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婆罗浮屠佛塔被吉尼斯认定为世界最大佛教寺庙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32550
印尼旅游管理官员2012年7月4日表示,中爪哇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婆罗浮屠佛塔日前被
世界吉尼斯认定为世界最大佛教寺庙。
婆罗浮屠与普兰巴南旅游管理总监普尔诺莫当天透露,他是上月底收到来自吉尼斯世
界纪录新的荣誉证书的,该证书把婆罗浮屠佛塔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婆罗浮屠佛塔位于印尼中爪哇省马格朗县的克杜山谷里,它是座
实心佛塔,完全由石头砌成。佛塔的基层呈四方形,每边长113米,从底层至塔顶最尖端
处高42米。佛塔共有10层,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石阶通道,从基层直通塔顶。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于1991年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游客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
普尔诺莫说,婆罗浮屠佛塔在2011年就吸引25万多名游客来观光,较上年增加15%。
今年第1季度,到婆罗浮屠佛塔的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
───────────────────────────────────────
节录维基百科:
婆罗浮屠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
,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边长大约118米。这座塔
共九层,下面的六层是正方形,上面三层是圆形。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七十二
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每座舍利塔装饰著许多孔,里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
佛塔的建筑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约5万5千立方米石料。这些石料被切成合适的大小
,由人工运至建筑地点。石块之间用榫卯连接。建筑完工之后工匠们在石块上刻下浮雕。
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适应当地的暴雨。为防积水,每个角上都有装饰著滴水嘴兽
的排水孔,整座佛塔共有100个这样的排水孔。
婆罗浮屠和其它同类的建筑有很大的差异。它被建于一座山上,而不是平地。不过建
筑工艺和爪哇的其它庙宇相似。由于它的实心结构和类似金字塔的造型,人们起初认为婆
罗浮屠是一座舍利塔(梵文stupa,或译窣堵坡),而不是庙宇。舍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
陀,有时也仅仅是一种虔诚的标志。而庙宇则是在房屋中供奉佛陀,并且给信徒参观朝拜
。然而从婆罗浮屠的精心设计和建造来看,它事实上是一座庙宇。婆罗浮屠的台阶和走廊
引导信徒们拾级而上,直至顶层。婆罗浮屠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修炼的一个境界。信徒们的
朝拜路线装饰著象征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种图案。
爪哇的民间传说认为古纳德尔玛(Gunadharma)是婆罗浮屠的建筑师。人们对他所知
甚少。他在建造过程采用的基本长度单位称为塔拉(tala),是人脸上从前额发际到下颌
底部的距离,或者是尽量伸展拇指和中指时两个指尖的距离。显然这样的长度单位因人而
异,但佛塔的度量十分精确。1977年的一次统计发现佛塔各部分经常形成4:6:9的比例。
随后人们在附近的佛教庙宇巴旺塔(Pawon)和 孟督塔(Mendhut)发现了同样的比例。
考古学家猜想这一比例具有历法、天文和宇宙观的意义,就像柬埔寨的吴哥窟。
从垂直方向上我们可以将主要建筑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部分。塔基是一个边长
