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一佛乘菩提道与净土法门(弥陀与弥勒)。

楼主: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13 20:15:36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以一佛乘思想看净土
: (一)佛陀的最终目的是要一切众生都成佛。但必须先克服一道
: 最大关卡:
: 恶性轮回==>执著五蕴为我的错误的识性思维方式结果。
: 所以先出三界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心出三界比身出三界
: 更为重要。
: (二)第一点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觉悟种性以及善根的培养为
: 首要之务。
: 一旦被培养起来,就如同菩提芽生,一生便不会再缩回去
: ,保証永不退转。
感恩i大这么用心分析净土相关脉络,很受用。
末学就文中 "一心不乱" 的部份提出学习中所了解的分享,可能略有不同处。
一心不乱,可分为三 :
1. 功夫成片 (二六时中一句佛号不断,烦恼伏住不起。)
2. 事一心不乱 (见思二惑伏断,证阿罗汉果。)
3. 理一心不乱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以 "信愿" 为基础,而念佛功夫达以上三者,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而一般所谓的 "一心不乱",是专指 第二种 与 第三种。
至于 "一心不乱" 的说法从何处来 ?
是从《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这个译本而来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然而 鸠摩罗什法师 所翻译的属于 "意译",古来翻译有二种 : 直译 与 意译。
一般世间广泛流通的是属于 鸠摩罗什法师 的版本。
所以可再参照 玄奘法师 所翻译的《阿弥陀经》 "直译"本。
原经题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
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
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
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若再从《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的经文来看,就能明白意思,以下辈往生为例 :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从以上三经本合起来看意思 : 一心不乱、系念不乱、一向专念。
临命终最重要的是保持 "心中佛号的 一向(不乱) 专念(系念)",
直译本 与《无量寿经》,其实会更贴近原意。
而 鸠摩罗什法师 版本中的 "一心不乱" 是什么意思呢 ?
这从唯识学的角度就更清楚明白了,人在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会开始进入 "乱心位"。
这时候一般的人心念不可能不乱,绝对是杂乱纷飞的时刻,因为前六识能力逐渐消灭,
第八识的业种,这一生所造作的所有善恶业力种子力量会全部顿现,准备牵引当事者趣向
下一世的轮回。《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一时顿现。”
所以这时能做的,就是平常念佛的功夫,在纷乱当中 "抓紧佛号",这是一般人可办到的。
正如平常境界现前,虽然知道妄念纷飞,但仍能在妄念中系念佛号(拔河)。
这也是为什么平常要锻炼念佛功夫的原因,因为临终之境绝对比平常,更乱百倍不止。
而处于 "乱心位" 的凡夫众生,又怎么能一心不乱 ?
可参考 玄奘法师 直译本的意思,并非凡夫有能力一心不乱,而是因为系念这句佛号,
名以招实,故与佛感应道交,弥陀圣众现在其前,佛光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除非平日已经成就事一心不乱的功夫,否则一般人临终的一心不乱,皆属佛力加持故。
所以功夫成片,是念佛人一生当中要取证的目标,这相对于证四果而言属于易行法。
而功夫成片,从何而起 ?
必定从内心当中欣求极乐、厌离娑婆之 "信愿" 带动起。
若无任何 "信愿",纵使念到一心不乱,也绝无得生之理,为什么呢 ?
因为众生不愿生净土,故不与佛愿力净土相应,因果不相应故。
而一般净土所强调必须具备 "信愿行" 三资粮,另说 "行" 以功夫成片为取证目标。
但比较不建议以 "一心不乱" 为得生根据,因事一心与理一心,皆属难行道之事,
净土名易行道,便在此有所区分,否则净土也属难行道了。
故一般会将 "功夫成片" 与 "一心不乱" 区隔而谈,
而从此处也可明白,念佛不仅有弥陀愿力之摄受,亦兼有自力断证之功德。
以上略述有关于 念佛与一心不乱之间的关系。
以下稍作释疑 :
或有人问,信愿念佛,全仗他力,万修万去,何须依靠自力 ?
答:
全仗他力并没有错,超脱三界生死确实全仗他力,并非凡夫众生之力能成办此事,
但须明了他力不离自力,凡夫众生自心当中,若无有欣厌之心、无有解脱念佛之心、
无有全心靠倒弥陀之心...便无法与佛愿力感应道交,依此故言不离自力。
或又有人问,《无量寿经》云 :“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
,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信愿俱足,一念必生,临终蒙佛接引,又何须念至功夫成片 ?
答:
当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不得做侥幸之想。
临终一念是果,平日修持是因。无有断恶修善积福忏悔,勤戒定慧三学,
何能结出 临终无有障缘、其心不忘念佛、心不颠倒之一正念实果。
当趁强健之时,以此心念念弥陀,妄想降伏,方有把握信心生。
莫待体弱之刻,存侥幸心办生死大事,有智者当明此理。
下述引《群疑论》:
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
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
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
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
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
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
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
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
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
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
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
“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
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
尔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
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了也。”
如上《群疑论》所述。
故知平日必须断恶、积善、修福、忏悔、回向、念佛..等诸功德发愿求生。
其中又属 念佛 为本命,不虚此生喜逢此一大事因缘。
普贤菩萨发愿偈:
愿我临命欲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以上总述,实窥见略闻诸经教注释,以作少分归纳。
不足总有,学浅无力详述,有误请见谅。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hunpiao (chunpiao)   2016-08-13 20:23:00
感恩!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8-13 20:39: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aqqq (^^)   2016-08-13 22:08:00
一心不乱讲的真好~~ 但信愿不足 我记得不是仍有边地可生吗?~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rc60710 (抑恶扬善)   2016-08-13 22:33:00
推,感谢分享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14 00:41:00
谢谢你的不嫌弃。有关于一心不乱的部分,其实我之前就已经有po文过,大体上与你说的一样。的确,功夫成片即可。讲一心不乱事实上也没错,最终的状态确实是这样才能往生。但自他力那段鄙人就有意见了。祖师大德的话我是保留的。
楼主: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14 01:57:00
感恩i大,辛苦了。阿弥陀佛。回ya版大,信愿不足,并非无有信愿。以其信心当中夹杂疑惑,一者不信佛智不思议广大,二者于自善根当中有所怀疑,以此信愿不深,而说不足,浅信之意~所以古德常说 : 深信切愿笃行,此符三辈往生正因。南无阿弥陀佛前述二者虽有怀疑,但仍信因果、仍愿求生、仍行念佛。此就信愿行三资粮深浅而论,与信愿行三柱缺一不足鼎立,二者有所区别。净土信心可分六项 : 自他、理事、因果。浅深可从此区别~一般常言,信他方有佛,号阿弥陀。此只是六信之一,仍然只算浅信,若能于其他五项深入了解起信,则由浅而入深。三资粮不断提升,于往生正因就更相符了。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aqqq (^^)   2016-08-14 11:39:00
感恩~~ 可以请问一下信愿深入部分 是出自哪里的论述呢?有空来研究一下 谢谢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14 11:54:00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有提到六信,这部份也可参考黄念祖老居士的《净土资粮》,黄念老这本书算《要解》的白话解释,比较容易看懂。http://book.bfnn.org/books/0871.htm 《弥陀要解》http://book.bfnn.org/books/0107.htm 《净土资粮》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