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再读楞伽经笔记(四)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08:56:45
再读楞伽经笔记(四)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摘要)
原文
(前略)……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言。大慧。诸
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
。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翻译
那个时候,大慧大菩萨又对佛陀说:“佛陀,诸识有几种生起、保持和消灭?”佛陀说:
“诸识有二种生起、保持和消灭,(但)不是猜测臆度的人所能了解的;就是所谓(识的)连
续生起和(识的)相生起、(识的)连续保持和(识的)相保持、(识的)连续消灭和(识的)相消
灭。诸识有三种相,称为转相、业相、真相。大慧,识广泛地说有八种,简略的说则只有
两种,称为现识和分别事识。大慧,就像明镜中显现各种物体的影像,现识也是这样。大
慧,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种识没有不同而互相为(对方)(生起的)因。
原文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大慧。阿赖耶
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
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翻译
大慧,现识以不可思议的薰习转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的(各种)境界和久远以来戏论的
习气为因。大慧,(如果)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的各种习气消灭,则一切感觉器官的识就会消
灭,这叫做相灭。大慧,而相续灭,就是(诸识)所依赖的因消灭和(诸识)所(依赖的)缘消
灭就是相续灭;所依赖的因即是久远以来戏论的虚妄习气,所(依赖的)缘即是自己的心所
见的分别的(各种)境界。
原文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金与庄严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
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
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
翻译
大慧,就如同泥团和(构成泥团的)粒子并没有不同也并非没有不同;黄金和(编:黄金做
的)庄严供具也是这样。大慧,如果泥团和(构成泥团的)粒子不相同,(泥团)应该不是由
那些(粒子)所组成,而事实上是由那些(粒子)所组成,所以没有不同;(但)如果没有不同
,泥团和粒子应该没有(任何)分别。大慧,转识、如来藏识如果不同,如来藏识就不是转
识的因;如果没有不同,则转识消灭时如来藏识也应该会消灭,但是识的真相是不会消灭
的。
思考
.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心、真如、实相、空性、佛性都是指那个常住不动、超
越言说、不可得的一切事物的自性;转识有生生灭灭,但是藏识(真如)并不会跟着有生起
灭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的说法都是根据这个自性(真如、藏识)来说的。但是由于
转识(甚至于一切事物)和藏识非异非不异,所以我们也同时可说:生死非涅槃、烦恼非菩
提,看我们是从非异和非不异中哪个角度来说。
再更进一步,我们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为什么会有常住不动的藏识?其实“常住不
动的藏识”的说法,是一种方便说,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心、真如、实相、空
性、佛性,是言语道断、不可说、不可得的,超越了常与无常。便于理解,可以这么说:
一切事物的显相是无常的,但其自性永远不会改变。
从这不变的自性,“生出”一切事物,说“生出”也是便于理解,一切事物的显相与其自
性(真如)非异非不异。我们可以说一切事物就是自性的显现,这么说时就无法用“生出”
来解释;但也可以将自性和一切事物分开来看,此时使用“生出”就合理了。
但是,从我们生存的世间法来说,一切事物与自性“同时”相同而且又相异,是矛盾的、
是不可能的、是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的;会有这种疑惑的人,是因为他尚未证得空性(真
如、实相、无为法),被世俗的文字相和逻辑所困,无法跳脱;建议加强持戒,以得到安
定的心,空性智慧才能出现。证得空性之后,疑惑自然会消失,就像站在山头上看上山的
路径。
原文
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大
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
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