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五层逐渐缩小的正方形构成。第一层距塔基的边缘7米
,然后每层以2米的差距缩小,留下狭长的走廊。塔顶由三层圆形构成,每一层上建有一
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层的舍利塔形成三个同心圆。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大圆塔,大圆塔的顶
端是整座建筑的最高处,离地35米。婆罗浮屠每一边的中间都有入口,总共有32只石狮子
看守着四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台阶通向塔顶。佛塔的主入口在东边,浮雕上的故事从这
里开始。山坡上有台阶通往山下的平地。
佛塔的三个部分代表着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个修炼境界,即:欲界(Kamadhatu)
、色界(Rupadhatu)和无色界(Arupadhatu)。塔基代表欲界,五层的塔身代表色界,
而三层圆形的塔顶和主圆塔代表无色界。色界的细致装饰的方形在无色界演化为毫无装饰
的圆形,象征着人们从拘泥于色和相的色界过渡到无色界。
1885年人们在塔基的下面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部分。这部分隐藏的塔基里刻有浮雕,其
中的160幅描绘了真实的欲界。现存的浮雕上有简短的铭文,似乎是给雕刻师的指示和描
绘要雕刻的场景。人们起初认为隐藏的塔基是为了防止山体下沉。另一种理论根据印度古
代一本关于建筑和都市计画的著作《印度堪舆》(Vastu Shastra)认为,隐藏的塔基由
于设计错误被上层的塔基代替。
婆罗浮屠有大约2670块浮雕,其中1460块叙事浮雕、1112块装饰浮雕,覆蓋了建筑的
立面和回廊。浮雕的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分布于隐藏的塔基和塔身。[10]
叙事浮雕被分为11组,环绕整座建筑,总长3公里。第一组浮雕在隐藏的塔基中,其
余10组从婆罗浮屠东门开始分布于塔身的下面四层。墙上的叙事浮雕顺时针分布,而回廊
上的反方向分布。这种分布方式符合佛教徒朝拜圣迹时的右旋礼:信徒顺时针绕行,而圣
迹常在右侧。[11]
隐藏的塔基里的浮雕叙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律。塔身第一层墙上的浮雕分上下两栏,
每栏各120块石板。上栏叙述了佛陀的生平,下栏和塔身第一、二层的回廊一起叙述了佛
陀的前生(本生)。[10]其余的浮雕叙述了善财五十三参修成正果的故事。
除了石头上雕刻的佛教大千世界故事之外,婆罗浮屠还有许多佛像。双腿交叉的佛像
端坐于莲花座上。它们分布于塔身(色界)的五层正方形和塔顶(无色界)的三层圆形上
。
塔身的佛像供奉于壁龛中,在栏杆的外侧围成一圈。随着面积逐层缩小,佛像的数目
也逐层递减。塔身的第一层(最底层)有104个壁龛,第二层有104个,第三层88个,第四
层72个,第五层64个,总共432尊佛像。[12]塔顶的佛像被安放在多孔的舍利塔内,第一
层(最底层)有32座舍利塔,第二层24座,第三层16座,总共72座。[12]塔身和塔顶的佛
像共计504尊,其中三百多尊被部分破坏(多数缺头),而43尊全无踪影。
起初看来这些佛像大同小异,然而它们的手势(印相)有微妙的差别。[13]塔身的佛
像共有五组印相,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代表着五个方位:东(右手结镇地印,左手结根本
定印)、西(双手结根本定印)、南(右手结施愿印,左手结根本定印)、北(右手结施
无畏印,左手结根本定印)、中(双手于胸前结讲经印)。塔身从下而上的四层佛像手结
前四种印相,它们的印相与面对的方位对应。塔身最上层佛像一律双手于胸前结讲经印。
每种印相代表五方佛(或称“五智如来”)的一方,分别是东方金刚不动佛(不动如来)
,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光如来等),南方宝生佛(宝生如来),北
方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如来),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塔顶的佛像则是结转法
轮印的释迦牟尼。
───────────────────────────────────────
中华百科全书─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Borobudur),意译为“山丘上修行之处”,乃全球大乘佛教最广大壮观
