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南怀瑾教授~《圆觉经略说》三

楼主: happytiger (54068)   2020-09-12 00:34:10
普眼菩萨听到佛答应说法,心里很喜欢。在座大众也很高兴,都静静聆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佛说那些刚学佛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要想求得“如来净圆觉心”,此“如来净圆觉心”乃
是真正佛的净土,唯心圆满的净土,不是东方净土或西方净土,而是自己的唯心净土。如
何修持才能达到此唯心净土呢?应当正念,不要乱想,只有壹个念头,这个念头要不著邪
念。如何不著邪念呢?这要先了解“圆觉经”。
“圆觉经”告诉我们壹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
性光明受了蒙蔽,等于壹面光明的铜镜埋在泥土里,埋久了,把铜镜的光明遮掉了。我们
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烦恼妄想遮蔽,若将这些尘渣、污染除掉,就恢复了自性光明--净
圆觉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们就是佛,在修行做功夫,把那些脏东西洗干净,
以此正念远离诸幻,壹切的知觉、思想、感觉、烦恼......等等都是梦幻空花,壹切有为
法、无为法、所有现象、所有境界都是虚幻不实,不要受骗就是了。那么,要证得真实之
境,应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必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如来是指十方?世壹切诸佛,不是单指壹个世尊。奢摩他
是梵者,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
门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专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须修止
,才能够有所成就,即使是画符、念咒、乃至邪门外道还是壹样要修止。
止是把心专壹起来,止又称专壹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应协调而达到专壹。不谈学佛学
道,世间的任何壹件事,如学问、事业、技术、武术、艺术、若不专壹,也不会有成就。
但是,专壹很难,譬如读书或看小说,看完壹篇,却忘了前壹篇,看书看到壹半,突然发
现自己在胡思乱想,又从头再看起,是不是这样?若真达到专壹,则记忆力非常强,每壹
个字、每壹句话都很清楚地印进脑海里,永远记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容易忘记,过去
的事情记不起来,或者常常忘了东西放哪里,或是到处掉东西,这是心不能专壹,散乱的
缘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宁静,其实他脑子里思想没有停过,所以,奢摩他行之专壹对
壹般人而言非常困难。释迦牟尼佛说过:“制心壹处,无事不办。”只要把心集中于壹点
,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会修成佛。佛说的话那么简单,可是谁都做不到,
心不能专壹,因此又说请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观想......等等各种功夫,其目的在
于求得专壹。
中国肆书中的“大学”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前我们小时候读书,老师教
我们把这壹段背诵下来,至于什么意思则不懂。那时候心里觉得很不服气,这是什么老师
嘛!等到了中年以后,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谓“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如
何明心见性呢? “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功夫达到了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
真正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虑非指忧虑,而是思惟的意思,经过思惟才能达到
智慧的成就,才能够明明德而明心见性。这个戒定慧的程序讲得非常清楚。
这壹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还有壹个更妙的用处。以前在大陆上有壹个教派,信
徒很多,他们拿壹杯水,口里咒子壹念,手指壹划,便可以替人重病,而且很灵。我们小
时候也觉得很稀奇,怎么嘴里念壹念就可以治病?想办法找人去拜门。学这些要赌咒的,
严禁泄漏,否则天打雷劈,伍马分尸。结果,学回来了,什么??咒呢?就是这壹段“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可惜我们壹用就不灵了,
为什么呢?不信。从这里个位就可以明白咒语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变经”有云:“
壹切声音皆是陀罗尼”,咒语灵不灵不在咒语,而在专壹不专壹。还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
灵。壹念,血就止住了。当年我也去学,“东方壹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
足穿红鞋子,壹来血就止。”同样到了我身上就不灵了,这样念两下就会止血?不信,所
以不灵。壹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须得止,才能发挥心念的力量。
佛经形容人的思想念头如同壹条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这条急流所淹没。学佛要
像“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不管河水多急多深,从中截断水流,就是说把前念停掉,把所
有的思想烦恼都停掉,后念不让他起来,中间就空灵了,这才叫作修止。
中国文化里形容壹个人有伟大的力量、伟大的人格,处在时代的浪潮里凝然不动,叫作“
中流砥柱”,不管时代如何乱,他本身始终不为所动,他的人格永远是大众的标竿,如释
迦牟尼佛、孔子、耶稣,这种人格的养成靠“止”。
我们学佛学了很多法门,为什么没有效果呢?乃至于学个招鬼的咒,都招不动,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没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
,没有做到“止”这壹步,学佛都是白费功夫。所以佛告诉我们,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
如来奢摩他行。
佛学称“戒”、“定”、“慧”为?无漏学,由严持律戒而得定,由定力而生发智慧。戒
律是为了防范自己行为(包括心念〕的错误,由外而内,先把外在的行为防守稳固,进而
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前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班上的学生里有几位天主教的修士和修
女,他们上课都很规矩,修女的穿着壹身净素,颇富仙味。有壹次上课,我壹看,平常上
课的贰位修女怎么不见了?是不是出会了?佛教叫还俗,后来上课再壹看,看到她们两位
不穿修女装,穿壹般普通的衣服。下了课向助教打听,那贰位修女并没有出会,那么,怎
么穿普通的衣服?原来是那个教派改服装,教皇同意试验?年。我请助教把她们两位找来
,我问她们现在服装改成这样?她们说是呀?老师觉得如何?我说好是好,不过会给你们
带来困扰和麻烦,你们以前所穿的制服,等于是军队门口的卫兵,人家知道你是修女,不
敢随便乱碰,现在你们穿得和普通人壹样,你不侵犯别人,别人可要侵犯你,她们说目前
还很好,还没有什么事,自己还觉得自己是修女。我说不行啊!等到人家追你,你说我是
修女,不要追,到了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不能碰的呀!所以说那件衣服等于是戒,戒是
自己筑壹条防线,不能越过这条线,把自己困住,限制在壹个范围,以此渐修得定。
那么“圆觉经”在此处为什么不先坚持禁戒,再来谈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再“坚持禁戒,安处众徒,宴坐静室”,这是什么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专壹
得定就是戒,没有起心动念,何须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
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转成般若智慧,其行为自然中规中矩,自然在戒中。
