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觉] 一铺佛像──龙华三会愿相逢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22 06:43:39
转自:佛门网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1510
第334期明觉 图、文:骆慧瑛
2014-08-05
每次走进敦煌莫高窟第45窟,踏上刻有大朵莲花的唐砖,俨然步步生莲,进入清净无
染的净土世界。礼佛于主龛前,合掌一心观佛,顿然融入龛内一铺佛像的庄严净土。龛顶
绘画了《妙法莲华经》,此经被誉“经中之王”,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的一乘了义,
究竟圆满,微妙无上。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只要依循佛法,人人
皆可成佛。此经首译者竺法护(Dharmaraksa)是敦煌人──“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
此经,名正法华。”
佛教造像有“见贤思齐”的功能,让人忆念佛陀的种种教导,有助佛弟子修行。佛、
菩萨像,总予人一份清净、祥和、轻安之感,从眼入心,化去心中忧思。“相好端严,心
生净信,获柔顺忍……益加欣庆,所有业障及诸忧恼并得销除。譬如日出,雾露皆尽。”
中国佛像之缘起
据唐代由于阗三藏法师提云般若(Devaprajñā)译出的《大乘造像功德经》载,佛
像缘起于“世尊在彼天上,三月安居,为母说法,优陀延王渴仰于佛。”而首启造佛像。
而造像者同时亦有无量功德,“造佛像者,当知此则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致成佛
。”佛教沿丝路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而佛像雕塑更在中国艺术史中占
了关键性的一环。
开凿石窟作修行礼拜之处,始于北魏,盛于唐。中国最初的佛像,依印度传入具希腊
艺术味道的犍陀罗(Gandhara),及具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Madhurā)为两大模式,
简明朴质、雄伟挺秀,面貌似西方胡人,艺术手法带有有一份朴拙的美感。北魏迁都洛阳
后融汇了中原的汉族传统文化,佛像自此也趋向本土化。无论是彩塑或壁画,在唐代逐渐
完成完善发展。唐朝留下的佛像,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内容之丰、水平之高,在中国历
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可惜这些珍品抵挡不了中国悠长历史中各朝战火的洗礼,唐或以前的佛像多已荡然无
存。幸有少数地方仍保存北朝或唐代的精美雕塑,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
窟和南禅寺、四川广元和巴中石窟、及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但他们均欠缺延续性。唯
敦煌莫高窟保留了计达二千多尊的丰富佛教彩塑,且延续由北凉(4世纪)至元代(14世
纪)的千年历史,所以异常珍贵,而建于盛唐的第45窟主龛内的一铺佛像更是难得一见的
稀世精品。
一铺佛像的组合
敦煌莫高窟主龛内一铺佛像所包括的造像为: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数量
因龛的大小或个别设计而有差别。每一铺佛像,皆以正中的一尊佛像为中心,两侧分别列
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常见有早期的一铺三身:一佛二狮子(如北凉第275窟等)
、一佛二弟子(如北凉第275窟等)、一佛二菩萨或弟子(如隋第427窟、332窟等);一
铺五身: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如北周第428窟等);一铺七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如盛唐第45窟等);一铺九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如盛唐第194窟等)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供养菩萨(如初唐第328窟等);一铺十三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二天王二力士四供养菩萨(如晚唐第61窟等)。亦常见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二佛并坐的双
佛组合(如北魏第259窟等),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之三佛组合(如盛唐第158
窟等)。
端庄肃穆的佛像
以莫高窟第45窟的一铺佛像为例,可见唐代佛像的特色是丰胸健体,风格承袭了犍陀
罗的写实像真,同时揉合了北朝、隋代那种带秣菟罗的“薄衣贴体”特色。袈裟被刻划得
轻薄柔顺,衣纹流畅,更衬托出佛陀身躯的健硕体态。盛唐佛像完全呈现出中国人面孔,
结跏趺坐,神情端庄,慈眉善目,面部神情平静而庄重,令人感到到佛陀心灵的澄明。“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
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造像量度经》至清乾隆年间才由工布查布翻译出来。而制造于盛唐的敦煌第45窟一
