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类] 萨迦耶见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0-19 15:19:37
摘自:《心类学》
雪歌仁波切
闻法动机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大乘五蕴论》与《集论》里的“心所”这部分。心所,非常重要
。因为,补特伽罗生生世世内心里都有一个我,无始无终就有一个我,我这个续流,依靠
什么?或者说,我这个续流的善恶好坏、快乐或痛苦,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心王”
。因此,心王很重要。虽然心王是影响我内心善恶、好坏、苦乐的主要影响者,然而,心
王却必须依靠心所,换言之,心所会影响心王。所以说,我的好坏是靠心王的好坏决定,
而心王的好坏,则靠心所的好坏决定。因此,心王有多重要,心所也就有多重要。我们必
须好好学习心所这一块。
正讲
《集论》云:“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
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
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谓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由相应我所故
,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
上妄起蛇解。”P12-13
首先,我们要抓到的重点是“萨迦耶见乃轮回之根本”。这个轮回的根本,会一直不
让我们脱离五取蕴的状态,换言之,只要有我执存在,就无法脱离五取蕴的宿命。五取蕴
的取,即“轮回”之意,也可以说“受到业与烦恼的控制”、“由业与烦恼造出来的”。
由业与烦恼造出来五蕴之后,它是我们所要取的、所要成熟的,它是我们要接受的。因此
,果报出来的时候即变成“五取蕴”。
五取蕴的“取”字,有时我们解释为“所取”,有时则解释为“能取”,本身这二种
都可以解释。所取而言,业与烦恼造出来的五蕴,即曰“所取”;能取而言,业与烦恼造
出来的这个有漏的五蕴本身有一种体性,即“会不断的再给我们有漏的五蕴”、“会不停
的让我们造业、生起烦恼”,此有漏的五蕴本身就有这种体性。因为有这种体性,所以,
它的后面一定会有所取的五蕴。
五取蕴,既是所取也是能取,意指“它是因,也是果。”又是因又是果,就变成永远
没有一个结束,也就是“会不断再轮回”之意。因此,从五取蕴的“取”字这里,即知它
又是因又是果,也就代表“轮回”的意思。此即五取蕴的意义。
那么,该如何解释五蕴与我之间的关系呢?五蕴,与“我”有关,但是,这个关系是
“依五蕴上假名安立一个我”的关系。我,只是假名安立,而非自性存在、能独立实质有
。然而,虽然我的体性是非自性存在、非能独立实质有,但凡夫众生如我等,却不如此看
待,我们总是误解了我跟五蕴之间的关系。因为误解,所以很执著;因为执著,结果就一
直不停的流转生死轮回,一直不断地取这个五蕴,故曰五取蕴。
由此可知,我执与五取蕴(轮回)有关系。关系是什么呢?即我执所缘的我,与五蕴
中间有一个关系,但我们在完全不清楚的情况下而错认了它们的关系,这种认错的见解,
即萨迦耶见。
  萨迦耶见,也有人译为“坏聚见”。五蕴就叫“坏聚”。聚,即五蕴,而坏,则是萨
迦耶见,即错误之意。怎么样错呢?也就是把五蕴看成是很坚固、不容易坏灭的,而且,
也将依五蕴而存在的我视为能独立实质有、有自性的一种我,这种错误的见解,即曰坏聚
见。换言之,萨迦耶见你所想的“五蕴”或“聚”是坚固的、不会坏的,但实际上,这五
蕴很容易毁坏,一点都不坚固啊。现在你们懂了吧?萨迦耶见是完全不清楚五蕴与我之间
的关系而有的一种错误见解,故名坏聚见。
坏聚见,会带来一种…不好的梦!哈哈,或者说是…一种幻觉,此即轮回。首先,萨
迦耶见错认了五蕴与我之间的关系,而无始以来,此执著的因不断的一直种下去,最后就
结果出这样一个“奇怪的轮回”、一种“幻觉”!平时,我们多把轮回比喻为“如幻化”
,意思就在这里。
如何终结这幻化的轮回?《广论》毗婆舍那有关“趣入真实性的方法”的段落里,谈
到应先辨认何谓真实性与不真实性。真实性,即法性、佛的法身、佛的果位,它是我们心
的本性;不真实性,就像业与烦恼二者的果报,即三界轮回。因此,谈到心原来的样子时
,我们不说心的本性是轮回,而是说佛性。所以,心的本性是佛性,即代表真实性里有佛
,心原本的位置就有佛。
轮回,不是真实性,它是像梦般的幻觉。虽说轮回是幻觉,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喔!轮
回在量中也是存在的。那么,该如何结束轮回幻觉呢?首先要去除萨迦耶见。
轮回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认识自己”、“不了解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我,并非
如萨迦耶见认为的那样自性存在或独立实质有,真正的我,是“自性空”。虽说我是自性
