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 godofmoon: 道家的道跟大白伞盖有什么关系?道是防护罩吗?科科 11/29 15:03
说明一些经由听闻与推想的个人看法,非必正确,谨供参考。
以下所谓的佛菩萨是指大乘密乘所谓的佛菩萨(实为上界天神)。
念咒是借由音声感应他力加持,所以持诵咒音可以奉请祈求鬼神或佛菩萨的护持。
咒音奉请的咒力强弱,也就与所奉请的他力力量有关。
楞严咒(大白伞盖神咒)之所以被称为咒中之王,就因为是奉请密乘五方佛会的最上加持。
世人念咒求五方佛菩萨力量加持,佛菩萨力量要从何而来加持呢?
前已有言,“首楞严”是指宝严头光之相,“大白伞盖”是指大白光守护罩之相。
一般天神具备的是身光─由全身散发的光芒;其实众生都有身光,只是光色与强弱之别。
头光要证悟觉知虚空者才会有,也就是从初地菩萨才开始有。
头光与身光若是在剧烈转化业障,就会显现闪耀的光燄形相,在有些密宗图像可以见到。
一般尚未证见觉知虚空(明空)者,大乘密乘也有借由个体自心光明相状修习,
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月轮,密乘的日轮或月轮或明点,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光明。
根本光明就是自性明空的法界光明,头光身光或是观想轮光只是个体所显光明。
法界光明无限而个体光明有限,个体证悟自性明空才使其个体光明通达法界光明。
大乘密乘明空的法界光明,就是无色界空无边处的无色光明,即相关于大白伞盖的白光。
无色界心之舍念超脱力量,强于欲界心念之力,因而可以有助于舍破种种欲心结界缠缚。
天神身光感受性质是温暖,因为由于善心。天神头光感受性质是清凉,因为由于舍心。
众生会觉得法界虚空光明,是因为众生世界是有所障碍而结暗成色,相比之下就觉光明;
所以本来虚空是无所谓光不光明,是与众生世界相比,才有所谓明空之相。
因为无色界空无边处的虚空相是最微细清净的所觉相状(纯粹是意识所觉),
所以其自性真心内在光明是超越一切外在世间光明之相,即是大白伞盖的光明圆照之相。
上乘修定证无色界空无边处之明空,是先修定至四禅,再以定力观想无边虚空之相。
空无边处境界,正如《相应部‧舍利弗相应》有言
‘超越一切色相(想),灭有对相,不作意种种相,无边虚空,入于空无边处’
只存意识所觉,故谓“超越一切色相”。意识所觉非有外境,故谓“灭有对相”。
唯见虚空太一之相,没有种种异相差别,故谓“不作意种种相”。
然而这是定境纯粹所见,实际上在定力不纯时还是会有时空事物相显现。
关于此种定境不纯的案例,就如佛经记载目犍连曾说在四禅定境中听见环境周遭声音,
有些佛弟子认为他打妄语而告诉佛陀,佛陀告诉弟子说目犍连所言为实并非妄语。
这种案例是因为禅定心路与欲界心路交互生起,所以当空无边处心与欲界心交互生起,
便会见到时空事物显现于无边觉知虚空之中,而此无边明空便是相关道家所谓的“道”。
严格来说,道家之道其实是指无色界整体,明空只是其相状而已。
以下说明《老子》,所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是指时空事物混现成就于无边明空。
“先天地生”是指无边明空乃是先于世间时空而生。
明空(道)、时间(天)、空间(地)、人(觉知者)是觉知四大境界(域)。
明空之大,而有时间之逝,而有空间之远,而有人身返觉。
人身受限于空间,空间受限于时间,时间受限于明空,明空受限于自然(法尔如是)。
所谓“有物”并非是指有事物,而是指“有”的事物;此“有”即是下述之有:
‘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返者”是指返觉自性。“弱者”是指无所强求。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指一切事物生于时空,时空生于明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指明空,明空为时空概念之始,故谓“名天地之始”。
“有”指时空,时空为事物概念之源,故谓“名万物之母”。
观证无境明空之妙好,故谓“常无,欲以观其妙”。
观证有境时空之局限,故谓“常有,欲以观其徼”。
明空妙好与时空局限,皆依返觉之法(玄)而得证,故谓“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指一切妙法都是再再返觉,去寻找道之根本自性,
即是有关《庄子‧徐无鬼》所谓
‘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此在大乘密乘修证方法,即是如梁乃崇所言:
〈摄心内证〉 http://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06_02.aspx
〈回头是岸〉 http://www.obf.org.tw/article/RCA/RCA011_01.aspx
道家玄法,即是大乘禅宗寻觅自性本来面目,即是相关密乘大圆满或大手印的根本心法。
无色界空无边处 即是 识蕴虚空之明空境界,观想虚空 或 返观自心 皆可证得自性明空。
一切有关心性本体的修行法门,终究都会证见无色界的明空觉知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指明空觉性本体,显现时空世界之三维空间万物,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觉知明空是道境,时空世界是德境,种种事物是概念,器制法则是成就;
万物都在无境明空与有境时空之中,故谓“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觉知明空是时空万物之本原,故老子谓之“道”。
时空世界是万物所在,一切德业成于其中,故老子谓之“德”。
“道、德、仁、义、礼”的伦理层次,正对应着“识、行、想、受、色”的五蕴层次。
道境对应识蕴觉知明空,德境对应行蕴时空世界,仁境对应想蕴形摄概念,
