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楞伽经笔记(二十六)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普观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愿为我说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
成大修行。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
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
行者。
翻译
那个时候,大慧大菩萨观察未来的一切众生,再次对佛陀请求,说:“希望您为我解说具
体的修行方法,让我能像诸大菩萨,成为大修行者。”佛陀说:“大慧,大菩萨具有四种
法就成为大修行者,哪四种?就是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自心所显现”,远离“生出、安住
、消灭”的见解,善于明了“外界事物并无自性”,专一的追求“亲自证得的神圣智慧”
。如果菩萨成就了这四种方法,就可以称为大修行者。
原文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
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
自心所现。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
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
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
翻译
大慧,什么是“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自心所显现”?就是观察“三界全都是自心所显现,远
离了“我”、“我所”,没有动作,没有来去,被久远久远以来执著的习气所熏习;(观
察)三界的种种物质、行为、名字言说的束缚、身体和资助生存所住的事物,都是随着分
别而显现。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来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自心的显现”。大慧,如何能远离“
生出、安住、消灭的见解”?就是观察“一切事物都像是虚幻的梦所生出”,因为自己、
他人和共同的相都没有真正的生出,因为一切事物随着自心的计量所显现,因为看见外界
的物质其实不存在,因为看见诸识并没有生起,及因为各种因缘不会累积,因为分别的因
缘使三界生起;像这样观察时,身内、外界一切的事物都不可得,明了了“一切事物没有
真实存在的本体”,远离了“有事物生起”的见解,证得“一切事物有如幻梦”的特性,
那时就马上获得无生法忍,安住在菩萨的第八个阶位,明白心、意、意识、五法、自性、
二种无我的境界,转变所依赖的诸识(成智慧),获得意生身。”
原文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
生身。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
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
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是名菩萨摩诃萨得远离于生住灭见。
翻译
大慧说:“佛陀,以什么因缘称为意生身?”佛陀说:“大慧,意生身就像用意识想像时
一样,快速而没有障碍,称为意生身。大慧,就像心意识在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回忆先前
所看见的各种物体,念头和念头互相接续,就能快速的到达那些地方,不是他们的身体和
高山、河流、石头墙壁所能阻碍的;意生身,也是像这样。因为菩萨有如幻三昧,自在变
化的神通之力,和庄严的诸外相,回忆起原本想要让众生成就(解脱)的本愿。就像意识所
去,出生到一切圣者的集会中,这就称为“大菩萨能远离生出、安住、消灭的见解”。
原文
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
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大慧。是名菩萨具四种
法成大修行。汝应如是勤加修学。
翻译
大慧,什么是观察“外在的事物并无自性”?就是观察一切事物就像太阳所生的海市蜃楼
、就像梦境、就像眼翳病所见的毛轮,因为以久远久远以来的戏论、各种的执著、虚妄错
误的习气做为它们的因缘。像这样观察一切事物时,就是专一地追求“亲自证得的神圣智
慧”。大慧,这些就称为“菩萨成为大修行者应具有的四种法”,你应该要像这样勤奋地
修学。”
思考
.经文所说的是修行的方法;我们经常在佛法中看到“观”这个字,而究竟所谓的“观”
到底是怎么实际操作呢?“观”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思考”,一种是“观察”,不论使
用哪一种,都和“止”离不开关系。当我们的心不平静时,不论是思考或观察都无法深入
,进而领悟道理,所以在我们修“观”之前,要先把心静下来,不论是读一下经,或念佛
号、念咒或数呼吸、或什么都不做,总之,先把心静下来,然后才开始着手“观”。如果
想要“思考”,那就把平时看到那些佛法的理论,有困惑的,在心中默想,不要再去翻书
或Google,把自己能记得的问题,好好的思考一下,不默认答案,去思考正面的说法是什
么,反面的说法又是什么,各个理论之间有什么共通性;不知道可以想什么时,就自问自
答,用猜的也没关系,没有人是思考一两次就得到解答的,很多佛法理论,是经过一次又
一次的思考,才能想清楚的。如果想要使用“观察”,那就去观察自己的念头或是外界的
种种现象;我们的念头通常是一闪即逝的,很不容易观察,这时就把念头分类一下,把注
意力放在自己的六识中的一识,或自己的某种欲望或自己的某种感受上,然后去探讨它们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从哪里生起”、“如何运作”、“如何灭去”,观察暂时被思
考中断也没关系,即使找不到因缘或看不清楚,也没关系,没有人“观察”一次、两次就
能看得见诸识的生住灭的,通常是持续不断的多次观察、寻找,才能逐渐越来越清楚;观
察外界的种种现象也是一样,去探讨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有什么共通的特性,人从出生
一直到老死的过程,物质、山川、星辰、地球经过时间的变化,是如何成、住、坏、空…
…等。如果单纯的思考或者观察,无法得到进展,或觉得想放弃,那也可以把思考和观察
混在一起用:先思考一阵子,然后用观察去对照,或先观察一会儿,然后去思考这些观察
的结果。如果发觉自己的心越来越乱,或有点烦躁,那就是定力散乱了,要重新把心静下
来,先不要“观”,将注意力放松一段时间,使用能让自己静下来的方法,觉得心平静了
,再开始“观”。这些就是“观”的方法,再艰深难懂的佛法,也是用这个“观”印证出
来的,只要有恒心的使用,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修行的利益。
延伸思考
.止观中的止为什么和观放一起说?外道也能得四禅八定吗?佛教的观,其目标是什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