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楞伽经笔记(二十八)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言说分别相心法门。我及诸菩萨摩
诃萨善知此故。通达能说、所说二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于二义中而
得清净。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
想言说。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自分别色相生。梦言说者。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
念。依不实境生。计著过恶言说者。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无始妄想言说者。以无始戏
论妄执习气生。是为四。
翻译
那个时候,大慧大菩萨又对佛陀说:“佛陀,希望您为我解说“言说分别相”这个心的法
门,我和诸大菩萨们在好好地了解它后,就能清楚地通达“能说”和“所说”二者的意义
,很快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使一切众生在这二个义理中得到清净。佛陀说:“大慧,言
说分别有四种,就是“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大慧,“相言说”就是“执著于自己分别的事物而生”;“梦言说”就是“先梦见经历了
种种境界,醒来之后去回忆它,依赖不真实的境界而生”;“计著过恶言说”就是“忆念
以前由于怨仇所造的业而生”;“无始妄想言说”就是“无始以来,对戏论的错误执著习
惯而生”。就是这四种。
原文
大慧复言。世尊。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佛言。大慧。依
头胸喉鼻唇腭齿舌和合而起。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为异不异。佛言。大慧。非异
非不异。何以故。分别为因起言语故。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若不异者语言不应显义。是
故非异亦非不异。
翻译
大慧又说:“佛陀,希望再为我解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是在哪个地方、由什么原因
、如何生起的?”佛陀说:“大慧,依赖头部、胸部、喉咙、鼻子、嘴唇、下颚、牙齿、
舌头共同结合而生起。”大慧又说:“佛陀,言语和分别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佛陀说:
“大慧,并非不相同也并非相同,为什么?因为分别是因,而产生言语,如果说它们(非)
异,则分别不应该是言语的因;如果说它们(非)不异,则语言不应该能显现文义,所以并
非不相同也并非相同。
原文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
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
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
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
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翻译
大慧又说:“佛陀,“言语”是最究竟的义理,还是“所说的内容”是最究竟的义理?”
佛陀对大慧说:“言语不是,所说的内容也不是,为什么?“最究竟的义理”是圣人安乐
的境界,因为言说得以进入,并非本身即是言说。“最究竟的义理”是神圣智慧向内亲自
证得的境界,并非言语、分别的境界,言语和分别都无法显示它。大慧,言语是由有生起
、消灭、动摇而辗转变化的因缘生出的,如果是由辗转变化的因缘生出,就无法显示“最
究竟的义理”;“最究竟的义理”没有自相和他相,而言语有相,所以无法显示“最究竟
的义理”;“最究竟的义理”只是自心的显现,各种心外的念头都不存在,言语和分别没
有办法显示它。所以,大慧,应该要远离言语和分别。”
原文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法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不见空空义 愚夫故流转
一切法无性 离语言分别
诸有如梦化 非生死涅槃
如王及长者 为令诸子喜
先示相似物 后赐真实者
我今亦复然 先说相似法
后乃为其演 自证实际法
……
翻译
那个时候,佛陀重新以偈颂说:“
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也无法去言说。因为不能了解“空性”的义理,所以愚笨的人会在
生死中轮回。一切事物没有自性,远离言语和分别,各种存在的事物就像梦境所转化,不
是生死和涅槃的境界;就像国王和年长的人,为了使孩子们高兴喜欢,先出示相似的东西
给他们,然后才给他们真实的东西,我现在也是如此,先解说相似的方法,然后为你们演
示亲自证得的真实佛法。”
思考
.因为“分别”是“言语”的因,所以可以说两者是不相同的;但是,两者又同时有相同
之处,因为言语可以显示分别而起的文义,所以二者也可说是相同的。面对这样的二元矛
盾,佛陀采取了“中道”,就是“非异非不异”。
.虽说言语可间接显现“第一义”,但是佛陀又补充:“言语”和“所说”都不是“第一
义”;我们可以依赖言语而入第一义,但并非言语就是第一义,所以言语就成为一种“方
便法”,只是用来“指向”第一义(真如)而使用的方便方法,因为第一义无法言说(连无
法言说也要否定掉),而言语是各种因缘辗转和合而生,所以无法直接显示第一义,但是
透过言语文字的方便法,我们还是能“悟”到第一义或者真如。
.“诸法无自性”、“无法言说”,这就是“空”义(的方便说),因为众生不明白这个不
可得的空,所以才会轮回于三界。一切诸法就像梦所幻化的事物,都是心的显现,而“空
”并非生死境界也非涅槃境界。
延伸思考
.如何形容“空”,有些说法可以帮助理解:假设有一只蛇,所有吞入它口中的东西都会
被消化而消失。当有一天,它开始从自己的尾巴吞食自己,一直吞到最后,如果自己还存
在,它会继续将自己吞完,然后连那个能吞的自己都被吞食而消失,这时的状态就类似是
“空”,能吞食的自己最后也被吞食而消失了,什么也不留。天文学中所谓的黑洞,也可
试着想像看看,当一颗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终阶段,由于它不断收缩,密度会变得非常高
,它引力因此不断增加,直到自己被自己所产生的引力所吸入,因而一切物质、空间都被
吸入而消失,连原本那个恒星都不见了,此时称其为黑洞。这种能所同时消失的状态,可
以说类似于“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