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日本宗教文化论 随意心得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24-02-24 19:36:46
: → khara: 但当然梁武帝也并不完美。 02/23 22:22
: → khara: 他学问不如沈约却爱面子不肯认输,闹的笑话也被史书记载。 02/23 22:22
顺便贴一篇以前我的读书笔记。刚好与梁武帝及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有关。
内容可能较艰涩。
关于梁武帝萧衍与声韵的一则轶事,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梁武帝问周舍(梁武早年亲信)“何谓四声?”
周舍答以“天子圣哲”,梁武终不能用。
其二是梁武帝问朱异(梁武晚岁亲信)“何谓四声?”
朱异答以“天子万福”,梁主全然不晓。
第一条见于《梁书‧沈约传》末,原文为
(沈约)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
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
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第二条见于弘法大师空海(いわゆる高祖和尚)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
讲四声处提及了
数闻江表人士说:梁王萧衍不知四声,尝从容谓中领军朱异曰:“何者名为四声?”
异答云:“‘天子万福’,即是四声。”衍谓异:“‘天子寿考’,岂不是四声也?”
以萧主之博洽通识,而竟不能辨之。时人咸美朱异之能言,叹萧主之不悟。
两条记载内容很像,然而有些微的差异。共同处都在于:
梁武帝问了某个亲信什么是四声,而亲信都刚好拿了恰好是平上去入的
四个字吉祥话来回答,而梁武帝都不理。显然两则是由同一原型所分化出来的。
但两则故事有个明显相异之处:重点并不在周舍或朱异,而在于
依《梁书》记载,沈约先发现了四声的规律,梁武帝就不太高兴
(此公护前:爱面子),沈约认为四声可以用作汉语作韵文的准
则,梁武并不想采纳,他问了周舍四声为何,周舍的回答其实是
一语双关:既用了四个字刚好是平上去入,又隐然暗示“以陛下
您那么聪圣睿智,您自己一定懂的,不用我多说。”但梁武帝不
想用就是不想用。
依《文镜秘府论》记载,则梁武帝真的是完全不懂四声了:朱异
挑了个吉祥话刚好四个字分别是四声(但看不出任何言外之意),
而梁武帝还是不懂,尤其是入声部分被他与长音(复元音,带韵尾)
弄混了,他似乎认为“考”字-au结尾,既然也是尾巴多个–u音,和
带–k的“福”不也很像吗?
两则故事能否分辨出何者近真?
当然我们没有时光机,今天不可能考出绝对真相。但由文献看来,
梁武帝本身聪明而有大量诗文创作,他本身应该不至于笨到完全欠
缺音感到那地步。只不过因为沈约先发现了抽象规律,沈约又到处
宣传他的新发现而且主张以后作诗就该依照四声去定格律,爱面子的
梁武帝就不想承认他居然输给沈约,于是就死不愿意用皇帝之尊去
下令照沈约的发现去作诗罢了。另外一个人物是钟嵘,他在《诗品》
里主张为诗重天然,不该被格律绑死,一样不赞成沈约。当然历史
的发展是:后来的近体诗终究走向格律趋密的情况,只不过后来的
格律更艺术化,不像沈约最初所主张的那么死板而已。但沈约的构
想毕竟还是了不起的,是时代的先驱。
如果采用第二则的看法,那么非但把梁武帝看得太笨了,回答的灵巧意义也没了。
这样看来,似乎还是以第一则《梁书》所载意境较深远。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面对听闻之故实之歧异时,
怎么去抉择还是得花一番心力的。
当然弘法大师(根来众暴力铁砲兵的祖师爷!XD)记下那一条或许也有他的用意:
他的意思是,有些人即使很博学多闻,但少了点慧根,在特定领域就是没法子领悟
到某些关键处。也许他是在鼓励他的读者不懂四声也别灰心?(所以只好去硬背?)
************************
友人问:考不是入声,第二则似后人伪作?
************************
喔,情况是这样:
汉语很早就有声调了,人们隐约地也知道有这现象,但一直没有人作出抽象的归纳
分析,换言之,从《诗经》时代一直经过曹植等写五言诗、一直到南朝齐梁时,
“平上去入”这种术语是完全不存在的。
但术语不存在不代表没有这个现象。就好像“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
词类分析的术语,是到了很晚近才由西洋引进的。但你看古人写诗写文章的对仗工
整,应该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对词类没感觉。只不过古人一直用经验用直觉去写,
不知道可以分析出道理来,也因此有时候古人的对仗会有些诡异的情况。
回到四声。汉语一直有声调,诗人也隐约用到了,但不知道怎么去分析。一直到了
南朝齐梁之际有个才子叫沈约,他正式给汉语定位出四种声调:“平上去入”,自
沈约开始,对汉语声调的分析才正式进入状况,而后人也都依从沈约的法则。(后
来汉语分支很多是再各分阴阳,例如闽南语的八调其实就是4╳2:“平上去入”每
个都有阴有阳。)
沈约是中国人中少数在抽象分析上很强的人,他发现了四声法则发明了“平上去入”
这个术语,高兴得要死,到处去宣传炫耀。但这会碰上两个问题:
1.新观念人们未必会懂:就像你对不懂文法的人谈些名词动词啥的,他可能
会一头雾水。假如你谈的是日语然后说动词还要这样变那样变,他可能会
回答“能说就好了分析这么多干嘛!”然后他就可能犯下例如イ形容词ナ
形容词混淆乱变的错误。
2.有些人就算懂了,可能也会出于意气故意贬低:这个在朋友间辩论你应该
有经验啦,有些朋友可能到后来明知道在理上你是对的,总还想跟你硬拗
到底装死乱来。
空海他本身应该是懂得何谓入声的:他应该清楚福(ふく)是入声,而
考((古)かう>(今)こう)不是入声。但空海纪录的第二则故事里,梁
武帝就弄不清楚了。他的言下之意似乎是:在梁武帝看来,“福*puk”
与“考*khau”反正都是多了一个不是鼻音的尾巴嘛,那不是都差不多吗?
也就是说,空海这则记录的意思是,连梁武帝那么博学的人,都有弄错的时候,
四声不简单啊!这种感觉。
其实有些分析,会了以后对会的人会觉得好简单,但对不懂的人来说怎样都是
一头雾水。或许当初空海撰写《文镜秘府论》正是因为他的教学经验里有太多
学生怎么教都难教懂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