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
翻译
大慧,识的真相不会消灭,但是业相会消灭,如果真相会消灭,则如来藏识应该(也)会消
灭;如果如来藏识会消灭,就和外道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的说法一样。大慧,那些外道是这
么说的:执取(各种)境界的相续识消灭了,久远以来的相续识就会消灭。大慧,那些外道
说相续识是从创造者所生的,而不说眼睛的识是依赖外在物体和光线和合而产生的,只说
创造者是(识)产生的原因;创造者是谁?他们认为完美的本性、自己、他化自在天、时间
和最小的粒子是创造者。
思考
.为什么说“藏识会灭”就是外道的断灭论?所谓断灭论是指认为“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
”,包括佛法所说的心、真如、藏识、空性、自性也是不存在的。而佛教是认为一切事物
“既存在也不存在”其本质与真如、空性一样,同时有两种面向,是言语道断、不可得、
无法思议的。
再者,有外道认为只要停止相续不断的识,即可灭识而入寂灭涅槃,但事实并非如此,要
断我执才能入灭。
或者,有外道认为:有个造作者能从“不存在”中生出一切存在事物,或者认为,有存在
一种事物是一切事物生出的因,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此造物者所主宰。然而我们知道,一
切物质分割到最后,并不存在一种最小的粒子,而我们的感受、思考、行为、六识都是因
缘和合而生。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心的显现,并不存在一个能生出主宰一切事物的造
作者。也许会有人想:那么“心”不就是造作者?可以这么说,但是别忘了:“心”是不
可得、无法思议的,要说不可得的“心”是造作者,自然也就无法圆满了。
(待续)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4-02-26 12:30:00
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所以我觉得心也可以被认为是“造物主”,但第一,心是绝对随缘的,所造的相都是因缘所生,且全部都是幻相,非实有。第二,每位众生都有心,所以其实每位众生都是“造物主”。我觉得这就是佛教跟其他一神教最大的不同,其他宗教的造物主只有唯一一个,我们都是神的所造物、奴仆;佛教呢?我们自己就是神、就是佛,西方净土是因缘从我心所显现出来的、是我心造出来的。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6 13:44:00
我觉得都是有问题的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4:14:00
提供二点让大家思考:1.是“我”主宰“心”,还是“心”主宰“我”?2.所谓“心”,是大家共有,还是每个人独有?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4:29:00
执著一个实有的着相的心,就是我执啊。觉得可以用无限网络来比喻,无限网络透过波当载体,波里面夹带着信息。“波之于信息”,就好比“性之于八识”,当我们把其中一部分特定的信息当作是“我”,所以就会定义自己是人、工程师、吃素的人...等等等。可问题是这个“波”是无相的啊,可以放不只这段信息进来,可以放无量无边、千变万化的信息在里面,最后到末端装置中“附物显灵”。像是《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中不是分了六十种心吗?其原理就是将心相续搭在上面。像是第卅二“歌咏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梨言:“此喻传法音也。如世人度曲于他,得善巧已,复为他人奏之,出种种美妙之音,闻者欢喜。此心欲从他听闻正法,我当转为众生以种种文句庄严分别演说,令此妙音处处闻知也。”多是声闻宿习,亦能障净心也。当念我当得内证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是彼对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4:50:00
好,再加一点: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4:50:00
治。歌咏心就像是这段波,里面装的信息是音乐,是心展现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4:51:00
3.如果说“心”就是“空性”,那么“心”是共有还是独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4:51:00
出来的一种相。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4:52:00
歌咏心这段信息到末端装置,如喇叭或舌根中附物显灵,播出音乐来。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4:53:00
sorry,重传好,再加一点:3.如果说“心”就是“空性”,那么“心”是共有还是独有?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4:55:00