的圣地。坐落于印尼中爪哇,文化古都日惹(Jogyakarta)之北约二十五英哩。遥望紫色
群山环抱。状若莲花的婆罗浮屠(译音),巍然矗立天地间,气象万千,令人顿忘尘世的
鸡虫得失。兴建于西元八世纪的赛朗度拉斯王朝,系动用十万民工,以至少十五年或半世
纪的时光完成。所占面积为十六万平方公尺。采用三十万火成岩的石块,约共二百万立方
公尺。整个外观又似庞大钟形石堆,下广上尖,居高临下,奇伟无比。既无固定出入口、
祭坛、坐处,露天的最原始庙宇,可绕行重叠盘旋的梯坛而上(从基层登方形四层,而后
圆形三层)。环视两千六百幅,全长三英哩的十一套佛教神话浮雕。鬼斧神工,令人不禁
肃然起敬。最高伞形佛塔中的释迦牟尼塑像,俯瞰四周七十二座钟形彿龛,法相庄严之极
。一千多年来,历经沧桑,曾于回教传入爪哇,威胁最烈之际,加以掩藏。直至一八一四
年拿破仑战争期中,始由击败荷法联军的英将莱佛士(新加坡 建立者)再发现与发掘。
本来面目因饱受风雨、潮湿、火山、地震等等的直间接摧残,已渐告毁坏。自一九○七年
起进行零星修整。一九七三年起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一千二百万美金大笔的经援,
得以着手现代化复原的八年工程。
───────────────────────────────────────
录自百度百科:
婆罗浮屠大佛寺
婆罗浮屠位于爪哇岛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默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是印尼的佛
教建筑和雕刻的杰出代表。婆罗浮屠的梵文意思就是"山丘上的佛寺",它的周围另有四座
火山。
印尼,婆罗浮屠大佛寺,文化遗产,199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明下,这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得以修复。寺庙由3层组合台构
成,底层是5个同心正方形台叠加而成的锥体底座;中层是3个圆台组成的圆锥体;顶部是
佛塔群。起意源于佛教密宗的坛城。台壁与围栏有大量的佛教浮雕。
婆罗浮屠一直被人们称为"南半球最大、最古老和最壮观的古迹,其工程之浩大,建
筑之壮观,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相媲美,被世人共誉为
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婆罗浮屠修建于8-9世纪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
衰微,婆罗浮屠被废弃,1006年发生默拉皮火山喷发和地震,即被火山灰淹没,1814年,
汤玛斯、斯坦福德、拉弗尔斯爵士重新发现了该塔,清除了周围的碎石和杂草。
婆罗浮屠是根据印度的窣堵波而建,并且试图在整体上造就一个立体的曼荼罗。整个
建筑约用200多万块玄武岩石块砌成,总计5.5万立方米。佛塔的基座呈四方形,边长112
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5层方形台,边长分别为89、82、69、61米,每边都有数层曲
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38、26米;顶端为1座巨大
的钟形窣堵波,直径9.9米。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3.5米。方形台的各
层,在主壁和栏楯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为连续的浮雕,共长3200米,画
面2500幅。
浮雕内容,第1回廊主壁题材为本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释加牟尼从下凡到
成道的过程。第二回廊主壁题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历参图;第三回廊
是其延续;第4回廊尚未明了,可能为《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等。
婆罗浮屠的塔底,通常称为"隐基脚",由于用大量的石块在其周围筑了一道防护墙,
因而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当初大概是为了使尚未竣工的佛塔不致因地基不隐而倒塌。装饰
塔底的是160幅非同寻常的浮雕,1885年才发现,展出一段时间后,除东南角外,又都被
重新掩盖。浮雕题材依据佛经的天、人、畜生、地狱等六道轮回,阐明了"业障"的作用,