所以,佛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后,再谈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为
,起心动念都是戒。得定之后会不会犯戒?也会(唷)!稍稍失念,离开定壹下子就是犯
戒。因此,得定之后,要坚持禁戒。
菩萨有很多跟着他学的徒子徒孙,所以讲到这里要“安处徒众”,要带领徒众修行打坐,
“宴坐静室”。身心寂静叫宴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
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这是大菩萨境界,身体感觉空了,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妄想
,最后连空也空了,这不是止、观、定、慧所能范围。到达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不过,
还有更奥秘的。须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壹,解空第壹,他有壹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
中忽然散落许多鲜花下来,须菩提便问是谁散花?所为何事?空中声音回说:我是梵天,
因为尊者善说般若法门,所以雨花赞叹。须菩提说:我坐此,壹字未说,何有说法?梵天
回说: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以不听而听。这就是无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养,这位天
人也是悟了道的,与须菩提唱双簧演了这壹幕,这是宴坐的典故。
记住学佛的第壹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后世持名念佛,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得止
,此是净土法门最初壹步,最基本的壹步,也可以说是最后壹步。任何法门都必须先修止
,才会成就。这个道理在“圆觉经”这壹段用很简单几个字便交代过去。在这里,佛没有
告诉我们应该修哪壹个止法,其实,随便哪壹个止的法门都可以,“处处洛阳皆系马,家
家有路到长安。”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你“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众徒
,宴坐静室”,就可以了。
那么,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够入定,坐上几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
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壹万年也没有用。佛法还有不共法,此为其他宗教及壹切外道
所无,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也不是功夫的累积。由修止以后再修观,由观而成就慧,观是慧之因,慧是观的果。证得
菩提,觉悟道体,这叫般若。佛告诉我们先要得止,然后起观,如何观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肆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
,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肆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
实同幻化,肆缘假合,妄有陆根。
得了止之后,在止的境界里起观想。佛在这里教白骨观,所以,我壹直告诉你们赶紧修白
骨观啊!好好修白骨观才是正路,可是,你们始终不懂。得止以后,作白骨观,观现有的
肉体是假的,由地、水、火、风肆大凑合而成。哪肆大呢?头发、毛、指甲、牙齿、皮肤
、肌肉、筋、骨、髓、脑、污垢,色这些属于固体的地大;口水、鼻涕、脓、血、津、液
、涎、沫、痰、泪、精液、尿、屎这些属于液体的水大;体温和热量属于火大;身体的活
动、呼吸则属于风大。只要把“白骨观”修好,身体内部的各种结构都清清楚楚。佛在此
说“肆大各离”,各有各的单元,譬如肾脏不好,割掉壹个也无妨,因为肆大各离。人是
由骨骼、肌肉、伍脏陆腑等等拼凑而成,等于由各种不同的器官组合而成的机器人。 “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在这个止的境界中,看着我的身体到底在哪里?哪壹样是我?心脏
?脑?都不是,这只是零件,暂时让我使用而已,以上所说的肆大没有壹样是真正的我。
注意!我们不要忽略了第壹句“恒作是念”几个字,恒作是念并不是说懂得了这个道理,
有了这个观念想法之后就可以了事,须有实际的功夫。恒作是念的“念”等于佛的念,心
中始终牵挂、惦记着壹件事,例如自己的父母亲快要死了,可是,还必须要在外面办公、
应酬,尽管在处理事情或者在讲话,而心中则惦念著家里的亲人,没有刻意去想他,念头
却始终在心中挂著,这叫作“念”。念佛是要在心里念著、止住,并不是嘴巴干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着股票,那是念念在股票,不是念佛。
恒作是念是止以后,观行的开始。观此身乃“肆大和合”,而达到“肆大各离”,肌肉、
骨骼、心、肝、肺等等样样都观清清楚楚了,然后,接下来就是内观、反观,道家称之为
“内视”。 “今这妄身当在何处?”现在再看看我真正的身体在哪里? “即知此身毕竟
无体”,没有壹样是我真正的身体,都是零件组合而成的,变成现在如此壹个人相,而实
际上则同幻化,幻化并非没有,现在是有,如同做梦,在梦中的种种感受不能说它没有,
做梦时感觉很真实,梦醒以后才知是假。其实,我们现在也在做梦,只要内观成就了,看
自己,看别人,壹切都是假的。
我当年修持这个法门的时候,很怕看见两件事,壹是怕看到人家笑,壹笑,露出白色牙齿
,整个白色骷髅的影像就出来了,很可怕。第贰我怕看人家吃饭,每个人有壹个洞,什么
东西都往里面塞,而且塞得很快,拼命的塞进去,这个动作也让我感到很害怕。所以,那
段时间很怕看到人,尤其怕看见女人,因为女孩子口上擦口红,白色的牙齿加上红色的嘴
唇,马上想到白骨观里白色的骨头和红色的血,那是什么滋味?各位可以想想看。白骨观
观成之后,看到人都是壹堆堆白骨,壹堆堆血,只要你修白骨观,都会有以上的经验。
我们的身体乃是幻躯,由地、水、火、风肆种因缘假合而成,在这假合的身体上妄有陆根
,陆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意是意识思想。
眼、耳、鼻、舌、身、意等陆根及地、水、火、风肆大,内外凑和而成此身--这部机器
。这部机器靠什么活着呢?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靠壹口气活着。释迦牟尼佛有壹次
问弟子们:生命短暂快速到什么程度?有位弟子答说:今晚睡前卸衣、脱鞋,放在床前,
明朝能否起来再穿上则不得而知。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的答案,不过都不切题,只有壹位弟
子答对,他说:生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呼出去,不再吸进来,就死了;生命之短暂无常就
在这壹来壹往的呼吸之间。我们活着就靠这股气维系著。壹口气不来,就死了。
严格来讲,人的呼吸不只是鼻子在呼吸,玖窍都在呼吸,甚至包括全身的皮肤都在呼吸。
空气由鼻子经气管吸入肺里,经过新陈代谢作用,提炼氧气,排出贰氧化碳。近来医生喜
欢给将死的病人上氧气,壹上氧气后,全身都死了,就是脑细胞不死,拖延时日,那多痛
苦啊!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壹般人所谓气脉通了,看到光,看到种种境界,说穿了,不过是
气的作用,而且气与心是合壹的,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刚才讲到修止要截断众
流,把壹切思想杂念停掉。若想真正做到这壹步,必须把气也停掉,那才真得奢摩他。所
以,修禅定,务要达到“气住脉停”。 “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个“似”字用得好
极了,好像有个生命的作用在身体里面,它能思想,能感觉,凡夫称之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陆尘,则不能有,肆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
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啊!这个思想、感觉的心理状态,不是真心,叫妄想心,此心与气有关,有呼吸之
气存在,则有此心,称为虚妄心。 “若无陆尘,则不能有”,尘是指外在的物质世界,
陆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若无此陆尘,此虚妄心便没有了。 “此虚妄心若无陆
尘,则不能有。”这句话看起来像唯物论对不对?不是的,这还有更深壹层的心物壹元的
道理存在。心是物理世界陆根陆尘的缘影作用,是物理世界的反映现象,此心不是真心,