空、空,并不代表我不存在喔。自性空或空的意思是…它广到无法计量,故名为空。也可
以说,缘起太宽广了,因为很广所以说是空。平常我们都说,修空性的人,心胸会很宽大
,就是这意思。因此,我们不能说空等同于不存在、没有。
心的本性或我的本性,是一种“无我”。所谓无我,即超越我的情况,它的能力或力
量超级强!哈哈,也就是它的能力…不可思议,完全无法量解(无法以量去认知)。因此
,要还原心的本性(无我),必须去除萨迦耶见。如果我们仍保有萨迦耶见错误颠倒的见
解,将无法脱离五取蕴的状态。
  你们要知道,有时我用“五取蕴”,有时则用“五蕴”,这二个不一样喔!有些人会
误以为五蕴和五取蕴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五蕴而言,佛也有五蕴,因为佛也是补特伽罗
;但五取蕴来说,则只有轮回里面才有。因此,讲补特伽罗,就代表是五蕴,而非五取蕴
。但现在,我们是五蕴跟五取蕴都连在一起…站在一起,但这不代表五取蕴结束时,五蕴
也一并结束。五蕴一直会在,但五取蕴,则有结束的一天。
  总之,我们对“我”执著,视之为有自性、能独立实质有,这个时候,我们是先在五
蕴上执著,接着在我上执著,而且,二种执著是连结在一起的,并非前面是前面,后面又
是另外一个新的东西。不是这样子的。
  五蕴上的执著与我上的执著连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呢?《集论》谈到了四个,即“色
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色受想行识五蕴里,每一蕴都是如此。以色蕴
为例,我与色蕴,都是在有关系的当中执著,而不是没有关系下的执著。《入中论》科判
里,你们有注意的话会发现,我与蕴在体性异的情况下也会有一种执著、我执。所以,《
入中论》就提到了五种我执,第一“色是我”,第二则是“我与蕴体性异之下的一种我执
”,第三是“我有诸色”,第四是“色属于我”,第五是“我在色中”。其中,第二种“
我与蕴体性异之下的执著”,乃外道的主张,他们认为我与蕴体性异的情况下我是有自性
的。因为这属于外道的看法,所以,《集论》就没提这点,仅谈到我与蕴体性一之下的四
种我执,即“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
  “色是我”这种执著,比较简单,大家容易理解,但第二跟第三,就有点麻烦了,因
为,对我们内心的想法而言,这二个道理有点难以区别,但实际上,就内心的执著来说,
这二种是不一样的。“我有诸色”意思是我与色法“同时存在”、“同时有具备”,没有
前后之别;“色属于我”,则是“色法依赖我、依靠我”的意思。执著的时候,就不一样
。接着,“我在色中”,即“我依赖色法”,这比较容易理解。
  无论如何,虽然我与色蕴有体性一的关系,但此关系的同时,还是有一个“能独立实
质有的我”的执著。《集论》属唯识宗的观点,因此,现在不谈“自性有”这部分。总之
,我是能独立实质有的执著,由何而来?它是受到什么影响而有的呢?这是由于,蕴本身
是实质有,而我与蕴乃体性一的关系,所以,我自然也是实质有了。
实际上,蕴与我,有点不一样。比如说,手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指出来,然而
,我在哪里?却指不出来了。因为,我,有时是心的感觉,有时是头脑的感觉,有时甚至
无法指出来…,因此,我是一种名言安立的法,但我的手,则不然!手是实际上可以指出
来的。所以说,五蕴本身是实质有,但我则非实质有。
但现在,因为五蕴是实质有,所以就影响到我也变成实质有了,为什么会如此?这是
受到“我与蕴体性一”的关系所致。因此,我与蕴体性一的关系下,会产生我是能独立实
质有的这种执著。我们要知道,我与蕴体性一,这没有错,然而,若是在体性一的情况而
执著我也是能独立实质有,那就不对了。
“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这四种执著里,第三与第四相互对照下
,很容易理解。色属于我,即色依赖我之意;我在色中,则是我依赖色的意思。但对照“
我有诸色”与“色属于我”,则很容易搞错,因为看起来实在差不了多少。但实际上,还
是有差别的。我有诸色,即我与色同时存在;色属于我,则是色依赖我,也就是先有我后
有色依赖我。可以理解吗?色蕴理解了,其他的受想行识等蕴,也可依此类推,都一样的

问:您说…我有诸色,即我跟色其实是同时存在,也就是说要不这二个同时存在,要不
然同时不存在,是这个意思吗?那色属于我,您说是色蕴依赖我。所以,我若不存
在,色蕴也不会存在。那后面的我在色中,则是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嗯…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这三个,乃“我所的萨迦耶见”,色是我,则
  是“我执的萨迦耶见”。后三者,都是我与蕴连在一起的执著,即我所的萨迦耶见。
  所以,我所的萨迦耶见执著的时候,就可如你所说的,可将我与蕴区分为同时或不
  同时。若同时,则是第一个( 我有诸色 );不同时,即后面两个( 色属于我及我在
  色中?)。
问:体性一,跟廖老师翻的“体一”和“同体”,意思是一样的吗?