即因果的规律,将经变和世俗人物与热带花草和鸟兽结合起来。
在各方形层的的栏杆上,每隔一定距离配置一个向外的佛龛,共432个,龛内各安置一
尊大坐佛。佛像的手势有5种,可能是金刚界五佛。
圆形层各层并列着格子形镂空小塔,计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72座,如
同众星拱月,围绕着中心大窣堵波。小塔内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
向取有不同的名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臂、手掌、手指各部位也都不同,形象传
神。
方形层佛龛和圆形小塔中的佛像,再加上中心大窣堵波中的佛像,波罗浮屠共有佛像
505尊,浮雕和佛坐像以表情典雅为特色,它部分继承印度雕刻传统,但又处处显露著印
尼古代文明的影像,如浮雕中世俗人物为当地人打扮,堪称印度一爪哇艺术的杰作。
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各层装饰体现了佛教密宗曼荼罗义理。佛教将天地分为三界,
最低的是欲界,人在此阶段无法摆脱各种欲望,其次是色界,人虽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
然有名有形,最高是无色界。至此,人已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的一切桎梏。婆
罗浮屠塔的台基代表欲界,4层方形台及浮雕回廊代表色界,3层圆形台和大窣堵波代表无
色界。
婆罗浮屠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1907-1911年,希欧多尔·范·埃尔普进行了第一
次修复,重建了3层圆台和窣堵波。1975-1987年,在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婆罗浮
屠的呼吁以后,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有27个国家参加,共花费2000万美元。1991年底,婆
罗浮屠被列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整修后的婆罗浮屠古趣盎然,风貌如初
,已被印尼政府扩建为面积达85公顷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数十万佛教徒和旅游
者到这里朝拜或观光。
───────────────────────────────────────
佛门网:婆罗浮屠 瑰丽佛雕山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28078
可能同属“古代东方四大奇迹”,柬埔寨的吴哥窟与印尼的婆罗浮屠(Borobudur)
,常被拿来秤斤两。有幸亲身拜访过两大古蹟,才发现两座古蹟各有不同境界,前者仿佛
要与天比高,以规模排场感动世人;婆罗浮屠的建筑构思是宇宙缩影,10层建筑蕴含佛说
三界,浮雕图解佛经故事,游毕大概可参透禅机,是一部巨型3D版佛经。
又是景点名气比城市大的好例子,婆罗浮屠比最邻近城市日惹(Yogyakarta)街知巷
闻得多,但日惹并非度假热点峇里,香港没有直航机到达;由香港晨早出发,在首都雅加
达转机,转折上机落机抵达目的地已是傍晚,为的是满足膜拜四大奇迹之心。
东方四大奇迹
婆罗浮屠比吴哥窟更早建成,相传于公元800多年,当时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为收藏
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建,动员数以万计的工匠,历时约70年才竣工。这座旷世佛教古蹟
,与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国的万里长城及埃及的金字塔齐名,被列入“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婆罗浮屠建成后,即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佛塔,不久王朝势力转移、伊斯兰教势力入
侵,佛教失势,婆罗浮屠被荒废,命途跟吴哥窟一样,埋没丛林销声匿迹多年。直至19世
纪初,热爱考古的总督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建立新加坡 的政治家)久闻
“佛雕山”传说,好奇搜寻竟从荒草中发现遗迹,继而进行出土工作,这座佛教瑰宝才得
以重见天日。网上照片显示,刚出土时的婆罗浮屠,石砖凹凸不平、舍利塔左倾右斜,有