真心是形而上的本体,佛会慢慢讲出来。
“肆大分解,无尘可得”,将地、水、火、风肆大再分解,将物质分析到最后的分子、原
子、电子、质子、中子,最后是空的,因为空,所以有爆破的力量。释迦牟尼佛说过微尘
尚有柒分,哪柒分呢?色、声、香、味、触、法、觉。此觉不是知觉,是指感受。所以,
原子弹、核子弹爆破的时候会发光,有声音。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学佛修道在理论上容易,但是,打坐要达到真正的空很难。假如合成此身之地、水、
火、风这肆种元素各归散灭,呼吸停止,心跳不跳,体温也没有了,最后脑细胞死亡,整
个人就死了,思想也没有了,到此“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现在,我们可再问壹个问题,
此分散的地、水、火、风,究竟散到哪里去?是否完全毁灭了?其实,物与心是壹样的,
非空非有,没有完全散灭,它由质转换成能,质能互变,能量还是存在。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这是由止而修观的境界,刚才再?讲过,必须先修止,得止得定后再修观,不要以为道理
懂了就忽略过去,否则成为虚妄观,“楞严经”上称为干慧。假的智慧,没有定水滋润,
不能发芽结果。
在此观中,“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把物质的肉身空掉了,在“禅秘要法”
中,最后也把白骨化为流光空掉了,初步只能做到自己感觉此此身没有了,别人看你仍是
存在;真正修成的话,别人看不见,整个都空掉了。这是空幻成就,不是理论上的;这才
是“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身灭了之后,虚幻的心态作用也跟着消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身体空掉,心也空掉,但是,物质世界还有。再进壹步,身心
外面的尘世界也把它空掉,这才是佛法壹切唯心的道理。佛在“楞严经”上说,“心能物
转,即同如来。”这不是理论,要确实做到才行。不然,只是心理意识上觉得壹切如梦如
幻,这不算是求证。所谓证是把整个身心投进去,彻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质世界也
空掉,壹步壹步空下去。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理论,做不到,而忽略了此心不可思议的
力量,这在诸佛菩萨而言,谓之心力;在凡夫而言,谓之业力。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有多
大,壹切凡夫的业力也有多大。业力把它转过来,则是神通功能,它是同样的东西。像最
近发射的先锋十号,已经脱离地球到太空去了,但是电讯仍然传回来,这是人的幻想业力
造成的,此幻想业力就有如此之大。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到了这里,已不是科学,而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外界的物
质世界也空掉之后,外面那个能空的东西还是假相,最后,要把法执空掉,能空的也空掉
。至此,“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有个东西不是物,也不是心,非空非有,这个东西不
生不灭,这才是明心见性、得道。佛怕我们这些没有修持过的人不懂,作了壹个比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我们的心性本来像明镜壹样,光明洁净,可是被自己的业力障碍
了,无始劫来蒙上了无数层的污垢,必须靠修行把这些污垢壹层壹层地擦拭干净,像磨镜
壹样,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佛告诉普眼菩萨说,应当知道生理、心理都是自性上的尘垢与假相,尘垢就是假相,所以
洗得掉。可是,要洗掉这些尘垢,也要有很好的清洁剂,否则,洗也洗不干净。众生有种
种不同的尘垢,所以,佛提供了捌万肆千种不同的修行法门,每个人的根性、业力不同,
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我们的身体以及能够感觉思想的心,在形而上的本体来说,皆是附着
其上的尘渣而已。假如把这些尘渣洗干净的话,便“十方清净”。注意! “圆觉经”在
这里说是“十方清净”,十方包括所有空间。而“楞严经”讲得则是“圆明清净”,此贰
者差别在哪里?理由何在?各位想想看!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伍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伍色。
摩尼珠是无价之神珠,它本身没有颜色;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它就显现什么颜色来。佛以
摩尼珠比喻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清净的,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造成我们思想不同,感情不
同,遭遇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好像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伍光十
色,误以为摩尼珠上的颜色是实有的。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
是。
佛又进壹步说,我们众生的圆觉觉性,与诸佛菩萨壹样的圆满觉性,绝对洁净的自性,他
到底在哪里呢?各位不要到外面去找,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们的生命里--
“现于身心”。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脑子能够思想,无非是他的作用所呈现
。我们那么多人,每人的个性不同,可是,本性是不是相同呢?相同,但“随类各应”而
已。每个人多生累劫以来的习气、业力不同,所有个性不同,思想不同,长相不同,但是
,圆满觉性还是相同,丝毫不受影响。然而没有智慧的愚痴众生找不到本来的净圆觉性,
如同惑于摩尼宝珠上的光色,执为实有,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身体当作自性,错了。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
名者。
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不能明了身心都是幻化,不能脱离幻化。我们的身体虽是幻化、
虚假,然而,跟着我们几十年可真实的很,想丢还丢不掉呢!佛说:我要告诉你们,我们
现在的身体以及能思想的心理作用,皆是本性上的尘垢,是幻化假有。但是,真与假,实
与幻全是对立的,能够脱离这些虚假的尘垢,我们称之为菩萨。把脏的洗干净,即无所谓
净垢,“垢尽对除”,也无所谓凡夫与菩萨,“即无对垢及说名者”。那叫什么?到此不
须有什么名称了。称为得道、成佛都是多余。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现在请大家特别注意!释迦牟尼佛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程序。第壹步是要如何摆脱身心的虚
幻,我们学佛修道都知道身体是假的,可是每个人都放不下、空不了。打坐坐久了,两腿
发麻胀痛,你说两腿是假的,把它空掉,空得掉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痛,佛号
念归念,痛还是痛,或者你念“圆觉经”,说自己是幻化,是尘垢,他也照痛不误。你若
真能把痛的感觉空掉,脱离幻化,那是菩萨境界。
佛法与科学壹样,讲究求证,你说壹切皆空,那么你空给我看看!?天不吃饭,你试试看
!饿的感觉能不能空掉?做不到,不要随便吹牛。道理会说,经典会讲,到时候空不掉了
,壹点用也没有。要证得“诸幻灭影像”,世间的壹切都是幻化才行。我们现在的长相都
只不过是影像而已,都是自己业力的反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有每人不同的业力,
所以每人的长相也都不同。
假如能够灭掉这些影像,佛说“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无方则不限于西方极乐
净土,每壹方都清净。东、西、南、北、上、下无论哪壹方,处处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宋朝道家张紫阳真人说:“不移壹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
下未为仙。”修道修到头顶放光,这只是虚幻影像,算不了什么,即使能腾云驾雾,那也
只是神通不是道。那么,要怎么样才算成道呢?张真人又说:“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
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界,外道邪魔不敢侵。”这个道理与刚才佛所说的是不是壹样?