如果你用一个有分别的我来下定义,才会有这个“二的问题”就好比音乐、电影、佛经的信息(相)不同,但是波的这个体性都是一样的。而当你用一个我在分别、下定义时,才会有相的不同,以及体相的分别。“意义”是基于分能所的个体而存在的“幻”共有、独有的意义皆然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6 15:19:00
错误的问题导向错误的答案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5:24:00
题外话,如果顺着这个话尾讲,那大家是不是都应该修小乘呢?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6 15:43:00
题外话,你的断灭论理解是错误的。请参考七断灭论。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5:50:00
为何顺着这个话尾的结论会变成小乘?《六祖坛经》: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法无二乘,是人心区别,就像独有、共有的问题一样。《六祖坛经》又云: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一样出自楞伽经,《楞伽经》: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再举个例,玉山上的一块石头,如果用石头的层次来看,就是石头、玉山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用山的层次来看,会说这块石头是山的一部分。那么如果用同一虚空法界的角度来看,不也都是法界吗?之所以会相上有别,是因为我们用八识中的信息,在不同的时空用不同的角度来观测造成的。而“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也是“幻”。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4-02-26 18:29:00
回原po,心共有还是独有?我的答案是两者都对,心同时具备两种特性,就看你从哪个角度观,答案会不一样。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所有波浪共用一个大海、所有小草共用一个大地。从上述角度观之,心是共有。但觉林菩萨有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真心本性示现这么多众生、这么多的“相”,是“各各不相知”,我不知道你在想啥,你也不知道我在想啥,因为相是因缘所生而来,每个相的因缘皆不同,所以“各各不相知”。所以简单结论,从真心本性(真如)的角度观,心是共有;从相(因缘所生法)的角度观,心不共有,每个心都不一样。但最后提醒一下,以上这些都是语言文字,所谓的共有、不共有,是一个二元化的概念,了解之后就应该放下了,不要执著这两点。真心本性是“无量难思议、恒不住的”,唯有亲身去体悟才能了解,证者方知。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2-26 18:33:00
我执的根源是第七识末那识,AI机器人就没有我执。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是在末那识后面,所以没有我执的问题。佛没有要你修成机器人。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8:40:00
甚至“说是幻”,也是幻。所以才说无一法可得、无法可说、本无生。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8:41:00
@devil0915 如是如是。有谁可以使用中观来说说1.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6 18:57:00
就有请板上的中观大师了:D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6 19:14:00
有人相请,岂能不说!虽说一切唯心造,但在禅修时,是谁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的?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4-02-26 21:12:00
1.我是假名成立我 不论主宰 让第六识心好好做自己的事2.中观的意见靠近个人 如来藏系的意见才可以解释共有3.三系都不会说心就是空性 第六意识心缘空性智唯识依阿赖耶识 如来藏系约真如心 不说心是空性加分题 毕竟无我如来藏系的一些参考答案 起信始觉合本觉 圆觉以幻修幻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7 12:51:0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19:21:00