随时倒下的迹象,如今稳健的模样,是经过20世纪初及1973年两次大规模修复工程(
UNESCO拨款),才得以锋芒再现,有说它屹立多1,000年也不会倒下!
顺时针游三界
印尼为回教国家,到访当日所见,充满佛学智慧的婆罗浮屠,仍吸引不少信奉回教的
当地人参观,反而外国游客不多。呈金字塔的建筑可分为3部分,基层是佛学中的欲界,
寓意凡人摆脱不了烦恼及欲望;5层方形回廊代表色界;矗立72座舍利塔的3层圆形建筑,
则代表无色界;最顶的舍利塔,便是涅槃。
游人顺时针逐层游览,左手边擦身而过的石雕,全是佛经故事,当中包括《华严经》
及《本生经》,佛陀得道的整个过程,也从浮雕中清晰显示。只要你能静心参观,除可增
进佛学知识外,更能身体力行感受“佛说三界”的3种层次,体会到放下物欲与烦恼,达
到目空一切的境界,真的不易。婆罗浮屠共有佛像432尊,当中不少都被“劈头”,作收
藏之用,就算安放在舍利塔内的也不能幸免,但愿有更多人爱惜这座佛教宝藏,放下“屠
刀”,好让婆罗浮屠佛光永久照耀。
───────────────────────────────────────
摘自:阿底峡尊者略传
如石法师
一、时代背景
印度佛教发展到第八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崇信佛教的波罗(Pala)王朝诸王的大力支援
与守护,在尊者的故乡,也就是今日的孟加拉国和碧哈(Bihar)等地非常兴盛。开创波罗
王朝的瞿波罗王,在欧丹多不梨寺或称飞行寺(Otantapuri)的附近,兴建了那烂陀寺
(Naranda)。曾受藏王赤松德赞邀请,而前往西藏弘扬佛法的名中观与因明学者寂护,就
曾经担任过那烂陀寺的主讲。
继后,达摩波罗王又在摩揭陀(Magadha)北面恒河岸边的一座小山顶上,兴建了超戒
寺(Vikramasila),并规定由此寺的寺主兼管那烂陀寺。超戒寺的中央,是与大菩提像相
等的佛殿,周围建有密宗的佛堂53座,一般的佛殿54座;总计有108座佛殿。由于国王的
护持,这个寺院建成以后,就逐渐取代了笈多王朝时代那烂陀寺的地位。到十三世纪初被
回教徒摧毁为止,它一直是全印度僧教育的重心所在;从这里栽培出来的佛教俊彦不计其
数。尊者出家以后,也曾经在超戒寺中学习并成为该寺的住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称得
上是一所东南亚的国际佛教大学;许多西藏、苏门答腊、爪哇、尼泊尔、中国、西藏等地
的佛教学者,都千里跋涉或远渡重洋,负笈来此求学。尤其是西藏佛教后弘期的译师,大
都出身于此;所译出的典籍,也大半是当时超戒寺里名学者的论著。
此外,达磨波罗王还兴建了新苏摩补梨寺(Somapuri or Traikutaka-Vihara)。著名
的般若学者狮子贤,曾经在这里讲学、著述。狮子贤和他的首座弟子佛智足(Buddhajnana
pala)先后被达磨波罗王尊奉为上师,广弘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的般若学和《吉祥密集》
。佛智足还略说“事部”等上三部瑜伽,广说《幻化网》、《诸佛平等瑜伽》、《月密明
点》、《忿怒文殊》等内五部和《密集》。这些密典的名称,在《难处释》“密咒乘”里
都一一提到过;可见它们在十一世纪仍然流行着。此外,寂护的高足莲花戒,这时也相当
活跃。
波罗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是提婆波罗王(约815~855在位)。在《难处释》“密咒乘”
里,曾经提到他与佛智足的关系。提婆波罗王非常英明;他在位期间,军队北抵冈波伽
(Kamboja)、南达文德稚山(Vindhya),版图几乎包括了全印度。而这时的大乘佛教,也顺
势深入了南洋群岛。其实,在这之前,大乘佛教在苏门答腊(或称金洲,Suvarnadvipa)和
爪哇岛上就已经非常盛行了。这一点,可从义净曾在苏门答腊学习三年梵语的事实,和无
行、法朗、慧日三位法师到过南洋学习密教的记载得到证实。不过到了提婆波罗王以后,
在印度与南洋之间,大乘佛教的交流似乎更为频繁。在那烂陀寺发现的提婆波罗王时代的
铜币上记载:此王曾赐赠苏门答腊王——巴拉普陀提婆 (Balaputradeva)四个农庄,用以
维持该王在那烂陀所建的寺院。
阿底峡的恩师金洲法称(Dharmakirti),年轻时也曾经游学印度多年;学成以后才回
金洲,安立如来正法的灯幢。由于印度与苏门答腊之间的密切交往,使超戒寺的学风得以
顺利拂及爪哇群岛;而这个因缘似乎也助长了雄伟壮观的波罗浮图(Borobaudour)千佛坛
的石造建筑。此后的一个世纪间,密教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兴盛的情形,较之印度似乎有
过之而无不及。否则,一百多年以后,德学兼优的阿底峡又何必远渡重洋到这两个岛上去
参访明师呢?