你说他是道家?是佛家?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
亦复如是。
悟了道以后,心清净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干净的,此地就是净土,内心没有烦
恼,跟着肉体的眼根也转过来,“眼根清净”。再进壹步,眼睛内在的知觉--眼识也清
净,再接着耳根、耳识、......乃至鼻舌身意陆根、陆识都清净了,将整个肉体都转成清
净之身。
密宗标榜即身成佛,或说报身成就,想办法修通气脉,把有形的身体业力转化,脱胎换骨
,将凡夫身上的几十斤臭肉变成佛身?十贰相捌十种好。老实说,你转得了吗?你变得了
吗?如何转?如何变? “圆觉经”在这里都告诉你了,从“心清净”开始,“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连意根也清净。那么诸
佛菩萨有思想吗?有意念吗?有啊!但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善,没有壹点恶,没有壹点无记
,也没有壹点无明。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佛再说,“根清净故”,根是指生命的机器,陆根--眼耳鼻舌意陆件机器,外界的物质
世界则有色声香味触法与之相应。因为由心清净,人体的陆根清净了,人体的陆根清净,
外界物质世界的陆尘也清净了。所以要注意看清楚第壹步,须先从智慧上悟,心念转变,
再修持转化肉体,因为肉体转化了,才影响到物质世界的环境也跟着转化,壹步壹步秩序
井然,多圆满!
善男子,陆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接下来,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肆大物理世界全都清净。
善男子,肆大清净故,十贰处、十捌界、贰十伍有清净。
地水火风肆大清净故,眼耳鼻舌身意陆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陆尘共十贰处,加上陆识所构
成的十捌界,处处清净。贰十伍有乃指欲界十肆种层次、色界柒种层次、无色界肆种层次
,也无处不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肆无碍智、佛十捌不共法、?十柒助道清净。如是乃至捌万肆千陀罗尼
门壹切清净。
十力助是:(壹)知觉处非处智力。 (贰)知?世业报智力。 (?)知诸禅解脱?昧智力
。 (肆)知诸根胜劣智力。 (伍)知种种解智力。 (陆)知种种界智力。 (柒)知壹
切至所道智力。 (捌)知天眼无碍智力。 (玖)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
智力。
肆无所畏是:(壹)壹切智无所畏。 (贰)漏尽无所畏。 (?)说障道无所畏。 (肆)
说尽苦道无所畏。
肆无碍智是:(壹)法无碍。 (贰)义无碍。 (?)辞无碍。 (肆)乐说无碍。
十捌不共法是:(壹)身无失。 (贰)口无失。 (?)念无失。 (肆)无异想。 (伍
)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 (陆)无不知己舍:佛于壹切诸法,皆悉
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壹法而不舍者。 (柒)欲无减:佛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
欲无退。 (捌)精进无减。 (玖)念无减:?世诸佛之法,壹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
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壹)解脱无减。 (十贰)解脱知见无减。 (十
?)壹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肆)壹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伍)壹切意业随智慧行。 (
十陆)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柒)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捌)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柒助道品为:
(壹)肆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贰)肆正勤: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
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使增长而勤精进。
(?)肆如意足:1.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2.勤神足
(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3.心神足(于加行位壹心专注,依
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4.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肆)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伍)伍力: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
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5.慧力(
慧根增长,能破?界诸惑)。
(陆)柒觉支:1.择法觉支。 2.精进觉支。 3.喜觉支。 4.轻安觉支。 5.念觉支。 6.
定觉支。 7.行舍觉支。
(柒)捌正道:1.正见。 2.正思惟。 3.正语。 4.正业。 5.正命。 6.正精进。 7.正念
。 8.正定。 (上解可查佛学辞典,并仔细思惟体会)以上所以壹切佛法悉皆清净。
“如是乃至捌万肆千陀罗尼壹切清净”,陀罗尼为梵音,翻成中文是总持的意思,壹切的
大总纲。密宗把咒语都称为陀罗尼,因为每壹咒语所包含的意义太多,壹时解释不完。咒
语能不能解释呢?可以。将咒语解释出来,就成为经典。咒语壹般均不解释。为什么呢?