答:一样。
《集论》云:“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
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谓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P12五蕴里,每一个蕴都可
以区分出这四个执著。第一个“色是我”,乃“我执的萨迦耶见”,即“我见”,而后三
个“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则是“我所的萨迦耶见”,即“我所见”。我所
见有三,乘以五,即有十五个我所见;我见有一,乘以五,即五个我见。大概是这样。
《集论》云:“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由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萨迦
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P12-13
萨迦耶见,即坏聚见,它是完全错误的一种想法。萨迦耶见一词,应该是梵文直接音
译,而梵文的原意,则是“坏聚见”的意思。无论萨迦耶见也好,坏聚见也好,直接从字
面上即可理解到“萨迦耶见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为什么?一如前述,坏聚的坏本身,即
容易坏灭的、不坚固的。但萨迦耶见,却不这么看,萨迦耶见颠倒地把它看成是坚固的、
不会坏的性质。一样的道理,“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意思是…它是理智性能
够观察的吗?还是理智性不能够观察的?答曰:“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
。”萨迦耶见,禁不起理智性的观察,因为它完全是错误的,只要一观察即破绽百出,一
观察就能抓出它的错误而破除它,故曰不得决了。所以,萨迦耶见,像什么呢?即如于绳
上妄起蛇解。我们凡夫都知道把绳视为蛇的心或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大家都知道的。同理
,萨迦耶见也是如此,它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得决了的错误认知。
问:您刚刚说,五取蕴只有轮回才有,五取蕴结束后五蕴都还存在,那为什么无色界的
众生就没有色蕴呢?
答:应该这样子说,无色界的众生只是暂时没有色蕴而已,并不代表他永远都没有色蕴。
说是无色界的众生,就只是暂时是无色界而已,因为他还在三界轮回之中。但无色
界最后,也是成佛嘛,他成佛的话,一定有五蕴,一定有五方佛,所以也会有色蕴。
问:他为什么没有色蕴呢?
答:他只是暂时没有色蕴而已。为什么呢?应该这样子说,无色界的众生呢,好的色蕴
  没有出现,坏的色蕴也暂时停掉了,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阶段。色蕴,可分为“有漏”
  与“无漏”二种。无漏的色蕴,成佛才会有,但有漏的色蕴,则存在于欲界与色界
  之中。因此,无色界的众生,既没有无漏的色蕴,也没有有漏的色蕴。虽然无色界
  里没有有漏的色蕴,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一种现象,不代表他们将来完全都不会有
  色蕴,不是的。就像我们吧,过去生也都去过无色界,然后,又从无色界回来而有
  现今的色蕴。因此,色蕴来说,只是到无色界那边暂时停掉而已,不能说永远都没
  了。
  对于无色界的众生而言,有漏的色蕴为什么会结束呢?这是因为他一直反感种种乐
  受、享受。当他由初禅二禅…一直往上走的时候,对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甚至连
  内心的感受、乐受,都十分反感、讨厌。定力愈高,就愈反感,甚至完全不能接受。
  这个时候,连外在的色声香味触,都会暂时停掉。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10-19 23:47: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