达赖喇嘛尊者在教授法界赞(阐释如来藏的典籍)提到,有情形成时心就形成,所以有情和其自心都是自性空,心不是空性,因为心是世俗谛,而心的体性是自性空,心的自性空是心的胜义谛,所以要说心性是空(而不是说心是空性),有情自心是自性空的缘故,所以堪能成佛,如果有情自心是自性有的话就不能转变成佛了,一切有情众生各有自己的心续,而每一位有情自心的自性空安立为如来藏自性种性堪能成佛(要说心性是空,而不是说心是空性,以此类推的例子,如心经说色即是空,讲的是色法的法性是空性,而不是说色法就是空性,因为色法是世俗谛,而空性是胜义谛,举出色法的事例,例如苹果是色法,苹果这个色法不是空性,如果苹果是空性的话,变成吃苹果等与吃空性,而是说苹果这个色法的法性是空性,所以如心经说色即是空,也是讲色法的法性是空性,而不是说色法就是空性,类推一切万法,包括在讲心时也是如此,所以不是讲心是空性,而是心的法性是空性)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0:07:00
可否请c大解说什么是空性,什么是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0:23:00
说心性是空时,与说心的法性是空性,是一样的。一般说空性和空,则会不同,空性是指一法的法性,指陈某一法的法性是空性,即此法的法性是空时,都是观待其究竟法性而言在讲空时,如果前提是以佛教的论述,会说圣者所见的实相一般世人讲空时就不是了,一般讲空也有不同意义看其脉络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0:38:00
可否请麻烦c大再解说一法的法性是什么?以及在讲空时空的意义是什么?麻烦你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0:43:00
万法随举出一法,可举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任一,一法的法性有两种层面,一者是指此法的世俗谛法性一者是指此法的胜义谛法性,就是说任一法都有二谛的性质表相的世俗谛与实相的胜义谛,任一法的究竟法性说的是观察此法的究竟性质(即胜义谛性质)所了解到的是实相是空性以上是约佛教的胜义理智量,即圣者观察实相的智慧而言;若仅是一般世俗讲的空,即一般不了解佛教空性智慧的人而言,像是可以说空间、虚空、没有等,与空性无关的指涉。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0:54:00
了解,那么无为法的世俗谛层面是指什么?心性的世俗谛层面又是指什么?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0:57:00
世俗谛的无为法,例如:虚空、义共相,世俗谛是指世间名言量可认识的,像是虚空、义共相等无为法就不是观待胜义理智量认识的,而是世俗名言量就可认识。心的世俗谛法性是指心的觉性,即心具有明而了别的功能,这是心法才具有色法则不具有,色法比如举出火 火的世俗谛法性是热的性质(有时候佛典说圣根本定如虚空,圣根本定是圣者现证空性的智慧,但是对一般人而言尚不了解空性的智慧,所以用如虚空的譬喻来让一般世俗人比拟,因为空性是遮遣法,且属于遮遣法当中的无遮(不是非遮),而虚空也是遮遣法且属无遮故以其有类似的一点而说"譬如","譬如"就是两者不等于的意思才说譬如,此处取两者共同的一点属遮遣的无遮来体会,若要如实了知空性的智慧,则要透过佛陀正法的闻思修证)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1:11:00
所以,你的意思是说空性是任一法的法性,而法性又分世俗谛和胜义谛,那空性的世俗谛又是什么?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13:00
空性是任一法的究竟法性,任一法的法性可分世俗谛的法性和胜义谛的法性,观待世俗名言量所认识此法的法性安立为此法的世俗谛法性(或说此法的世俗谛本性、此法的是世俗谛性质、此法的世俗谛自性),观待胜义理智量所认识此法的法性安立为此法的胜义谛法性(或说此法的胜义谛本性、此法的胜义谛性质、此法的胜义谛自性,即此法的究竟实相),所以不是说一法的法性是空性,然后在空性的法性下又分世俗谛和胜义谛,不是这样,您再回头看一下就会清楚,又空性也可当世俗谛讨论,就是以空性本身做为世俗谛,如圣者了解空性,以空性的世俗谛去探究空性的究竟实相,说到空性的空性,就是说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即般若经提到的空空。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1:27:00
你说:不是说一法的法性是空性,然后在空性的法性下又分世俗谛和胜义谛,不是这样,您再回头看一下就会清楚,又空性也可当世俗谛讨论,就是以空性本身做为世俗谛......那就空性不是任一法的法性,那空性是指什么?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29:00
你看一下前一段你问我的问题,你说"你的意思是说空性是任一法的法性,而法性又分世俗谛和胜义谛",我并没有这样说当空性以世俗谛讨论时,是指如同其他任一法一样,空性此法也具有二谛的性质,如格西上课提到,圣者了解空性的智慧之后,再以空性此法做观察,此时就是以空性本身为世俗谛观察其究竟法性,就是般若经提到十八空当中有一项空空(任一法皆具有二谛的性质,即任一法皆具有世俗谛的自性与胜义谛的自性,而任一法的究竟法性是指其胜义谛空性这分)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1:40:00
确认一下,你的意思是说,空性是任一法的法性,也具有二谛的性质。......此时就是以空性本身为世俗谛观察其究竟法性......请问会观察到什么?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41:00