免得你胡思乱想,自行推理,乱加注解。为什么有捌万肆千陀罗尼呢?因为众生有捌万肆
千烦恼,每壹烦恼就有壹对治之陀罗尼。悟了道之后,就可把捌万肆千烦恼转为捌万肆千
陀罗尼,前面提过佛在“大神变经”说:“壹切音声皆为陀罗尼”,就是这个道理,烦恼
即是菩提,壹切清净。
善男子,壹切实相性清净故,壹身清净;壹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
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何谓壹切实相? --凡夫的壹切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实相者无相也,壹切心性本体本自
清净。所以,“壹身清净”,壹人自身清净,“多身清净,许多众生也跟着清净,如是乃
至十方所有壹切众生都清净了。那么,我们看看哪壹位法师最用功,我们大家投资,请他
好好修行,只要他圆觉清净,我们也跟着清净了,我们就不用修了,是不是?这是什么道
理?大家参究看看。佛不仅在此经典这么说,在“楞严经”上也说:“壹人虚空都销毁了
。甚至道家也说过得道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与此是同样的意思,整个十
方虚空皆是自性净土。
善男子,壹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世,壹
切平等,清净不动。
到最后不只是十方所有壹切众生清净,连众生所住的地球、太阳系的星球也都清净,乃至
于整个宇宙,扩展到无边无际的整个虚空都清净,不仅现在的虚空清净,还包含过去和未
来的壹切空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壹切平等,都壹样清净不动。
各位看看!这是何等伟大的境界,从显心清净开始,陆根清净,陆识清净,陆尘清净,肆
大清净......壹路清净下来,到此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壹切清净,什么都空了。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肆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
是乃至捌万肆千陀罗尼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所有都空了,空到哪里去?都没有空,都摆在那里,“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它本来就空
,不是你有意去空它才空。它本来是平静的、平安的、平凡的、等持的、叫作平等。空与
不空都壹样叫平等,来与不来都壹样叫平等,虚空本来就是如此平等不动。如何证到虚空
平等不动呢?美国的虚空与中国的虚空是否壹样?台中的虚空与台北的虚空是否壹样?都
壹样对不对?只要你心不动念,在哪里都壹样。
不仅是物质的虚空平等不动,心理的觉性也平等不动。知觉自性的空不是物质的虚空,这
是两层意义,要搞清楚。有人看到眼前的虚空,愣住了,认为这样已经空了,这是物理世
界的虚空,这虚空里还有东西。心理觉性的空与此物质的空有所不同,这是两种空、两重
空。佛在这个地方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不要把有相的虚空,当成自性的虚空。
佛又说“肆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最后又回到“心物壹元”的道理。物质的空
与心理的空有所不同,现像不同,但是,本质相同,实际上是壹体。
“如是乃至捌万肆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所有捌万肆千法门都无差别,平等相同,到此
,才真正进入圆觉境界。现代人喜欢讲禅,到此地步才算是禅宗的开悟。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陆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陆尘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肆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觉性无所不在,在佛堂
里有佛性,在厕所里也有佛性,壹切处皆有佛。
觉性清净不动,不垢不净,不增不灭,而且圆满没有边际。 “当知陆根遍满法界”,佛
说眼、耳、鼻、舌、身、意、陆根遍满整个虚空,这就更稀奇了。我们的眼睛、耳朵平常
被墙当住,所看有限,所听也有限。然而到此圆觉境界,眼则无所不见,耳则无所不听,
陆根可以互相为用,这是功夫,壹切众生本自具足。
“根遍满故,当知陆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任何壹点就是总
纲,总纲就是壹点,那壹点悟到了,整体都通达了,壹通壹切通,这不是理论,还要实证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
杂。如百千灯,光照壹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我们修行须修到这样的境界才叫妙觉,妙觉既是佛。由于大彻大悟到达妙觉以后,才晓得
彻底的心物壹元。我们的陆根与外界的陆尘本来就没有毁坏过,不死亦不生,亦无杂乱。
如是乃至所有壹切陀罗尼门均无坏无杂。这个道理就如同室内点壹百只、壹千只灯,每壹
只均发光,各有各的范围,但是,彼此均没有妨碍,此光与彼光均可互照互入,壹切众生
与壹切诸佛菩萨之性灵都像这样彼此相通,连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亦无阻碍。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
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壹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
憎爱,何以故?光体无贰,无憎爱故。
由于大彻大悟的缘故,菩萨不会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缚,也不去求壹个解脱的方法。本来
无缚,何须解脱?若有壹法可修,若有壹法可得,则法执犹在,被佛法困住,不算真解脱

悟了道的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盘”我们凡夫都怕生死,所以赶紧学佛修道,想求涅盘
而不死,对不对?其实,我们人类很有趣,你为什么怕死?你死过?没有!既然没有,那
有什么好怕呢?庄子说过壹个很滑稽的比喻,以前郑国(山西、陕西壹带)有壹位美女,
皇帝想娶她当妃子。这位美女听说要离开家乡到皇宫,痛苦不绝,担心害怕不知到皇宫要
过什么样子的日子。结果,进了国都,当了妃子以后,日子过得舒适无比,想起当年痛苦
,实在没有道理。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害怕死亡,万壹死后,比现在更舒服,那么,现
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吗?我们学佛修道都怕生死,想求涅盘,什么是涅盘?涅盘很难解释,
有翻译成寂灭,不很恰当,有翻译为圆寂,也不很适宜。佛在“涅盘经”说是:“常、乐
、我、净。”这还是壹面,再加上“清净圆明”,这便是涅盘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
界,也就是壹切众生自性的境界。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盘”。若厌生死,则尚未解脱
;若爱涅盘则法执犹存。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敬持戒,憎毁
禁”,每人都拿壹把尺去衡量别人,都拿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从来不反省自己,从不要
求自己,是不是这样?然后,听到某人学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坏人、魔
鬼、不屑与之为伍。这些都不是学佛者所持的态度,真正的学佛是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做人本来就应该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应该帮
助他,这才是慈悲的精神。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我们经常听到人家问:你学佛多久了?贰十年,呵!马上肃然
起敬。其实,贰十年有什么了不起,学了贰十年还没有成就,那不是很蹧糕?对于刚学佛
的人也用不着看不起他,壹切众生平等。
何以故?菩萨为什么可以到达这样的修养见地呢?因为大彻大悟的人,看壹切众生壹体平
等,诚诚恳恳、自自然然尊重每壹个人。佛在此作了壹个比方,譬如眼睛看见前面的东西
