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再读楞伽经笔记(二十八)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5-20 08:36:19
再读楞伽经笔记(二十八)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言说分别相心法门。我及诸菩萨摩
诃萨善知此故。通达能说、所说二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于二义中而
得清净。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
想言说。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自分别色相生。梦言说者。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
念。依不实境生。计著过恶言说者。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无始妄想言说者。以无始戏
论妄执习气生。是为四。
翻译
那个时候,大慧大菩萨又对佛陀说:“佛陀,希望您为我解说“言说分别相”这个心的法
门,我和诸大菩萨们在好好地了解它后,就能清楚地通达“能说”和“所说”二者的意义
,很快地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使一切众生在这二个义理中得到清净。佛陀说:“大慧,言
说分别有四种,就是“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大慧,“相言说”就是“执著于自己分别的事物而生”;“梦言说”就是“先梦见经历了
种种境界,醒来之后去回忆它,依赖不真实的境界而生”;“计著过恶言说”就是“忆念
以前由于怨仇所造的业而生”;“无始妄想言说”就是“无始以来,对戏论的错误执著习
惯而生”。就是这四种。
原文
大慧复言。世尊。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佛言。大慧。依
头胸喉鼻唇腭齿舌和合而起。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为异不异。佛言。大慧。非异
非不异。何以故。分别为因起言语故。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若不异者语言不应显义。是
故非异亦非不异。
翻译
大慧又说:“佛陀,希望再为我解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是在哪个地方、由什么原因
、如何生起的?”佛陀说:“大慧,依赖头部、胸部、喉咙、鼻子、嘴唇、下颚、牙齿、
舌头共同结合而生起。”大慧又说:“佛陀,言语和分别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佛陀说:
“大慧,并非不相同也并非相同,为什么?因为分别是因,而产生言语,如果说它们(非)
异,则分别不应该是言语的因;如果说它们(非)不异,则语言不应该能显现文义,所以并
非不相同也并非相同。
原文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
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
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
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
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翻译
大慧又说:“佛陀,“言语”是最究竟的义理,还是“所说的内容”是最究竟的义理?”
佛陀对大慧说:“言语不是,所说的内容也不是,为什么?“最究竟的义理”是圣人安乐
的境界,因为言说得以进入,并非本身即是言说。“最究竟的义理”是神圣智慧向内亲自
证得的境界,并非言语、分别的境界,言语和分别都无法显示它。大慧,言语是由有生起
、消灭、动摇而辗转变化的因缘生出的,如果是由辗转变化的因缘生出,就无法显示“最
究竟的义理”;“最究竟的义理”没有自相和他相,而言语有相,所以无法显示“最究竟
的义理”;“最究竟的义理”只是自心的显现,各种心外的念头都不存在,言语和分别没
有办法显示它。所以,大慧,应该要远离言语和分别。”
原文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法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不见空空义  愚夫故流转
一切法无性  离语言分别
诸有如梦化  非生死涅槃
如王及长者  为令诸子喜
先示相似物  后赐真实者
我今亦复然  先说相似法
后乃为其演  自证实际法
……
翻译
那个时候,佛陀重新以偈颂说:“
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也无法去言说。因为不能了解“空性”的义理,所以愚笨的人会在
生死中轮回。一切事物没有自性,远离言语和分别,各种存在的事物就像梦境所转化,不
是生死和涅槃的境界;就像国王和年长的人,为了使孩子们高兴喜欢,先出示相似的东西
给他们,然后才给他们真实的东西,我现在也是如此,先解说相似的方法,然后为你们演
示亲自证得的真实佛法。”
思考
.因为“分别”是“言语”的因,所以可以说两者是不相同的;但是,两者又同时有相同
之处,因为言语可以显示分别而起的文义,所以二者也可说是相同的。面对这样的二元矛
盾,佛陀采取了“中道”,就是“非异非不异”。
.虽说言语可间接显现“第一义”,但是佛陀又补充:“言语”和“所说”都不是“第一
