧大概比不上宗喀巴
大师百分之一吧,脑袋里面还想着“我应该懂了!”是不是太夸张了点?
对于空性教法,先要学习再照着观修,我们目前对空性的了解,顶多停留在总义(义
共相),就是概念性的、间接的,但只要概念是正确的,并且持续观修,当我们到了见道
位(登地菩萨),就能直接现证。
■修习空性的进程
从现证空性开始,完全断除“遍计我执”,但“俱生我执”才开始要断除而已,并不
是现证空性就可以全部断除我执。俱生我执分成上、中、下三品,从粗到细又分成上上、
上中、上下……等九个层次,进入修道位从二地到十地的修持。
心里通达空性,只在“资粮道”,修持到现证空性,就进入“见道”。从资粮道到现
证空性,需一大阿僧祇劫时间,从见道(初地菩萨)到七地(修道),还要修一大阿僧祇
劫。在资粮道时,已发起菩提心并了达空性,从这时候开始修直到七地,得要两大阿僧祇
劫时间。所以,这个修持不是很容易的。
上面是按照大乘修持方式,由于修持较广之故,成就的时间也较长,若按照声闻、缘
觉的目标,就不用那么久;声闻道只希望解脱,不需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那么只要三世
就可以解脱;缘觉道的修持就稍微辛苦一些,累积资粮的时间需要一百劫,一百劫还是很
久的。如果只是要解脱,按照声闻、缘觉的教法修持,是满快就可以解脱,但要成佛就很
累了。
虽说修持声闻、缘觉的法比较快,三世、一百劫就可以解脱,菩萨得修三大阿僧祇劫
,但并不是说菩萨笨,修证空性智慧输了声闻、缘觉,关键在于为了要成就佛果,目标是
未来能度化众生的大乘菩萨道,要累积的资粮很艰难,而不是没智慧才修菩萨。
经典讲到,一个资粮道的菩萨还不是圣人,只算是凡夫,但他心里刹那生起空性的智
慧,远胜过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阿罗汉内心空性智慧的功德,所以这两者是没有办法
相提并论的。
在空性的修证上,不管声闻、缘觉、菩萨,修证的时候,首先在内心生起对空性总义
的了达,再慢慢深入观修,达到“现证”的了达。现证时,可断除遍计的我执、无明,再
持续不断地观修,慢慢断除俱生的我执。
˙问与答
问:请教仁波切,十二因缘的修持法,在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有什么不同?
答:下士夫的痛苦是堕落到三恶道,因在哪里呢?十二支因缘法中有因跟果,修持的时候
,就针对这层次的痛苦和痛苦的起因思惟。中士夫对痛苦的体会,不只三恶道还有整
个轮回,包括人、天界等六道轮回,这些痛苦与苦因就从十二支因缘修持。上士夫是
修持大乘法的人,众生受苦就是他的痛苦,对他而言,不是自己不会痛就不痛,看到
众生痛苦,他就没有办法忍受,这也算是一种痛苦,他痛苦的起因当然还是业跟烦恼
,还是从十二支因缘法思惟苦及断除苦因。下士、中士、上士的心量与思考背景不同
,修持的层次也就不一样。
问:七地、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人我执,只有法我执,他们是如何观修的?
答:根据不同的宗义,“法我执”有不同的层次,我们一般按照应成派的解释。应成派主
张,声闻、缘觉讲的无明以及法我执,两者其实没差别,人我执、法我执都算无明,
断除无明就是解脱,但在一些宗义里,法我执不叫作无明,只有人我执才是。不过,
依应成派的讲法,断除法我执跟声闻、缘觉、阿罗汉在断除烦恼根本的无明,是同样
的道理,也就是同一个。菩萨为什么要观修十二支因缘法?因为看到众生还在十二支
因缘中流转,看到众生还在受苦、轮回,就越增长慈悲心,慈悲心增强,生起菩提心
的力量就越大,越能够度化众生。
问:刚刚讲到破我执、无明,一般众生的修持还不到破我执,一定有贪、瞋、痴烦恼,如
果慢慢进修,是不是应该对外界尽量没有“感觉”?没有任何烦恼、快乐的念头生起
,否则就是有我执在。初学者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到那么高的境界,刚开始慢慢破除无
明,是不是要尽量把快乐的、痛苦的感受摒除掉?
答:你讲的刚好颠倒。我们一开始修持,首先要断除的是粗分的烦恼,粗分烦恼指的是贪
、瞋、痴这些,当我们有一些苦跟乐时,要断除的并不是他们,而是对苦与乐的执著
。譬如,现在有一件快乐的事,乐的感觉本来就有,但在“有”的时候,心里面又特
别贪著,要断除的是贪著。乐就让它乐,不用把乐断掉,你也没有办法断掉。
苦也是一种感觉,当苦的觉受生起时,心里面会有一种强烈的“我不要受这种苦!我
不要!”的感觉,不想接受痛苦的想法类似瞋心,在这种瞋心生起时,你要想“我内
在的烦恼又在作怪了!”苦就是苦,就让它单单只是苦就好了,瞋恨心的造作又把它
夸张,这才需要断除掉。所以,你要断的是贪、瞋的心,而不是苦、乐的感受。在苦
、乐的感受来的时候,心里面有没有贪、瞋、痴烦恼,自己要观察。
世亲菩萨教导断除粗分烦恼的时候,谈到烦恼生起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我们的烦恼还
没有断除;第二是跟外境相遇,譬如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烦恼还没断除又遇到,就
是冤家路窄了;第三遇到的时候,自己又给它一个特别的想法,例如特别喜欢。因为
这三个原因,我们的烦恼才会生出来。
第二个原因“遇到会引生烦恼的外境”,我们平常也要尽量远离会让我们生起烦恼的
外境,你现在讲的情况,是不是譬如有一个好喜欢的东西,掉下去破了,心里觉得好
可惜,可是这时候“我就不要觉得可惜”?这不是断除烦恼!你一开始看到它,心里
就有了贪著的心,掉下去破了,你才会觉得可惜,在没有掉下去之前的那个贪着心是
要断除的,而不是等它掉下去了才断除。至于心里有没有那个烦恼,要自己观察。我
们大部分内心都有“常执”,觉得一个东西很好或是很坏,以为它恒常都会如此。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