提婆波罗王在位的时期,印度流行的密法有:“胜乐”、“喜金刚”和“降阎摩尊”
,也有人修《文殊真实名经》而获得成就。
其后,相继有两位波罗王执政。著名的因明家法胜(Dharmottara)和法友(Dharmamitr
a),大约出生于此一时期。接着,又有中观应成派的学者马鸣(rTa dbyangs)和智称(Jn
anakirti)出世。这时流行的密典是:《吉祥最胜第一》、《金刚甘露续》、《诸佛平等
瑜伽续》和《时轮续》。继后,又有杰大里(Jetari,胜敌)出世。他博学多能,通晓五明
,著作丰富,曾获波罗王赐与超戒寺班支达的学位。
在摩西波罗王(约988~1036)继位之前,开始传出了超戒寺有“六贤门”——六位足
以独当一面以御外道论难的论师。“六贤门”中,东南西北门的守护者依次为:宝作寂
(Ratnakar asanti)、智作慧(Prajnakaramati)、语自在称(Vagisvarakirti)、那若巴
(Naropa)。那若巴当了几年北门的守护以后,改由上座菩提贤(Bodhibhadra)继任。此外
,坐镇中央的第二大柱,则是智吉祥友(Jnanasrimitra)。这几位大学者都有著作传世,
也都是阿底峡曾亲近学习的师长。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从阿底峡出世前两个世纪开始,一直到阿底峡觅师学法
的这段期间,即摩西波罗王一世在位时,印度乃至南洋苏门答腊、爪哇各岛的大乘显密教
法皆已非常兴旺。而阿底峡的家乡孟加拉国,更是硕学群集,修士备出,盛极一时。在这
么殊胜的学习环境中,如果有人勤于修学佛法而又善根深厚,岂不是很容易被陶铸成教证
双全的伟大宗教家吗?
二、出生与学法
在波罗王朝统治印度这段期间,孟加拉国地区还有一些较小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国王
也都信奉佛教。西元九八二年,《道灯》及其注释的作者——阿底峡.吉祥燃灯智(Dipam
karasrijnana),就诞生在东孟加拉国超越城(Vikramapura)的王宫内。宫城北面不远的地
方,坐落着当时全印度佛教最著名的超戒寺。阿底峡的父王名为善胜吉祥,母后名为吉祥
胜光。阿底峡是三王子,俗名月藏。在他幼年时,就已显露出非凡的宗教禀赋与气质。《
尊者传》中说:尊者三岁时,就已学完所有的算数位书。到了六岁,就能辨别内外正邪的
教理。在十岁以前,经常归依佛法僧三宝,持守斋戒,馈施贫乏;读诵经论,祈祷本尊,
寻求正法;恭敬父母,迎爱法侣,悲湣眷属,护恤无怙。
十一岁时,尊者听受一位独处修行的胜敌婆罗门之劝,前往中印那烂陀寺亲近菩提贤
论师,学习发心的教授。根据《难处释》的释文判断,菩提贤应该是传授阿底峡定学与慧
学两方面最重要的老师。因为《难处释》中的定学与慧学二章,主要是根据菩提贤的著作
写成的;而且在论释一开头“礼赞师长”的颂文中,明文提到的师长,除了唯识宗的金洲
以外,就只有菩提贤一个人了。然而在传记中,当阿底峡首次亲近菩提贤的时候,除了发
心教授以外,菩提贤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教导,反而介绍他到自己的上师——阿伐都帝(Ava
dhuti)座前,学习“出离心”等教授。多氏《印度佛教史》中记载:阿伐都帝与超戒寺的
西门守护者——语自在称,曾经互相讨论过佛法;由此可见他应该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不
过,这时他已经舍弃了教理而归向道业,居住在金刚座潜修。从十二岁到十八岁的七年之
间,尊者一直跟随阿伐都帝学习各种经论,特别是“修诸难行,举中观论,学中观法;闻
思修三,一座并行”。
十八岁时,尊者离开了金刚座,到超戒寺去亲近北门守护者——那若巴学习密法,前
后长达十一年之久。那若巴学识丰富,道行过人,是印度著名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
当然,在这段期间,阿底峡也曾经跟随其它的上师学习过。例如他曾随黑山(Ri nag po)
的罗喉罗笈多(Rahulagupta)学“喜金刚”,密号智密金刚(Jnaguhyavajra)。
三、出家与出海参访
二十九岁时,阿底峡前往超戒寺,依大众部系说出世部的持律上座——戒护(Silarak
sita)为亲教师,剃发为僧;学习戒律以及因明、工巧明等一切世间学问。此外,又在飞
