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19 11:23:50《大涅槃经》
“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
《杂阿含114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日日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从何所来?”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灌顶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领大地,统理王事
,周行观察而来至此。”
佛告大王:“今问大王,随意答我。譬如:有人从东方来,有信、有缘,未曾虚妄,
而白王言:‘我东方来,见一石山,极方广大,不穿、不坏,亦无缺坏,磨地而来,一切
众生、草木之类,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来,有信、有缘,亦不虚妄,而白王
言:‘我见石山,方广高大,不断、不坏,亦不缺坏,磨地而来,众生、草木悉皆磨碎。
’大王!于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崄恶相杀,众生运尽,人道难得,当作何计?”
王白佛言:
“若如是者,更无余计,唯当修善,于佛法律专心方便。”
佛告大王:
“何故说言:‘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
,于佛法教专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顶王位众人人首,堪能自在,王于大地,事务众
人当须营理耶?’”
王白佛言:
“世尊!为复闲时,言:‘灌顶王位为众人首,王于大地多所经营。’以言斗言,以
财斗财,以象斗象,以车斗车,以步斗步,当于尔时,无有自在:若胜、若伏,是故,我
说:‘崄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
佛法教专心归依。’”
佛告大王:
“如是,如是,经常磨迮,谓:恶劫、老、病、苦,磨迮众生,当作何计?正当修义
、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广无缺坏,周遍四方来,磨迮此大地,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
恶劫老病死,常磨迮众生,四种大族姓,栴陀罗猎师。
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一切皆磨迮,无能救护者。
是故慧士夫,观察自己利,建立清净信,信佛法僧宝。
身口心清净,随顺于正法,现世名称流,终则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拘娑罗国波斯匿王太后崩,时年百岁老无壮势,精进修善法。
时,波斯匿王供殡送母,日正中还,尘土坌身步往诣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时,世尊问王言:“今王何故尘土坌身步来至我所?”
时,波斯匿王便涕泣不能自胜,挥泪白世尊言:“太后崩,世尊!太后无常,如来!
年在期颐无少壮力,积修善法甚恋痛念,夙夜孝养未曾违志,命可赎者世殒身寿。若象马
车乘赎命可得者,尽当持赎;以人民众赎命可得者,亦当持赎;莫使我母命过。若以金银
赎命可得者,亦当持赎;若以珍宝赎命可得者,亦当持赎;若以金银珍宝赎命可得者,亦
当持金银珍宝赎命;若以奴赎命可得者,亦当持奴赎命;若以婢赎命可得者,亦当持婢赎
命;若以奴婢赎命可得者,亦当持奴婢赎命;若以村落赎命可得者,亦当以村落赎命;若
以城廓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城廓赎命;若以村落城廓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城廓村落赎命;
若以一方赎命可得者,亦当以一方赎命;若以地人民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地人民赎命;若
以人民一方赎命可得者,亦当以人民一方赎命;莫使我母命过。”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说,若以白象赎命可得者,便可以
象赎母命,若以马车、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赎母命可得者,便
当以一方人民赎母命,莫使我母命过。是故,大王!当思惟无常想,当广布无常想,当广
布死想。”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一切人归死, 无有不死者,
随行种殃福, 自获善恶果。
地狱为恶行, 善者必生天,
明慧能分别, 唯福能遏恶。
“如是,大王!有四恐畏、大恐畏,无能避者,亦不可以力刀杖避,咒术、药草、象
马车乘、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
方人民。
云何为四?老为大恐畏,肌肉消尽,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皆无能避;病为大
恐畏,无强健志,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死为大恐畏,尽无有寿,不可以刀杖避
,乃至一方人民;恩爱别离为大恐畏,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
是谓,大王!有此四大恐畏,不可以刀杖避,咒术、药草、象马车乘、人民,珍宝金
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
譬如,大王!有大云起雷电霹雳,斯须还散亦不久停。如是,大王!人命极短寿极百
岁,其中出者亦少少耳。譬如,大王!有四大山石无有空缺,四山皆等一时相磨,树木药
草不可以刀杖避。如是,大王!有四大恐畏至,不可得避。云何为四?老为大患,肌肉消
尽,不可以刀杖避,药草咒术而得避者;病为大患,无强健志;死为大患,身永灭;恩爱
别离为大患,不可以刀杖避,咒术、药草而得避者。
大王!广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所以然者,已修无常想,当布无常想,尽断一切欲
爱,尽断一切色爱,尽断一切无色爱,一切无明尽断,此间所有爱亦断。譬如,大王!草
稿积薪积以火往烧,大丛林、若台阁舍,此亦如是。若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尽断欲爱
,尽断色爱,尽断无色爱,尽断无明,尽断此间所有爱。是故,大王!当以正法治化,莫
以非法治化。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持?”
世尊告曰:“名除忧患经,此法除去忧患。”
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世尊!除忧患经,如是,世尊!除忧患经。所以然
者,我闻此法已,世尊!所有恋慕愁忧皆悉除尽,自觉身体柔软欢喜。”
尔时,世尊与王波斯匿,具说微妙法劝令欢喜。
时,波斯匿王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而去。
尔时,拘娑罗国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菩提道次第广论》{节录}
(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已一)正修下士意乐
(庚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壬二)修习胜利
(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修念死理
(癸一)思决定死
(癸二)思惟死无定期
(癸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其
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
一 思决定死,二 思惟死无定期,三 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住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
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于其死主逃不
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成
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
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
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
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大王!老坏强壮,病坏
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
,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
,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道前基础.暇满〉
……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
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
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八暇十满)。……欲天亦多成无暇处,
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
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
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
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
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
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由依人身筏,当度
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思惟极难得者……“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
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
俱难得。……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是故薄伽
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
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如亲友书云﹕“从旁
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
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
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
,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
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
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
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
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稀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
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