义”;我们可以依赖言语而入第一义,但并非言语就是第一义,所以言语就成为一种“方
便法”,只是用来“指向”第一义(真如)而使用的方便方法,因为第一义无法言说(连无
法言说也要否定掉),而言语是各种因缘辗转和合而生,所以无法直接显示第一义,但是
透过言语文字的方便法,我们还是能“悟”到第一义或者真如。
.“诸法无自性”、“无法言说”,这就是“空”义(的方便说),因为众生不明白这个不
可得的空,所以才会轮回于三界。一切诸法就像梦所幻化的事物,都是心的显现,而“空
”并非生死境界也非涅槃境界。
延伸思考
.如何形容“空”,有些说法可以帮助理解:假设有一只蛇,所有吞入它口中的东西都会
被消化而消失。当有一天,它开始从自己的尾巴吞食自己,一直吞到最后,如果自己还存
在,它会继续将自己吞完,然后连那个能吞的自己都被吞食而消失,这时的状态就类似是
“空”,能吞食的自己最后也被吞食而消失了,什么也不留。天文学中所谓的黑洞,也可
试着想像看看,当一颗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终阶段,由于它不断收缩,密度会变得非常高
,它引力因此不断增加,直到自己被自己所产生的引力所吸入,因而一切物质、空间都被
吸入而消失,连原本那个恒星都不见了,此时称其为黑洞。这种能所同时消失的状态,可
以说类似于“空”。
(待续)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4-05-21 08:26:00
我用镜子来理解空。镜子随缘现像,现出来的影像取不得、舍不得,含容空跟有两种特性,真正的空有不二。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5-21 10:33:00
楼上正确。空是幻像,是梦境,是虚数。内文把空理解成零或负数。
作者: daye2012 (大爷)   2024-05-21 14:31:00
Sutanet对空的思考解释都是错的,我都懒的看了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3 03:45:00
若 无能生有 (能生一切万法的话) 则一切众生 无解脱者!因为你就算回到了无 还不是又能生出来?有人想过这问题吗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5-23 08:25:00
本来就不会归于无。归于无是断灭论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3 10:23:00
归于无并不是断灭论 因为一切"有" 即等于无https://youtu.be/WiWvKhAC_Xw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5-23 10:27:00
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48.htm 小空经的观法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49.htm 大空经的观法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5-23 10:29:00
有不等于无。1不等于0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4-05-24 00:46:00
楼上大大用数学来比喻,那小弟也献丑一下,从数学的欧拉公式看佛法,如果各位对数学没兴趣,请直接跳过这个留言。以下开始推导:任何一个数X,都可以用自然对数的底“e”来表示,也就是说“X”等于“e的lnX次方”(ln是自然对数)。这什么意思?e 这个常数非常厉害,它是所有多维空间超立方体的投影,在所有的维度空间中的任何点,e都可以表示成一个长度为1的单位圆旋转了某一个角度。用佛法来看,“e”代表的就是“自性”,e是常数,所以不增不减、本不动,但又能以这个常数表示出任何数字,也就是“能生万法”。接下来,我们再把虚数i加进去,i 在数学中是“根号负1”,是不存在的数字,所以又叫做虚数,在这边我让它代表“空性”。回到我留言最上面的任何一个数“X”,大家都知道,X的2次方代表X平方;X的2分之1次方代表根号X,,那X的“i 次方”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刚刚的e,X的i次方的意义是“在复数平面上,有一个长度是1的直线转了lnX的角度”。以数字5来举例,5的i次方,用e表示就是“e的ln5次方”再加上“i次方”等于“e的i乘以ln5次方”,画成图,就是复数平面上以原点0为起点,1个长度为1的向量逆时针转了“ln5”角度。衍伸到所有的数字的i次方,全部都是复数平面上的1,只是转的角度都不一样而已。结论是:所有的一切法、一切万相,其本质全部都是“1”,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平平等等,全部都是一真法界(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它本身没有好坏是非善恶,只是相不一样(转的角度不同)而已。一般凡夫只知道最一开始的数字,在数字上做文章、琢磨、执著,那自然见不到数字的本质,要加上空性(虚数i)的智慧,才能够彻底理解数字所代表的真正意义,找回原本就存在的真心本性(常数e)。不好意思,离题了,但打了这么多字,删掉很可惜,所以还是po出来跟大家分享。附带一题,如果对数学有兴趣但看不懂我在讲什么,可参考以下影片https://reurl.cc/z1qV80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4 18:35:00
萨古鲁的前世 https://youtu.be/zS88EIKmmW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