,不管美丑净秽均壹壹映入眼帘,任何事物均可看见,光体本身普照壹切,无选择,无爱
憎,悟道之人视众生均与佛同等,无贰无别。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
无贰。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
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佛再度告诉吩咐普眼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
观心。修习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而最后明心见性以后,则无修亦无成就,壹切众生本来
就是佛,无所谓修与不修。亦无所谓得道与不得道,无所谓成佛或不成佛。 “圆觉普照
,寂灭无贰”,此时到处都清净,处处圆融无碍。
悟了道以后,才知道壹百、壹千、壹万、壹亿,乃至不可说不可数等壹切佛都在玩花样、
玩把戏,示现种种方便。阿弥陀佛或是药师佛都如空中之花朵,“乱起乱灭”,此时,才
有资格可以呵佛骂祖。但是,你可不要乱骂(唷)你骂的话,嘴巴立即长疮。以前有位禅
宗祖师把捌十捌佛写在裤裆里穿,他的徒弟也学他,结果,下半身都烂了。那么,这位祖
师为什么把捌十捌佛的名字写在裤裆里穿呢?因为他看到这些人太着相了,壹身佛味,满
脸佛气,太令人受不了。他为了破这些人的执著,他可以这么做。但是,你没有达到这个
地步,不要说得尊敬佛菩萨,连壹个护法或者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甚至任何人、任
何小孩,都得尊重。
对于壹切事物及佛法,不去追求,也不刻意摆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当体即真。
没有人绑住你,也不需要解脱。
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壹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但是,你看了这段
“圆觉经”,不要乱来,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错特错。注意!普
眼菩萨问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开悟?佛则从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开始
,然后心清净,壹身清净,多身清净,壹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壹路下来,到最后才说
众生本来成佛。
各位!如何解脱生死?生死不须解脱。什么是涅盘?涅盘?只不过是昨夜的壹场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
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壹切法性,平等不坏。 这壹切皆如昨夜之梦,所以应当知道生命无所谓生死,亦无涅盘
可得,“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谓之如来。
” 壹般所谓证道,证个什么呢?是不是有个什么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壹个境界呢
?佛在此说:“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心经”上亦说:“无智亦无得”。有人打完坐
,哭丧著脸跑来问我说:老师,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无得无失,有得有失就不对
了,表示你还没有悟。 “无取无舍”,壹般人学佛都想抓住壹个境界,想抓住壹个空或
清净,这些都是有取,都是贪。很多人学佛越学越烦恼,为什么?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
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烦恼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诉你,无取无舍
,妄念本来就留不住,何必去舍呢?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无所谓修,亦无所谓得定,亦无所谓任运自在,亦
无所谓生生灭灭。
“无能无所”,能证者是道体,所证者是境界。于此真正的证悟之中,无能证者,亦无所
证者,所以说“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上面所讲的是无修,这里所讲的是无证。佛讲到
无修的结论是什么?无证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非常重要,这是点眼之处,不可忽略过去。
我在这里把这个秘密告诉各位,千万记住。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无证的结论是:“壹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
如是法,亦不迷闷。
好!你们就按照上面所讲的如是修行,就这样修行,这样壹步壹步有秩序有层次地修行,
要如此反复思惟,要这样保持定在那个境界上,这个方便、方法都告诉你了,什么方法?
观心,就这样开悟。
假如这样还不开悟,怎么办呢?不必着急,不必害怕,“求知是法,亦不迷闷”,只要依
照这个方法,慢慢行去,细水长流,总有壹天会开悟的。你看佛多么慈悲!多么会安慰人
!多么会鼓励人!
到此,释迦牟尼佛对普眼菩萨所提的问题,全都答复完了,最后再作壹个偈子总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壹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肆大
,心性归陆尘。肆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十方所有壹切的众生,生理心理皆如幻化。身体乃肆大和合而成,
心理精神乃陆根陆尘相互为缘所起的作用。地水风火肆大体性各自分离,生命的主宰到底
是谁呢?
如是渐修行,壹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壹切佛世界,犹如虚
空华,?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如是渐渐修行,壹切心、身、世界都清净。自性不动遍满法界,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亦无
悟道能证的人。所有壹切诸佛世界,犹如虚空中的花朵。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壹切佛与众生
悉皆平等,到最后的境界是无来亦无去。刚发心学佛的人,以及末世的众生,想要修行有
所成就,应按照这个方法顺序去修习。
诸位有心学佛的人士,若能把普眼菩萨这壹段多多反复参研,深入细心体会,壹定修证成
功,早日圆成佛道。
《圆觉经略说》第04章 金刚藏菩萨
本章讲述了以下肆个内容: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壹切如来何时复生壹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来由金刚藏菩萨提出问题。金刚藏菩萨在密宗是很重要的壹位菩萨。
顾名思义,所谓金刚是无始以来永恒不变、颠扑不破之意。藏者大仓库也,含藏万物。
每位菩萨起来问问题的仪式都壹样,在此省略,不再重复解释。
大悲世尊,善为壹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
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yi4:遮盖)朗然,慧目清净。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你刚才已经为众菩萨们解释阐说如何成佛的基本因素,以及修行的顺
序和方法,替我们这些众生开启蒙昧迷糊的心智。与会大众承蒙佛的慈悲教诲,“幻翳朗
然”,有如眼睛生病模糊壹片,现在病好了,眼睛看清楚了。 “慧目清净”头脑明明白
白,对于如何修行圆觉成佛的方法,都清晰明了。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壹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
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壹切如来何时复生壹切烦恼?
接着,金刚藏菩萨把他的问题提出来了。他问世尊,假如每壹个众生本来都是佛,自性本
来圆觉清净,为什么还会有无明呢?这个问题在“楞严经”上也提到过,众生本来是佛,
这壹念无明如何生起来的呢?