行寺法铠论师座前,听受《毗婆沙藏》。总之,阿底峡在三十一岁以前,已经奠定了相当
完善的修学基础。
这时,著名的苏门答腊学者——金洲法称还在世。金洲法称年轻时,曾经到印度留学
多年,师事小谷苏卢(Kusulupa,又称宝军),尽得圆满教法。后来回到金洲大弘如来正法
,威名远扬印度。他的著作,在《西藏大藏经》中仍然保留了六部;其中有《现观庄严论
》、《学处集要》和《入菩萨行》等注释。他的弟子中较出名的是: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
一的宝作寂、宝称(Ratnakirti)和智吉祥友。尊者在超戒寺求学时,大概曾经向这几位学
者请教过,并从他们口中间接获知金洲法称的高深学养,于是生起热切的仰慕之情而决定
出海参访。
阿底峡大概是从西孟加拉国的米德那普(Midenapur)地区出海的。在海上历经十三个
月的漂泊以后,终于抵达了苏门答腊;途中可能航经缅甸和马来西亚。传记中记载:尊者
一共在岛上居留了十二年,跟随金洲法称学习《现观庄严论》、《学处集要》和《入菩萨
行》等大乘论典。不过笔者认为,尊者当时学习的主要论典可能是《现观庄严论》。因为
1.《学集》和《入行》二论纯属中观典籍,而且这两部论典的思想体系并不像《现观庄严
论》那么复杂庞大,不需闻思太久;2.《难处释》中明文提到瑜伽学派的师承只有金洲法
称一人,而《学集》与《入行》二论皆力破唯识;3.金洲法称作的《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
观庄严论释难解理念疏》,就是在阿底峡的协助之下由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译
成藏文的。
阿底峡在金洲居住了十二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该学的教理和修行要诀大概都已学
完了。恰好这时(约1024~1025),护持金洲法称的大山帝国('Sailendra)败给入侵的南印
可乐王国(Cola)。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尊者在四十四岁那年(1025)从金洲返回了印度的
超戒寺。这时的阿底峡,已经俨然是一位博通显密、教证双全的大学者了。由于他学高德
劭,受到寺中五十七位大学者一致推崇,致使他的声望和地位,就像东升的旭日,不断地
提高。到了尊者五十七岁应邀赴藏的时候,他所掌管的寺钥数目,已经从十八增加到一百
零八之多。
在旅居苏门答腊这段期间,阿底峡除了师事金洲法称以外,还曾经去过爪哇岛,向当
地的一位乞食瑜伽士求受加持灌顶和教授。这位被近代学者所疏忽的爪哇岛乞食行者,肯
定在密教方面对阿底峡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否则,尊者必然不至于到了六十高龄仍不忘
师训,在《难处释》的“密咒乘”中,二度引用乞食上师的珍贵言教。
───────────────────────────────────────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造者殊胜
http://www.lianmaster.com/lamrim1/lamrim1_02a.html
在阿底峡尊者出家之前,曾经渡海入爪哇岛,去依止一位非常重要的上师,叫做乞食
比丘,尊者要求他加持、灌顶、还有教授密法,所以阿底峡尊者的密法,在这个时候有了
很明显的进步,因此乞食比丘是阿底峡尊者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密教老师。之后,阿底
峡尊者就过了一段乞食的生活,一直到他出家为止。阿底峡尊者是二十九岁出家,正式为
比丘。他曾经三次在梦中显示,说他如果能够出家的话,不但能获得更高的成就,而且对
佛法的宏扬,有很大的助益,因此他前往摩底寺,随戒铠论师出家,法号然灯智。所以阿
底峡尊者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密教的法号,一个是显教的法号。他随戒铠论师学习什么呢
?除了重复学习他以前曾经学习过的,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之外,他还学习戒律
、法相唯识、和种种显密的经典,因此获得了大班智达的学位。