(任一法,以刚刚举出火为例,火这一法具有二谛的性质,火的世俗谛自性是热性,火的究竟法性(胜义谛自性)是空性,所以都是以火这一法上做观察,二谛是以某一所知上做区分)(此时观察空性的究竟法性,此处的此时是指了解空性之后,了解空性之后此时再以空性做观察,空性也是自性空,并非空性是自性有,若空性是自性成立的话,如中论提到:"故若"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若执空是自性有,那就没救了)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1:52:00
好,那请问了解空性后做观察,是观察到“空性也是自性空,并非空性是自性有”吗?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1:55:00
举例以圣者而言,比如圣者的根本定现证空性,这时候现证空性的智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自己不会知道现证空性等到出的根本定到后得位,于后得位才忆起先前获证空性,后得位是属于世俗名言量的心识,这时候他以世俗名言量了知先前证空性,这时候再观察先前所证的空性本身的究竟法性,就可以说如上的例子,此处只是举例,实际上在尚未证得圣根本智的现量前 比量就可了解空性的空性只是尚未现证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2:04:00
抱歉,先插个问题,什么是根本定?在根本定中能观察到空性吗?在根本定中证得空性之前和之后有何改变?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05:00
为什么不能说心性是空性? 那是故意把心性的世俗谛拉出来说他不是究竟,所以不能说心性是空性。 那不就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06:00
圣者的根本定智,指圣者现证空性的智慧,初次获证圣者的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06:00
空性变成一个概念? 不是这样的吧…修行一开始明明是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07:00
在观察内心,在缘“觉性”,最后缘到了这个觉性的本质发现了不可得,所以又把他取名叫空性,怎么反客为主了变成心性不是究境,然后另外立一个空性做为究竟本体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07:00
本定智,心经说"是故空中"即观待圣者现证空性的根本定智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08:00
我就说学术派在玩文字游戏都很奇怪,一开始修行的人他明明是在观照自己的内心,所以才叫“心经”,他观自在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09:00
to 原po,如达赖喇嘛尊者常提醒,空性是依于某一事例而思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09:00
然后“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他把心性的本质形容成空性怎么反过来变成心不是空性,另外立一个空性在心之外…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0:00
惟的,并不是好像虚无飘渺在空中,例如思惟心的究竟法性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10:00
这么简单的道理都要这样拆,对实际修行有什么帮助…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11:00
那什么叫心的体性是自性空… 心的体性就是心性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2:00
是自性空 所以才说您之前问题好像把空性分开不是这个意思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12:00
然后又说不能讲心是空性……心性跟空性根本就不能分开,那有说谁不是谁的…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13:00
你当然得跳过啊,因为你的刻意解释根本就不圆满修行一定是心为根本,那有说心不是空性,空性才是根本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4:00
回po刚问证得根本定之前和之后有何改变,证得根本定的空性现量有断障的能力,例如见道根本定智能断除见所断,修道根本定智能断除修所断,在修行道的进程上,当一位修行者获证见道根本定,就表示他转凡成圣成为圣者,此时他内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17:00
我发现你只要讲到心这个字时,就很喜欢照自己的定义给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8:00
心现证空性的见道根本智断除见所断--无明我执的遍计烦恼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18:00