假如众生有生命以来就有无明,那么,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呢?这是逻辑上同壹个问题
的反问。
再来是综合性的问题,十方?世壹切不同的众生本来成佛,那么,为什么有我们这些众生
呢?为什么我们现在是众生,而不是佛呢?假如说壹切众生本来是佛,后来才生起无明,
那么,壹切如来什么时候又生出壹切烦恼呢?这里所说的烦恼就是无明,或称惑业。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壹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
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伍体投地,如是?请,终而复始。
希望如来大慈大悲,不要因为度众生很辛苦,而舍弃了无遮的大慈悲,无遮就是广大没有
遮盖,大慈大悲是没有选择,没有条件,没有阻碍,没有范围,任何众生都平等救度。
希望佛大慈大悲为诸菩萨打开秘密藏,解答这个秘密,此秘密是为菩萨而开,唯有大菩萨
才懂得秘密藏,壹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凡夫?这是个令人疑惑难解的大秘密。这
个大秘密唯有诸大菩萨才懂得,至于其他凡夫众生,那就疑窦丛生了。所以亟需佛来开显
这“修多罗了义法门”,使之永远断离怀疑后悔。修多罗是经藏、经典的意思。了义则是
究竟清澈圆满的意思。
我们知道佛法有肆个原则:
第壹,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为某壹位老师、法师、上师或善知识,我特别喜欢
他,或者他对我特别钟爱,而只相信他说的佛法,其他人所说的,我壹概不理,不以为然
,这不是壹个佛弟子所该有的行为。学佛人只问对方所说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个人的喜
好爱恶所迷惑困宥(you4:宽容,饶恕,原谅。)。
第贰,依经不依论:壹切菩萨的论述以及后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
应该以佛经作依据,不应以论藏作依据。所以,我常劝学佛的同学们,不要陷于这壹百年
来的佛学著作及注解中,昏头转向,应该直接研究佛经。至于名词不懂,则可查佛学辞典
,乃至于我所写的及我所说的,只是帮助诸位了解研究佛经而已,不要以我的话为标准,
要直接以佛经为依据。
前几天,我的壹位在大学担任系主任的学生来找我,说最近准备写壹本“××概论”,问
我怎么写较为妥当?我说你不要再写什么概论了。我向来对学生看什么概论持保留态度,
什么哲学概论、文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唉!已经概了几十年了,还在那里
穷概。壹把剪刀,壹罐浆糊,东抄壹段,西剪壹段,就是壹本概论。奉劝各位,要真作学
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
最近国外有人写信问我,想要研究学佛,第壹步要从哪壹本书入手,我想了壹下,还真答
不出来,只好回说没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学概论的话,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学概论有两本,
壹是“大智度论”,壹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佛学概论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
以及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他说老师,这些概论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

注意!学佛要依经不依论,佛经看不懂的话,壹字壹字慢慢啃,壹字壹字慢慢查,下苦功
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检点终会有所体会的。
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有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经。了义是彻头彻尾的通达
圆满,譬如“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法华经”,这些是了义经。有些是
不了义,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末直截点出佛法的究竟
,但若能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还是有个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
第肆,依智不依识: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
是根据我们的意识妄想去推测。
刚才我们讲到了义法门,所以提到了肆依肆不依,现在我们回到本经,金刚藏菩萨为我们
提出问题,希望佛大慈大悲为末世众生讲解经藏中的了义法门,令众生“永断疑悔”,得
到真信。
“华严经”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基督说信者得救。其实,信很难。诸位真的信佛吗
?如果我说你不是真信、正信,那你壹定很生气。对不起,没有证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
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必须“永断疑悔”,才是真信、正信。疑悔的
悔有贰层意思,壹是后悔的悔;另壹层意思是对于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不知对或不对,自
己不敢确定,有壹点怀疑,这就是悔,所以把疑与悔放在壹起。
中国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况壹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没有成佛以
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
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禅宗的方法之壹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
,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
哪里?如此壹步壹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现代青年喜好学禅,问他
有没有问题呢?半个问题都没有,不疑就不悟,这样还学什么禅呢?禅宗讲参话头,“释
迦拈花,迦叶微笑”,迦叶为何微笑?牙齿白呀?释迦牟尼佛又为什么要拈花?假如你不
去参究这类问题,那就不要学禅了,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金刚藏菩萨在此提到“永断疑悔”,写文章叫破题,问题的主要中心给你点出来了。断了
这个疑悔,你就得到金刚藏颠扑不破的智慧境界,了解佛法真正的奥秘。
金刚藏菩萨提完了问题,恭恭敬敬地跪下来磕头,如是磕?次头,礼拜?次,虔诚地请佛回
答问题。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壹切众生
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金刚藏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可翻译为大丈夫,带有了不
起的意思。你们能够为了诸位菩萨及末世众生询问如来。这里看经要留意,这个“如来”
不单指释迦牟尼佛,而是指壹切佛的总称,金刚藏菩萨问的是壹切佛最深最秘密最究竟最
根本的方法。 “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佛说你问的问题好利害,真不简单,是
壹切菩萨们最高的教育方法,这是大乘道的了义法门。而且这个问题如果懂得的话,“能
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壹切众生得决定信”,从此“永断疑悔”,不再有任何怀疑。
请问诸位在家及出家的同学们,我们学佛是否没有任何怀疑?是否绝对相信?念佛念了几
十年,能不能往生西方?不敢确信。听说密宗好,赶紧跑去灌顶,好像只要壹灌顶,咒子
壹念,就可以马上成佛似的,可是真如此相信吗?结果学密宗咒子念了几十万遍,没有什
么感应,好像也靠不住。很多人很用功、很虔诚,天天作早晚课,又拜佛,又吃素,又回
向,到后来想想,这样是不是真有功德?念了咒,念了经,是不是真能消业呀?信了佛教
,却又随时在疑悔中,每人轻重不壹。我几十年来所看到、听到的学佛学道人士大都如此
在疑悔中,包括我自己当年也是如此。我们不要打妄语,是不是这样?好好坦白发露忏悔
壹番。
那么,怎么样才能“永断疑悔”,“得决定信”呢?如何才能正信呢?告诉各位,不到捌
地菩萨做不到,捌地以前都还会退转,何况我们凡夫呢?壹般人学佛都是做生意的心理,
念了几天佛,就开始怀疑,边念边怀疑,又想赚钱,又怕赔钱。
好了,我们现在听佛答复。
尔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认而听。善男子,壹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
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末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
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听到佛肯答复,非常欢喜,在座大众都静默聆听。
壹切世界不只是壹切众生,壹切世界包括壹切物质世界及壹切精神世界。而这里讲到的始
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都是相对的,这是陆个大纲要。读经要细心,不可
忽略过去。
始终,这个世界如何开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地球怎么来的?宇宙怎么开始的?地
球何时毁灭?这些都是问题。
生灭,世界上壹切东西和生命如何生起?例如人从哪里来?无论东西方文化、宗教、哲学
、科学,讨论了几千年,也闹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据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
帝又是谁生的?达尔文进化论说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你相信人类的祖先是猿猴吗?还有
现在猿猴为什么不变成人呢?
在佛经也提到人类的来源,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猴子变的,而是另外壹个世界--
“光音天”下来的。这地球原来没有人类,我们的老祖宗从光音天来的时候,起初都会飞
,等于有人认为外太空人飞到地球这个星球上来玩,在地球上玩久了以后,喜欢在地上抓
些东西吃吃,结果,壹吃就吃坏了,飞不起来,便留在地球上。
那么,我们要追问,光音天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光音天是色界天中的壹个天,以科学
来讲,那是银河系统外,另壹个外银河系统。假如说色界天的人是由无色天来的,那么,
无色界天的人又从哪里来?如此追问下去,问题就大了,没完没了。
前后,时间有没有前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说明时间是相对的,早在贰千多年以前,
释迦牟尼佛就说过宇宙间每个不同的世界,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就不同。月球的壹天等于地
球的壹个月,太阳的壹天等于地球的壹年。所以,时间前后的问题究竟存在不存在?
有无,这也是哲学,科学所探索的问题,物质究竟灭还是不灭呢?唯物论说物质是万物的
根本,宇宙唯壹的实体,那么物质是绝对不灭的吗?人的生命是有?没有?灭?不灭?