另外,他随飞行寺的法铠论师学习了大毗婆沙论,这部论是小乘经典里面非常重要的
一部论。因此,我们就知道,阿底峡尊者也精通小乘部派的主张。以上说明阿底峡尊者通
达一切的教理,包含了小乘、大乘跟金刚乘。不但教理通达,而且有实证的功夫。我们怎
么来检查一位修行的人,他是不是已经成就了呢?就看他戒、定、慧三学圆不圆满?戒学
分小乘、大乘、金刚乘。阿底峡尊者的小乘戒律非常的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他连最微细
、最小的戒,都宁愿舍弃生命而不犯,因此我们说他小乘戒律是圆满的。以大乘的菩萨戒
来讲,阿底峡尊者已经做到心不弃舍众生,爱护众生的心胜过爱护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说
,阿底峡尊者的菩萨戒也是圆满的。还有,他严守三昧耶戒,因此我们也说他的金刚乘戒
是圆满的。这是戒学圆满的部分。定学分共跟不共,共是指显教的部分,不共是指密教的
部分。显教的定学的部分,就是修止。不共的部分,是密教的生起次第。不管共、还是不
共,阿底峡尊者也是圆满的修学了一切的定学。关于慧学方面,也是分共跟不共。共是显
教的部分,就是修观。不共的部分,就是密乘的圆满次第。阿底峡尊者,不论共还是不共
,也是圆满成就。这就可以说明阿底峡尊者的现证的功夫,在三学方面是圆满成就的。
在他有这么大成就的时候,还愿意再远渡金洲去求法。他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因为在
印度听闻了金洲大师的名声,非常向往跟他学习。金洲大师最主要就是传授发菩提心的方
法,就是本论发菩提心的方法,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只要这两个菩提心圆满,就成
佛了,本论的传承就是从金洲大师这边传来的。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再
传下来,一直到宗喀巴。金洲大师(法称)他也是王族(金洲是印尼的苏门达腊),有一
次在王宫里面,供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自从他供养了这一尊佛像之后,很奇怪的,洲
上面的五谷丰收,瘟疫减少,洲上的人民就对佛法生起了信心,纷纷转来学习佛法。同时
他们恳请金洲大师到印度去学佛法,于是金洲大师就到印度去,学了七年的佛法,尤其是
在大成就者--宝军的座下,学习了很完整发菩提心的教授。当时金洲大师在印度也是名
声远播,七年之后,就回到了金洲,这是讲金洲大师他学习的过程。由于印度人都知道金
洲大师的名声,所以阿底峡尊者就心生向往,可是金洲大师已经回印尼的苏门答腊了,这
时候,阿底峡尊者只有渡海坐船到金洲去求法。他是从西孟加拉上船的,中间经过了缅甸
、马来西亚,在海上漂流了十三个月才到。他依止金洲大师多久呢?十二年,这十二年当
中,除了再重复学习过去大乘的经论之外,还学习了现观庄严论、学处集要、入菩萨行论
,最重要的还是发菩提心的方法,他得到了金洲大师所有的教授,在显密方面都有长足的
进步,成为金洲大师四大弟子之一。
等到阿底峡尊者回到印度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四岁了。回到印度之后,他住在大菩提
寺,本来是想在那边专修的,可是常常有外道来挑战、来辩论,没办法大家辩不过,就请
阿底峡尊者出面,结果他连续三次都打败外道,从此也是名声大譟。阿底峡尊者不仅仅是
善于降伏外道,在佛法方面也是能够拨乱反正,不论是大乘的中观、唯识,或者是小乘的
经部、有部,都可以破邪显正,开释种种的疑惑,所以到最后不论是什么宗派,都奉阿底
峡尊者为至高无上的大师,等同第二佛。后来因为超戒寺有五十七位大学者,一致推崇阿
底峡尊者为超戒寺的住持,所以阿底峡尊者就到超戒寺去当住持,同时掌管了那烂陀寺的
寺院的寺务,还有各各大小道场都由他来掌管,他手中握有一百零八支的钥匙。因为当时
印度寺庙的规矩就是,那一位是大善巧者,就把寺里面的钥匙交给他保管,所以阿底峡尊
者手中握有一百零八支钥匙,等于是当时印度佛教的顶庄严。
(以上节录两则:阿底峡尊者略传与《菩提道次第广论》造者殊胜,当中可见古代印度和
印尼间佛教实际传播交流的情形,往后西藏智光国王迎请阿底峡入藏传播完整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