人扣帽,就像这里心性不等于空性一样。 自己把心分离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19:00
障,出定后于后得位不会再新造无明的能引业,如佛典说"见谛无能引",根本定现证胜义谛空性之后,于后得位不会再新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20:00
成世俗谛,然后梦参用世俗谛讲肉心时,你又说他邪见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20:00
造能引生轮回的业,见道之后,于修道现证空性的根本定断除修所断--无明我执的俱生烦恼障,等到把俱生烦恼障也都断尽,即获得无学位的灭谛,无学位的灭谛安立为涅槃。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22:00
总之,心性就是空性,故意说心性不是空性,然后绕一大圈,最后说心的体性是空性,就是玩文字游戏…要突显自己的见解比别人细腻,这种心态不容易得加持各大祖师的开示都很清楚这两者不可分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2-27 22:24:00
sorry,时间有点晚了,谢谢c大肯花时间和我讨论空性,有机会下次再聊,祝福道安,晚安!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2:25:00
(前面creative网友提到,不会说心是空性,个人对此多做说明何以要说心性是空性,而不说心是空性,是在推crea那段)s法友晚安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4-02-27 22:40:00
心不就等于心性?这样子讲就是文字游戏,你不能先射箭再画靶,假设别人讲的心都不是心性,照这个逻辑心经讲的心也不是空性? 他应该要叫心性经?如果你要把空性讲成一切法的究竟本质都是空性,那不能认为一切法不是出于心性吗? 不能认为一切法的究竟本质就是心吗?心经,这两个字不就已经告诉你一切法不离心,这本经讲的就是心啊,那为什么又要说心不等空性...我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故意这样细分,但是祖师的开示都是一针见血,告诉你这两者不可分,而且都是简洁有力,这种无二的观修,才能显发心性的大威德光明,还真的很少看到祖师故意去把这两个拆开来分的,真正的说法一定是这种无二的说法才会放大光明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7 23:04:00
(to 原po:空性的空性--空空,是指胜义谛空性的究竟法性是自性空,就是说胜义谛也不是自性成立的,我前面有些推文要调整一下。)(调整一下"空性本身是胜义谛",以"空性本身是胜义谛这件事"做观察时,后者这件事是世俗谛,其究竟法性也是空性。当说空性的世俗谛,是指如空性是无遮的这项特征,空性是遮遣法且属无遮,空性的无遮之究竟法性也是自性空的空性)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4-02-28 01:01:00
最近听格鲁派从小出家的亲戚说,他们学四部宗义好像要16年,一二三转法轮的内容都有学。但每个人学到的程度也会因为资历而有所不同,像是一下不承许心空性,一下又承许心是空性,一下又兼具。可能就还在其中某转法轮的内涵中吧!总之,还在这条道路上的迈进的都普皆随喜。有时候也是挺佩服的,像是小弟就很懒得去记一堆名词,直接找一根一门深入,将经文当做软件直接装载,用止观来套用、自我要求。尤其是“自我要求”这点,所以跟禅宗、天台、如来藏系比较相应些。相信在擅长文字般若的部分,也有许多相应的人会因此得度,也是随喜。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互相学习也是美事一桩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8 06:08:00
和摄类学、心类学一样,四部宗义是基础课程,这些前行的基础课行就像小学课程,顶多两三年,后面五部大论的正行课程时间才会比较长,上面推文提到的其实很简单,刚隔壁版翻一下十年前我在buddhism板po的心经教授系列文有提到随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说水这一法,当说水时,我们现起的水具有湿润的特质,而当说水的法性时,就会考虑到是说水的世俗谛法性或说水的胜义谛法性,说水的世俗谛法性和说水是一样的,都是说水具有湿润的特质,而说水的胜义谛法性(即究竟法性)是指水的空性,以此类推,当我们说心时现起的是心具有明了的能力,而当说心的法性时,就要问是说心的世俗谛法性或是说心的胜义谛法性,心的世俗谛法性是指心具有明了的能力,心的胜义谛法性(究竟法性)是空性(四部宗义的课程隔壁板我也有po过,有兴趣的可找<宗义宝鬘略讲>系列文,以对我们在家居士上课的话顶多两三年就会上完一轮,在寺院密集学习时间会更短,后面还有其他课程)(所谓上完一轮是指上过一遍的意思,以四部宗义为例,佛陀三转法轮的内涵摄为四宗,大概两年就可学过四部宗义一遍以后要复习的话,复习第二遍、第三遍,就会更驾轻就熟。)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2-28 13:33:00
赞叹 空性的探究若没有透过善知识学习,只是想像罢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