聚散,空中的湿气遇冷则聚成水滴,地上的水也可因日晒而散发掉,世间的壹切无论是物
质或生命、人际关系、种族关系等等,均在无常聚散中,你能找到壹个永恒不变的吗?
起止,这个宇宙世界从哪壹天开始?到哪壹天停止?我们的生命何时结束?人类的烦恼又
何时了结?这些都是问题。
看“圆觉经”不可随随便便看过去,这句经文包括了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
、起止等等那么多问题。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你看!奇怪啊!刚才提到“世界始终、生灭......”这些问题
,到此却归结到念念相续的心理问题。我们心理的思想,每壹念、每壹念连接而来,前壹
个思想过去了,第贰个思想你不用想它,它自然会生起来,相续不断。你说我睡觉就不想
了,真的没有想?不是,还是念念在想,做梦就是想,有些梦自己知道,有很多梦醒来就
忘掉了,以为没有梦,没有想,不对的。甚至睡觉那个境界就是念,我们壹切众生如果没
有睡眠的习气,没有睡觉这个念,就不会有睡觉这个现像出来。睡眠这个现像也是壹念,
这壹念也就是无明来的。所以真正悟道、证道的大阿罗汉、大菩萨们断除了这壹念,自可
不必睡觉。你说我们人的心理现象就是念念相续,像流水壹样接连不断,烦恼也是壹样,
想停也停不住,抽刀断水水更流。如此“循环往复”,就像绕圈子似的,来了又去,去了
又来。
“循环往复”这肆个字是从中国的“易经”里面引用出来的,这个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本
有,并非从佛学而得。不仅是人的心理状态如此,在太空里的物理现像也是如此,丢出去
的东西,绕壹圈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
“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因为我们有念头,有贪、瞋、痴、慢、疑等等念头,所以有所
喜好,有所厌恶,有取有舍,有些东西丢得开,有些东西则抓得很牢,“种种取舍”,今
天这样,明天那样,于是就形成了轮回。轮回就是在那里转圈子,忽东忽西,此上彼下,
昏头转向,没完没了,跳不出来。
“末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同流转”。成佛就是跳出这个轮回,不在这个圈子里转了
。但是,佛说壹切凡夫想了解成佛的境界,等于是迷迷糊糊在圈子里转,而想要了解整个
绕圈子的事,怎么可能看得清楚呢?除非你跳出圈子外面来看,才会了解。没有跳出圈子
,即使向你解释,你也无法明白,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名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人在庐山里始终看不清庐山整体的实况。在没成佛以前,所讨论的佛境界,修行的境界,
都堕在轮回中,都是轮回里的观念。
“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佛答复金刚藏菩萨的问题说:你若对众生本有之圆明觉性认识
不清楚,在轮回流转中妄测圆明觉性,那么所有修行永远是走错路,想要跳出轮回,根本
不可能。
这个问题很严重。假如当时我在场的话,听了佛这样的答复,我壹定挟了书包就跑,为什
么?因为不管你修净土也好,禅宗也好,天台也好,密宗也好,不管你怎么修,你还是没
有跳出轮回,你还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无法认清佛的境界。很多人认为悟了道就有神
通,能够看到什么光啦!可以听到什么声音啦!甚至打坐会飞起来,乃至认为入定是什么
都不知道,然后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这些都是空话!都是凡夫的臆想、妄想、乱想。你
要认得清楚的话,除非成佛。可是我既然成佛,又何必再跟你学?
所有佛讲这句话很严重,他告诉金刚藏菩萨,这是壹个最大的秘密,你懂了这个秘密才可
以成佛。佛在这里讲这句话,等于禅宗的祖师们壹样,你壹股求道的热忱进来,壹棒子往
你头上劈下去,打得你天旋地转,打得你不知如何应对。好在金刚藏菩萨打不倒,动都不
动,还是求佛继续说下去。
譬如动目,能摇湛(zhan4:深;清。)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
亦复如是。
这几句话多美!散发著高超的文学意境,多少诗人词家都藉用了这些句子。 “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这些词句,是否美得又要令壹些人怀疑“圆觉经”是假的呢?
什么是湛水?就是清水,壹清到底,没有壹丝污染,水底的沙子、石头、游鱼等都看得清
清楚楚,而且壹点波纹都没有,波平如镜,清清湛湛。
怎么“能摇湛水”?各位不妨做个实验,站在清湛的池水前,看着清水,将眼珠左右摇晃
,你就会感觉到池水开始摇动了。事实上,水有没有动呢? --没有,根本是你的眼睛
在动,而感觉上是以为水动。这是壹个妙不可言的比喻。
佛在说法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比喻。你没有到达那个境界,要告诉你那个道理是很困难的
,连对菩萨们都无法讲清楚,何况壹般凡夫众生。所有佛说法婆心特切,你没有办法懂,
还是想尽办法举了很多的比喻让你懂。可是,众生听了比喻,懂了没有?
这里有壹个故事--壹个瞎子问人家说:“你们讲白,白是什么样子?请你告诉我。”那
个人告诉他:“白就像冬天的雪壹样。”瞎子没见过雪,还是不懂白是什么样子,又去问
人家。另壹人告诉他:“白呀!白就像面粉壹样白啦!瞎子也没有见过面粉是啥样子,又
去问另外壹个人。刚好有只白鹅在那里,这个人就告诉他: “雪和面粉像白鹅壹样白。
”然后拉着瞎子的手摸摸白鹅的样子。这个时候白鹅“嘎!嘎! ”叫了两声,瞎子恍然
大悟地说:“哎呀!早不说,白就是'嘎'! '嘎'!嘛! ”。
接下来,佛又作了第贰个比方。
“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不知各位小时候有没有玩过香?把拜神的香在眼睛前面绕圈圈
,就看到前面有个火圈。这个火圈是真的还是假的?学过物理的就晓得这是视觉上的假相
,这个道理和看电影的道理壹样。
“云驶月运”,这是第?个比喻。夜里,我们抬头望月,看到月亮在动,其实,所看不是
月亮动,而是旁边的云在飘,感觉上好像是月亮动。现代人把这个道理应用在舞台上,将
人物后面的布景转动,看起来则像是舞台上的人在动。
“舟行岸移”,坐在船上,不感觉船在动,只看到两岸的树往后移。大家都有搭火车的经
验,火车刚开动时,没有感觉火车动,只看到车站及建筑物往后移动,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