义境对应受蕴感知取舍,礼境对应色蕴外在事物。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德境时空世界犹如孔洞显现于道境明空,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境明空显现万物于自心光明(恍)的时空刹那生灭(惚),故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刹那生灭存在于虚空光明相状,故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虚空光明境界显现出刹那生灭物相,故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光明虚空中时空孔洞境界结暗成色,有着自身个体精魂,故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精魂真性可以作意言想,故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作意言想,才能发起形成事物概念,故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自性觉知,当下即是,故谓“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觉知明空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境界,纯是同一意识所觉,没有眼色、耳声、身触,
故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混而为一”。
虚空光明是相比时空境界而得,其体本非光明或昏暗,故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虚空无物,没有种种事物概念,故谓“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自心虚空显现时空刹那生灭,然其自性本来无相无物,
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觉性明空既是无色界空无边处,证见明空之心即是空无边处心,而有极强舍受之念。
舍念可使觉知明空者,容易超脱于世间时空事物环境的种种干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无色界舍念之超脱作用,故谓“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光明遍照容摄时空万物,故谓“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自然长存,无所从来,故谓“不知谁之子”。超越一切神祇大能,故谓“象帝之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谓舍念超脱之心无所强求,故能善德不争。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此谓舍念超脱之心无所固执,乃有《系辞传》所谓‘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以及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德业成就。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此谓一切事物无常,执著沉迷事物境界终究同于亡失,永续久长在于舍心超脱事物境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此谓舍念之心超脱事物境界,不受事物欲求所役,才能真正自觉自主。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谓舍念超脱之圣人心境,不受群众心魅(群众激情心念业力)所惑,
因而可以化导群众,成就德业。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此谓道摄万物,其明空超脱境界,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也被摄受于其中。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此谓执守大道明空之舍念超脱心境,往入时空事物境界而参与世务,乃可安平天下;
安平天下,乃为化导民众而随缘巧设乐饵,以引止民情向善;
然而大道明空无所爱欲,淡泊明德无所可贪,明空超脱本无贪乐之欲。
所以《庄子‧应帝王》有言: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立于不测”即谓立于超脱一切所觉之究竟能觉(此心证见明空)。
“游于无有”即谓游心于大道明空境界。
《庄子‧天道》亦言: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即是显现时空之自心明空,境界即是相关唯识之大圆镜智。
儒家孔子《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亦言:
‘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
“大道”即通前述《老子》所谓大道。“情性”即指事物概念之真实理则。
大道明空显现时空万物,故谓“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
以上所述,即是 大乘密乘之大白伞盖首楞严境修行 与 道家儒家修为 的共通自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