铺佛像正中的坐佛,已切合《造像量度经》所说的佛像比例,难怪这铺佛像特别顺眼顺心
,究竟是因盛唐与吐蕃和印度往来密切,当时已有此经翻译流通而后再失传,或是由其他
因缘而制造如此顶级造像,则有待考究。这一铺佛像与人身近一比一的比例,头与身的比
例为一比七。比北朝的一比四或五的比例更写实而优美。如经中言“佛相众生相,不一不
二。”佛陀生于人间,成佛于人间。成佛后法相庄严,光明威德。我们生于末法世代,无
缘亲见佛相,唯靠瞻仰佛像显示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忆念佛陀的种种教导。“
佛现庄严相,为度六道生。”佛像能使情与无情,心明自性。于天上及人间,凡有人发心
造像、发心观像,即同见世尊在世。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1510
第335期明觉 文:骆慧瑛
2014-08-20
佛教传承两弟子
佛像两旁的弟子分别为饱历风霜、“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Mahā-kāsyapa)和儒
雅潇洒、“多闻第一”的阿难陀(Ananda)。他们代表了佛教的传承,是佛陀入灭后首二
任的僧团领袖。年长摩诃迦叶的沧桑沉稳,与年青阿难陀的灵秀睿智在佛陀左右相映成趣
。摩诃迦叶身上朴实无华的青蓝袈裟,表现了摩诃迦叶的朴素清廉的个性,而阿难陀身上
花团锦簇的绯色袈裟,表现了阿难陀年轻开朗的个性。
他们身上的袈裟,与现代汉传僧侣法师所穿的不尽相同,比现代的更富色彩和精致,
令我们难以想像其真实性。然而据近年在日本公开的一批唐代袈裟可知,摩诃迦叶身上的
袈裟,无论是色泽与样式,皆一如藏于滋贺延历寺的七条刺纳袈裟。而阿难陀身上的袈裟
,一如藏于京都长得院的绯色二十五条袈裟,凭这些在日的珍贵唐袈裟,我们可窥见唐代
袈裟的绚丽和高超的编织技术,更再次引証唐代佛像的写实与像真。仍得感恩鉴真法师(
688-763年)无私的六次东渡,把唐代文化艺术传播到日本。
丰满圆润的菩萨
二弟子旁的二菩萨丰满圆润,唐代的菩萨造型与前朝的截然不同──北朝和隋代的菩
萨像衣饰繁复保守,身型纤瘦僵直。唐代的则在风格上既糅合了希腊文化的立体雕塑功底
,又配了印度菩萨像坦露上身,佩戴璎珞、臂环和圣线等特色,更添上了中国唐代线条意
象和超卓纺织工艺的表现。菩萨下身穿印度式的羊肠裙,颜色丰富多彩,裙上有唐代盛行
的小团花饰,薄衣贴体,展示了唐代丝绸轻薄柔软的质感。在在处处表现了中国唐代经济
繁荣,文化发达,与他国交往的频繁,世风开放的盛极社会现象。
二菩萨神态祥和温婉,梳高髻,肤色白皙细滑,眉丝唇红,皆符合了根据古印度人审
美观而制定佛菩萨独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藉比譬喻《阿含经》所记佛菩萨历世
所修成功德果报而现之相。菩萨身姿婀娜优美,完美得合乎现代人所谓“黄金比例”的审
美标准。而且菩萨以在家形象示现,对居士来说,菩萨比佛和僧众,更具亲切感和亲和力

威武将军即天王
二菩萨旁的二天王,异常威武,造型建基于唐代将军佩铠甲和戎服的外型。甲衣样式
繁缛精致。天王面孔明显是胡人的轮廓,吻合唐人于“安史之乱”前均喜用胡人作将领之
风。二天王比二菩萨更富动感,他们撑腰握权,脚踏夜叉,一副孔武有力,顶天立地的刚
毅风范。据经典所述,天王为守护佛法之善神,有统领罗刹、夜叉的大威德力,誓愿深重
,护持正法,镇护国家。
印度高僧阿地瞿多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翻译出《陀罗尼集经
》,该经中内容提及天王的发愿和功能:“是诸天王各有无量诸眷属,俱共会说法……世
尊我等眷属各有一百一十二大将……相共游行娑婆世界,满诸国土常伺人便……怜愍一切
众生多诸利益……发大誓愿归佛法僧。同诸天等献是神咒助护三宝,不敢违教从佛印可。

龙华三会愿相逢
每次走入这洞窟,踏上大莲唐砖,步步生华,进入清净无染的净土世界。礼佛于主龛
前,合掌一心观佛,顿然融入龛内一铺佛像的庄严净土。佛、菩萨的视线与我刚好相接,
而天王的视线是落在身后。从跪下的位置仰望,见到佛像背光火焰纹线条刚好顺畅延续至
龛顶。龛顶绘画了以《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为题的壁画──“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
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敦煌第45窟这一铺佛像,正中的佛,当然代表了佛本身,佛教的创始者,坐姿代表了
禅定和弘扬佛法。两名弟子除了代表了佛教的传承,他们也代表了原始佛教,摩诃迦叶代
表著三乘教法中的缘觉乘,阿难陀代表着三乘教法中的声闻乘,而菩萨代表了三乘教法中
的菩萨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陀具足无上智慧与无限慈悲,说大乘法度无量众,
与佛有缘皆得度。
佛陀的妙法、弟子的传承、菩萨的接引,和天王的护祐,令这一铺佛像因写实而亲切
,更又添一分超然脱俗之美。“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是佛陀悲智双运的方便说。深知
成佛之路漫长,然感觉幸福美好。祈愿不久将来,在龙华三会上能有幸与各尊者相逢,让
我亲眼目睹各尊者的德相和风姿,亲身向他们礼敬。
作者: skyblue19 (386)   2014-08-22 08:13:00
随喜
作者: hebebear (喜碧熊)   2014-08-22 10:01:00
感恩分享:)
作者: beyondband45   2014-08-22 13:06:00
莫高窟值得去朝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